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酒文化与中国面子文化

发布时间:2015-01-06 00:15: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酒文化与中国面子文化

摘要:在这个世界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东西,比酒更能反映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对整个人类而言,它曾经是最神奇的物质,也是最伟大的商品。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解放军报发文说《不喝酒并不伤感情》,大致意思是军队不要将喝酒当做拉近关系和感情的一种行为。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酒文化与面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对朋友聚会、迎宾送客、彼此沟通、传递友情都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以酒代话,酒话寻知音;以酒品人,酒品皆人品。

面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应是“脸面”,古人就懂得每天要洗脸打扮,要在铜镜子前照一照,梳洗已毕方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中国人更有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也许正是有形脸面的特殊重要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而其实际上已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因此,人们向来很重视面子问题。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自古以来,礼就成为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的总准则、总规范,并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取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因此就行为自然也纳入礼的轨道受到里的约束,并产生了酒礼,它是用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的总合。

翻开儒家三本经典,《周礼》、《仪礼》、《礼记》没有一页不提到礼,几乎也没有一页不提到酒的:祭祀要用酒、饮宴要用酒、用什么酒、何时用酒、用多少酒,如何用酒规定得清清楚楚,令我们感到惊讶。总之,古今中外的酒礼不尽相同,但均视为观念行为和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理应做到态度诚恳,既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

酒德,即是酒行为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道德,它与酒礼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颇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就有凶和吉之分。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树》)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那么怎么才不算滥饮呢?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量和标准的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血气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唐朝“药王”孙思邈、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都重视酒德。而且,现代医学也总结了科学饮酒的方法。

虽然中国人不好酒,但是爱劝酒,没有像俄罗斯一样盛产大量酒鬼,但盛产大量居心叵测的劝酒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跟俄罗斯人相比,大部分中国人其实不觉得酒是好东西,不需要抢着喝。那么为什么爱劝酒呢?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伤害性建立社会资本”的游戏规则,这可以算是一种“投名状文化”:你必须通过某种伤残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如果双方都显示诚意,那么就一起醉吧!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所做的调查实验,他们对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酒精消费感兴趣,发现跟国内相比,这些中国人的酒精消费大减,降低幅度甚至高达70%。原因很简单,这些中国人在国内都是有身份的人,应酬很多,但搬到加拿大之后,没有多少熟人,适应了国外那种不咸不淡的人际关系,酒桌减少了很多,跟在加拿大的韩国人不同,他们又没有餐酒文化传统,所以导致华人移民的酒精消费量大减。

有的官员接受采访时,对酒文化的看法是: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也许与中国社会长期是层级社会,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个人必须社区化或者官僚科层化生存。对于底层人来说,他们需要某种身体上的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而对于高层来说,他们顾忌的是面子,但愿意用自己的“出丑”来获得信任。那么酒桌的酒精文化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两点,酒精既可以伤害人的躯体,同时醉酒也容易出丑,酒精是一个完美的“统筹物”。在当下中国,军队是最严格的等级化组织,而商场官场则是科层化社会,乙方有求于甲方,下级献媚于下级。而在酒桌文化之后,中国人是厌恶喝酒的,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将酒精延续到家庭餐桌。

适当要面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面子代表着体面,人格,甚至是尊严,所以鲁迅称之为“中国人的脊梁”,吴含叫之“骨气”,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商朝亡后,宁饿死不食周栗;孔夫子“渴不饮盗泉之水”;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过分“要面子”,问题就来了,项羽因此“乌江自刎”,周瑜因此断送性命,最可笑的是孔乙己“死要面子”,愣把“偷”说成是“窃”,中国八十年代曾有个女运动员因为“她要的是金牌”竟把从奥运会上得到的银牌扔到了大海!更可怕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牺牲国家的面子,中日甲午战争危难期间,那位“老佛爷”为了大寿有体面竟动用了三千六百万两的海军经费来操办,一张脸竟如此重要!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对酒精限制的文化,本土的儒家没有道家没有,连中国改良的佛教在唐朝鼎盛时期,都没有向全社会推广禁酒的立场。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本质上不好酒,酗酒不是个大问题,也没必要禁酒。中国人将酒作为“伤害性建立社会资本”的手段,中国人的白酒并不好喝,但是却热衷提高至与身体素质不匹配的烈度水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的酒传统是一种有点变态的“社交江湖机心术”,是中国酒文化和面子文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1]林可行.酒品.兵器工业出版社[M].兵器出版社

[2]张杰楠.一本书将头酒桌上的潜规则[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元秀.茶道与酒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M].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d306616c175f0e7cd137cb.html

《浅谈酒文化与中国面子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