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心理资本增值计划(3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章心理资本增值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要点
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的四要素自我效能概念
识记
高自我效能者的特征希望的定义及其成分乐观的两种不同定义韧性的概念
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
了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相关概念,及心理资本与它们的关系。了解心理资本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了解自我效能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了解
了解希望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了解乐观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了解韧性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了解一些潜在的心理资本及其概念。了解心理资本测量评估现状。
掌握心理资本四项构成要素,及其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掌握并学会在工作中如何实现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韧性的增值熟练掌握事件归因方法,会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乐观的程度。掌握培养韧性的几项原则。
掌握提高自我效能的办法,能够在企业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
应用
掌握提高希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企业中提高员工的希望水平。学会在工作场所提高员工的乐观程度。学会在工作场所提高员工的韧性水平。

学习要点
掌握
第一节心理资本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Capital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
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1

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
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心理资本由四项积极心理能力组成,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这些能力不仅以累加的方式,而且会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对心理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将会对绩效和态度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远远大于构成它的单个积极心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之和,即心理资本的整体作用会大于各个部分的作用之和。
心理资本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很多积极的结果。一个怀有希望的人,也就是拥有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动因”与“路径”的人,他去克服困难的动力更强,也就更有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也就更有韧性。自信的人可以把希望、乐观和韧性迁移并运用到他们某一特定生活领域的具体任务中去。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和韧性可以通过把内化的知觉理解成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进而更有助于乐观的形成。

二、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传统的经济资本主要指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专利),过去它受到了企业家的广泛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它们往往企业不能取得竞争优势,明智的企业家越来越意识到无形资产——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也称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或经济积累而逐渐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认知能力(即“你知道什么”而社会资本指个体的人际交往、工作接触的关系网络及相互信任等,也就是个体所认识的资源(即“你认识谁”心理资本则是能够影响个体生产率的特征,如自信、希望、乐观等(即“你是什么样的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态度。
心理资本超出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的培育与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的优势。在企业中,注重员工心理资本培养,不仅对员工本人,而且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竞争优势

人力资本知道什么?经验
教育技能知识思想


社会资本
认识谁?关系
联系网络
2朋友
心理资本自己是谁?信心
希望乐观坚韧


第二节心理资本的关键要素
一、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
你相信你自己吗?你知道有哪些东西能让你成功吗?你觉得自己拥有所有这些东西吗?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你的自我效能水平。它激励你去选择与迎接挑战,追求你的目标,并用你的时间、努力、优势和技能来应对这些挑战。自我效能是你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了解,也是你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东西。
人们往往只去做自认为能够做到的事,而回避自认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在特定领域内的这种“自认为”就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著名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为获得某种预期结果所需实施的特定行为(区别于一般的自信心)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也就是说,对于先天素质基础相近的人,那些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有信心的人往往会取得成功;而那些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
高自我效能的人拥有以下五个重要特征:
1.他们为自己设立高目标,并自己选择困难的工作任务;2.他们欢迎挑战,并因挑战而强大;3.他们是高度自我激励的人;
4.为实现目标,他们会投入必要的努力;5.当面对困难时,他们会坚持不懈。
这五个特征使高自我效能的人有能力去主动地提升自我和高效地开展工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得不到外部的支持也是如此。怀疑、消极反馈、社会批评、挫折、失败,都很少会对有高效能感的人产生影响。

(二)自我效能与员工工作绩效
有研究表明StajkovicLuthans1998自我效能和工作绩效之间有强的正相关(相
3

关系数为0.38。自我效能对绩效的影响,远远高于目标设定、反馈、工作满意度、大五人格特质(包括责任心)、变革型领导及组织行为修正这些要素。
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自身绩效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咨询公司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有效的管理体系是提升组织绩效的必要保障。但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之后,更重要的任务就落到了如何挖掘组织潜力,不断改进与提升组织绩效上。组织绩效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提升组织绩效首先要提升个人工作绩效,而自我效能对工作绩效有很强的正相关。
这种能力使个体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当自我效能感很强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能控制事情的进展,在压力、恐惧和挑战下也能进行有效行动。

(三)自我效能在企业中的应用
通常,自我效能在工作绩效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1.人员选拔
在一项特定任务的人员选拔中,应用自我效能测量是非常有价值的管理实践。在进行自我效能测量时,必须首先界定目标任务和环境特征,以保证测量结果有价值。
例如:某公司要开拓新市场,需要一名区域经理,拟在现有客户经理中进行选拔,关于新市场的相关信息选拔对象均有了解。人力资源部门编制了一个自我效能测量表:
新市场销售额
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1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2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3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4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5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6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7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8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900我相信一年内可以做到1000
“是”“否”

达成的程度%

自我效能评价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选拔对象未来的绩效表现进行预测。当然,对人员的选拔还要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无疑是使选拔更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4

2.培训发展
自我效能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它与特定任务和情境相关,随着任务的不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自我效能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以下几点:
①拥有经验或实现绩效;②他人的经验或榜样的作用;③社会说服;④生理和心理唤醒。
针对以上四点开发培训发展计划,可以有效提升受训者自我效能。
长期以来困惑培训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难题是如何提升培训有效性,培训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问题使得培训资源的效益难以发挥,培训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而基于自我效能提升的培训发展计划是可衡量、可实现的有效方法,对于提升培训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挑战者行动方案”
自我效能的主要
信息来源拥有经验或实现绩效;
他人的经验或榜样的作用;
社会说服;
醒。
挑战者职责:
1.按计划要求执行行动方案;2.KPI结果负责;
推进相关措施的落实、检查活动效果;4.汇报活动情况;
设定任务目标的原则:
1.以目前KPI的实际数据作为目前水平;2.以国际一流企业KPI标准为理想水平;
3.建立起点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分级标准,分级要适当,要有阶梯感;
4.分级标准必须要可量化。可统计。
活动形式确定:
1.确定汇报频率(建议每两周汇报一次,每个小组五分钟汇报、五分钟答疑、五分钟接受指导)2.设计汇报模板
3.活动风格:开放、活跃、轻松、风趣;内容与形式都看重;强调团队协作和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4.各小组各自组织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阶段性评估与总结:
1.训者是绩效的原因的特征,而且目前实际工作相似。3.有的会产生影响,因反的措辞,以建立受训者的信心。4.保受点,而不是个人的缺陷。
具体活动内容
关键点
3.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协调活动进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2.使用的
5

1.由小组负责人按标准汇报模板于每一个汇报周期上进行汇报,领导者、支持者、组织者可提出质疑、肯定、指导、帮助、支援,再在需要协调时进行协调。2.评价各小组的活动成果,给予鼓励和赞赏。3.在一个季度或半年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彰。4.组织者、支持者需经常性的与挑战者进行沟通并指导其工作方法,观察负责的成长状况,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该方案是针对基层管理者的培养计划,目的是绩效改进、人才加速培养、建立无边界协作团队文化氛围。让受训者能了解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加速其个人成长。
这种对自我效能的培训和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将来的发展潜力也似乎是无限的。

3.工作设计
通常,销售类企业中员工的一般自我效能通常高于制造类企业中的员工。这与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特征和工作范围有关系。当员工在工作中体验以下关键心理状态时,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①感觉工作有意义;②感到对完成工作承担责任感;③能及时了解工作结果。
在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中,由于分工较细,大量的靠协作完成任务,工作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从业人员以上三点关键心理状态难以体验到,使得员工激励成为难题,这是因为工作本身造成的,与员工个人没有关系。

对工作进行重新设计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自我效能,进而达到提升工作绩效的目的。例如:两家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的工作设计对比:
核心工作特征技能多元化
鼓励专业深度强调单一技能
任务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反馈
采取协作方式,分工完成某个模块的工作
项目经理负责制,咨询顾问水平对客户不是十分重要
方案需要层层审核,由项目经理或总监最终决定是否通过
反馈环节较多,反馈周期较长
A公司
按模块进行专业化分工
B公司
按专长进行专业化分工鼓励专业深度与广度强调多技能
全过程参与,对某个模块或整个项目负责
项目小组全体成员负责制,咨询顾问水平对客户十分重要
方案设计通过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成员共同决定是否通过反馈环节较少,反馈周期较短
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是A公司咨询顾问的离职率明显高于B公司,而同期A公司项目经理的离职率则与B公司没有太大差别。
6

工作设计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目前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公司,3MATT摩托罗拉等公司都有所应用。

4.目标设定
自我效能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知觉或信念,它与目标承诺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人往往会设定更有挑战性的个人目标,也更有可能实现他们,且对目标的承诺更强。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辅导时,我们通常会将绩效通过KPI进行量化,并通过设立KPI的多个目标或设立分层目标,使任务具体化,将任务范围和具体达成的路径通过KPI指引以激发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举例:衡量某项具体任务达成程度的指标和目标:
KPA/KPIKPI1KPI2KPI3„„

基本目标

挑战目标

突破性目标

在目标设定时,一定要考虑目标责任者对该目标的自我效能水平,否则该目标的达成可能性会受到影响。目标与员工自我效能有正相关关系。一方面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但如果强加给员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那么个人目标、自我表现效能以及绩效则有可能降低。

除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还可以在压力管理、团队管理、领导力开发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希望
(一)希望的定义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里克·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运动中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建者,他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是一种认知或“思考”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然后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
具体解释希望包含三个成分:
7

1.目标:你是否拥有有意义的目标呢?
无论目标是长期或者短期,高希望特质的人总是拥有有意义的目标。2.路径意识(达到目标的途径):你是否知道如何才能达到你自己的目标?
想要达到目标,行动的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高希望特质的人总会制定相关的计划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一个方法无法成功时,他们也总能够寻找到适宜的其他方法来继续向目标前进。
3.动力意识(积极的自我暗示):你是否有足够的动机?
高希望特质的人能够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目标,他们会告诉自己“我能行!”这个动力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行动,遇到阻力时也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并且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寻求突破直至达成目标。
目标是希望的基础,路径意识和动力意识是希望的两个部分。当有希望的个体拥有了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时,自然而然地,大脑就会在现状和目标间试图搭建一条途径,也就是说,受着目标的牵引,个体就产生了达到目标的路径。而动力意识类似于发动机的作用,启动个体的行为,并且推着个体沿着构想的途径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希望与员工工作绩效
世界上有很多名人都曾身处逆境,但是不放弃希望,最终获得成功。面对困境,是“希望”让每个人有了活着的勇气。对于企业而言,管理者们必须给全体员工带去必胜的希望。员工所得到的希望是来自于他们根据已知事物,对未来的一种推测,并且这个推测结果是可以让自己获利最大化。
在一项对1000多位管理者和员工的希望水平研究Youssef2004中发现,管理者与员工的希望水平与他们的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幸福感和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三)希望的潜在缺陷
充满希望的管理者、领导者、组织和员工,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足智多谋且有动力的。通过坚定的意志力和创造力的途径力,设置并实现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促成远景目标的实现,进而提高工作绩效。然而,当希望变得不切实际时,绩效可能会随着成功急剧下降。
充满不切实际希望的组织或个体可能会把他们的精力和资源倾注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上。他们也可能掉进承诺升级的现金,在目标虽然富有挑战性但并没有战略意义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持续热情地追求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开发希望的同时,必须同时培养“重
8

设目标”的技能。
希望的开发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专业角度来说,对人一生的学习和适应都是有益的。满希望的人会把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视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死胡同或是不投入、淡和停滞不前的借口。

三、乐观
(一)乐观的定义
乐观是人们谈论最多,但却理解最少的一项心理优势。在日常生活中,乐观主义者总是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的、称心如意的事情,而悲观主义者总是心怀消极的想法,总觉得会发生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还有另一种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坚信“未来会变好的”“我最后将获得成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电影《乱世佳人》的末尾,含着泪说出Tomorrowisanotherday”的斯嘉丽,那么她这类人是乐观的吗?
这两种人有一些差异,但思维都是积极、乐观的,这代表了乐观的两种不同的定义。
1.斯彻尔:你怎么看待未来
你觉得自己明天会过得怎样?会比今天更好吗?还是比今天差一点儿?十年后呢?不同的人对上面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很大的差异。斯彻尔等人认为,乐观是一种与个体未来定向密切相关的认知,是对未来的总体期望。这种期望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一种内化的期望,会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看到了吧?我们的期待(认知)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期望-价值理论认为,要个体预期最后的行为结果是成功的、可以实现的,那么个体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当个体怀疑行为结果是不能实现的时候,个体就会倾向于放弃这种行为。同时,个体的情感也会随着期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期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个体就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相反地,如果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体验到消极的情感。乐观和悲观正是根据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来定义的。
斯彻尔认为,乐观的人对未来积极事件发生抱有期望,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很容易“看到生活好的一面”。乐观是基于对未来的积极期望而产生动力,驱使自身坚持与不断努力。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也会继续坚持追求所认为的有价值的目标,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便尽可能地去实现目标。而相对于悲观的消极预期,则会导致放弃
9

的倾向。

2.塞利格曼:你怎么解释过去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我们好似花了很多时间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这次考试我失败了?为什么今天上司无缘由的骂了我一顿?为什么我的朋友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我却不能?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试图确定事件的原因,这就是归因理论。凯利(HaroldKelley)认为,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会从三个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
1)区别性:这种行为是否只是在这情境下才发生的呢?如:是不是我经常遭老板批评?
2)一贯性:是否这个行为在这个情景下会再次发生呢?如:是不是这样的情况下我都会遭到老板的批评?
3)一致性:是否其余人也会在同样的情境下表现出这个行为?如:是不是别的同事也遭到老板的批评了?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就是将事物进行积极归因的一种倾向,他将这种倾向命名为乐观归因风格(explanatorystyle。他认为,即使遭遇同样一件不愉快的事,不同的个体会对这件事情进行可能截然相反的归因。你怎么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就是这个视角,意味着你是否乐观。

(二)乐观与员工工作绩效
塞利格曼1998对大都会人寿保险的大量销售员工进行了研究,证明了乐观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从长时间来看,乐观的销售代表比悲观的销售代表能卖出更多的保险;而乐观的职员甚至可以弥补原本的知识欠缺,获得更好的成绩。相反,悲观者即使曾经是技术上的能手,悲观的心态也会阻碍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就。
“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具体来说,乐观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发挥作用。
1.对目标的坚持
当个体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乐观时,在行为上会更加有坚持性,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为什么乐观的保险销售代表更容易成功,业绩总是高于那些更不乐观的人。当遇
10

到挫折时,高乐观的销售人员会更少感受到打击,更愿意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
2.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高乐观者能获得各种资源。
众多研究表明,乐观者拥有更高的自尊,在遇到挫折时,会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评价和分析压力情境,采用任务定向的应对策略,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寻求社会支持系统,我接纳并自我改进,积极再定义压力事件,利用爱好或兴趣转移注意力克服困难,获得更多的资源帮助自己。
3.满意度更高
21世纪初时,美国学者报告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挑选了141幅照片,将照片上的表情分为了三大类:没有笑容的、露出僵硬的职业微笑的、露出真诚微笑的。些照片主人在27岁、43岁和52岁时分别接受访谈,问及他们的婚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露出真诚微笑的人们,在往后的30年里,结婚比例较高,比较倾向维持婚姻关系,也体验到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研究者们于是做出一个结论:一瞬间积极情绪的产物——一幅照片,却令人信服地预测了长寿情况和婚姻满意度。
高乐观更能够增加满意度,增加婚姻的幸福感。四、韧性
(一)什么是韧性
有一个人,他在1994年的时候发现自己患上了可怕的癌症,而当时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从极度惊恐以及医生也无法提供明确答案的无助中,他开始自我修复,搜集资料、访名医,将所有治疗方案(手术、放射线和冷冻治疗法)和后遗症交叉比对,自己决定治疗方法,勇敢与死神搏斗,没过多久,他竟神奇的复原了。这个人就是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安迪·葛洛夫。
面对各种各样的打击,为什么有些人能挺过来,而有些人却感到绝望?差别到底在哪里?安迪·葛洛夫给我们的答案就是:“最使我感到荣耀的不在于从未跌倒,而是每次跌倒时都能站起来。
这就是韧性,也叫做“复原力(resilience,是以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能积极适应为特征的一类现象。在心理资本中,韧性不仅包含从困境中,还包括从非常积极、挑战性事情(如出色的销售业绩)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
11

韧性的基本特征有三点:1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2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3)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二)影响韧性的因素
有的人遇到不幸时总是举起双手绝望地叫喊:“这种事怎么就发生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们不会从经历的不幸中吸取教训。但是,复原力强的人总能从不幸中找到一些积极的东西,为自己和别人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已经找出并证明,有很多因素会推动或阻碍韧性的发展,这些因素可分为三类,具体包括保护性因素、危害因素和价值观。当这三种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韧性。
1.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指能减轻个体所受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韧性发展的因素。保护性因素能够使个体调节或缓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影响,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增加成功的适应结果。
保护性因素可以分为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部分。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比如积极问题解决,生活乐观,寻求新奇性,信任他人、自我调节、幽默感等等;外在保护因子则是指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或同辈的环境中能拥有促进个体适应的因素,以缓和危险因子的影响,如独立性、人际关系等。当个体的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能产生交互作用时,就能使个体发生适应的效果。

2.危害因素
有一些因素,会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增高,我们将它们称为危害因素(或危险因素)。危害因素有可能是非常明显的破坏性行为或经历,例如酗酒、吸烟、吸毒、或因遭受过暴力事件而带来的身体创伤等;还有可能是不太明显的、慢慢出现的,但是最终有害的因素,如工作压力、不良的健康状况、低教育水平和失业等。
有研究表明,危害因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人们不断地陷入频繁的消极事件中,因此会增加消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
那么危害因素就是绝对有害的吗?心理学家发现,危害因素本身并不会自动地导致我们失败或是降低我们的复原力,与此相反,一些研究者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来积极有效地克服这些危害因素,反而能够提高我们的韧性。
12


还记得上次感冒吗?当流感病毒突然袭来的时候,你一时间无法招架,头疼发热、非常难受。但是由于自己身体素质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在那整个流感季节里你再也没有感冒过,而且获得了对这种病毒的长久抵抗力。
有人就是这么看待危害因素的,他们把面对危害的过程比喻成免疫的过程,经历危害的过程使人患上轻微的疾病,从而让人们获得韧性。因此,危害过程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逆境和挫折的同时,也为成长和超越平凡提供了机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危机=危险+机会!
3.价值观
当生理或心理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赋予事物意义的价值观或者有信念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例如在遇到大的灾害时,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应对创伤经历(如亲人去世、家庭暴力、地震海啸等)也有促进作用。
道德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道德,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和价值体系协同起来,然后指导人们判断事物的好和坏,有助于人们形成自己的处事原则(决策和行为的基础)并服务别人。因此,那些能够按照自己的道德观行事的人,总能发现自己拥有更多的自由,精力更旺盛,韧性也更强。
价值观是如何增强韧性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价值观能够让人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人们对某一理想、目标或使命有坚定的信念,你会看到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这一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与宗教狂热者、爱国者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都不会改变自己坚定的信念,会为了实现理想而竭尽全力。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己的韧性水平,甚至可以使那些受到他们影响的人的韧性也有所提高。

(三)韧性与员工工作绩效
当今的工作场所,竞争日益激烈,职场中的人们面对来自家庭、工作环境变迁、繁重工作任务、日新月异的技能需求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韧性就变得更有价值。
通常来说职场中的韧性所涉及的保护因素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外部支持(如在工作中扮演优秀角色,得到组织成员与非组织成员信赖和支持等等);内在力量(乐观、幽默感、热情、决心明确、成就动机、自我效能、高期望、自控、敏捷、计划能力、勇气、决心、积极的工作情绪等等);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争取外界支持、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创新意
13

识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和员工的韧性密切相关,当员工在受到工作压力威胁或身处工作逆境时,这些保护因素就会和危险因素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员工可以从逆境中恢复并保持良好状态和情绪。
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已经意识到,他们的组织正在努力寻找那些高绩效、而且能够在混乱中磨砺自己、在困境中主动学习和成长、无论有多少不可避免的困难都能够表现卓越的员工。普通的绩效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世界日益增长的期望,这些期望和承诺已经上升到追求“还可以做得更好”。如今,企业的员工不仅要生存、应对和复原,更要在不可避免的困境和不确定性中谋求发展和壮大,而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因此,员工韧性的开发必不可少。

五、其他潜在的心理资本
当前,不断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积极组织学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个体、体与组织优势和美德。有一些潜在的心理资本对工作场所有极强的适用性。
(一)创造力
尽管创造力经常表现为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和革命性创意,但它同时也包括找到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建设性采纳新想法和新机制的能力。
作为心理资本,有创造力的人、创造性的过程、产品和结果对于绩效影响和持续的竞争力来说好像是必需的。
工作场所中,有趣且富有挑战的工作、自主性和满意的工作环境,这些内部激励因素都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此外,外部激励因素和压力,如权变激励、与同事的竞争、未经沟通而设置的最后期限和目标、不充足的资源、绩效监控、严格的组织、不灵活的政策和流程以及不关心下属的管理者,都会对创造力产生阻碍作用。
(二)感恩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同学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三条感恩的理由。
一个员工选择一份工作除了要得到工资外还要得到很多,岗位的提升,能力的提升,任的提升,荣誉感的提升,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实现的工作目标,公司的鼓励,稳定的发
14

展,兴趣,感情,习惯,特长,生活方便等等。人之所以是人,并是因为人会吃饭睡觉,而是人觉得人知道自己是人,知道尊重自己,知道感恩。员工之所以会成为员工,也远远不止赚钱养家糊口那么肤浅。
满怀感恩去工作,并不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当人拥有感恩之心的时候,美德就产生了。不要以为工作是平淡乏味的,当你满怀感恩之心去工作时,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人,一个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人。
要相信:感恩将为你开启一扇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你无穷的潜力,迎接你的也将是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成功机会!
(三)沉浸体验
“我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当我在从事此工作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周围的一切,我感觉与世隔绝。我几乎忘掉其他一切问题,我感觉很好。我深深的投入,并有一种愉悦感。一旦我完成此工作,我能再次返回到外部世界。
沉浸体验是指个体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全神贯注的体验。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娱乐时都有可能获得沉浸体验。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别的文化,而能够给员工带来沉浸体验的文化应该是组织文化中的翘楚,具有沉浸体验文化的组织很难不成功。

(四)积极情绪
人类语言中,描述情绪的词汇丰富多彩,据统计,英文中描述不同情绪体验的词汇有550600个之多,而中文中更为博大精深。
积极情绪一词来自于早期的情绪维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可以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不仅可以描述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而且可以根据彼此在情绪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对情绪进行测量。其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情绪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它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被称为激活或唤醒水平,由弱到强;另一个则被称为愉快度,由正到负。后者也可以叫做情绪的性质。而我们将位于愉快度正效价的这一极,即有愉快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将负效价的那一极,即有不愉快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人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的选择,可能是多种多样而没有规律的,或者甚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相反,当一个人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积极的情绪时,它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又会更深刻、彻底,这又会促使个体不断地进行各种创造,以获得这种积极情绪体验。
15


第三节员工心理资本增值

员工心理资本增值服务(PsychologicalCapitalAppreciationPCA)是以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与组织绩效为导向,增强员工心理资本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它通过系统的组织管理实践,培育高积极领导力的管理者,开发员工的幸福、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等关键心理资本要素,从而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提升幸福感与绩效水平,为组织构建难以被模仿的未来核心竞争优势。PCA作为一种系统解决方案首次将心理资本与EAP结合后应用于企业实践,因此,业开展EAP是心理资本增值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关知识、技能和实践请参看《心理管理师——体系与实践》。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开发和提升员工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自我效能的开发和提高
员工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是可以被开发与提高的。然而,开发难度可能要取决于具体的领域。
效能是可以通过:体验熟练掌握/成功、替代学习/模仿、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心理和生理唤醒等途径来开发。
(一)通过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来开发自我效能
熟能生巧是最可靠的方法。在任务中反复体验成功,人就能增强自我效能。
通过把复杂的任务分解,然后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培训,让人更频繁地体验“小小成功”有助于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效能。
还可以把人有意放在成功率很高的情况下,让他们更有机会体验成功。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创造成功的条件,不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直到最后才发觉这一环境并不适合他们。
为了使企业员工能通过成功提高自我效能,企业应创造机会,让员工每天去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
在培训时,应该设立弹性的目标,并且应该在没有风险、不容易分心的环境中进行。拟、案例研究、假设分析与其他实用的脱产培训技术等一些在专业研讨会和高管培训中经常被用到的技术,如果能在安全、集中的环境中采用,往往也能增强自我效能。

16

(二)通过替代学习、模仿来开发自我效能
通过观察、模仿其他人成功的经历,人们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虽然直接体验比替代学习和模仿更有效,但观察为我们提供了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模仿的机会。学习榜样与我们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而且背景、情景等相似处越多越好,并且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反思程度来安排时间。
对于制定管理决策、高度专业化等复杂情形,仅仅观察是不够的。受训的人还需要能领会榜样的内在逻辑,理解推理过程、标准及基本假设。榜样可以通过说明,来帮助受训者培养自我效能,并鼓励替他们在面临类似情况时也同样操作。
如果没有相关的榜样和可比较的情境,应该怎么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特定情境中成功了,然后在头脑中演练自己在面对这一情境的纷繁变化时将会采取的行动,这样也能增强自我效能。
很多情况下,包括进行领导力和自我效能的开发时,我们要鼓励受训者进行一个以前没有扮演过的角色。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积极反馈、鼓励反思,就能增强效能感。

(三)通过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来开发自我效能
听到别人的赞同(是对你表示有信心),积极反馈你的进步,你就能把自我怀疑转变为自我效能。当你听到别人鼓励说“你能够做到”和“在完成„„的第一步中,你做得非常好”时,你内心的想法和信念就开始转向相信“我能够做到”。事实上,灵活地运用积极反馈和认可,能够提高员工的绩效,有时甚至能超过其他的种种激励所带来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一项重要的资源——数量无限又没有成本的资源——包括感谢、赏识、向员工提供反馈和认可等因素。它不仅能强化企业希望的员工表现出来的行为,同时还能帮助员工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心理和生理觉醒及健康与自我效能
人们的情绪状态和他们的心理、生理健康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积极的心理状态能激发象征化、预先思考、观察、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等认知加工过程,从而增强信心和个人控制感。消极的心态则会让人绝望、无助和悲观。
身体健康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感觉舒服、健康良好的状况,能对人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当处于高压之中时,人的生理反应会退化,消极地影响他们的信心、信息加工与决策制
17

定质量。
当遭受心理或者生理痛苦,会对人的产生巨大的打击,导致自我效能会急剧降低。因此,企业可以在在某些维度上实施干预。比如,组织锻炼、提供家庭福利、实施员工支持计划、进行非正式的社会活动和聚会等。

二、希望的开发和培育
通常,提高企业员工的希望水平,管理者可以通过如下几种具体方法,来成功地开发和培育希望:
(一)设置合适的企业目标
当管理者与员工把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目标、对目标有比较高的承诺并且能够为目标实现做好自我调节时,就会强化其希望。所选目标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动机水平、努力程度和坚持不懈的程度,也即会影响到希望实现的途径。
在企业管理中,向企业内部的成员描绘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不仅会给他们带来不可想象的前进动力,更是为他们后续的工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大量的事实表明,当企业的愿景契合了员工内心真正的愿望时,将会产生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能使人极具敬业精神,觉投入、乐于奉献,因为在他们看来此时的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组织责任,无形地推动着他们为了这个责任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相反一个没有长远目标的企业犹如茫茫大海上漂流的小舟会让成员感到恐惧、不安。

(二)设置弹性目标
弹性目标是可激发个体探索精神的、充满挑战性但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这种目标还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当个体足够努力时,就会获得“试验”的机会,并对成功保持合理的期望。
为增强个体希望水平而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可以激发员工“自我潜能”的具有挑战性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弹性目标,这样有利于个体希望水平的保持。
在管理中,应用弹性目标的机制,管理者需要将企业的发展远景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员工规划发展通道,或者说是职业跑道。在企业内部规划他、发展他,让他在企业里一辈子都有不断挑战的工作做,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这样便可以强化其希望。

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大都制定了职业发展文件,其中详细规定了各个岗位的员工从进入
18

公司开始的所有可以选择的职务、职位、与之对应的能力和经验以及对应的各种激励措施。比如微软公司的“职业阶梯文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通过岗位转换来实现个人的发展,减弱了员工离职的意愿。

(三)分步前进
要实现充满希望的目标,分步前进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困难的、长期的目标被分解成更小、更邻近、更容易管理的一个个小的“里程碑,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四)鼓励员工参与
在制定目标及行动过程中,如果采用自下而上的决策和沟通、参与的机制并增强员工的自主权,就能更大地激发员工的希望水平。这种参与能提高绩效、增强员工满意度、承诺以及其他所期望的态度结果,如心理承诺与认同。
(五)强化奖励机制
“你强化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通过奖励那些对恰当的目标做出了贡献、主动有效地设置目标、表现出较强自我调节行为,以及为了实现目标坚持不懈地寻找途径的管理者和员工,就可以强化他们的希望。
让员工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与特定的奖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会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
企业拥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建立了多种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战略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的牵引下,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经验得到了积累。这种成长本身对员工来讲就是很好的激励,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为了对员工成长给与认可和激励,首先需要在职业发展上给予员工认可,比如上面提到的微软公司的“职业阶梯文件”中规定随着员工的成长,员工会晋升到相应的阶梯,与之相对应的是培训机会的增多、薪资福利待遇的增长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激励让员工感受到成长的喜悦。除了通用的职业发展路径外,为了激励那些遭遇“职业天花板”的顶级人才,一些企业甚至为他们设计了个性化的发展通道,比如联想集团的分拆,在成就郭为的同时,成就了新联想。
除了发展通道这种“跳动式”的认可外,为了激励那些能力尚未达到更高一级阶梯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宽带薪酬,激励员工在同一级阶梯中成长发展,以实现对员工的弹性
19


激励和实时激励。比如:在对那些能力还不足以晋升到“三级销售经理”的四级销售经理们根据个人能力的提升程度给与薪资的增长来实现对他们的激励。
在激励员工成长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特点的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学习曲线非常长的岗位,可以通过职业成长以及与之对应的薪酬、培训等激励措施去实现。而对于那些学习曲线很短的员工,除了根据个人的职业目标进行职业成长的激励外,有时也可以通过“工龄补贴”“终身聘用”等方式对员工的成长和对企业的忠诚给予激励。
(六)给予员工多方面资源支撑
除了物质资源以外,管理者的支持和承诺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无论中层领导和员工拥有多大的意志力和实现目标途径的想法,重要的目标还是很少能实现。
一个组织,如果缺少自上而下的组织支持环境,其组成成员越是充满希望,其挫折感可能会越强。

(七)战略协同
把财力和物力合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以产生最高的回报。对希望的动因和途径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每个员工的才能和优势,仔细考虑这些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从希望对途径的关注可以看出,把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这样他们在工作上就能成功。
当人们与他们的工作职责完全不匹配时,他们就很难成功,这种不一致限制了员工选择途径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希望。

(八)加强员工培训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且还不断地通过培训来提升他们,但培训往往收获不到预料的效果。
规范的培训会催生受训者的被动性;单向、没有互动的培训方法会降低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以技能为导向的培训仅仅传授标准的技术知识和具体的任务信息,虽然有时候是必要的,但也有局限性。
能提升希望的培训方式应该是亲自参与的、互动的、分享式的。它们不仅能增强受训者的总体能力,并且把他们的才能培养成优势,这样他们今后就能够适应各种情境了。

20

三、乐观的开发与提升
如上节所述,乐观不仅是一种特质,还是一种状态,它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是可以开发的。当我们改变对所发生事件的原因解释时,就会改变自己的乐观程度。1
塞利格曼采用“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特定-普遍”三个维度来描述其乐观归因风格。塞利格曼认为,将事物原因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定的因素时,就是乐观的;相反,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就是悲观。
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不一样的心情和行为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当我们学会采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时,我们的乐观程度就会得到提升。
那么,究竟该如何归因呢?下面是一些例子和方法:
例一:星期五的上午,小王一边干着手上的工作,一边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周末。他已经和几个朋友约好了。今天晚上就开车一起去郊区,昨天已经订好了临湖的房间,可以整整两天都在一起好好玩。突然,小王的老板阴沉着脸到他办公桌前,严厉地让他去老板办公室,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释老板的这个行为呢?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
特定
①我肯定有什么地方让他不喜欢我了,老是找我一个人的麻烦。
②看来是我昨天那个报告出了大问题,让他生气了。
③他就是对我不满意,老是这么针对我。④他儿子昨晚又和他吵架了吧,让他这么不高兴。
别人挑剔我。
⑥我最近一段时间工作状态不太好,大家对我都不太满意。
⑦他不适合当领导,老是对我们这些下属乱发火。
⑧他也有四五十岁了,肯定是更年期,情绪总是不稳定。
普遍
⑤我就是特别容易招领导不喜欢,让


个体在解释这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时,无论这个事情是已经发生了,或只是自己的想象,他的解释都可以归为表格中的这几个方面。如果小王认为老板的生气和自己没有关系,是因为临时被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惹火了(如④),是不是就完全放松下来了呢?要是小王认为老板这只是表达一贯的对自己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是不可改变的(如⑤)是不是就会格外沮丧、消沉,觉得自己无力抗争,完全失去了之前的好兴致了呢?
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不一样的心情和行为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④解释的员工会更放松,更坦然地接受老板的斥责,之后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而有⑤解释的员工,则会觉得生活无望,战战兢兢,对老板有消极的情绪,做工作时也多了很多担忧,畏首畏尾,随时都觉得会遭到指责。
1
当代积极心理学刘翔平(编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83-86
21

有意思的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他们的归因方法几乎完全不同。乐观主义者在遇到好事情的时候,通常采用内部、稳定、普遍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做出的是外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保护了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悲观主义者却刚好相反。

好事:老板夸你上星期的项目书写的很不错。
乐观主义者
内部:我成功是因为我的能力很强啊!只是这次表现了出来。
悲观主义者
外部:我这次运气超乎寻常的好。得到。不会倒霉呢?
形成了良好的自我评价,对未来有很多期待,促进自己采取行动,再次获得成就感。
坏事:老板责骂你上星期的项目书写的一团糟,让重写。
乐观主义者
外部:这次是有一些外部原因导致的,预与其责备自己不如找到解决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稳定:每个人都会有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好好解决就能迈过这个坎。
特定:老板只是对这个项目书不满意而已,我的其他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
不被困境所累,能尽快摆脱逆境,以问题为中心,缩小失败带来的伤害,继续工作。
悲观主义者
内部:我真没用,我不如别人聪明,能力也不够,本来就没办法做好这个任务。
稳定:我总是犯错误,重写肯定也不会让老板满意。
普遍:惨了,老板肯定看出我能力不行了,他从此会挑剔我,我在这个单位呆不下去了。感到无力感和无望感,觉得难以胜任,整个生活都受到影响,难以为继。
感到幸运、高兴的同时担心未来的命运。犹豫不决、担心现在的好运转瞬即逝,不愿意开始新的工作。
稳定:能力当然是稳定的,我一直都有这能力,不稳定:运气这个东西,说不好什么时候能够普遍:只要我正常发挥,肯定每次都能成功!特定:就这一次运气好,谁知道下一次我还会

对身边形形色色的事件进行归因,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原因归为哪类呢?通过下面的事件归因表训练,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归因方式,而且有助于思考改变的策略,变得乐观起来。

事件归因表
时间?周六晚上
发生了什么?提前一周和朋友约好吃晚饭,他临时告诉我不能来了。





我的归因?他不想和我吃饭。
归因的类型特定-稳定-
改变的策略他肯定有急事来不了。
22







四、韧性的开发和培养(一)员工韧性培养的基本原则
韧性并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禀赋,很多调查研究表明韧性是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引导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发挥出他们韧性。对于如何培养与提高个体在职场中的韧性,我们认为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积极与外界保持沟通。
与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上司、同事保持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当遭遇工作逆境时得到这些关心你的人的帮助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民主、氛围良好的团队里人们工作起来会更加轻松,更有活力,更为容易达到自己期望。同时在同事请求帮助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对于发展自身的职业韧性也是非常有益。
2.不要把面临逆境看成是无法超越的难题。
当困难降临,也许并不能马上改变现状,但你可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面对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过多地关注现在的问题是多么困难,要对未来情况好转充满信心。面对逆境时要时刻注意任何让你觉得事情已出现转机的细微变化。即使只有一线转机,你也要努力去抓住它。
3.把工作逆境和挫折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制定好的工作目标可能由于复杂环境和种种难题而无法实现,那么就要接受无法改变现状的事实,这样可以让你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你所能改变和控制的问题上。
4.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你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似乎遥不可及,工作任务看似非常艰巨,但不要过分担心,可以先制定和完成一些现实的短期目标,一些看起来似乎对总体目标帮助不大却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这对战胜困难完成工作任务是非常有帮助。
当你过分关注到艰巨任务看起来好像已完成时,请不要过早地放弃,你应该先问问自己:“今天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对我的前进方向是有帮助的吗?”

5.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遇到逆境时要竭尽所能,勇于面对,及时行动,不要有消极逃避心态,不要妄想逆境会
23

自动消失。
6.从自我发现中寻求发展。
很多人在与逆境抗争过程中从自己身上发现和学习到许多原本没发现的优点。在与逆境抗衡过后许多人得到成长。
7.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面对困境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个有天赋、有能力的人,这样有利于韧性建立。
8.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尽管在工作中遇到令你难以接受的重挫,但要尽量把心胸放宽广,目光放长远一点,在的挫折也许是未来成功的起点,要相信明天会更好,避免心理失衡。

9.怀有希望的态度。
心怀一个乐观观点,让你可以期望一个好的结果将会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尽量去思考自己希望得到的成就,而不要总是担心自己会遇到一些情况。

10.保持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多些关注自己需要和感觉,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工作之余要学会放松有规律地生活。照顾好自己可以让你以心理上和生理上最好状态去应对那些需要韧性的逆境挑战。

(二)在组织中开发员工韧性的策略方法
在企业或组织中,对员工的韧性进行开发,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策略:1.关注保护性因素的策略。
顾名思义,这些策略关注于提高那些知觉到的或实际的韧性资产和资源水平,这样就可以增加产生积极结果的可能性。就工作场所而言,这些资产可能包括人力资本(教育、经验、知识、技能、能力)、社会资本(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和其他积极的心理资本成分(自我效能、希望、乐观、自我决定等)。其中,人力资本,尤其是一些显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以通过传统的培训和开发得到学习和增强。
人力资本的隐性部分,即对组织具体的价值观、结构、战略和运营过程等有深入理解,可以通过各种广泛认可的方式和技术来开发,如社会化、导师制和工作轮换等。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开放的沟通、信任建立、真实性与透明、反馈与认可、团队工作和工
24

-生活平衡措施来开发。

2.关注危害因素的策略。
这里强调的是对危害因素的管理,而并不是对危害因素的回避。具体来说,就是可以采用教练或督导的形式,频繁地搜集建设性的反馈建议,通过这种危害管理的策略,培养员工与新机会有关的韧性资本。

3.关注过程的策略
韧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能否达到韧性的状态取决于危害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保护性因素会帮助个体形成政策的适应系统,当外部保护性因素获得满足的时候,个体发展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这时候的个体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性特征,即具备韧性特质。当挫折或危难来临时,这些韧性特质就会保护个体免受危害因素的影响,人们就能成功的抵抗逆境,促进健康发展。
当然,个体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激源,多个应激源经常相互作用而产生累积影响,比如下岗会引发经济危机又同时会引发夫妻矛盾等等。因此在应对逆境的过程中,保护性因素会与多个负性事件的综合影响进行多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应对系统。对这个过程的关注就显得极为重要。
这套策略是非常有效的适应体系和程序。在处理相关的危害因素时,为了鉴别、挑选、开发、运用和保持适当的韧性资产,这一体系和程序就会被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克服逆境实现成长。例如,在真实领导开发的模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成为韧性开发过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除非管理者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准确地评估这些韧性资产(自我意识)或者坚持不懈的运用它们来克服危害(自我调节),否则,即使人们拥有所有恰当的韧性资产,也无法在危难时刻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三)企业提升员工韧性方法举例——制定职业履历
职业履历(careerportfolio)的定义是把个人能力展现给雇主的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工作经历。职业履历计划焦点是如何通过职业履历帮助员工思考他们对组织贡献和他们工作能力水平,并提供一个平台展现他们的贡献和能力。根据定义所指的职业履历由创造性一些工作经历构成,因此它不同于一般工作履历,这就需要去设计一个可行计划,这个计划可促进员工把真实想法和将自身职业经历完整地反映到职业履历中。编制职业履历的过程称为“工作
25

经历思考”,它可以促进员工对自身工作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增加信心和韧性。
员工在整个职业履历制定过程中,反思自己过去成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在这些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且体现了自身价值和职业兴趣所在。职业履历计划使员工可以比较容易察觉自己工作能力上的不足,并为员工发展合适的职业计划提供有效帮助。
职业履历编制主要通过会议讨论方式让员工尽情地把过去成功经历、现在工作情况和对未来愿景表达出来。参与讨论的员工一部分由主管推荐,都是些工作经验丰富、从业时间较长、在部门内业绩出色的高绩效员工;一部分是自愿参加培训的员工。员工们可在会议上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员工上级管理者和专家们也应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把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并提供必要支持。
职业履历计划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员工制定一份职业履历,更重要的是让员工通过履历去分析他们自身优点和缺点,通过对以前经历的回忆和思考,使员工自身得到成长,让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让员工更富有韧性。参与职业履历计划的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总结和分析,进行如下工作:
1.制定学习计划;
2.为今后职业面试做准备;3.为绩效评估做好准备;4.评估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5.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6.认真地考虑为什么自己会被指派现在的工作任务。
通过职业履历计划,主要的目的是让员工可以从一个更宽更深角度去评价他们自己成功完成工作任务的经历,使他们有一个更宽广视野去发现和捕获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种种信息和机会,从而增强在工作中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职场中的韧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四节心理资本的测量与评估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升温,人力资源研究者和从业者受自身日益增长的责任驱使,已经开始关注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和回报的评估工作,并摩拳擦掌努力应对这一挑战。
心理资本应该是可以开发的,而且能够证明其对绩效的影响。
26

一、现有心理资本测量工具的特点
目前,心理资本的测量大多集中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精神、韧性和其他潜在的积极心理要素方面。
(一)使用的量表
在对积极心理能力与优势进行测量时,人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量表,大多从“量级”“强度”两个方面来测量。
在自我效能的测量中,自我效能的量级是指我们期望一个人去完成的任务的困难程度。量级可以通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水平具体任务的“是”“否”回答来进行测量,并根据个体的回答调整任务的水平。“强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拥有完成某一难度水平任务的能力的确认程度。“强度可通过个体报告的信心百分比来进行测量。
(二)问卷的长度
通常那些可靠而有效的积极心理测量工具所包含的问卷题目太多,Seligman1998)的乐观问卷就有48道题。
一项研究通常都会对多个变量进行测量,如果每一个变量的测量量表所包含的题目都较多,就会造成整个调查问卷太长,降低问卷的回收率与每一个量表的信度。
(三)措辞背景
现有的积极心理测量工具,很大一部分源自医学临床应用,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场所。多年以来,对心理能力的兴趣也主要是临床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因此,大多数的证据并不能在工作场所中积累起来。
(四)支持心理资本量表的理论结构
除了在工作场所这一领域问题以外,支持某些积极心理测量工具的理论框架本身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局限,这也会影响心理资本的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目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所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
二、心理资本的测量评估现状
在众多心理资本评价量表中,只有路桑斯的PCQ问卷(见本节第五点)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验证,其余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对已有心理资本量表信度与
2
2
心理资本,路桑斯著,李超平译,P193-194
27

效度的检验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
1.自我报告法。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问卷进行(追踪)测量或通过实验研究法来收集员工心理资本状况的数据或资料。这种方法易于实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据来自于自我报告和同一来源,因此如何避免共同方法变异(commonmethodvariance、自我报告偏差和社会称许性,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观察法或专家评价法。即通过第三方获得被评价者个体心理资本方面的资料。3.结果变量的测量。由于心理资本与一些结果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有助于了解心理资本的状况。

三、工作场所的心理资本的测量
工作场所中,心理资本的测量主要包括自我效能问卷、希望问卷、乐观问卷和韧性问卷。这四个问卷中任意一个与工作场所的相关程度都不一样,而且状态类特质的程度不一样,目数量也不一样。
所涉及问卷均采用利克特等级量表的形式,但其等级也不完全一样。
路桑斯等人对心理资本问卷(PCQ)的开发,主要在上述四个测量问卷的每一个中选取6个条目,并对其语言背景进行了调整,使其适合工作场所,使其测量的是状态类个体特征。然后统一采用利克特6分等级量表,最终形成了包括24个题目的心理资本问卷(详见见本节第五点)

四、心理资本问卷与工作结果的实证联系
路桑斯等人对心理资本中个体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这些积极优势和绩效、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工作结果进行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这些预测变量与工作结果有显著的相关。
整体的心理资本,包括PCQ问卷的测量结果,与工作结果之间的相关总是高于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中任何一项单独的心理能力和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即心理资本的各种心理能力存在协同效应。换言之,整体的心理资本作用要大于其各部分的作用的加和。

28

五、心理资本问卷PCQ(一)PCQ问卷
下面有一些句子,它们描述了你目前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对于这些描述,请采用下面的量表判断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23456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3
1.我相信自己能分析长远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2.与管理层开会时,在陈述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方面我很自信。3.我相信自己对公司战略的讨论有贡献。
4.在我的工作范围内,我相信自己能够帮助设定目标/目的。
5.我相信自己能够与公司外部的人(比如供应商、客户)联系,并讨论问题。6.我相信自己能够向一群同事陈述信息。
7.如果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陷入了困境,我能想出很多办法来摆脱出来。8.目前,我在精力饱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9.任何问题都有很多解决方法。
10.眼前,我认为自己在工作上相当成功。11.我能想出很多办法来实现我目前的工作目标。12.目前,我正在实现我为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
13.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很难从中恢复出来,并继续前进。R14.在工作中,我无论如何都会去解决遇到的难题。15.在工作中如果不得不去做,可以说,我也能独立应战。16.我通常对工作中的压力能泰然处之。
17.因为以前经历过很多磨难,所以我现在能挺过工作上的困难时期。18.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我感觉自己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19.在工作中,当遇到不确定的事情时,我通常期盼最好的结果。20.如果某件事情会出错,即使我明智地工作,它也会出错。R21.对自己的工作,我总是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22.对我工作未来会发生什么,我是乐观的。
3
心理资本,路桑斯著,李超平译,P221-222
29

23.在我目前的工作中,事情从来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发展。R24.工作时,我总相信“黑暗的背后就是光明,不用悲观。注释:R代表该题需要反向计分。(二)PCQ问卷计分方式
上述24题中,自我效能部分为1-6道题,希望部分为7-12道题,韧性部分为13-18题,乐观部分为19-24道题。
测试者在各部分的累计得分越高,则表明他在该部分表现越好,心理资本表现越好。
练习与思考:
1.阐述心理资本概念及其四要素
2.阐述自我效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在职场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3.谈谈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乐观水平。
4.根据事件归因表,对自己平时工作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归因整理,查看自己平时看待事件的观点是否乐观?并找出更乐观的方式。

附:参考书目
1.心理资本路桑斯(作者李超平(译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当代积极心理学刘翔平(编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积极心态的力量希尔,皮尔(作者,刘津(译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书目:
1.《心理资本》路桑斯(作者李超平(译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状态,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心理学的这一进步,创造性地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延展到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旨在从根本上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以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为核心的心理资本,这是在当今工作场所中,能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进而能提升绩效的能力。
30


2.《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卡尔(作者,郑雪(译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内容上,本书以幸福感为核心,系统介绍积极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它既可以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开发自身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获得幸福生活的自助读物。
3.《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王滟明,邹简(作者中国言实出版
积极心理学是哈佛选修课程中人数排名第一的课程,同时也是哈佛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的课程。该课程受到全球数十家主流媒体的热烈关注,美国CNN电视台、英国BBC电视台,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时代报》、意大利《新闻报》《韩国时报》《印度时报》《中国青年报》等都进行了积极报道。本课程首次欠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终身提升幸福感的方法,题涉及自我突破、成就、情感关系、自尊、精神力等热点。

4.《当代积极心理学》刘翔平(编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当代积极心理学》教会你如何过一种幸福、充实、成长、爱和有意义的生活。它强调人类的美德、优势、力量等积极心理素质,并从积极情感、积极体验、积极认知、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关系和积极环境等各个方面,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人类积极心理的力量。

5.《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am(作者,任俊,罗劲(合著,洪兰(译者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乐观,渡过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你需要乐观,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如果你是家长,你需要乐观。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如果你是学生,你需要乐观,以应对学业的压力。如果你是运动员,你需要乐观,抓住最后1秒的胜利机会。
“塞利格曼的幸福课”是新世纪人类行为的指南。看过《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的人,不管是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都会受惠。《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不仅包含了具体的自我评估工具,
31

而且语言生动风趣,道出了活出真我的真正涵义。
6.《积极心态的力量》希尔,皮尔(作者,刘津(译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撷取了西方著名成功学家的经典著作中的精萃,书中列举的上百则激动感人的故事,以及成功的17大法则,共融入积极心态的二十五大力量之中。但愿它能帮助每一位读者改变自己的心态,充满发挥积极心态的力量,探索正确的人生之路,直到成功!最后,让我们重提成功学的一致论断:人人都能成功!其中也包括你!!

3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9b1656312b3169a451a453.html

《4第四章 心理资本增值计划(3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