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9-11-13 05:49: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编稿老师:张汉林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 编:高  进   



  【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重点、难点解析】



  1.怎样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



  分析: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它被称为过渡阶段。在建国后的前三年,党和政府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镇压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等等。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所以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逐步展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理论观念上的重要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到1950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性质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然;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进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2.怎样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有重要地位。资本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并能在资本家中开展工作。因此,在1950年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时,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上得到恢复与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种限制。



  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背信弃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也必须和加强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本来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受到了资本家的欢迎。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改造的一大创举。



  3.怎样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



  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权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经过几年的奋斗,1952年底,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提供了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工业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三大改造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工业化的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例题精析】



  1.建国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没收官僚资本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官僚资产阶级的重大经济政策,因此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没收后建立国营经济,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因此,答案是C。



  2.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结论的分析理解能力。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只占很小比例。这表明,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剥削制度已基本上被消灭,所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就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



  因此,本题答案为D。



  3.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在性质上属于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摧毁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



  分析:民主革命是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中国土地改革,摧毁了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土地制度属于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不是公有制。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因此,答案为C。



  4.1953年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规定的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相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变革上层建筑相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统一

  D.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相统一



  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代三改”或“一体两翼”。“一代”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代”与“改”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要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因此,答案是A。



  【练习题】



  1.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中,在赢得人民信任方面起了决定作用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稳定物价

  C.镇压反革命运动

  D.抗美援朝运动



  2.建国后初期,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3.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C.土地改革运动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其中对“合理”的正确解释是

  A.剥夺资本家的所有权

  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5.新中国曾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结果是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D.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6.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D  6.D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9073b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2f.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