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外交
虞城高中历史教研组:高力涛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其中也包括外交。尽管存在难以克服军人,旧官僚外交的弱点,但仍不失是中国外交迈向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为此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由于北京中央政权对国家统治的虚弱、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公共空间的扩大以及“反帝”思潮的高涨,民族危机加重等因素,使得北京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任何举动都会牵动社会敏感的神经。而在20世纪20年代更甚,极少有外交事件能够逃脱民众的审视与介入,这也是这一时期国民外交格外活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国势不逮,外交自然举步维艰。因为外交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并最终是以军事、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的。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是具有相对独立和能动的一面的。事实上外交可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发挥它的特殊作用。从一国来看,国家穷困,兵力不逮,使外交无可靠依托,难以进行其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然而,客观上这些不利因素却可给外交留下充分发挥作用的宽阔余地,并且,这种困境也往往激发外交精英的热情与智慧,使外交优秀的表现与军事的败绩形成更加鲜明的反差。还有,外交往往在国家使用其他对外手段无效、无力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一弱国,当国家其他对外手段都与它国相形见绌,外交则成为仅有的可与对手较量的武器。一方面国家加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困境和重任调动和激发了外交的积极性。并且随



着中国近代民族的觉醒,民气可用。例如,时人曾论及到民气与外交的关系,认为:“外交须以国力为背景,而国力云者,非指武力而言,乃指其国民精神的或物质的各项力量而言,国力优而外交必胜利,力劣则难言矣。中国若与物质力,此不能讳言者,物质力之养成,亦非旦夕之间。故就现状而论,本不能对外获极大成功,然所恃者,即在另一半面之精神的力量,竟胜力果立足,犹勉可有为,否则唯有失败已矣。
为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甚至从外交的角度来看,有时弱国的外交不仅不弱甚至有时强于强国。因而,单从外交的角度来讲,弱国的外交有时甚至强于强国的外交。那么客观来讲,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就不能以"弱国无外交"来做全盘的否定。并且这一时期北京政府是取得了一定得外交成就的,并为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与此同时,作为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外交在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与北京政府外交形成了互动。事实上,国民外交与北京政府外交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在所持的外交理念,参与群体,社会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然而不可否认,二者还有互补与合作的可能,并且纵观上世纪20年代北洋外交活动,也能充分证实这一点。基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基础上对作为外交近代化产物的国民外交与当时北京政府外交活动的关系、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加深对其的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186e27bcd126fff7050b99.html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外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