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述评

发布时间:2010-12-10 14:3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一生为唐朝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统治前随父出征消灭其他反隋力量,统治期间进行改革促使唐朝繁荣发展。纵观一生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李世民就帮助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在征战中显示了李世民非凡的才能,屡立战功,在朝廷大臣之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公元626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富兵强、民丰物阜的升平景象。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巩固唐朝的统治。

第一加强与少数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繁荣。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安人宁国,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不轻易征发徭役。李世民实行了省徭赋务积于人的政策,尽量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负担,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他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政体》)只有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才能安乐,国家才有安宁的基础。他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徒益其奢侈,乃是危亡之本。为此,他于贞观之初,采取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限制营造宫室,破除厚葬的陈规旧俗,规定葬制一律从简,如有违反,依法问罪。

第三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唐太宗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旧唐书太宗纪》)早在统一战争时,他就重视人才的搜罗,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之后,房玄龄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及其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旧唐书房玄龄传》)武德四年(公元621),尚为秦王的李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等,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直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资治通鉴》卷189,武德四年十月)。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李建成的旧部魏征、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出身的将领李 、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敬德、张亮、马周、刘洎等;此外,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契 何力、阿史那社尔等。李世民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前后,任人唯贤,只要确有才能,忠诚于唐,都能委以重任。为了选拔人才,他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如通过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以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述进士上》)李世民还比较知人善任,了解臣僚的长处和弱点,能够扬长避短,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就说明这点。他每与房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资治通鉴》卷193,贞观三年三月)因此李世民任命他俩为尚书仆射(即丞相),共掌朝政,发挥个人的长处,集中大家的智慧,使事情办得更好一点。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官吏的任用,特别是地方官吏更是他经常注意的。他曾说: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新唐书循吏传》)李世民还规定,凡是县令都要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吏保举,而各州刺史则由皇帝亲自选拔任命。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贞观政要择官》)

第四开言路,虚心纳谏。他非常赞同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见,懂得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贞观政要求谏》)的道理。他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得身安国宁。”(《贞观政要求谏》)所以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为戒,特别强调要求臣僚进谏。他曾多次说过: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行幸》)“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即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贞观政要政体》)李世民在贞观前期基本上能够言行一致。在他的倡导下,贞观前期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当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恸哭,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纳贤》)

第五完善科举制度。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第六注重法治。唐太宗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第七恢复和发展经济。 李世民认识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务农》)所以,他从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采取了以农为本不夺农时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李世民为了不夺农时,在赋役征收方面,推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为了鼓励垦荒,规定归来的流亡农民可以减免赋役,设置义仓,对有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粮食救济;为了促进人口的增殖和劳动力的增加,规定青年男女需适时婚配,鼓励寡妇再嫁,释放宫女自由成家,用御府金宝赎回农民因灾荒卖掉的子女和被突厥掠夺去的人口;为了发展生产,修复和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对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特别是文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多建树,唐朝为当时世界上众目所瞩、人心所向的强大帝国。当然,李世民是封建帝王,不可避免的有他的局限和缺陷,本文不是全面评价李世民,只是记述贞观之治可资后世借鉴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692d87bceb19e8b8f6bac5.html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