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酒》(其五)诗看陶渊明诗言、象、意巧妙结合的境界

发布时间:2010-05-31 15:14: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9卷・第6期2006年12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OfSuzhOuEducatlOnInstltuteVOI.9。NO.6D∞.2006从《饮酒》(其五)诗看陶渊明诗言、象、意巧妙结合的境界冉芳(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文章试揭示陶渊明田园诗“言…‘象…‘意”精巧的境界结构关系,着重分析了其《饮酒》组诗中很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其五)一诗,以示作者在其诗中往往通过巧妙地运用简练朴素的语言与看似不经意的几个意象组合。准确的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哲理、丰富而深广的自然意趣。在诗中,显现出主客体相互关照、浑然合一的化境。[关键词】言象意陶渊明自然淡泊闲逸[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6)06一0081—03陶渊明是写意能手,他的田园诗写纷繁的田园实景,但这并不是他的旨意所在,其旨在于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的《饮酒》组诗是这种风格的杰出代表。如“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秋菊有佳色,裒露搡其英。沉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嗷东轩下,聊复的此身。”(《饮酒》其七),“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绝尘羁。”(《饮酒》其八)……可见,诗境是美的,在诗的表层关系与字面意义上达到了“言”“象”的有机组合。而在另一深层关系意义上其(“言”“象”)在很大程度上却起的是对“意”的导引与标识作用,“意”才是真正的归属。本文试从很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其五)一诗着手,分析其田园诗中“言”“象”“意”的精巧结构关系。《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饮酒》(其五)诗是陶渊明的名作之一。无可否认,该诗的景物描写是经典出色的,语言的运用也甚为成功,由此也历来成为文学分析的典范。在诗中,陶渊明用自然、简练、素朴的语言,勾勒出了一派闲逸、淡泊、幽远的景象。“见”这一似有意而无心的主体神态,将采菊东篱的悠逸之人与山间黄昏的淡泊之景沟通融汇起来,使整首诗情景相融,虚实交感,物我浑然幻化为一体。由此,作者的“意”也巧妙地传达了出来,“境”与“意”在这里做到了天衣无缝的结合,浑然融汇,这也是这首诗的高妙所在。其高妙,由于意境使然,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王国维曾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诗,体现了意境的重要性,何况陶诗《饮酒》(其五)本就是一首以意境取胜的诗,其“有境界”而“自成高格”的“名句”被从古人一直沿用至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来【收稿日期】2006—3—17【作者简介】冉芳(19一),女,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熙载《艺概・赋概》云:“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生意无相人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闯及乎?”又正始玄言家王弼曾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已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由此可知,在“言”一“象”一“意”这条认识链上,由“言”生“象”,由“象”生“意”,然后诗的意境全出。“意境”离不开情与境的交融.它本就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互相渗透融汇而形成的一种空灵的艺术境地.亦即对象主体与自我情感的合一。所以,对于《饮酒》其五一诗意境的探求,不妨~试从诗中所表现的以下几个看似简单的意象中去寻求答案:“庐”、“菊”、“南山”、“飞鸟”、“真意”……一、所结之“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诗中可以看出,其所居之地并非像其所传达给我们的意境感受一样是高远的、隐逸的、不涉尘世的,并非处于王维《山居秋冥》所传达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幽山林之中,而是“在人境”,这是实,但是对于意境的构造作用却并未遵循“实——实”传递的逻辑原则,不然则就不是“无车马喧”了,而是车水马龙,喧嚣一片了。相反。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其居所(即“庐”)在人境,却退去了尘世的喧闹繁华与混杂吵嚷.是一片未被尘世漫染的净土。作者何能做到如此呢?其所在尘世的居“庐”却传达出未入尘世的意境效果呢?在下一句诗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边包含了颇为深甚的人生哲理“心宁静以致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作者有佛家一般的坐禅精神,“虚”以“静”,淡泊闲逸、委运自适。这就与出身高贵、世封康乐功的谢灵运“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登池上楼》)有别,对现实的一时愤闷而使他亲近自然,自然成了他暂时的栖身之地,心念的仍是尘世,因此其性喜山水之作不能不和“徇禄”的挫折无关。陶氏对“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没有真理,没有正义,毁誉万端,是非颠倒的现实世界深恶痛绝,但是其又“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能做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词。”(《乞食》)向别人乞食过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是希望“但使愿无违”(《饮酒》其三),自己高洁81 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83b84bcf84b9d528ea7a9e.html

《从《饮酒》(其五)诗看陶渊明诗言、象、意巧妙结合的境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