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发布时间:2016-02-27 08:2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绍兴一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2.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3.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4.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A.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无为而治思想

7.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出工商皆本

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9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

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

10“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

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12.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4.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该言论是( )

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

15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6.从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7.阅读下表: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此现象的出现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 ②表明西南西北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③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 ④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8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19.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

A.中体西用的观点 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20.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1.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

A. 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 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22.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2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④ D.①③④

241970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25.“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6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4)中指出:“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27.毛泽东思想经历了诞生、成熟和发展几个阶段。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是(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9.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大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最有可能看到的宣传标语是(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C.“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D.“坚决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0.《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方针政策产生的影响。(4分)

3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请回答: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6分)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差别?(2分)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33.(15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3分)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都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本题选D项。ABC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积极影响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古代龙、凤是皇室专用图案,结合“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维护等级制度

3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和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的直接史料,可采用排除法来解答。A为传说,不能用于史料。《说文解字》为汉朝时期的著作,不是直接史料,而是后人的描述。《史记》也是后人的著作,非直接史料。所以CD可排除。甲骨文出现于商周时期,其内容正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反映。所以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考点:史学基本素养与能力·历史研究·直接史料

4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材料中自耕农和佃农所占的比例说明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的比例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②符合题意,本题选择D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时间是鸦片战争之后,故①错误;丝织业发展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④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5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可知作者强调从内心寻找天理,而不是从外在探究天理。因此作者应为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而“枝枝叶叶外头寻”对应的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所以B不正确,A,D与题无关,可排除。所以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陆王心学· 天理的实质及寻求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为了加君主专制,他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一定程度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本题中,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所以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正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才提出了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工商皆本”,批判原来的重农抑商,所以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工商皆本”,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专制权力的强化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所以本题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地域性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宽松的宋朝商业。

1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可知我们要选择的制度应该是秦汉之前朝代所实行的制度。④中的三公制度是秦汉时期,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公制度。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马关条约》中台湾岛的被割让。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正确。其余ABD三项明显不相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相关内容——抗日战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图表数据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表述没有依据,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抗战初期的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舆论宣传攻势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反对专制斗争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鲁迅的反封建礼教斗争。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属于对题干材料的简单理解,从属于A项“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可知,A项最为根本,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鲁迅反封建礼教的斗争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得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本题选A项,BCD与材料无关。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要用文明史观来分析,马是传统交通的重要动力,所以代表的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机器大生产为重要标志,所以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都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故选B

考点:史观·文明史观·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 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说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A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民国初年尤其一战期间;B错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C与题干意思以及历史事实不符。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7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因为抗战的需要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1942年此时国家政治重心在西边地区,所以②正确。因为重工业在此时得到了发展,从而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④正确。而③不正确。因为虽然如此,但中国的经济布局仍未改变,且材料里没有将沿海与内地作比较。综上,本题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发展变化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祭明陵文》中(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可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孙中山的思想”

19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见严复主张人民主权,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思想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①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故②错;③表述错误,因为近代中国重工业无法摆脱列强控制;《新学伪经考》是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系统批判,所以④错。故选B

考点: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代民族工业的产生的背景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将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步。邓小平南方谈话澄清的思想误区,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南方谈话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实际是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经济。它既能反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又能反映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

23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人民公社体制出现了问题,人民自发的进行改革,但遭到了政府的反对。本题在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事实上安徽小岗村最早也是民间自发进行改革的,所以②错误,可排除,这种现象可能发生。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它召开于197812月,所以 错误,可排除。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4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强调的S型,可知这应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且这第二个“30年”应该是1951年之后。ABD都是成就,皆可排除。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所以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5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公私合营” 可知它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为为了实现公有制,国家开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改造,主要形式为和平赎买,公私合营。所以B符合题意。A,C为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可排除。而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D错误。综上,本题选B.

26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及所呈现的问题,国家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极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所以 B符合题意。A非主要措施,C错误,当时开始逐渐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D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这是在1953年之前。综上,本题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7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各阶段发展的把握。毛泽东思想可分为发端时期(1924-1927),形成时期(1927-1937),成熟时期(1937-1945),完善时期(1945年后),学生只需将近代革命各阶段把握清楚,便可确定毛泽东思想在各阶段的著作。②中的《井冈山的斗争》主要讲述的是1927年之后中共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应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著作,应为形成时期(1927-1937)的著作。④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写于1949年,讲述的是国民党的统治即将被推翻,中共即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应是完善时期(1945年后)的著作。而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看法,主要代表作为《新民主主义论》。综上,可知本题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各阶段的著作

28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民主制度,属于政治革命。而民生主义是在孙中山观察到西方社会问题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有关民生问题的相关主张,主要内容为平均地权,这属于社会革命。而民粹主义与本题无关,所以本题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9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于19549月,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A排除。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可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B描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和三大改造(1953-1956),第一届人大会议召开正在此时,所以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可知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B正确。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31

(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4分)

2)状况: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产品产量不断下降。

原因:“左”倾错误的泛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4分)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分)

【解析】

试题解析:(1 关于基本模式,可从材料入手。材料反映了该地区男耕女织,不经商,不入伍,不外出这种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模式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是小农经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土地属于农民所有,因此这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 阅读表格,从1959-196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下降,因此在回答状况时只需把表格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加以概括即可。至于原因,根本原因为左倾思想的影响。而具体原因,学生需要答出1958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8年,可得出对应的农村改革应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关于它的作用,学生可结合课本知识作答。首先,它改变了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此外,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了即将而来的城市改革。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2.(1)差别:

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2分)

3)台湾学者站在中华民国的立场,或者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1分)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按革命任务划分,从1840年,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按社会性质划分,1840-1949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四运动的意义结合教材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作为近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针对社会性质变化来谈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结合这个区别来谈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着眼于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划分界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3.(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分)

2)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3分)

3)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2分)

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只答临时大总统亦给分);司法权属于法院。(3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或者分权制衡的原则。(1分)

4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考察的是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只要读懂材料很容易回答。材料“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体现“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体现“法律的核心是刑罚

2)根据材料二“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可以归纳第一点,根据材料三“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可以归纳第二点,根据材料三“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可以归纳第三点。

3)根据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其性质。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可知三权的归属及原则。

4)此题与材料无关,主要考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限定在1949年到1954年这个时间段,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两项主要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时间段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就是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和之前的临时宪法即1949年的《共同纲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ad1ea502768e9950e73873.html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