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8-21 13:15: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2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学情分析】

读过一些诗,但现在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声律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对诗歌的品鉴能力其实不高。正好趁此,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   

总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建议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比较法:建议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整合两首诗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正所谓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

教学策略:

第一步: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第二步:指导诵读,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在读中品,读中析,读中想象。

1.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2.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3.三读——感受诗的结构美。

第三步:总结全诗内容及其写法特点。

内容:《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写法: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第四步:比较阅读:

《关雎》《蒹葭》同为爱情诗,风格和手法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不同点:①《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第五步:进一步理解文意,合作探究

结合学情,对文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如: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第五步:布置作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c3a63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0b.html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