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发布时间:2018-01-13 11:3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 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 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 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 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 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 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 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德法年鉴》

1. 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2. 马克思认为,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3. 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4. 马克思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问题6: 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未发表),1932年公之于世。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

第3,《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第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建构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支柱,也是《手稿》批判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重点。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的批判的同时,洞察到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问题7: 论述如何理解《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神圣”:讽刺布·鲍威尔的狂妄自大,是“对批判的批判”)

答案要点如下: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3,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

的危害性。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在驳斥鲍威尔一伙诬蔑“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言论时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思想一旦离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 

3、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鲍威尔一伙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思格斯驳斥了这种谬论,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被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问题8:简答: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于1845年著《提纲》,1845-1846与恩格斯合著《形态》(第二本合著)。这两篇论著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世界观探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已经形成。

答案要点如下:

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之后指出,这是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在布鲁塞尔继续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总的结果”,并讲到当时恩格斯也已“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他“一样的结果”;于是他和恩格斯就“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形成的标志不能只是它的个别观点或原理的出现,而是指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确立。按照这种理解,把《提纲》和《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恰当的。

问题9:简答: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观点?(超级重要) 

△《提纲》主要批判的是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文学。

回答要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于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自己的正在阐发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原。 

 

问题10:简答:如何理解生活决定意识?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

△《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本合著,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做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形态》基本内容:

(1)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回答要点: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马克思主义形成”小结

1. 创立了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并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说明了阶级、国家、革命、意识等问题,表明《形态》创立了唯物史观。

2. 不完善之处。

在《形态》中,唯物史观基本形成,但也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概念不够确定,如还用市民社会、交往关系或交往方式(形式)等概念来指称生产关系(交替使用)。并且对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的论述还不够精确。

问题11:简答: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都在1847年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的标志。

答案:参见55 到57页

1. 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概念的辩证法是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客观事物、社会关系是运动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反映客观事物、社会关系的概念、范畴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2. 社会的生产力固然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但它不是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的。

3. 深入分析了社会机体诸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和运动。原理、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4. 阐明了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的对抗和斗争。

问题12:简答:《共产党宣言》的哲学任务是什么?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

答案: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列宁曾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的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宣言》的哲学意义。

首先,《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1. 《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2. 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

3. 揭示经济生产对政治上层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

4. 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2,《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第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必须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后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

问题13:简答: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的分析? 

答案:  

1、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生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表现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注,亲身投入了这次革命,筹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参加武装起义,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时还结合革命进程,撰写了许多光辉的历史文献,如《资产阶级和反革命》、(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等,这些著作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革命的性质、发展、演变和后果作出精辟的科学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历史地位。

2、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时深刻地运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他们把所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国家、法和各种意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3、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马克思在1852年3月给约·魏德迈的—封信中提出了他 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条新贡献: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4、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折。针对唯心史观总是用英雄人物来塑造历史和解释历史,

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重新作出正确的评论,借以科学地说明历史为唯物史观的进—步发展扫清障碍。 

5、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实践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论断:首先,充分估计了革命的作用。马克思考察了法国革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其次,是尖锐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了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问题14:简答:《资本论》是如何做到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的?

△马克思在1843-1883年间研究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不仅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答案:《资本论》伟大的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阐述《资本论》的创作宗旨时所说的那样:“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列宁认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1、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4、论证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5、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问题15:简答:简述《资本论》的方法? 

答案:《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

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门科学”。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理性具体

2、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现实的历史过程相符合的。

3、《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第一,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串着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第二,《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质量统一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第三,《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深刻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综上所述,在《资本沦》中,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和逻辑。 

   

问题16:名词解释:商品拜物教(超级重要) 答案:79页 

答案: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对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颠倒和歪曲的反映。

问题17: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巴黎公社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开展理论工作,写出《法兰西内战》等光辉的历史文献。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考察阶级斗争的历史和1848年欧洲革命时就看到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马克思又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概括为巴黎公社的原则,巴黎公社的普遍意义也正在这里。

2、以人民的武装代替反动军队。清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以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3、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马克思在这里总结公社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公仆”或“勤务员”的观念,是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官贵民贱”的世俗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国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思想。

4、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首先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让教士重新过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舍而不是靠国家的支持。同时,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学都能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5、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公社的伟大目标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具体如下:巴黎公社的失败,固然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同时也是和主观原因分不开的。

1、公社失败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教训。从政治上、组织上看,巴黎公社还不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它是由多数派的布朗基主义者和少数派的蒲鲁东主义者组成的公社委员会领导的。组织领导上的松散、不统一,使革命事业失去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公社失败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教训。组成公社领导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必然乘虚而入,侵袭革命队伍,危害革命事业。

3、巴黎公社失败的哲学分析。在一个有千百万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如何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问题18: 恩格斯在如何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全面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回答:1、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粉碎了杜林的进攻,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2、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杜林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中,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批判“模式论”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科学地论述了关于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基本理论。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

3、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杜林在世界观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非辩证性,把人的认识片面化、绝对化。恩格斯辩证地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这一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4、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首先,对人类认识史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对立,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三,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歪曲辩证法的本质和功能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具意义。

5、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首先,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道德观、平等观,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则。第三,批判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阐明了经济与政治、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问题1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回答:1873年5月,恩格斯决定撰写一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手稿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本身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2、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它们揭示和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论证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客观性;阐明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揭示了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3、关于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学说: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亡,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学说,把物质运动形式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和思维,并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转化的规律。 

4、关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飞跃的理论;它揭示了劳动对人类和类社会的最后决定作用。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辩证转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实现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突破。恩格斯认为,直立行走能力的形成,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步。人的历史和动物的历史根本不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们愈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就离开动物愈远。 

5、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重申了《反杜林论》中关于辩证法的科学表述,并且对辩证法的对象、内容、规律和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问题20:名词解释:农村公社二重性 回答:教材122页  

问题21:名词解释:卡夫丁峡谷 回答:教材123页 

  

问题22:恩格斯如何论述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回答: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旧的一定死亡,新的一定会诞生。氏族制度的瓦解,阶级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位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于是产生了两个新因素。 一是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经常性的了。二是商品交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生产,因而出现了占有他人劳动、剥削的可能。这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从而产生了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生产率不断增长,奴隶成为普遍现象,社会进—步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划分,整个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寄生阶级,阶级分化日趋尖锐,氏族制度为阶级分裂所摧毁,代替它的是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国家与氏族制度的自治机关有原则的、本质的不同。第一,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组织社会,而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统治下的居民;第二,国家体现阶级职能,有暴力机关及其物质附属物,如军队、警察和监狱等。这是氏族织织所没有的。第三,国家向居民收取捐税和公债;第四,镇压、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统治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特点,都是适应私有制利阶级统治的需要。国家是伴随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问题23:恩格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 

回答要点: “全部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参见教材131页。(超级重要)  

 

问题24:历史合力论(名词解释) 

答案:参见教材135页。(超级重要)

补充:

1. 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德法年鉴》

主要内容(P2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bb60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e.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