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生版

发布时间:2020-03-21 22:5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

年级:高一 编写:兰维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12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 默读课文,,并归纳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预测】

1欣赏品味语言结合语境揣摩中词语、语句的特点,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一些大事。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 收集整理资料: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                   人,现代         家,        
主要作品有                                                     等。
. 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两遍,初步感知课文。
1.注音识字

蓊蓊(     郁郁  踱(    )着     )   )  脉脉(    

渺(   )茫 梵(    )婀(   )玲 点缀(        

媛(   )女   船棹(       敛(    裾(    

2. 结合课文内容释义:
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 

袅娜:                             脉脉: 

风致:                     斑驳:  

 梵婀玲:   一例:            

 丰姿:                             大意:
3. 初步感知课文

1)、你感觉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美? 为什么? 

2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感到疑惑不解,在书上做记号,或写在下边:
 

二、课堂探究B级)

[提问1]: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学习第一段
[提问2]: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学习第2部分:

[提问3]: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提问4]: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学习第3小节:
  [提问5]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三、课堂小结(C)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师生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

年级:高一 编写:兰维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12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咀嚼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2)学会鉴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初步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美,图画美,音律美,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其语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分析第456段的写法,难点在于对通感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链接】

关于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学习4、5、6自然段
(1)学习第4小节:
   [提问1]: 请同学朗读第4节,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里用这种修辞有什么好处呢?
 

[提问2]: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2)学习第五节
[提问3]: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提问4]:朗读第六节 ,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问5]: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提问6]: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问题7:学生如还有问题,就展开质疑(教师也可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课堂小结与梳理(可以从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课堂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做做)

五、拓展阅读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为读者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月下迷人的荷塘,成了作者暂时超脱现实孤独与内心苦闷的桃花源;那过人头的莲花,又传达着作者因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之情,荷花又一次作为文化符号和精神依托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

在中国文化中,文人墨客以荷花表情达意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楚辞”中,屈原为了表明自己保持修洁的品行,就将自己和荷花联系在一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赋予莲花清逸超群、超然脱俗的美德令行,“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的莲花是他身处污浊环境,独能淡泊明志,洁身自爱,保持高风亮节的写照。千百年来,荷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

莲恋莲 余光中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不曾向我展现它(她?祂?)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像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朗爽,似乎在说:Lookatme!莲只郝然低语:Don’tstare,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它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忽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的莲一身。

【赏析】

诗人余光中对“莲”情有独钟,“恋莲”是余光中的一种精神“情结”,“莲”中包含着诗人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理想,诗人是在用心灵感知莲的灵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既冷且热”,是“华美与冷隽”的和谐统一;“莲”的“郝然”,使它(她?祂?)更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含蓄之美;“莲”的“飘逸,更富灵气”,使得“莲更自成世界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736bb9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8.html

《荷塘月色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