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阈下的电影

发布时间:2014-11-07 15:33: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电影《卧虎藏龙》

摘要: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 文化之间的借鉴、 模仿、 移植、 杂糅 整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语境中 文化边界渐渐淡化,彼此分享的经验、 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日俱增,人类生存的处境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和跨文化性, 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也比以往更突出。 如何超越自我, 建构跨文化认同, 进而展开有意义的跨文化对话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跨文化认同是交际者跨越文化边界, 与其他文化的成员相互适应、相互建构的产物, 体现了他们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贯通的知识结构以及打破族群中心主义、融汇不同文化视角的能力。全球化语境下,电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电影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标志性产物。电影所需要的物质材质和技术原理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智慧的展现,而电影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电影推动"全球化"进程,因为电影的迅速普及和其直观的感性的刺激,世界不同的民族开始了解距自身甚远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展现不同面貌的电影则随着全球化的视角愈发引起人们心底的理解和共鸣。随着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和发展,电影产业也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中流砥柱,其声乐影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已经超越了书籍、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成为快速有效地突破地理、文化、语言藩篱的跨文化交流沟通之桥。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年来,国外电影的"走进来"和华语电影的"走出去"日益频繁,电影不仅担负着追求商业利益的重任也履行着文化宣传的责任。

一.文化认同

认同"(IdentityIdentification),在西方作为一个明确的术语,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但是作为研究则幵始于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那里,"认同"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任务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主体被一种文化价值和规范所浸润,就会产生无意识中的认知和归属心理。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

二.李安的《卧虎藏龙》电影简介

《卧虎藏龙》由李安执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联合出演。该片 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影片直逼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深刻的一点:即对个体的人的压抑和约束,同时展示了这种东方社会规范的强力作用和存在必要、以及他与人性的矛盾碰撞和最终的悲剧调和。

三.电影剧情

李安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其所执导的影片受到中国和世界观众的欢迎与认可。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卧虎藏龙》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上前阻拦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俞秀莲也认为玉大人难逃干系。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即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娇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娇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娇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又要她嫁人,玉娇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

任性傲气的玉娇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星。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娇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而死。玉娇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

四.电影文化认同简析

卧虎藏龙》对中国文化的表现可以说是肤浅的,但如果太深刻了,外国人还能看得悦吗?其实这也有一个文化接受和文化通约的问题。你怎样先让外国人觉得好看?虽然《卧虎藏龙》传达出来的文化其实是非常表象化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某些文化共同性的奇观化表达。但“奇观化”是好莱坞的“法宝”,也是符合许多人的观影心理,因为它符合电影的视觉奇观和娱乐性的本性.《卧虎藏龙》在美国受到欢迎, 所表现的中国文化是按照美国好莱坞原则而奇观化了的。

《卧虎藏龙》讲的是东方文化视角下古老中国江湖上的一段武侠传奇故事:

代侠客李慕白退隐江湖时送给贝勒爷的宝剑被九门提督之女玉蛟龙所盗,在对此事的追查中发现了害死李慕白恩师的恶人的行踪,加上对红颜知己俞秀莲余情未了,李遂无法摆脱江湖恩怨真心归隐。玉蛟龙与大盗罗小虎情定终身,但父亲逼她嫁与权贵之人,玉蛟龙负气离家浪迹江湖,心中凄苦无处发泄。李俞二人爱

其才,对其加以正面引导。在与恶人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而死。玉蛟龙在与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终无法面对自己投身万丈绝壑。影片中侠客们纠缠于东方式的江湖风波、爱恨情仇、实践着东方式的道德信条与人际规范。这种中国古代的武侠故事对异国观众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影片在故事层次上具有很强的吸

引力。

影片着意展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名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东方气质的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揉合儒道庄禅等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着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透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的剧烈冲突,以及

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的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处事的李慕白悲剧的死去,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的玉蛟龙,妄图冲出一条路来却难辨正邪,迷茫错乱,被礼教环境撞击得遍体鳞伤,最后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要用怎么样的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的人生拷问,使观众

在观影之后延续主人公对人生对命运的终极探索。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的东西方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现了本国的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的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的曲意迎合,而

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双重参悟和汲取,探索了人性共同的话题,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对于文化,西方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看西方是一样的道理。越是陌生、越觉深奥。越是异已,越被吸引.电影亦然。走出影院,西方观众惊异中国竟然有这样的“功夫”.看完颁奖(奥斯卡)中国观众不解:美国专家竟是这样的“水准”.由是,东风西吹,喀笑夹杂国骂.西风东刮好评如潮贯耳。不管怎样,李安是成功了!挟粉遗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闯入奥斯卡斩将夺魁而还.中国电影的第一次!犯不若自已和自已找别扭,真是值得庆祝的。

《卧虎孩龙》之前,李安就以《推手》、《饮食男女》和《喜妻》为其莫下了厚厚的羞石,教厚朴直的个性中透若俗家文化落陶的书香,把中国文化人(其中也包括江湖上有文化的侠士)的孝顺、忠诚、慈爱、信义、克制、含蓄、压抑“乃至”宽容忍让的精神阐发得通通透透.让“杀人下得去刀子”的牛仔们看清了“道”,却摸不若“门”.因此,由惊生敬不由得不佩服起李安,并让他拿走了原本该属于“自

己”的几个奖杯。

李安是聪明的,懂得“师长技以制夷”的道理。我用好莱坞“讲故事”的手法去拍《卧虎藏龙》,怕你精似鬼也让你上了我的套.新获的荒澳雄风恰似科罗拉多的冷峡峡谷。百多年前中国京城的繁华也像西部淘金时代的奢侈.至于“侠士”的除幕安良的热肠古道和“骑士”的不惧豪强的散财济弱,一样都是大导演们演绎“电影人生”的拿手好戏.

“一入影院皆是梦”,说点梦话又何妨。因此,李幕白就是你们眼中的罗宾汉.

想听的,偏不说!字幕中还透着英语“本乡本土”的“中国味”。不服不行,这也是文化的谋略。电影中的中国文字是艺术和武术的精健,让书法与剑法变成了一门艺术呈现在每一位西方观众的眼前,其感染力已远远越过了影片本身。这当然也不是建国只有区区几百年“老美”所弄得性的了。因此,他们由衷的赞誉起李安来了.《纽约日报》说:“我敢说只有《卧虎藏龙》才能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拯救你的信念,将你带往希望之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707c553968011ca30091ad.html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电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