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发布时间:2018-06-29 23:4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 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语言华丽,本色语少,情感真挚,文质相生文采语表达的情感偏向哀愁别怨,与口语俗语结合又会把感情程度强化,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韵致,如“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饿眼望将穿……近庭轩,花柳争妍。”俗语中多通过一些器官,把内部感情形象化,虽俗却真挚紧的情沾了肺腑”、“眼皮上供养,手掌里奇擎”。

语言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语。但也能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如: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将筒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也可以通过简短的道白,画龙点睛般地说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赖简里崔莺莺为了试探红娘,那一句“小贱人,不来怎么!”

语言中多用排比、叠词、儿化韵,“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从今后衫儿、袖儿,搵湿做重重叠叠的泪。”通过排比句的组合,并间隔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把那种愁肠百结的离别痛苦写得渐情渐态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的爱慕,以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又加以创新,比如说鼎足对,“月暗西厢,凤去秦楼,云巫山。”通过晦暗的景色形象写出两人之间的感情受到阻碍;联吟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荫满庭。” 铺排出景色的清雅安静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崔莺莺多愁善感温柔妩媚,张生文雅风流真诚敦厚,红娘机智泼辣、坦率、有人情味。

把语言化静为动,花梢弄影与花筛月影对比。语言的形象性大大增强,“意惹了肝肠”远比“肝肠寸断”更生动。

精妙的化用古诗词,运用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在抒发情感时合理运用典故“休直待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文学性中婉约也不乏豪放之语。第一折张生有些唱词“云路鹏程九万里”“九曲凤涛何处显”“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二、 分析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

赵五娘是知识女性与劳动妇女的结合,琴棋书画略通一二,能吃苦耐劳又能登大雅之堂,这是封建男权社会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服务于男性并所属于男性,这个形象不在于真实,只在于展示,给广大女性起模范带头作用。

艺术形象要淡化说教,通过情绪感染群众,就必然要使赵五娘形象丰富生动,不是干巴巴的典型,这就使得赵五娘的性格是复杂多面的。

她儿女情长、心思细腻但同时又识大体,她一方面是柔弱的,新婚不久与丈夫难舍难分,但又被封建伦理道德所影响而撇下女儿家心思。

不似普通女子,识得诗书,又能耍些小聪慧,第五出里,故意说蔡郎才疏学浅,引出孝经、曲礼中的话,试图挽留丈夫。后文中,牛小姐劝赵五娘梳妆打扮一番,但五娘不肯,我觉得她是想使蔡郎看到她这副样子而心怀愧疚。

她也能体察人心,说话有分寸,懂得拿捏文字,本身要与公婆去说理,但转念一想,必然会被公婆误解,便打消了念头。丈夫走时,叮嘱他“不念我芙蓉帐暖,也思亲桑榆暮景。”

她还敢于直露感情,又懂得把握住分寸,向丈夫诉说埋怨的同时,却又偷把泪珠弹,为丈夫着想,让他少些牵挂,少些后顾之忧。

是女子,却比男子还有骨气,更坚强。蔡郎临走前托张太公照看,而赵五娘却不愿意主动求人,一方面荒年饥馑人人若是;另一方面,她也拉不下脸,不愿意主动求人,总是先自己想办法,剧中每次都是张太公赶巧来帮助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没有垮掉,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宽慰公公,“且自宽心,不要烦恼。”

虽是女子但比蔡郎有主见,相对独立,蔡郎虽说是被迫赶考、被迫留京,但人是有思想的,是不能被他人所左右的,就像赵五娘所说“你不去时也须由你。”相较蔡郎的柔弱,赵五娘更刚强一些,但这种刚强还是在封建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围里,她是为男性服务的,而不是寻求妇女解放的,一方面她是独立的,一个女子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庭,同时她也是独立的,在她的世界只有公婆、孝道,他是附属于丈夫的,帮助丈夫完成他的义务,而赵五娘的父母和她自己都是牺牲品,她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活,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三、分析三国演义的一个人物形象

吕布总体来说是冲动直露,小智大愚,有时候有些盲目自信,但他是一个作假,一眼就能看到底的人,就像陈宫死前对曹操说的:“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艰险。”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没有军事家居高临下的宏观视角,只被眼前蝇头小利所诱,没有所谓的处事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也注定他只是将,而非帅。

在三国里,我觉得吕布是最真实的男人,他好色爱财,爱女顾家;一方面他展示了男性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独特情愫,他虽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是一个有缺点的男人,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在三国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如此儿女情长,在书中吕布也算是一抹亮色了。

他有时过于自信乐观,临死前对曹操所言“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虽有矫饰之嫌,但对自己还抱有东山再起的志气。两次弑父所言都有“岂能久居人下”,可见吕布有称霸之意。犹豫不决,没自己的主意,嫁女之时,先有陈宫之言,后有陈珪之劝,前后反复,被他人左右利用。

两次“弑父”是吕布最难摆脱的恶名,可是以我来看,义父未必义,吕布杀丁原后,向左右大喊“丁原不仁”,这句话未必是空穴来风;杀董卓之前,先有董掷戟刺布,父已父,子又如何为子,审时度势,吕布不过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背主而已,这样的例子在三国里举不胜举,危难年代,人人都要自保,无可厚非,只是这样反复无常,确实是小智大愚,不懂得借刀杀人,掩饰自己。

吕布无谋却并非无智,曹操董卓时,先警觉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占徐州时,入城先安抚居民;后接刘备回,又假意让徐州。 他也有识人的天赋,他手下除了陈宫,还有张辽、张邈、庞舒等人,从反面来看,这些有志之士既然肯跟随他,必然吕布也有他重情义的一面,要不然以陈宫的智商,必然不会心甘情愿跟随他,况且看陈宫对曹操与吕布的态度,吕布必然比曹操更真性情更有人味。

所以吕布并非无义,我觉得他有时候也是明白人,刘备表面上至少是个正人君子,王允是忠君爱国之士,而丁原、董卓却并非善类,所以吕布对待他们还是有区别的董卓余党来犯,未及家小,先救王允,并再三相劝;虽与刘备为敌,但并不伤及其家小。

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吕布虽然有勇气展现出自己贪婪的一面,但却违反了儒家的道德传统,受人唾弃;主要原因就是智虑短浅,在战乱频繁、四方割据的年代,吕布所作所为并不是最糟糕的,但是他是最不会掩饰的,不懂得怎样为人处世,所以背负骂名。而窃天下者曹操、反复无常者刘备却并没有吕布那样臭名昭著。我想作者为了突出鲜明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对吕布太苛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35076f3968011ca3009164.html

《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