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区区情

发布时间:2016-09-07 10:1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庐阳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是省会合肥的核心城区,是合肥老城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合肥市区中心和北部,庐阳区以合肥老城区为主体,向西北延伸与长丰县、肥西县接壤。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城区。

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8万),现辖9个街道、1乡1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庐阳工业区)[1] 。庐阳区是全省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古战场,曹操点将“教弩台”,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故居等。

201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2012年被安徽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县(市、区)”。

中文名称 庐阳区 外文名称 Luyang District或Luyang Qu 别 名 中市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 下辖地区 大杨镇、三十岗乡、亳州路街道 政府驻地 亳州路街道濉溪路295号 电话区号 0551 邮政区码 230001 地理位置 合肥市区中部 面 积 139.32平方千米 人 口 62.5万人(六普人口) 方 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话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 三国遗址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古逍遥津 机 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火车站 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等 车牌代码 皖A 区域代码 340103

建制沿革编辑

庐阳区始建于1949年2月,当时称合肥市第一区、第二区,是合肥市老城区,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因为庐阳区是合肥市中心区域,故庐阳区建置从属于合肥市建置沿革,庐阳区为合肥市行政区划组成部分。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

秦朝置合肥县,属九江郡。

西汉时先属淮南王国九江郡,后淮南国废,设九江郡,合肥仍属之。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合肥改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刘秀封功臣鉴谭为合肥侯,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废国为县。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馥任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为扬州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合肥县改属淮南国;四年,改属淮南郡。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属楚国。齐王嘉平元年(249年),改属淮南郡。吴、魏在合肥地区进行过多次争夺战,魏以合肥为重镇兼扬州治。

西晋时属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合肥县地置汝阴县,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改属汝阴郡,为南豫州治;复又置合州,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时属北周。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朝时改庐江郡为庐州,先后属庐州、淮南道庐州、庐江郡。

后梁、后唐时属吴国庐州。后晋、后汉时属南唐庐州。后周时属后周庐州。

北宋时先后属淮南道庐州、淮南路庐州、淮南西路庐州,均为州治。

南宋时,庐州曾为金占领,寄治巢县,旋即收复,仍为州治。

元朝时,先后属淮西道庐州路、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先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后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朝时先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后属南京直隶庐州府,均为府治。

清初属江南省庐州府。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属安徽省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属安庆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安徽省省会从立煌(今金寨)迁至合肥,省政府机关驻区境。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合肥市设区,第一区、第二区在今庐阳区境内。1951年11月在第一、第二两区基础上成立东市区。1960年6月,东市区更名为南市区,同时成立南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3年8月南市区更名为中市区,撤销南市人民公社。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实行新区划建制,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3]

2016年3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机关迁址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合肥市屯溪路435号)、省人民政府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省政协机关(合肥市宿州路317号)自4月1日起开始搬迁,5月1日起在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正式办公。[4]

行政区划编辑

1998年,中市区辖: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寿春街道、益民街道、亳州路街道、金寨路街道、安庆路街道、双岗街道、东风街道、逍遥津街道。

2000年,中市区辖10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阜南路10号(原中市区人民政府驻地)。

2002年,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庐阳区辖原中市区寿春、逍遥津、光明、安庆路、双岗、县桥、益民、亳州路、三牌楼、鼓楼10个街道,面积136.86平方千米。从原郊区划入三十岗1个乡,杏花村、大杨2个镇。将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库区划归庐阳区。2002年12月,庐阳区辖: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寿春街道、益民街道、亳州路街道、安庆路街道、双岗街道、逍遥津街道、鼓楼街道、光明街道、杏花镇、大杨镇、三十岗乡。

2004年,撤销杏花村镇设立杏花村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庐阳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

2005年6月,庐阳区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原寿春街道管辖范围整体划入县桥街道。逍遥津街道和鼓楼街道也合二为一,成为新的逍遥津街道,逍遥津街道办事处仍驻淮河路4号。在合肥的北部,新成立海棠街道,杏林街道。海棠街道管理机构以原鼓楼街道机关为基础组成,办事处办公地点暂驻宿州路170号(原鼓楼街道办事处驻地)。杏林街道管理机构以原寿春街道机关为基础组成,办事处办公地点暂驻寿春路197号(原寿春街道办事处)。

调整杏花村街道管辖范围:东与产业园区交界,北与长丰接壤,南以二环路往西沿西线铁路至四河村区域范围。杏花村街道办事处仍驻茨河路。刘冲、尚店、邵大郢三个行政村和兴业社区划归庐阳产业园管理,原双岗街道的临泉路以北部分划入杏林街道管辖。庐阳区仍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5]

至2005年年底,庐阳区辖三十岗乡、大杨镇和逍遥津、三牌楼、益民、光明、安庆路、县桥、双岗、亳州路、杏花村、杏林、海棠等1乡、1镇、11个街道及1个庐阳产业园,有8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4个村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濉溪路287号。

2011年,庐阳区总面积139.32平方公里,辖1乡1镇、11个街道和1个工业区。

2012年3月,庐阳区再次区划调整:将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并入逍遥津街道。将安庆路街道、光明街道、益民街道合并,新设立三孝口街道;以路为界,调整双岗、亳州路、杏林、海棠4个街道管辖范围;重新划分杏花村街道管辖范围,增设四里河、林店2个街道;保持三十岗乡和大杨镇行政区划不变。

调整后,庐阳区辖1个乡、1个镇,9个街道:逍遥津街道、三孝口街道、亳州路街道、双岗街道、杏花村街道、海棠街道、杏林街道、四里河街道、林店街道、大杨镇、三十岗乡。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庐阳区

合肥市庐阳区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气候

庐阳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多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985.4毫米,毫微米相对而言温度78%,风向以东南风为主,风速月季变化不大。[7]

地质

合肥地区土地承载力在2.5~2.8kg/cm之间,地下基岩埋深10-15米,为第三纪红砂岩,无明显地下河道,无地质断层。合肥市庐阳区地势全部高于洪水水位,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洪灾。合肥市庐山阳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灾害。

人口编辑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庐阳区总人口243430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寿春街道 12997、 鼓楼街道 8038 、逍遥津街道 7810 、三牌楼街道 17278 、县桥街道 8822 、益民街道 28169、 安庆路街道 36870、 光明街道 22807 、亳州路街道 36445、 双岗街道 64194。

2002年,人口37.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47万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11年,庐阳区总面积139.32平方公里,人口62.5万。[2]

交通编辑

合肥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绸密,有合芜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的出入口离庐阳区约12公里,312国道、206国道穿而过。庐阳区通过十余条主干道公路与全国公路网连通。合肥-南京-上海高速公路运输驱车二个小时可到达南京,五小时可到达上海。

宁西铁路、淮南铁路纵贯庐阳区,合肥铁路北站坐落区内,连通贯穿全国五大铁路干线,包括京广、京沪、京九、陇海干线,客货运输可达全国各地,并可延伸欧洲。建设中的合宁铁路、合武铁路将形成完善的铁路交通网,进一步加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实质性融合。合肥将成为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重要铁路枢纽。1小时内可到达南京,2.5小时内可到达上海,2小时可到达武汉,10小时到达成都。[8]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设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余条国内航线,并有直通香港的定期航班。

经济编辑

综合

2009年庐阳区地区生产总值243亿元,增长17%;财政收入12.8亿元,增长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亿

元,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8606元,增长14%。[9]

“十一五”期间,庐阳区始终坚持“双轮驱动”,狠抓“三大推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顺势而为,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是“十五”末的2.74倍;财政收入连跨9个亿元台阶,是“十五”末的2.8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48.1%、41.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年均增长41.6%;引资总量、利用外资分别是“十五”末的6.8倍、5.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1.8倍。“十一五”,是庐阳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7亿元,增长24.1%;实现财政收入21.6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15.4%。

第一产业

2009年,庐阳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59万元改造总里程15.8公里的崔谭路、范郢路等8条村村通道路,开工建设环湖北路污水管网,完成明星水库、东大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小钱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回迁安置群众。

庐阳区2012年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建设施蔬菜面积800亩,建成各类农业基地20多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其中3家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合作社。

第二产业

2009年,庐阳区为80家企业落实协议贷款5亿多元,为97户企业争取省、市奖励扶持资金1013万元,帮助企

业获得贷款、技改等贴息资金550万元,区控股时雨小额贷款公司为70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95批次1.05亿元。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合晶电子、星辰电缆等10家企业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永信信息、利特环保等8户企业被命名为合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2007-2008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工业区发展,启动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了工业区的服务功能。全年新建、续建工业项目88个,完成工业投资59亿元,增长3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8户,达到12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4户,皖能发电、天威合变产值超1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增加值38亿元,分别增长34%和35%,其中庐阳工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2亿元、增加值20.5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8%、54%。[9]

庐阳区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完成工业投资71.8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5户,其中超10亿元2户、超5亿元7户。[10]

第三产业

辖区内批发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兴旺发达。被誉为“安徽第一街”的长江中路分布着数十家全市场一流的大型商场,平日人流如织,是合肥市的闹市旺埠;入夜灯火璀璨,成为庐阳的“不夜城”。

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汇丰银行顺利入驻、英国乐购已经开业,台湾大润发项目开工建设。编制北一环商办新街区发展规划,加强淮河路步行街整治管理,启动桐城路花卉特色街和阜南路美食街创建工作。在亳州城、大西门等14个社区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创建活动,顺利完成城隍庙、中菜市等5个市场的划转接收工作。

社会编辑

2009年,庐阳区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目标,设立总额为1000万元的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建成安徽省首家城区农民工创业园和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4589人,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县区。

按照“三主三辅”的要求,完成大杨、双岗、逍遥津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医生服务活动,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对农村产妇分娩补助达到100%。[9]

2009年,庐阳区为5964名到龄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保障资金1934万元,为1461名大中型水库移民发放后期扶持资金88.7万元,为1028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资金52.9万元,为庐阳全区农民免费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为1483户农村家庭解决自来水开户费用。完成大杨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实施农村改水改厕391座。

区内辖有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两大水库,供电、煤气、液化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程控电话可直拔国内、外各主要城市和地区,用户还可申请办理电报、传真、移动电话、无线电传呼、宽带等业务。邮政枢纽已开展国内、国际特快邮件传递业务[13]

文化

2009年,庐阳区高水平举办了第六届庐阳文化艺术节,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在第二届农运会上取得良好成绩,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3]

教育

2009年,新建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实施四十七中改扩建和校舍安全工程,投入近60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庐阳区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区称号,四十五中被评为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3]

2012年,四十五中桐城路校区开工建设,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分校等4所新校建成投入使用,永红路小学等4所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和社区教育扎实推进,四里河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0]

卫生

2009年,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为庐阳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代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为15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被授予第一批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称号。[9]

2012年,完善社区卫生网络体系,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名医”,平均就诊费用下降15%以上。中医药特色服务全面覆盖,区政府荣获安徽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扎实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高标准打造社区“城市生活E站”。[10]

名胜古迹编辑

庐阳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城区。老城区内,素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环绕拥抱,景区有三国遗址公园、环城公园、西山、银河、包河、浮庄、杏花、逍遥津等景区点缀其间,形成城园交融的特色园林景观;城区北部,南淝河穿城而过,上游有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碧波荡漾。三国遗址公园和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森林公园、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相互辉映,形成了“一河襟两水带三园”的独特生态环境。三国遗址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三十岗乡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大杨镇被评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快乡镇”、荣获第四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

李鸿章家族在合肥的房产并不多,1997年前,合肥仅存两处李氏家宅,即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鸿章故宅和李鸿章侄孙李国蔬(李鹤章孙)住宅,均是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李鸿章故居西边尚存四进约50间,临街门面过去李府曾用来开当铺,解放后是淮河路百货公司商店,其第三、四进为"回"型二层楼阁,住女眷,故称"小姐楼"或"走马楼"。[14]

教弩台,又称明教寺,亦名点将台,在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 唐大历年间(公元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已列为全国重点寺庙。

逍遥津

逍遥津,又名“窦池”、“斗鸭池”,古为淝水上的津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旧城东北角,与教弩台相邻,以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载入典籍。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津渡。逍遥津是合肥十景之一,是城市公园,公园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占三分之一。公园分东西两部分,公园外有一座西津桥、逍遥桥,是合肥对外交通要道。

百花井

相传唐朝末年,合肥人杨行密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在军事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成为一名唐朝藩王,是合肥历史上第一位王侯。杨行密发迹后,女儿百花公主不愿住在乡下,于是在外征战的父亲便为女儿在合肥城内建造一座府第,院中有一口老井,此井深不见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且不论旱涝常年保持充足水源。而百花公主每日必以井水为镜,临井化妆。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过的水井自然叫百花井。后来,人们称这个地方叫做百花井。[16]

三孝口

据传,合肥古时有张梅、张柷、张松三兄弟事母纯孝。母丧,在家停棺守灵。忽一日邻舍失火殃及张家,三兄弟移柩不及,乃奋不顾身扑于上面泪如雨下。火熄,三人皆死,惟厝棺无损。《县志》称“三孝子街”。因明朝此地附近住有张梅、张柷、张松事母至孝三孝子和东北角三孝子祠(其遗址在今三孝口东约百米处街北,祀张松、汤鼎、朱世藩)。旧时老人读变音将三孝口说成三巷口。《县志·人物传》载:“张梅、柷、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初,母病痈甚重,梅吮之得愈。”为纪念这三个孝子,人们将金寨路至环城西路这一段长江路称为三孝子街,而把张家所住十字路口西街口被人们称为“三孝口”,现三孝口则指这一地区。[17]

回龙桥

相传清康熙年间,合肥一龚姓大司马的女儿荣升贵妃。一日,她想请皇上陪她回合肥省亲。为了让皇帝不经城门直接跨淝河入城,地方官吏们决定在城西专建一桥。不巧省亲之事传至京都,被一些朝廷重臣劝阻,说合肥有斩龙岗、梅龙坝等冲犯圣讳,前往不吉。故此,皇帝亲临合肥的决定便作罢了。而为迎接皇帝到来的桥已经建好了,后被定名为回龙桥,意即皇帝(真龙天子)回去了。后来河变桥毁,而连接桥与城区的路却留了下来,形成回龙桥巷,即在今三孝口西南。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率兵侵犯合肥,魏王曹操早有准备,伏兵于藏舟浦,待吴兵至,突然出击。孙权见曹操兵舰突至,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渺,芦荡丛深,魏曹有大量伏兵,便强打笑脸拱手曰:“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曰:“老夫在日,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此战很难打下去,遂掉头返回。因此处有桥,后来被称为“回龙桥”。[18]

劳动巷

南起霍邱路,北至淮河路。曾名大夫第,后拓宽蒙城路拆除。

飞凤巷南

起长江路,北至安庆路。曾名万花楼巷、一心巷,后拓宽改名为飞凤街。

芒神巷南

起长江路,北至安庆路。曾名盲人巷、长丰路。后规划入阜阳路。

北马道巷

南起淮河路,北至立志巷。后旧城改造拆除。

寿春二巷

南起北油坊巷,北至义仓巷。曾名二郎庙巷、向阳二巷,后规划入北含山路。[19]

著名人物编辑

李鸿章从一名翰林院编修到巡抚、总督直至钦差大臣,集清廷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咸丰四年(1854)一月十四日,庐州府城合肥失陷,安徽巡抚江忠源受伤投水自尽。李鸿章从庐江逃出,率领残部投到新任安徽巡抚、他的“座师”福济幕下。

孙葆田,字佩南,山东荣城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安徽宿松知县,勤政爱民,他坐堂公务,妻纺绩室中,萧然如寒士。后调合肥县,到职后,手书一副对联:合则留,不合则去;肥旨民,勿肥吾事。悬挂于大堂两旁,以明心迹。他果然做到,在地方上抚贫问苦,兴利除弊,被百姓称为“青天”。

北宋著名学者刘筠,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预修《图经》、《册府元龟》。刘筠第一次知庐州,正值包拯少年之时。宋承唐制,进士考试录取标准,以诗赋为主,策论为次。刘筠第二次知庐州,正值包拯居家养亲之际。包拯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建昌县令(今江西南城县),因父母年高不欲远行,他便未赴任,居家养亲。包拯又幸运地与其师交往四年之久,成了刘筠的得意门生。

庐州知府杨遂,字廷佩,河南原武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以兵部郎中身份出任庐州知府,当时正值宦官刘瑾专政,吏治乌烟瘴气。庐州府境内有巨恶张杲珰,依仗胞弟在京城为官,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无人敢惹。杨遂查明他的劣迹后,就地正法,民心大快。[20]

城区荣誉编辑

2010年:被省科协命名为安徽省科普示范城区

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

被省教育厅表彰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被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表彰为“2007、2008年度安徽省教育强区”

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平安区”

201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0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县区”

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平安县区”

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被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表彰为“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2011年度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优秀等次”

被省体育局彰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第四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被省卫生厅表彰为“安徽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表彰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县(市、区)”

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

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第五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1]

——合肥市庐阳区区情简介

庐阳区位于合肥市中北部。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6.5万),辖1乡1镇、9个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文化先进区、城市体育先进区、社区教育实验区、儿童工作先进区、老龄工作先进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白内障无障碍县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财政管理先进集体、最佳商业环境城区和中国商业名区,并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61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2.15亿元;财政收入30.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招商引资总量368.16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2亿美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404元和20907元。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合肥自秦代置县,庐阳老城区即“古庐州府”址。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柳塘春水藏舟浦、兰若秋风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等众多古迹;厚重的人文底蕴,哺育出了龚鼎孳、李天馥、杨振宁等杰出人物。“逍遥津”古战场,古木森森;曹操点将“教弩台”,雄风依旧;1400多年历史的明教寺,香火仍旺;清末重臣李鸿章故居,古韵犹存。

怡居逸业的核心城区。庐阳位居合肥核心,尽享交通便捷优势,境内立体交通网络全覆盖,周边高速、高铁环绕,西北毗邻新桥机场。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优越,既具“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园林特色,又富“金融中心、购物天堂”的现代气息。穿城而过的南淝河,碧波荡漾的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翠色欲流的环城公园、三国遗址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坝下湿地公园、东瞿生态湿地等,形成了“一河襟两水带多园”的独特生态环境。

商贸发达的产业强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内商业网点密布,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全省之最,作为全省三产第一城区率先跻身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俱乐部。突出特色街区、特色楼宇、特色电商三大领域建设,集聚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全区三产经济比重达76.2%,商贸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县区之首。以中央商务区为核,以北一环、临泉路、北二环和阜阳北路、蒙城北路、四里河路为轴,构筑“一核六轴”的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基地。以十大都市科技园区为引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内容、工业设计研发和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围绕水源地保护,主打“生态”、“文化”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慢生活智慧景区初露端倪。

惠民和谐的幸福城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在全省实现“九个率先”。创业就业被誉为“庐阳模式”,均衡教育、医药卫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围绕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进一步焕发了中心城区的形象魅力。“平安庐阳”建设成效显著,庐阳真正成为居家生活的幸福乐园。

2016年,庐阳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围绕加快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目标,按照“1341”发展思路,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创业、人文智汇、绿色和谐、开放合作”战略,加快构建国家级中央商务区、全省高技术服务示范区和长三角最美滨水文化生态休闲区,不断推进创新庐阳、品质庐阳、生态庐阳、幸福庐阳建设,努力建成全省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心城区。

行政区划

1949年3月,合肥市改镇建街取消保甲制,一区辖双岗街、拱辰街、四弯街、新华街、北油坊街、县桥北街、十字街、东岳街、教弩街等9街;二区辖龙门街、县桥街、鼓楼街、四牌楼街、中山街、太平街、东门街、南门街、柳树亭街。

  1949年9月,根据皖北行署关于区划规定,全区改建为东门、小东门、西门、菜市、北门、县桥、四牌楼等7个警政合一派出所;1950年5月,辖东门、南门、北门、西门等4个警政合一派出所。

  1952年10月,东市区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在北门街、四弯街试建居民委员会。全区组建大东门、逍遥津、三牌楼、四牌楼、小书院、小南门、淮河路、安庆路、前进、城南、同春巷、宿州路、柳木巷、四弯、拱辰、北门、小岗、大岗、西村、宁国路等20个居委会。

  1960年6月,南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并接管部分农村,辖卫岗、淝河、曙光、三牌楼、徽州路、方桥、前进、高桥等8个分社。

  1963年8月,中市区辖双岗、逍遥津、三牌楼、县桥、方桥5个街道。

  1968年8月,中市区人民委员会改为中市区革命委员会,撤销5个街道办事处,改设钢铁新村、濉溪路、双岗、北门、向阳、六安路、县桥、安庆路、鼓楼、淮河路、东风、红星、红旗、青年路、前进、巢湖路等16个街道革委会。1969年12月,将16个街道革委会改为双岗、向阳、东风、红星、巢湖路、淮河路、阜阳路、前进8个街道革委会。1979年,中市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中市区人民政府,所辖8个街道革委会同时更名为街道办事处。

  1985年7月,合肥市区划调整,中市区巢湖路、包河两个街道划归西市区管辖,西市区光明、益民、安庆路、亳州路4个街道划归中市区管辖。中市区辖三牌楼、益民、光明、逍遥津、鼓楼、县桥、寿春、安庆路、双岗、亳州路等10个街道。

  2002年3月,合肥市区划调整,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撤销郊区,原郊区三十岗乡、杏花村镇、大杨镇划归庐阳区管辖。庐阳区辖三十岗乡、杏花村镇、大杨镇3个乡镇和三牌楼、益民、光明、逍遥津、鼓楼、县桥、寿春、安庆路、双岗、亳州路等10个街道。

  2004年7月,撤销杏花村镇,成立杏花村街道;2005年5月,撤销鼓楼街道和寿春街道,调整杏花村街道和双岗街道辖区范围,成立海棠街道和杏林街道。

  至2005年年底,庐阳区辖三十岗乡、大杨镇和逍遥津、三牌楼、益民、光明、安庆路、县桥、双岗、亳州路、杏花村、杏林、海棠等1乡、1镇、11个街道及1个庐阳产业园,有8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4个村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濉溪路287号。

  2012年3月,庐阳区再次区划调整:将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并入逍遥津街道。将安庆路街道、光明街道、益民街道合并,新设立三孝口街道;以路为界,调整双岗、亳州路、杏林、海棠4个街道管辖范围;重新划分杏花村街道管辖范围,增设四里河、林店2个街道;保持三十岗乡和大杨镇行政区划不变。调整后,庐阳区辖1个乡、1个镇,9个街道,街道总数减少2个。

历史

庐阳区始建于1949年2月,当时称合肥市第一区、第二区,是合肥市老城区,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因为庐阳区是合肥市中心区域,故庐阳区建置从属于合肥市建置沿革,庐阳区为合肥市行政区划组成部分。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

秦朝置合肥县,属九江郡。

西汉时先属淮南王国九江郡,后淮南国废,设九江郡,合肥仍属之。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合肥改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刘秀封功臣鉴谭为合肥侯,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废国为县。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馥任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为扬州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合肥县改属淮南国;四年,改属淮南郡。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属楚国。齐王嘉平元年(249年),改属淮南郡。吴、魏在合肥地区进行过多次争夺战,魏以合肥为重镇兼扬州治。

西晋时属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合肥县地置汝阴县,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改属汝阴郡,为南豫州治;复又置合州,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时属北周。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朝时改庐江郡为庐州,先后属庐州、淮南道庐州、庐江郡。

后梁、后唐时属吴国庐州。后晋、后汉时属南唐庐州。后周时属后周庐州。

北宋时先后属淮南道庐州、淮南路庐州、淮南西路庐州,均为州治。

南宋时,庐州曾为金占领,寄治巢县,旋即收复,仍为州治。

元朝时,先后属淮西道庐州路、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先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后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朝时先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后属南京直隶庐州府,均为府治。

清初属江南省庐州府。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属安徽省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属安庆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安徽省省会从立煌(今金寨)迁至合肥,省政府机关驻区境。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合肥市设区,第一区、第二区在今庐阳区境内。1951年11月在第一、第二两区基础上成立东市区。1960年6月,东市区更名为南市区,同时成立南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3年8月南市区更名为中市区,撤销南市人民公社。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实行新区划建制,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615e4cc77da26924c5b09c.html

《庐阳区区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