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12 12:1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登鹳雀楼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体验”“体味”等词频繁出现,表明了古诗教学不是重在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重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创作诗歌往往借景抒情,借物寓意,诗歌显著的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才能获得真实的、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歌语言的优美与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由读诗文的基础上找出生字,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出现的生字,会认6个,会写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并知道古诗所讲的道理。

1、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教师节,刘老师收到了大家的祝福很是感动,因此刘老师也送给了大家一份祝福,你们还记得吗?

生:祝愿所有同学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师:是啊,这是一句名言,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寄语、祝福语中,那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

生:《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鹳雀,师:猜猜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

鹳雀楼正是因为鹳雀常成群栖息于此而得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鹳雀楼留下来了很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范读,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说要求,师强调:听清楚节奏。

学生自读,划节奏:请你试着读一读,画出节奏。

组内赛读

展示

齐读

三、学习生字 

同学们把登鹳雀楼读的这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去黄鹤楼看看呢?要想去黄鹤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必须穿过三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认字:楼、依、尽、欲、穷、层。

第二关:辩字 :楼、搂 ,你用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第三关:写字

四、品读诗句 

恭喜大家勇敢闯过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欣赏鹳雀楼的美丽景色吧!观察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

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大诗人王之涣只用了十个字就写了出来,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添画,师:王之涣称太阳为“白日”,师:为什么你画的太阳跟山依靠呀!对,这就是依山,太阳都到山边了,说明现在是什么时间啊!依山尽就是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

指导朗读:手托太阳,加上动作,读出傍晚时夕阳落山的无限留恋感。

指名读、齐读。

师: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上,一轮落日正缓缓落下,山脚下,滚滚的黄河水一路奔流,那它究竟是要去向哪里呢?

生:大海。

师:诗中哪个字让你得出了这个答案呢?

生:入,表示进入。

齐读

观察视频:老师这里有黄河奔流的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吧!

指导朗读:黄河一路奔涌,流向大海!黄河奔流不息,流往大海!滔滔黄河水,奔涌向大海!

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祖国的美景。

加动作读

闭上眼睛边想边背诵

真有气魄呀!此时诗人已经到达鹳雀楼下,可他想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那他就需要怎么做?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要想看得远,就必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目表示什么?千里目就代表王之涣想看的很远很远。那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来上楼吧!

哎呀,王之涣爬了这么多台阶,是腰也酸腿也疼啊,让我们一起来鼓励他吧!

各种方法读诗。

现在你们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要祝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了吗?

师:是呀,刘老师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努力上进、不怕艰难险阻,终有一天登上人生的巅峰。

好,孩子们,请带着刘老师这美好的期盼,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跟音乐读(播放歌曲) 

5、总结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而只有站到更高处,才能欣赏到如此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我们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够不怕困难,勇敢向上,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由读诗文的基础上找出生字,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登鹳雀楼》效果分析

一、目标定位准确。两个目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并且可操作,易检测。

根据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二、引导学生掌握写字规律。识字写字环节,采取过关的形式,从认到辨到写,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兴趣和规律,而且在写字时刘老师从这一课 个生字中选取了“楼”、“依”两个左右结构的字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写字规律。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纵观整节课,有教师范读、小组读、推选代表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从读流利到入情入境,很好地通过朗读感知感悟。

四、引导体会古诗意境别具匠心。刘老师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小视频直观感知,通过加动作朗读表达对古诗的理解,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古诗蕴含的哲理。整个过程,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但从学生的朗读和表达可以看出学生已真正地理解了这首诗。

五、教师整合意识强。一是同类诗的整合,如补充的《望天门山》、《望洞庭》,学生可以及时迁移,学以致用;二是与生活的整合,能引导学生将古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头与结尾的祝福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引导学生潜移默化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不只是会读、会背,而且会古为今用。

教材分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登鹳雀楼》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 ( ) ( )红日 ( )绿叶

( ) ( ) ( )诗人 ( )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地指引,反倒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体验”“体味”等词频繁出现,表明了古诗教学不是重在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重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创作诗歌往往借景抒情,借物寓意,诗歌显著的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内在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才能获得真实的、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歌语言的优美与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7fd17b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5.html

《小学语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