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5-01-19 12:46: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甲午战败谁之过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容忘记的重大事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全方位地探讨这次战争的背景及战争的原因,对吸取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免蹈覆辙不无裨益。 

客观原因

中日实力差距大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理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汇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排除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落后。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清朝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而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实力上。清政府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多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解除军事对峙。可是列强在中国扩张时虽然彼此间有利益冲突,但是他们在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攫取更大利益的想法是一致的。日本战胜中国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列强并没有尽力去斡旋。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以及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

海军实力差距

当时,清海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但这水分很大。因为海军的军费大多被挪作他用,连炮弹如此重要的物资,里面也只是灌满了沙子,别的也就不用多说,没有了经费投入,海军是无法维持强大的。而日本却是积极训练海军,造出许多吨位较大的舰船,有了与北洋海师抗衡的资本。丧失制海权导致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北洋舰队作战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厄运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日本发动此次战争是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积极训练海军,派出间谍等等,而清政府对此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扩充军备之时,清政府反而放松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

清政府的腐败也是此次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1895年正值慈禧60大寿,为了给慈禧准备礼物,许多官员想破头脑,挪用各类费用,包括海军军费。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需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专制结构下的文化严密而整齐 ,克制而内向 ,绝对的权力集中与缺乏监督的内在机制 ,使慈禧的六旬庆典如期隆重举行 ,直接导致了甲午战败。

战略方面,李鸿章为了保全北洋舰队,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下令不抵抗,全部撤退到海港里,其实是愚蠢之极。丁汝昌的指挥失误,这也可以说是战争失败的原因。

 当时,中国社会制度腐朽落后,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官员贪污腐败,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根本原因

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争中,日本在地理约束力与历史引导、危机应对能力与文化转型效果、政治整合力及军事战略目标以及战争动员力与军队近代化建设水平等方面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的有限的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经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正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因此,甲午战争的胜负在战前已成定局。

中国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我认为,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也许我们可以把主要原因归结于清政府的腐败或是其它的什么,但我们是否想过又是什么导致了清政府的腐败呢?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中国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制约了近代化的速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日侵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 ,以致于战争中消极防御 ,被动拼打; 再看看日本,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两个极端一对比可知,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很多人认为是中国不具备反日军侵略的实力,但我查阅了资料发现,甲午战争之时,中日双方的经济实力差距并不悬殊,远没有之前长枪对大炮时那么夸张。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而军备实力上,日军常备的22万人连中国常备军的一般都没有,装备也并不先进,遑论海军装备中国还要更胜一筹。

那么真正的战败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是甲午海战之时战术上的失误,一字型的阵型不仅指挥简单,更是充分的发挥了日军速射炮的优势,而北洋军队却以短攻长,不得不说是战败原因之一。另外,军队的军人素质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战争的成败,虽然有许多留洋军官撑场面,甚至还得到了洋人的好评,但不得不说在当时,日本的对内教育要远远的超过受八股文之乎者也而将科学技术当做奇淫巧技的清朝人。光靠几个留洋军官,没有基层军官的建设,更无法很好的将上级的指令传达到下级。而武器的落后和弹药的缺乏也可能为一定因素。同时,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海战的失败,制海权的缺失直接会导致后续战争的失败,对国际形式的估计错误,对日本军方战略意图的估计错误,使得这场本能胜利的战争失败了。而大后方的中国,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缺乏军需供给,后勤支援能力十分孱弱。最后,买办制度,封建的腐朽统治,在还能继续作战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另一边,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获得的巨额赔款,使得日本社会飞速发展,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军国主义思想泛滥,导致中国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受任屈辱。不得不说甲午战争的不该有的失败,葬送了中国一次绝好的崛起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a70f8a941ea76e58fa04d5.html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