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28 11:19: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必备知识建构

热点提分1 内容理解题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参考答案 B

做这种题,要强化细节意识。这种题选项错误点设计极细小,稍一粗心就放过去了。特别需要对选项细读,一个字都不放过。

做题强调两个步骤:第一,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所对应的文本信息,斟酌比照。要注意选项的表述存在的问题:是否偏离了概念的内涵;是否转换了表述角度、改变了陈述对象;是否偷换了概念;是否扩大或者缩小了概念的外延等。而这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句段间逻辑关系时需要注意的。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段间关系时,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第二,选出答案,复核锁定。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一下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是否正确,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障目不见经典

党云峰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

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只顾贴毁三观的标签,却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确实有失偏颇。

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所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作家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选自20181026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动力,读者难免会给所读作品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B.文学作品为了真实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会描述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甚至人的逾矩、背德、困境。

C.好的文学作品会巧妙地表现善恶对立,不回避对道德底线的触碰,能够用艺术形象涵养、发展、健全读者的人格。

D.肤浅、片面、标签式解读,缺乏理性质疑,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

答案 C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B项,曲解原文,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D项,无中生有,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表述绝对化,于文无据。

2(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文学被贴上毁三观的标签有很坏的影响,会让读者忽略作品自身的真正价值,影响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B.文学和科学作用是不同的,文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科学不具备这个功能。

C.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尽管有揭露和批判,但并不影响读者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从而引发共鸣、反思。

D.《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都是对作品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生活的再现和造就,这正是文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答案 A

解析 B项,科学不具备这个功能说法错误,第三段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只是说方式不同,没有说作用不同,更没说科学不具备这个功能C项,张冠李戴,据原文第三段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可知,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是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指全部现实主义作品,也不是读者行为。D项,这正是文学真正的价值所在夸大事实,由第四段可知,这只是文学的文献价值。

热点提分2 论证分析题

(20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

启后之成就》)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第一步,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本文是典型的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三段从两个角度论述了这一论点。

第二步,概括段意,分析方法

第一段指出中心论点: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第二段指出杜甫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第三段指出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是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第三步,对比原文,确定答案

A项,从文章首段(杜甫)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看出,这是文章的总论点,从第二段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和第三段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看出这是两个分论点,所以结构上是总分关系。B项,答案集中在第二段,从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可知,说法正确。C项,答案在第三段,从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可知,选项正确。D项,原文第三段是说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而选项中却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

参考答案 D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题三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大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流行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上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它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具有娱乐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某些群体稳定的生活行为方式。

流行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是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更显著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充分发展的情形下,流行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扩散,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流行文化中所利用的关键形式。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流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信息传播互动中产生的某个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讯息元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信息的传播互动被许多人迅速认同、模仿,并将其作为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文化行为或实体要被不同群体的人们所接受并形成流行,就要有更多受传者的需求基础。一条传播的讯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不同群体的成员才会进行记忆和实践,最终形成流行文化。

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对象,人们正因此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减少了选择各种文化的机会。大众传媒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安排,干扰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选择。其次,大众传媒由于传递单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阐释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观点模糊掉。例如我们经常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不可摆脱的媒介依赖,难以摆脱;我们所接受的观点和想法一定要从媒介中查找来源;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现实中表达自身观点并且逃避真实的社会交往。

基于此种情况,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难以引领新风尚,使得文化本该有的功能出现异化。而文化垄断、强势话语使流行文化开始出现西方价值取向。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别的国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日本的动画片《蜡笔小新》《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为中国观众所追捧,靠精彩的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轻诙谐幽默占领了流行文化市场,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动画片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因为流行文化拥有强有力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先进且具有优势的文化会凭借流行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强有力的侵占和改变,从而使落后地区的流行文化出现异化、扭曲。

大众传媒对人性的重新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可以促进流行文化的合理发展。因此,把握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影响的整体脉络,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共荣,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刘馨政《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指出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发展关系密切,并且阐释了流行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

B.第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一句,在行文中起领起下文的作用。

C.第段借好莱坞大片等受中国观众追捧的事实,强调西方大众传媒的先进引领作用。

D.大众传媒促使了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带来消极影响,文章对此进行了客观论述。

答案 C

解析 强调西方大众传媒的先进引领作用理解错误,举例意在说明发达国家利用先进大众传媒对别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及价值判断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2(原创)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通过对比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文化形态,指出了流行文化的本质。

B.文章第段和第段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辩证意义。

C.第段最后作者列举过度使用手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D.第段通过列举外国影视的事例,来证明流行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答案 D

解析 列举外国影视的事例,不是证明流行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是为了说明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别的国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热点提分3 观点推断题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D

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关系是否成立。

二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三思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应该等表示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根据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B.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C.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D.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答案 C

解析 表述绝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只是帮我们寻找到归宿感的一部分条件。

2(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学生沉沦于网络,不思进取,主要是因为他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B经济人”“时尚人被消费主义的狂欢陶醉,被牵着鼻子走,这些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

C.解决精神亚健康问题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入手,其中个人内心的强大是最主要的方法。

D精神亚健康的危害很大,让人们失去生活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

答案 B

解析 A项,因果不当,他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是沉沦于网络,不思进取的原因。C项,其中个人内心的强大是最主要的方法,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D项,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文中并无表述。

关键能力突破——理清逻辑关系,准确辨识选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目的不同于他类文章阅读目的,不需要全面、透辟地理解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因其所设置的题目,一般以对信息的检索和分析为主。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面对选择肢的语言表述,是否可以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辨识正误。其中所设置的3道题12个选项,需要做的不是深层次理解文本内涵,而是准确读出每个选项中的信息要点,并依据文本材料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判断正误。

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信息,不是散漫无序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的。因此,只有在充分掌握文本行文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分析,才能较为顺利地对其进行信息检索、辨识,从而勾选出正确的选项。

[1.借助关联词语]

文段内部的关联词语,是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呈现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其的标注和思考,从而达到快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论证思路的目的。

 (2018·全国卷Ⅱ)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是个人的遗忘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分析 选项B中把遗忘说成是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与原文不符。

[2.借助关键词]

选择肢中会出现与文本材料中相同的词语,一般以表明对象身份或表述对象特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居多。借着这些词语的组合变化以及对应的相关表述,可以快速辨别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018·全国卷Ⅲ)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分析 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中的抽象一词表述错误。

[3.借助标点]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也要关注标点符号。因为很多时候,标点符号也能帮助我们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厘清句间逻辑关系,快速把握文本论证思路。

冒号有提示下文或者总结上文的作用;分号、顿号表明句子或词语之间有并列关系;问号有反问、设问等用法,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肯定或否定),疑问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

 (2017·全国卷Ⅰ)……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

从空间维度来看……

从时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分析 冒号后面的内容正是对气候正义内涵的阐释。再梳理全文论证思路,把握其间逻辑关系,就会发现文本确实是首先交代了背景,然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逐层分析,最后明确了其内涵。因此,D选项对于文本的论证过程的分析是对的。

[4.借助结论词]

文本中经常出现诸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由此可见”“看来”“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表示结论的词语。也常常出现隐性的结论引导词,如导致”“造成”“致使”“使得等,这些词语的背后往往跟着一个主题句(即中心句)。由此可判断其前后的逻辑关系。

 (2017·全国卷Ⅱ)……,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分析 由由此可见可以得知第一段的论证中心和观点,即瓷器的发展技术创新文化交融之间的关系。选项中的审美观念是无中生有。

[5.借助文章段落结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看,厘清了文本内部结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才算读懂文本。论述类文本常见结构层次逻辑关系形式有:(1)总,其有两种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2)分,其形式有,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提出观点解释说明;(3)总,其形式有,列举现象提出观点,列举现象解决问题等。

 (2017·全国卷Ⅱ)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分析 经过分析可知,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头提出问题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接着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两大原因:郑和下西洋原料本土化;最后解决问题: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论证了青花瓷崛起带来的影响: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定D项是正确的。

综合提能快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

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答案 B

解析 A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于文无据。C.由原文第三段可知,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的主语是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选项中的儒家生态哲学有误,属于张冠李戴。D.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有误。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 C

解析 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有误,此处原文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了启示和支持。

C.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答案 C

解析 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有误,文中并未比较两者的认识程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的作用。所谓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如果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作者方面而言,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的重要作用。

答案 B

解析 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结合倒数第二段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D项,对比论证错。结合文段首句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的作用”“‘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类比,并非对比。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述错误。结合倒数第二段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选项表述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错。结合倒数第二段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倒数第三段《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多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6ab7f6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0.html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