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发布时间:2018-06-22 02:08: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采薇》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采薇》

   这是一首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选择的是诗的末章,也是全诗的最佳段。抒发士兵归途遇雪,忍饥受渴,从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伤情怀。诗味最浓。

【阅读指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l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又有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31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7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期而还。今年春莫()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两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23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读者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堇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思考与探究】

   一、名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二、简析与鉴赏

   这是全诗最后一章,也堪称全诗的最佳段。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在这个雨雪飞扬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杨柳依依回首往事,雨雪霏霏则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行道迟迟书写了戍卒归途的艰难和他心力交瘁的境况。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戍卒无限悲伤的情感。叠字的使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相关资料】

归乡情悲
——《采薇》新释

   《诗·小雅·采薇》是我国历史上的佳作。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首诗的内涵及艺术表现都存在严重的误解。该诗共六章。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半部分。《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晋代谢安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当时谢玄就举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数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把《采薇》末章尤其是杨柳依依几句,看成是古今罕见的妙笔呢?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分析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四)他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现在,这一经典评论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有学者在剖析杨柳依依数句的个中奥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他在《姜斋诗话》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写乐云云)……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44页,1998)其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又哪里谈得上以哀景写乐?只要我们完整地把握诗人提供的各种要素,就可以发现雨雪霏霏毋宁说是以哀景写哀

   《采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并非所谓的情景反衬。这首诗的前三章反复抒写盼归而不得归的忧伤;第四、五章文笔稍转,从字面上看没有继续写这一层意思,只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而妙处恰在于不动声色地将盼归而不得归的忧思蕴涵其中;最后一章文笔悠然宕开,先追写离家之时杨柳如何如何,可重点显然是在眼下的回归上,尤其是在主人公归途中无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这样说来,一个千百年来本应该得到关注、本应该被省察,可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就凸显在了我们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着要回家,从薇菜初生时节一直念叨到岁暮(抑或从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当他真的踏上归途时,却竟然是我心伤悲,并深深感慨莫知我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行道迟迟吗?不是。揆度诗意,行道迟迟至多只是伤悲的一个表现,而非伤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载渴载饥吗?也不是。在紧急艰险的戍守和战斗过程中,主人公一直经历着载饥载渴的窘况。在归途中尽管他同样载饥载渴,然而改变这种窘况的希望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他怎么会单单为这一点充满了哀伤呢?——在前方戍守、征战时,主人公满怀忧伤的根本原因不是载饥载渴,而是我行不来;在归途中,主人公满怀哀伤的根本原因是雨雪霏霏这种所谓的哀景吗?更不是。单单雨雪霏霏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根据《采薇》一诗的整体内容和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是因为在他得以摆脱玁狁侵逼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了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后代有不少诗篇曾写到离乡者归来后所面对的悲惨处境。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当那位从征数十年的老兵士回到家中时,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坟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为兔子野鸡的乐园;庭中井上的葵菜和谷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种而生的),舂谷做饭采葵做羹之后竟无人可送。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汉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几年后被曹操赎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家人已尽,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满了荆艾,白骨纵横,豺狼号吠,主人公形单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真是异曲同工:故园隐没于蒿藜之中,成为狐狸野猫的领地,存者离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变成了尘泥……

   提出这几个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采薇》的主人公一定会面临相同的处境。我们只是强调,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读者或者会问,你这里列举的都是后世的旁证,在《采薇》那个时代,从征者对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后的处境未必有什么担忧。从《诗经》学史的背景上看,这种疑问不是毫无道理的。远的不说,当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就曾根据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殷其雷》)、军旅数起,大夫久役(《雄雉》)、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伯兮》)、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黍离》)、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鸨羽》)、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北山》)、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渐渐之石》)等来自传世《诗序》的七个例子,断定《诗三百》当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即通常所说的上层统治者(参阅《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1页)。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伤呢?

   学术界认同朱东润先生上述说法的人并不鲜见,实际上此说是颇值得商榷的。《采薇》写西周时期的事,一般将它归于周宣王时期。西周时期作战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车兵,他们是从中公社农民亦即国人中征发而来的;作战时,每辆兵车除甲士外还有御者一两人、徒兵十人,徒兵是从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调来的。国人野人是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83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关典籍中,国人又常常被称为。朱东润先生提出:春秋以前,士为统治阶级之通称。(《诗三百篇探故》,第5页)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不少学者在沿用。《礼记·少仪》: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日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日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日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日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日能耕矣;幼,则日能负薪,、未能负薪正因为士本来就是耕农,所以其子长则耕。《管子·问》篇多次透露了这一层意思,比如问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陈(陈者,阵也)列者几何人,以及问士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国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等,既说又说国子弟,既说身耕又说在陈列,足以证明古代士、国人、公社农民三者实为一体,他们平时种田,战时出征(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7—328页)。因此,不管《采薇》的主人公是车兵还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

   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诗》——以《诗》说《诗》是最好的办法了。《诗三百》中颇有一些篇章可以确证:当时一般的征夫担负着从事农业生产、供养父母亲人的重要职责;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战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父母亲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十分担忧。《唐风·鸨羽》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蓺者,耕种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小雅·四牡》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将者,养也)。……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小雅·杕杜》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小雅·北山》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很明显,这些诗所说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义日: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适王畿也,故《鸨羽》、《杕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义则说:王之事理皆当无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继续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这些诗(尤其是其中的《鸨羽》)明确显示了《采薇》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当国人野人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供养家人的关键角色不得不走向战场或担负其他劳役时,一方面他们自身备受艰险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亲人的生活也往往毫无指靠。所以,那位游动戍守,转战南北,家人音信全无,而自己则错过了一年甚或数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离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诸如此类的悲惨现实。他怎么能不充满哀伤呢?至于他究竟担心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悲惨境况,诗歌并没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拨读者的联想。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指出:如果在味觉、嗅觉、触觉、热和冷的领域中有任何东西具有同美的价值相似的价值的话,可以肯定,那决不是最强烈的感觉,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觉,而倒是最富于暗示性的感觉,也就是最富于联想的感觉。(《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第13页)《采薇》末章所营造的,不正是这种最富于暗示性最富于联想的感觉吗?

   《采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于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而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给读者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单一视角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涵着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战争给民生造成的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使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而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开始。

   《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可以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如果诗歌写他当时一派天真烂漫,一派轻松活泼,一派快乐欣喜,那意蕴就平庸而肤浅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像。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岭外,经冬夏历春,跟家人间音信全无。回家时他的心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也许这种近乡情怯,正是《采薇》归乡情悲的同调吧。

   总之,《采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写乐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把末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误解成以哀景写乐,是因为忽视了这句诗的上下文,肢解了诗歌的有机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常常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元素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误解《采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阅读时偏执于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朱子语类》卷80)。我们必须强调,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伤,就无法体味战争给民生造成的灾难的深重,就无法体味《采薇》表达主题的深刻和有力;而无视这种悲伤的结果,将是歪曲诗歌的内涵,并大大削弱它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作者:常森)

《采薇》译文

                                    巢菜采了又采,
                                    巢菜冒出了芽尖。
                                    说回家呀道回家,
                                    转眼又到了年末。
                                    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有家等于没有家。
                                    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巢菜采了又采,
                                    巢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
                                    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
                                    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
                                    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巢菜采了又采,
                                    巢菜已经又老又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
                                    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
                                    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
                                    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
                                    是棠棣的花密密层层。
                                    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
                                    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
                                    兵车已经驾起,
                                    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
                                    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驾起四匹雄马,
                                    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
                                    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
                                    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
                                    怎能不天天警戒,
                                    玁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
                                    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
                                    纷纷扬扬雪花漫天。
                                    路途泥泞步履艰难,
                                    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
                                    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能力训练】

   一、给下列加的字注音

   霏(  )  饥(  )  雪霏霏(  )

   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采薇》选自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待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给下面加的字词注音。

   1)松柏冢累累  2从梁上飞:  3)不知阿谁:

   2.解释句中加的词。

   1逢乡里人:  2)中生旅谷:  3)不知阿谁:

   3.这首诗选自_________,是宋朝的_________编纂的。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A.抒情诗  B.叙事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可以理解成实数,也可以理解成虚数,是一种_________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时间之长。

   四、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为加字注音。

   1)阿(  )  2)云(  )  3裳(  )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的字词。

   1)当户红妆:  2我旧时裳:

   3)火伴惊忙:  4)双兔地走:

   3.从文中中概括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4.文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段作者以雄兔雌兔贴着地面行走,让人难辨雌雄来比喻木兰替父从军未被发现的事实,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字意蕴丰富:不知此笛声何人所吹,何处而来,吹笛人似乎并不准备惊动人家,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B.第二句是艺术的夸张,又不乏生活的依据。当夜深人静时,加上春风助阵,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C.第三句既说人们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曲,又指人们边听曲边折杨柳。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能唤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D.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色,全诗紧扣字,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园情透露诗人的本意。

   2.本诗以听者感情变化来烘托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下列诗中不是这种手法的一首是:( 

   A.回乐峰前沙似雪,爱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尽望乡。

   B.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C.此袖经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D.越女乘春上画楼群,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用字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是湖色,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七、阅读苏轼的一首词,回答有关问题。

   丙辰中秋,欢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的词牌是:( 

   A.念奴娇      B.永遇乐      C.水调歌头      D.沁园春   

   2.这首词的上阙到哪为止?请写出末句。____________

   3.举出本首词用借代修辞方法的例句。____________

   4不应有恨句指的是:( 

   A.苏轼不应恨子由(其弟苏辙)     B.子由不应恨苏轼

   C.月亮不应恨人                  D.人不应恨月亮

   5.对下列二句中字理解正确的是:( 

   A.人有悲欢离合                  B.但愿人长久

   aAB中的全指一般人         bAB中的全指苏轼兄弟

   cA指苏轼兄弟,B指一般人         dA指一般人,B指苏轼兄弟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李白名句而变化而来,试写出李白的这一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7.借助工具书,指出这首词作于公元哪一年: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霏(fēi  饥(zài  雪霏霏(

   二、      《小雅》

   三、1.(1lěi  2zhì  3yí   

       2.(1)在路上  2)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3)送给

       3.《乐府诗集》  郭茂倩  B夸张

   四、1.(1zǐ  2bin  3zhuó   

       2.(1)梳理  2)穿  3)都  4)贴着地面

       3.扑朔迷离

       4.排比  排比  对偶   

       5.木兰返乡与家人团聚,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

       6.首先,以这种方式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警;其次,显得诙谐幽默。

   五、1

       2C
   赏析: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记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这首诗情调忧雅,借夜里的笛声,诉说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1B
   解析: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浓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2D
   解析: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七、1C

       2.何似在人间

       3.千里共婵娟

       4C

       5d

       6.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71076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42ddf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6.html

《《采薇》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