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介绍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3: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引起,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高峰5~8,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与小儿年龄也有关:婴儿期约2%,2~3岁时5%,4~6岁可达2o%以上。一、钩虫病的病因。寄生体内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成虫外形相似,为鱼钩状小线虫。雌虫长9~12mm,比雄虫大。虫体前有一大口囊,内有两对钩齿(十二指肠钩虫或一对切板(美洲钩虫,专用来附着于肠粘膜。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交配后雌虫每日可产5000~3o,000,随粪便排出人体,25~3o℃的松软土壤内发育。5~8月时气候温暖、雨量多,适宜幼虫发育。l~2天内虫卵可发育成杆状蚴,再经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丝状蚴,与人皮肤接触后很快钻人人体,移行到小肠,发育成成虫。可见钩虫患者是传染源。其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在外环境发育成幼虫,再经手、脚等部皮肤入侵到别人体内,导致感染。二、临床表现。钩虫幼虫和成虫都会使人体产生症状。幼虫(丝状蚴穿透皮肤时产生奇痒和烧灼感,引发局部丘疹,发展成水疤疹,抓破后涌出黄水;感染细菌后发展为脓疤,此即钩虫性皮炎。幼虫像蛔虫那样在体内移行,经过肺、气管时常损害肺泡及其微血管,引起小儿咳嗽和哮喘。上述症状较轻,一两周后可自愈。成虫危害更大,因为它吸食小儿的血。钩虫口囊及牙专供咬附在肠粘膜上吸血用,使局部出现出血点和溃疡,甚至咬破血管造成大片出血性瘀斑。咬破的口很深,加上钩虫边咬边分泌抗凝血物质,造成伤口不停流血。钩虫的吸血点经常变换,造成新旧伤口都不停地流血,使小儿处于经常性失血状态,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钩虫的寄生过程使患儿出现腹痛、异食癖(喜吃泥土、瓦片和煤渣、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紊乱症状。钩虫患儿的许多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蜡黄、浑身乏力、发育不良、消化功能差等主要是因失血而引起的。估计每条钩虫1天造成的失血量,十二指肠钩虫为0.14~o.4ml,洲钩虫为o.o1~o.o9ml。因此,只要肠内有1o条钩虫寄生,小儿1年失血量累计可达9oo
ml,十分惊人。可见钩虫是名符其实的“吸血鬼”,防治钩虫病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钩虫病流行区域,凡有钩虫性皮炎史,或出现贫血、异食癖、原因不明消化道症状和大便潜血阳性的小儿,都应立即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血象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用粪便检查确诊。直接粪便涂片镜检最简单,但若小儿体内钩虫产卵少时易漏诊。为此可用比重1:20的饱和盐水漂浮法作虫卵检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可通过钩虫卵计数法了解患儿的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便内含虫卵为据:<30o0,轻度;3o00~100o0,中度;&1o00o,重度。感染度的衡量对评价用药效果有实际意义。三、治疗。驱治钩虫的口服药有:(1噻嘧啶:驱虫疗效高,副作用少,兼有驱蛔、蛲、鞭虫作用。噻嘧啶用量每日10mg/kg,连服2~3日。(2甲苯咪唑:每日20omg,连服3日。(3复方甲苯咪唑,每日2,顿服,副作用小。四、预防。要预防钩虫病的危害,首先要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钩虫卵。采用粪尿混合贮存、堆肥、密闭和沼气池等方式,可充分发挥人尿的杀灭钩虫卵效用。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在流行地区要教育小儿尽量不赤脚,不在泥地上坐、爬和吃饭,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瓜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6e2ba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46.html

《钩虫病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