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2020-1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 目的的差异性 2. 时间的限制性 3. 项目的突发性 4. 需要的广泛性 5. 知识的全面性 6. 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 个别访问 2. 开座谈会 3. 现场观察 4. 参加会议 5. 蹲点 6. 查阅资料 7. 改写 8. 问卷
9. 采访 (注意:准备充分 提问凝练 记录及时) 10. 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 直接信息 2 组织网络调查
3 通过、博客、MSN交流 4 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 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 突击采访 (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 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 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 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 异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 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 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11期《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 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 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 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 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 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 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 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 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 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 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 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五、流程
(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 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 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 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 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 (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 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 (何种体裁或手段) ( 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 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 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选题准、选位低、切口小
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

谨防过度介入
不能滥用到新闻活动报道的一切方面 必须符合实际
( 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
1. 目标锁定 2. 制定方案 3. 落实措施 4. 目标校正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第一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感知 第三节 新闻政策的遵循 第四节 报道思想的明确 第五节 新闻线索的获取 第六节 采访准备的周到 第七节 对方心理的明晰 第八节 访问条件的创造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第一节 提问技能的掌握 第二节 调查座谈的主持 第三节 现场观察的注重 第四节 听觉功能的协调 第五节 当场笔录的强调

新闻采访后期活动
第一节 深入采访的细致 第二节 验证材料的严密 第三节 笔记整理的迅速 第四节 剩余材料的积累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第一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一、新闻敏感的主要容
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
3. 迅速透过一般规律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 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 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二、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 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 立足全局看问题

3. 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 事实广博助敏感
三、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感知
一、含义: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二、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1. 重要性
2. 显著性 (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3. 时新性 4. 接近性 5. 趣味性
第三节 新闻政策的遵循
一、新闻政策: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
二、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二者辩证同一,我国常常先服从新闻政策。 第四节 报道思想的明确
一、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二、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五节 新闻线索的获取
一、 重要作用:为记者指明的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围,为记者提供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二、 获取主要渠道
1. 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 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 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积累 5. 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三、 注意事项:
1. 注意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 尊重规律,不拔苗助长 3. 讲究时宜,不大材小用 4. 合理安排,不齐头并进
第六节 采访准备的周到
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既要“临时抱佛脚”,又要“平时多烧香”,提倡“平战结合” 一、平时准备
1. 理论准备 2. 政策准备
3. 情况的准备 (留意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 4. 知识的准备
1 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2 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价值 3 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二、临时准备
1. 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2.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3.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4.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第七节 对方心理的明晰
一、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 二、访前心理分类 性质容:
1. 先期性心理
2. 临访性心理 (对象“新闻位置”+临访心境) 表现形式:
1. 积极配合型 2. 一般协作型 3. 蓄意应付型
第八节 访问条件的创造
条件:
1.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约定、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外宾、普通群众?) 3. 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 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5.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不卑不亢,谦虚庄重,以礼相待,以诚相处) 6. 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7.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强调采访意义 约束神情语态 排除外来干扰
变换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第一节 提问技能的掌握
提问: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一、提问的三种形式 (正面提 侧面探 反面激)
1. 正面提
2. 侧面探 (启发引导原理和技能,循循善诱:接近性 相似性 对比性启发引导) 3. 反面激 (激问 错问) 二、注意事项
提问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第二节 调查座谈的主持
一、效果 (节省时间 互相启发 及时验证) 二、技能

1. 事先通知对方
2. 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 3. 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 4. 不轻易下结论
5. 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第三节 现场观察的注重
一、原因:

1. 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依靠感觉开始
2. 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3. 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二、具体功能:
1. 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 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 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 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谈性 5. 使访问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三、注意事项:
1. 明目的 2. 多请教 3. 抓特点
4. 选地点 (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5. 善用脑
第四节 听觉功能的协调
注意:
1. 悉心闻取线索 2. 适时调节音强
3. 着力训练听力 (专心 虚心 耐心) 第五节 当场笔录的强调
一、记录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二、主要围:(有所侧重和选择)
1. 记要点 2. 记易忘点 3. 记疑问点
4. 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5. 记观察所得 6. 记记者的联想
三、注意事项:行与行之间空白留宽、字迹工整

新闻采访的后期活动 第一节 深入采访的细致
一、悉心抓特点
1. 看准形势抓特点
2. 通过比较抓特点 (顺序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 3. 选择角度抓特点 二、悉心抓本质

1. 对问题想得宽一点、远一点 2. 对问题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三、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具体有: 1. 盲目自满

2. 忽略质量 3. 怕苦畏难 4. 先入为主 5. 轻视理论
第二节 验证材料的严密
方法:1、投入记者智力 2、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第三节 笔记整理的迅速
步骤:
1. 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纠正修订难以辨认清晰的笔记容
2. 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边做标记 3. 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是笔记变为写作提纲 第四节 剩余材料的积累

新闻写作 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以及表明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一、原则:
1. 一篇新闻一个主题
2. 在采访同时将主题确定好,或是边采访变选择、提炼主题 处理不当:主题选择偏杂、议论成分偏多。 二、选择主题:
1. 来源于生活 2. 有强烈倾向性:(政治上重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问题) 三、提炼主题:
1. 依据两个因素:对全局的清晰度、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2. 注意事项:不要强行“硬化”、不要分散空泛、不要雷同浅薄

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所得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 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
提倡记者抓第一手材料,但绝对不忽略第二、第三手材料的价值。 采访阶段:材料多多益善。
写作阶段:材料的选择在紧紧围绕主题、保证真实和显现价值、符合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以少胜多。

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指新闻事件(事实)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一、比
要求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分析比
较,看哪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 二、小
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三、异
为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

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主要特征:准确、通俗、简洁 一、准确
1. 叙述信息尽量量化 2. 语言要有分寸感 3. 新词使用要讲规 二、通俗
1. 多动词,少形容词 2. 多细节,少议论 3. 多比喻,少笼统 4. 多解释,少晦涩 5. 多白话,少文言 6. 多具体,少抽象 三、简洁

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指消息写作中队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 常见四种: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含义: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主要特点:
1. 打破叙事常规
2. 呈“头重脚轻”之势 二、时间顺序结构
含义:指消息写作中按新闻事件发生、结局的原来时序和过程选择材料及安排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又通常称为编年体式结构。 三、悬念式结构
含义: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四、并列式结构
含义:指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有在联系的材料和段落为同一主题服务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指消息的开头段落,也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一、导语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的开头段落 作用:导读、导听

二、导语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
1. 第一代导语: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19世纪60年代并延续20世纪40年代。 2. 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式导语。20世纪30年代至今
3. 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或延缓式导语。少于规与限制,讲究新奇、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追求最佳表现角度和手法,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三、导语的主要类型
1. 叙述型导语 (直叙式 概括式)
2. 描写型导语
(运用白描式描写手法,集中、简洁再现事件最具特色的现场情景,以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人的导语形式)
3. 议论型导语 (概述新闻主要事实的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语形式。 四、导语写作的主要要求
实、简、活 1.
1 事实
2 记者写新闻、写导语的态度要扎实、朴实 2. 3.
讲究艺术,要产生活力和吸引力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指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新闻中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新闻背景的作用与类型
1. 衬托性 2. 解释性 3. 启示性
运用时,只需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注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灵活穿插即可。背景材料要精炼,点到为止。

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 一、结尾若好,当然需要
好的结尾要求:1、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2、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二、结尾不好,宁可不要

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一、消息
含义: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报道的主角。 两类:动态消息:
综合消息: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报道

二、通讯
含义: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到时间的新闻常用体裁。 特点: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和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
主要题材: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三、二者异同
1. 新闻属性相同,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表现手法共同遵循。 2. 表现对象不同 3. 表现手法不同
4. 人称不同 (消息:三人称 通讯:一三并用)
5. 结构布局不同 (消息:倒金字塔 通讯:自由灵活创新) 6. 篇幅长短不同

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
第一节 新闻编辑工作地基本属性
一、新闻传播的主导性工作采写与编辑是主要环节和基本业务
1. 主要体现在报道的定位。总体的规。定位与相应的调整。 2. 其次体现在报道的策划。深、活、优 3. 最后是报社的编前会制度。
二、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 (选择、修改、标题、配置、合成。 三、新闻传播的把关性工作 (全程性、综合性、终审性。

第二节 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编辑环境的复杂化
编辑环境:大众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编辑工作既作用于编辑环境,又受到编辑环境的制约。
二、编辑取向优质化
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成为我国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在操作层面上,编辑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注重深加工和精加工。
三、编辑工具电子化 电脑辅助新闻学:
1.电脑辅助报道。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报道思想和灵感。
2.电脑辅助参考。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 3.电脑辅助研究。利用在线资料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
4.电脑辅助聚会。利用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定期与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职业的人们进行访谈和讨论。--据认为是新闻工作者运用互联网最激动、最有潜力的一个方面。


第三节 新闻的确认
一、新闻确认的重要意义
新闻的确认:确定哪些新闻可以录用。它决定着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在新闻工序上是第一位,而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居于首位。
1. 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报道宗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新闻的选择。 2. 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 3. 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 二、新闻确认的基本依据
“双重评价论”:具有社会价值、新闻价值的新闻。 “八看说”:八个“是否”。特点是可操作性强,通俗易学,还能为选择非新闻稿件所用。 具体要求:
社会规:
遵守政治规、法律规、道德规 (实事,清正廉洁) 1 受众需要
A.
受众需要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含有重要性、新鲜性、社会性、知识性、接近性的新闻是受众普遍关心的。
B.
不同的受众在需求方面也有差异性。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上进行划分。
三、注意事项
1. 要有全面的观点 2. 要有平衡的观点
既要突出报道的重点,又要兼顾报道之间的平衡。它最终是通过版面和节目体现出来。

第四节 新闻的梳理
一、新闻梳理的下限
新闻的梳理:对新闻的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再检验。首要任务是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 这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 1. 纠正各种差错
1 事实性差错
(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 2 政治性差错 3 知识性差错 4 文字性差错 2. 避免各种不当
1 容不当(提法不当,做法不当,泄露情) 2 用词不当
二、新闻梳理的优化
在纠正差错和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善新闻的表达,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着眼于扬长求精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提高性梳理”

1. 凝聚主题
1 一线串珠。一篇新闻只有一个中心,并一贯到底。
2
削去枝蔓。为了主题的集中,还要舍得忍痛割爱,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容删去。
3
以少胜多。材料不是越多,主题就越突出。不说明问题的材料越多,主题会越模糊
4 精简过程。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短而精。
5
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的、重要的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不足的还应设法补充。与主题间接的、一般的容应当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的还应删去。
2. 凸现精华
1 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如将通讯改为消息,可突出精华,直接、简练。 2 取其一点,独展所长。将精华部分分离出来,独自成篇。
3 化零为整,各显其要。将篇幅长的新闻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
三、新闻梳理的准则
1. 有稿必检
2. 有错必究。必须要有乐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 3. 有改必慎。修改必须有据。

第五节 新闻的标题
一、新闻标题与新闻媒体
1. 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两导”

1 导受作用。
导受: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标题受众:新闻数量与日剧增,人们不可能兼收每一条新闻,于是出现了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
标题可以方便受众接触、了解、选择新闻,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 2 导向作用。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论理,借题发挥。它更多的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
2. 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1 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
报纸:注意辞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广播: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上口顺耳,要便于受众听清听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
电视:简明扼要,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2
同一载体的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所决定。
二、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 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2. 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三、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
1. 主体类标题

基础部分,运用最为经常和广泛。包括主题和辅题(引题+副题) 两种类型:
1
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广播与电视的标题,以单一型居多。
2
复合型标题。主题+辅题,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多见于报纸。
2. 从属类标题
附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包括提要题和分题,主要用于报纸。 1 提要题:比较详细的概括文中的主要容的概要题。 2 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或称插题。 3. 整合类标题
最高层次的部分,统领主体类和从属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主要用于报纸。 1 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 2 类题:以归类为主要目的的综合题。(栏题表某种意向,类题主要起分类和显醒的作用。
四、表现方法
1. 态度层面的方法
1
客观性方法:标题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采取白描手法。
2 主观性方法:标题对事实进行议论、渲染烘托,明显的体现出倾向性。 2. 修辞层面的方法
1 形象方法。
2 强调方法。加强语气,突出容,多重复词语、变换语序和设置悬念。 3 蓄意方法。曲其事,隐含其意。可巧用双关语和巧用标点符号。 4 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5 引用方法。借用他人的话语来概括新闻的容。 6 简练方法。(炼意、炼句、炼字)

第六节 报道的配置
报道配置: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的积极效应。
一、综合性配置
综合性配置,强调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最常用的配置方式之一。 配置要领
1. 点面结合。重点与一般的结合。既有分量又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物。 2. 庄谐结合。
3. 褒贬结合。表扬与批评相重视。 4. 图文结合。 5. 长短结合。 6. 多种文体结合。 二、同一性配置
同一性配置: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在一起。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往往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1. 强标识组合
即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可用来突出报道思想或报道重点,反映重要活动、重要事件和重要典型。 1 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昭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可以是栏题组合,类题组合。 2 借助专栏。 2. 弱标识组合
即不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通过勾线、围框或前后左右相连来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适用于不宜或不需作强化处理的同类信息的组合。一是,道价值一般,没必要加以突出,或报道价值虽然较大,但已多次采用标题强化。二是,报道价值较大,但不适宜用明显标识。
三、延伸性配置
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稿件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
1.
广度延伸:即对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是量的延伸。
2.
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底蕴。着眼于提高消息质量,是质的延伸。主要方法是配发评论,以编者按和编后居多。
四、解释性配置
解释性配置:借助其他材料加以说明不易为受众理解或明了的新闻。 1. 文字资料 2. 示意图表

第七节 报道的合成
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


第八节 编排设计
一、编排设计的价值
编排设计,可以评论是非,表达情感,显示个性,引人注意,传达文字、图像、言语没有表达、不易表达和不便表达的消息。是对报道价值的综合判断和最终表现,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隐含的消息具有不可更正性。 1. 表态功能:表达新闻媒体对新闻的立场与态度。
2. 启示功能:通过稿件的组合,产生特定的消息,给受众某种启示。 3. 吸引功能 二、编排设计的原则
1.
相符原则:即要与服务对象、与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与新闻单元的性质和特点、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一致。
2. 重点原则:即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3. 有序原则:即要分清条理和层次。 4. 便易原则:即要易于受众接受消息。 三、版面编排的方式

1. 重点式编排
(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
强化手段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加框,粗线勾勒,照片压题,图文组合等。
2. 集中式编排
(用整版或半版左右篇幅报道同一类容。
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营造声势,引起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要注意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避免重复与单调。 3. 对比式编排
(将报道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 4. 对称式编排
(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用于容互有联系且篇幅不长的报道。 5. 交叉式编排
(要注意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是为了保证印刷质量,美化版面的需要。 6. 模块式编排
(又称“现代版式”。模块就是一个方块,是一个单位。模块式编排的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优点是版面简洁,整齐,清晰易读,便于读者快速的获取消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样,十分适合电子排版。 7. 冲击式编排
“拳击式示现”对视觉构成强刺激。特点是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四、版面设计的程序
版面设计:将报道合成具体化和直观化,使之形成面向读者的格局和外貌。 1. 了解要求,考虑布局 2. 计算篇幅,调剂余缺
(认真计算稿件的篇幅,这是画版准确的前提。 3. 版样
“三先三后”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先安排模块形稿件,后安排非模块形稿件;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版面的中间。 4. 看大样
大样: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 清样:大样改正后印出的样。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诠释
新闻评论: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一、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比较
1. 反映容 (报道:事实 评论:本质和意见)
2. 写作目的 (报道:传播信息、形成舆论 评论:讲道理) 3. 表达方式 (报道:记叙为主 评论:议论为主) 二、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的比较

1. 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 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 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论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的分类
一、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1. 按主要性能分:带有全面部署性、带有说理启发性、带有业务指导性、带有政治鼓动性
2. 按评书容分:
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含教育科技卫生等)、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工作评论、国际评论和社会问题评论。
3. 按作者身份分:
1
由编采人员撰写的、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的评论有: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述评等; 2 由专家学者、业余通讯员和受众撰写的署名评论有:专论、思想评论、小言论、富有新闻性和文艺色彩的随感、杂文、文艺评论。
二、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
1. 大型重型的评论:
1 社论 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阅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 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终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 发表社论,一般由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

2 编辑部文章 专就当前国外政治、思想等领域的重要问题或重大事件发表的理论性和真册性言论,有一定的权威性。它论述围广泛具体,有浓厚的理论色彩。 它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对某一重大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其容含量比一般社论更大,规格高于社论,更庄重,更具权威性,因而影响更大。这种形式要慎用。必须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

2. 中型的评论:
1 本报评论员文章 论述容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大多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旧当前政治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分析。在选题和协作上,较之社论更为自由和灵活。其篇幅一般比社论短。 发表的重程度仅次于社论。不署名的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以“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名义上是代表个人,际上反映了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仍有较高的权威性。评论可以单独发表,多半和有关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总结推广典型、指导全局的作用。但提出新问题而又把握不定的应该送审。

3. 小型的评论:

1 短评 为配合传达、阐述党的方针政策,或就当前社会的某些亲乡、问题和现象,以编辑部或以编辑发表的评论。在写作上较之中型评论更单一,分析更扼要,篇幅更简短。 一般都配合新闻报道发表,针对性、思想性、是都较强,抓住一点,推动一般,起到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作用。
2 编者按 编者对所发表的报道、文章进行提示、评论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致分为政治性的和说明性的两种。按语的写作,要求旗帜鲜明,一针见血,辑严密,文字精练。 编者按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多采用较为重的场合和必要之处。其作用在于引起读者注意,加强传播效果。 编者按可放文前、后,也可放文中。

3 编后 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多因事抒感,借题发挥,用于一些已作过多次宣传的主题,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材料、新的论证方法,给以简单的必要的新说明。 一般都配合新闻报道、文章发表,起深化主题,强调重点的作用。可拟标题,也可不拟。

三、几种由作者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形式
1. 专论 带有时评的形式,是新闻媒体编辑部约请某一方面专家或权威人士,就他们有深入研究或熟悉的某个专门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是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的一种评论形式,其容接近于编辑部文章,一般都发表在显要位置。担由于是个人署名的,权威性和重程度较编辑部文章较小。

2. 代论 主要用于对人民部某些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以及对国际上影响围较小的事件,加以评述,帮助国人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往往以个人署名,反映的确实媒体编辑部的立场与态度。
3. 新闻时评 往往就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及公众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作及时、准确、深刻的评论。一事一议、就事论理,注重议题的新闻性、观点的鲜明性、作者的广泛性,是它的基本要求。它强调在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发言,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从而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应时而在”“评在当口”是时评广受好评的根本原因。要求持论尖锐,文风清新,语言简洁,明白畅晓。
4. 思想评论 这是运用最为普遍、群众性最为广泛的一种评论形式。他的特点是,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使媒体能较多地反映群众的声音。他的题材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无多不谈,大多以思想认识问题作为主要评论对象,以帮助人们澄清是非,提高认识为目的,论述问题时注重就实论虚,夹叙夹议,摆事实讲道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同志式、朋友式的谈家常的热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5. 微型评论(小言论或袖珍评论) 主要指论题单一,分析扼要,篇幅简短,运用灵活,一般有固定版面位置的一种小型评论形式。它们以短见长,以精取胜,短而有味,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有今日感、时代感、新鲜感,往往在某上拨动读者的心弦,获益。
了解和掌握各种评论的特点的实践意义:首先有助于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得心应手地选择最恰当的评论形式,其次有助于我们对各种评论形式的配合运用,更好地发挥评论的特长,再次有助于避免评论形式单调的缺陷。

新闻评论的要素 一、论点

1. 含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看法和所持的态度。

论点是经过提炼和浓缩了的观念、思想,是作者站在正确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对客观实际做了周密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看法、主和观点,它集中地反映着作者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基本见解。
2. 分类:
1 总论点:(中心论点基本论点主题)是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总看法,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
2 分论点:为了更好地阐明总论点,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的。 3 关系:
a 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主从关系,因果关系等。 b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互相平行,逐个深入,互为因果等。 4 作用
a 分论点的双重作用:对论述的部分来说是论点,需要加以证明(用以证明的文字称之为部分论据)而队全文的总论点来说,同时也是论据的作用。 b 总论点的作用,总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旋律,是全文的论述中心之所在。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提携全篇,把各个论点、材料统率起来,组成一个有在联系饿说理体系。

二、论据

1. 含义:论据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

充分、准确、可靠的论据,对证明和证实论点很重要。
2. 论据分为两类: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

1 事实性论据(表述事实的判断)

用事实作为根据、证据。这类证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或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饿品格,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主要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等。

2 理论性论据(表述客观规律的判断)
a 科学理论
b 国家的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T
c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权威性的言论 d 公认的道德规,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法则。
e
古今中外各种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

三、 论证

1. 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讲,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写作角度讲,论证过程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成的说理体系的过程。
论证好象纽带,把需要的论据围绕着论点贯穿起来,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严密的论证是使新闻评论具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 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是灵魂,因为它对论据、论证起统率作用。论据是血肉,因为论点靠论据证明或说明。
论证是骨骼,因为它是联结论点与论据的桥梁和纽带。所谓“言之成理”除了所论之理正确以外,主要靠论证的力量。三者就是这样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新闻评论的选题 一、到哪里去选题
1. 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围。
2. 选题的地位:这是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环节。选题主要确定评论什么问题。论的论题确定了,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3. 如何选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意见和呼声。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找,最根本的,又是从实际工作中去找,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评论选题的围。
4.
要点:真正吃透上下两头、上下紧密结合的选题。上,就是中央的精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下,就是基层实际,群众呼声,现实问题。 吃透上头,大多可以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和听报告解决,而吃透下头,必须“身入”下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可以说,评论工作者的“身入”是为了达到评论的深入。“身入”是深入的前提和基础。

写一篇重要的新闻评论,一般都应深入实际部门,深入基层单位,就有关问题的各个方面做广泛的了解,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做深入分析,力求详细地占有材料,从全面情况的分析中选定论题,并寻找出正确分析论题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深入实际从事调查;间接调查(读者来信,单位调查报告,部情况,书刊材料,参加召开会议等)
二、学会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1. 一般而言,凡是群众普遍关注、实际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评论选题的重点。 2.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讲话精神,殛待进行舆论引导; 2 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新人新事新风尚,殛待进行宣传倡导; 3 当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殛待进行正面疏导; 4 人们共同关注而又疑惑不解莫衷是一的问题,殛待进行澄清;
5 社会生活中一些违反科学又习以为常的种种言行,殛待进行唯物论教育。

三、第三节好的论题应具备的条件
1. 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2. 面向全局,准而有当 3. 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新闻评论的立意
一、定义:立意就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地位:立意是诸论点的总和并且统率诸论点,是全文的基调,也是评论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 三、立意的主攻目标


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刻意求新,应该成为每位评论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1. 论题要有新思想 2. 论理要有新高度 3. 论述要有新角度 四、立意的思维方法

1. 要善于“把道理磨碎了讲”,即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小的从属论点,一层一层地,一个一个地讲清楚。 只有把事物、现象或概念加以“条分缕析”,剖析成若干组成部分,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饿联系,这样才能找到理。 2. 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事物进行正确、深入、全面的分析,力戒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1 所谓正确的分析,就是以实事的科学态度,对事物作出客观、中肯、切合实际的评价,反对任何主观随意性。
2 所谓深入的分析,无非指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着力分析它的部联系,揭示它的思想意义,克服表面性。 3 所谓全面的分析,就是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矛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述,力戒片面化绝对化。
3. 很重要的方法:纵联系、横联系的分析方法。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纵的方面把她分为几个阶段,从横的方面把它分为几个部分或几种角度,就容易分析得细致渗透。 4.
常见的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表现为:一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二是非此及彼,非鹿为马。


新闻评论的论证
一、论证的含义与作用
1. 含义:论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能不能写好的关键。
2. 立意与论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二者都服从并服务于评论文章的说理,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两个环节。都针对论题,担负着“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的任务,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任务。 2 二者区别
A. 立意是根据可靠的事实和充分的理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主、看法,论证则是运用事实、道理证实对某个问题的主、看法。 B. 立意大体确定评论的基调,赋予文章以灵魂,论证则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赋予灵魂以骨骼。 C. 立意主要靠论证。

3. 新闻评论的论证是否严密,它的逻辑性强不强,其含义为:其一,是能说得使人信服,使受众必然得出并且不得不接受你的结论;其二,指论述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其三,指思想、议论严格周密,思想的过度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4. 论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5. 三大通病: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过程
1
满足于用几句结论性的语言,用抽象的原则道理去代替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论证,文章的观点不是建立在有充分根据的基础之上。
2
以演绎法取代分析法,企求用革命导师的论述、知名人士的话或科学原理取代
作者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论证,不经过或者很少经过向受众说理的过程。
3
停留在赘述同类的故事来代替论证,或者是列出种种现象来取代分析,作出的结论不是使人感到缺少根据,就是觉得有些武断。
二、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 立论
1 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 2 立论的具体方法,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A. 例证法(事实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 引证法(事理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需注意:首先引证的原理必须正确,不要断章取义;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第三,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可简单推理。 C. 比较法(比较论证),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类比就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可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即现在和过去比;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好与坏的比较。 D. 喻证法(比喻论证),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
2. 驳论
1
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敌论)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真理。

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2 驳论的原则:坚持白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事区别对待。
3
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只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了驳倒对方的目的。 4 驳论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a 直接驳斥其错误观点。
b 直接揭穿对方论据虚假或论据不足。驳斥对方论据时,可以用既有个性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也可从分析危害性着手批驳其错误的说法。
c 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进而否定其论点。
3. 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

4. 归谬法,以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三、第三节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

逻辑推理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所作出的抽象概括的反映。既是认识方法又是逻辑论证手段。 1. 新闻评论中常用的逻辑推理形式有:

1 直接推理。是由一个直言判断前提推倒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
2
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倒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3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4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导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
2. 保证逻辑推理真实可靠,必须保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正确。要遵循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新闻评论的谋篇 一、含义和分析
1. 谋篇也就是布局,或说搭架子、列提纲,是将我们的思想成果见诸书面的阶段。 2. 结构就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
3. 结构的好差,直接关系到评论文章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为读者所接受。构安排的好,思路展得开,评论就会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谋篇的优劣在评论的结构中可以得到具体的验证。

4.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新闻评论结构的程序,再加上作为眼睛的标题,整个文章的谋篇,应该由标题、引论(开头)、正论(正文)、结论(结尾)构成。

二、具体运用
1. “题好一半文”------精心制作标题

好的标题,实际上是评论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好标题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起码是准确、鲜明、生动,或者叫题文相符、贴切,让人叫得响、记得住。 1 注意以下几点:
A. 新闻评论标题在依据、形式、句式等方面,都于新闻标题有所不同; B.
评论标题体现评论中心容和思想水平(或规定论述围,或体现中心论点,或表明作者倾向)
C. 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要求(准确贴切,简明扼要,鲜明生动) 2 八种方法,十一种烘托法。
A. 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方法:提示论点法,论题作题法,话题为题法,号召鼓舞法,肯定赞扬法,揭露批评法,否定厌恶法。
B.
使标题制作得富有文采的方法:采用修辞法,诗文标题法,成语作题法,巧用俗语法,运用悬念法,象征法,幽默法。

3 制作标题注意:立意要高,观点要明。 2. “万事开头难”-------悉心写好引论


引论是新闻评论的开头,是整篇文章提纲挈领的部分,主要担负着提出问题或表明观点的作用,是全文的统率。引论给读者鲜明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文章的宣传效果。 新闻评论的开头有六种方法:
1 开宗明义,点明题旨,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 2 以新闻事件为缘由,在开头先将新闻事件的经过或特点概括叙述,为下文的分析论证做铺垫;
3 说明原委,回溯来由,交代写作的动机;
4 摆出驳论的对象,亮出错误认识,使文章一开始就掀起了论战的高潮; 5 用设问句直接点名论题,这些论题往往是国计民生中的重大问题或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6 用引语、经典、比喻、故事开头,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3. “文似看山不喜平”--------苦心经营正论

1 正论是新闻评论的展开论证说理部分。 2 关键在于要体现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各个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存在的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起承转合”,结构切忌平淡,要力求波澜起伏,变化有致。 3 几种基本的论证结构:
A. 归纳论证结构。 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讨论分论点的基础上,归纳出总论点。
B. 证明论证结构。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
C. 排列(并列)论证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排列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该方法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
D. 递进论证结构。 提出总论点后,要求逐层分析,或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又现象到本质等,把道理阐述得比较完整深刻。
E. 比较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点或矛盾可以在比较中间阐述清楚。
F. 正反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4. “不要蛇尾要豹尾”---------用心撰写结论

1 含义:结论是新闻评论的结尾部分,是全文论证部分的必然结尾,也是文章思想容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尾一定要在总括全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挥,即要总括全文,又要高于全文,应富有启发性和号召性。 2 结尾的写法,因文而异,一定要有实际容。
A. 精辟概括式结尾。 B. 高昂激越式结尾。 C. 余音绕梁式结尾。
3 写好评论的结尾一定要注意三条:
A. 结尾与标题和开头一样都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照应全文,要首尾呼应;
B. 必须用心协作,部落俗套,避免空话套话,尽可能写得生动一些;
C. 因文而异,有些评论言尽意止,就不必硬加个尾巴,有的评论开头提出了
问题,结尾应有所交代,有的评论是驳论,结尾就不宜用号召式,应采用贬斥式等。


新闻评论的文采
一、新闻评论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丰富的文采应是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形式上增强文采的方法:叙议结合议论风生;通情达理情理交融;起承转合变化有致;言之有文辞达理举。
1. 叙议结合 议论风生

在评论写作中尽可能夹叙夹议,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的好办法,是增强评论说服力和生动性的重要一环。 新闻评论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一种文体,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是它的基本技法。

2. 通情达理 情理交融

清与理是对立统一的,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化人。

增强评论感情色彩的途径很多,最重要的是融情于理,途径有:融情于辩,融情于聊,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物。

3. 起承转合 变化有致

只要作者对事理认识深刻,独到见解油然而生

文章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应该体现某中逻辑关系;应善于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段,充分调动手重阅读的积极性,根据容和语气的需要,应恰倒好处地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 言之有文辞达理举

1 语言要准确、简明、富有哲理。 2 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入生;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可以生动地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化平凡为神奇,运用通俗化的口语或成语民谚来说理。 3 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 4 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新闻评论的大忌
一、选题的新闻性,立意的思想性,论证的透辟性,文采的生动性,这些综合构成了新闻评论的优良品格,是其质量和风格的体现。
二、评论的四大忌:忌空泛,忌俗套,忌跑题,忌冗长。
1. 忌空泛

解决方法:从实际生活感受出发,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以新闻事实和当前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事件为论据,把评论和新闻结合起来,使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这一基本原则;从新鲜事实出发,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用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进行论证,理论结合实际。

2. 忌俗套
主要指的是表现形式上的格式化,文风上的八股化,造成千篇一律,前人一面。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开头结尾雷同;板着面孔说教;大话套话连篇。

解决办法:根据容的特性写具体的开头,尊重手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面队现实,言人所不敢言,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和观点,具有新意。

3. 忌跑题

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多所论之题有深入而透彻的理性研究,把握其来龙去脉,掌握其精神实质,这样就能比较自如地驾驭它。
4. 忌冗长

解决办法: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提高写作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0d0896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4.html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