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4-10-26 16:56: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发展经济学

1. 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原先是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而现在是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

2. 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产率、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 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3.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一般用GDP GNP GNI来衡量。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一般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

4. 世界银行: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无息贷款和赠款。

5. 衡量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6. 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的著作:

《世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东南欧工业区的工业化》(罗丹)

7.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末。
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
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有三种主要观点:(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8. 哈罗德-多马模式:(来源于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资本-产出比例:它表示1个资本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平均数概念),或每增加1个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货币单位资本的投入(增量概念),也就是说,资本-产出比例可以是平均资本-产出比例,也可以边际资本-产出比例。
论: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例
要谋求产出的增长,必须得到一定国民收入水平和一定储蓄率的保证。
举例来说,某一国家的资本-产出比例为3,储蓄率为6%,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式,可知这个国家的产出可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即G=s/k=6%/3=2%
如果储蓄率从6%增加到15%,则增长率可以从2%增加到5%,即G=s/k=15%/3=5%

9. 库兹涅茨结论:人均GDP的增长,25%归因于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75%归因于投入要素的效率,即生产率的提高,而投入要素生存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

10.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把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是主张“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经济学家。

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

科学思想条件:牛顿科学思想划分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时间界限。
社会条件:起飞有赖于一大批富于创新、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和全社会的创业精神。
政治条件:统一的国家、一个集中到谋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强有力的政府发挥领导作用。

经济条件:经济主体工业的迅速增长必须有农业做基础,同时需要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较高的资本积累率;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11.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关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大推进”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有二,一是反映需求方面的循环,一是反映需求方面的循环。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13.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由纳尔逊于1956年提出。纳尔逊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是很敏感的。生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快于人口的增长率,人民生活将有所改善,生活改善将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来切断贫困循环,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与人口的增长速度。

14.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缪尔达尔指出,在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次级变化,强化先前的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着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

15. 大推进”理论
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罗森斯坦-罗丹(主张“平衡发展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人口相对或绝对过多,农业劳动力过剩,收入低下,以及投资规模过小。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既是“唯工业化论”,又是“唯资本论”。他认为,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途径是增加资本投资,且投资具有“不可分性”。
“不可分性”的三个表现:
第一,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
第二,储蓄的不可分性;
第三,需求的不可分性。

16. 人口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
人口过渡理论、“人口陷阱”理论、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

17. 一国可用于投资的储蓄的三个组成部分:民间的自愿储蓄;政府储蓄;国外的净资本流入量。用公式表示:I=S+(M-X) S表示国内储蓄,包括民间自愿储蓄和政府储蓄。

18. 影响家庭储蓄的五个因素:
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家庭规模、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通货膨胀。

19. 人口过渡理论:
人口过渡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现代人口历史中同样的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结果人口稳定或相当缓慢的增长;进入(近现代的)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发达国家现代化(第三阶段)后,(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20. 人口陷阱”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当人均收入提高时,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率也必然随之上升,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即是说,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人口陷阱”。在这个“人口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会由人口增长所抵消,最后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21. 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
分析思路:把子女视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会带来满足。
子女的“价格”决定:它决定于生育子女的净成本或净价格,即父母生育子女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减去子女为父母带来的预期收入的余数。(直接成本指养育子女花费的一切开支,包括生活和教育费用。机会成本指父母在养育、照料子女时不得不放弃的挣钱机会所可能带来的收入。预期收入包括子女在成年之前为家庭劳动带来的收入和父母年老后子女所负担的赡养费用)

22. 赡养负担比和赡养率:
赡养负担比=被赡养人口/总人口*100%
赡养率=被赡养人口/赡养人口

23. 资本宽化和资本深化:
资本宽化:在既定的资本存量条件下,由快速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大量新增的劳动力所能得到的资本(具体化为机器设备)配置量将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每单位劳动力所占有的资本量将有所减少,出现一种所谓的“资本宽化”。
资本深化:如果人口增长受到节制,每单位劳动力在既定资本存量条件下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本配置,就形成所谓的“资本深化”。

24. 就业不足:所谓“就业不足”是指一个劳动力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愿意并能够工作的时间。

25. 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
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这称为“知识效应”。
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这叫做“非知识效应”。

26.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不平等加剧;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智力外流。

27. 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其含义可归纳如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这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高。
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罄尽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
第五,模式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六,模式中所说的农业部门也就是乡村部门,所说的工业部门也就是城市部门。可见,模式是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人口的地域迁移看成统一的或同步进行的过程。
第七,模式把工业化和资本积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考察,集中地反映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基本思路的特点,即强调工业化,强调资本积累的特点,或“唯工业论”、“唯资本论”的特点。

28.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得其用有五种形式:
1)公开,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2)就业不足,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比他愿意并且能够工作的时间要少。
3)形式上在劳动,但实际上未得其用。

伪装的就业不足;隐蔽的失业;过早的退休。
4)健康受损者。
5)非生产性的劳动者。

29. 凯恩斯就业模式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凯恩斯就业模式的核心是扩大总需求,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问题是生产过剩,供给有余,需求不足,而经济机制又缺少弹性,不能对刺激生产的动因做出适时的反应。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不足,供给不足,而经济机制又缺少弹性,不能对刺激生产的动因做出适时的反应。在供给方面存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在总供给对价格刺激缺少弹性的条件下,再扩大总需求,只会在发展中国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差异很大,用增加总需求以刺激生产的措施首先起一定影响的是城市工业,而城市工业新增的就业空位往往会吸引到比其多得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最终不能在城市工业找到工作的他们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流浪者,失业有增无减。
综合以上二方面,凯恩斯就业模式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0. 产出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非一致
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率等于就业增长率。

31. 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是正相关的。
社会回报率=税前收入/(因上学而牺牲的收入+对教育的公司支出)
越不发达的国家,其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越大。

32.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教育过度:知识劳动者嫌传统部门的报酬太低而不愿俯就,涌入现代部门求职。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劳动者数目大于现代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空位的数目。现代部门面对众多的从各级学校毕业的求职者,自然先聘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然后考虑招用中学毕业生,最后才会雇用小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部门就倾向于雇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做的工作。这种情况称为教育深化,或教育过度。
知识失业:知识失业是与教育深化伴生的现象,是教育深化问题的一个侧面。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用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用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受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较低,受过程度较高教育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更低,而知识、技能和专长又是相对稀缺的,受教育者还是不免沦为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的状况。

33. 智力外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其他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有人也把发展中国家派往发达国家受高级专门教育的留学人员滞留不归划入智力外流的范畴。

34. 人口流动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无限劳动供给:
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即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35. 工业化的两点含义:
1)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2)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36. 工业化的四个理论基础:
1)恩格尔法则;(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3)贸易条件恶化论;(4)联系效应论 赫尔希曼 :主张“不平衡发展战略
((3))中心外围理论的三个特性: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37. 城市非正式部门:
以现代化方法生产的工业部门是城市中的正式部门;
相对,那些以非现代化方法生产的工业部门就是城市非正式部门。

38.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四个贡献:
1)产品贡献:原料和粮食。
2)市场贡献。
3)要素贡献:资本和劳动。
4)外汇贡献:一方面凭借增产可以出口的产品换回外汇;一方面通过增产可以替代原来必须进口的产品以节省外汇。

39. 农业的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在土地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里,农业技术是按照代替劳动的方向发展的,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其与机械技术是一致的。
土地节约型技术:在土地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里,农业技术是按照代替土地方向发展的,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其与化学与生物技术相一致。

40. 绿色革命:
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

41.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1)进行土地革命;
2)价格政策;
3)投资;

(4)信贷;
5)研究、推广和教育。

42. 技术进步:等产量曲线的内移。
技术进步的类型: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中性型。

43. 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文章《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这个概念。
技术进步过程可以理解为研究和开发(R&D)、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三个环节。

44. 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
技术进步可以使资本的边际收益曲线外移;
技术进步可以使规模效益递增。
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由经济体系中内在的力量决定的,这种内生的技术进步能够产生“收益递增”。

45. 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是指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对其价格比例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而言,替代弹性总是专指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关系,σ=
式中σ代表替代弹性,K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要素,wr则分别为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价格。 替代弹性恒为正值。
替代弹性越大,规定价格对失业的影响也就越大;
替代弹性越小,规定价格对就业的作用也就越小。
替代弹性的大小取决于等产量曲线的平滑程度。

46.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统一比率或不同比例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全面投资、按同一比率投资)
纳克斯(全面投资、按不同比率进行投资)

47.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联系效应”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希曼
联系效应理论是产业部门发展优先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

48. “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前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是机械制造、汽车等工业。
“后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联系是采矿业等。

49. 部门发展优先顺序: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体现在费尔德曼于1928年为当时的苏联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发展计划之中,又称“费尔德曼模式”。

50. 地区发展优先顺序:

“发展极”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火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发展。
“发展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极”理论是以“支配学说”或“不平等动力学”为基础的。

51.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52. 出口对发展中国嘉德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发达国家;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很大,而制造品比重很小。

53. 贸易条件:
经济学家们把一单位典型出口商品价格与一单位典型进口商品价格的这种关系或比例称为商品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一般用PX/Pm表示,PXPm分别代表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价格基数(以某一基期的价格为100

54.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点:
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出口产品机构发生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制成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贸易条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最根本原因就是技术进步。

55. 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

56. 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出路贸易理论

57.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
初级外向、次级内向、次级外向

58. 三个组织
发达国家中:欧盟
发展中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一个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独特的区域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59. 两缺口模式:
两缺口模式理论上的意义:
第一,采用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资源不足、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指出应当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国内储蓄不足国外储蓄补,积极地利用国外资源,是克服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第二,突出了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表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安排的必要性和宏观调节的重要性。
第四,指出了经济改革和提高国内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60. 外国投资即是外国私人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投资,由外国厂商(主要是跨国公司)对设立在东道国的企业投资,对企业有全部或部分的经营管理权。一种是证券投资,一种是商业银行贷款。

61. 对外国投资的政策措施:
第一,行为要求。
第二,制定饱和法规。
第三,限定汇给母公司利润的最高额和规定利润再投资于东道国。
第四,通过签订准许将利润汇回本国的协议,给予垄断权和免收所得税等措施激励外国投资。

62. 税收与经济增长
税收与收入分配
累进税制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即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财产税。

63. 政府支出结构:
商品和服务、工资与薪水、利息支付、补贴与其他转移支付、其他支出

64. 抑制性金融政策:
利息限制、准备金要求、通货膨胀

65.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经济自由化对储蓄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储蓄,但是此效应呈现递减趋势。
经济自由化对投资的影响:贷款的供给将取决于贷款的需求,而非存款的供给。
经济自由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金融自由化能够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
经济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停滞并存。
经济自由化与市场失灵: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66. 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制度因素、环境因素

67.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二、效益原则。

68.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使人力资本积累;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3)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胡丽姣
2014411

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有( AD
A.低下的生活水平 B.低人口增长率
C.低赡养负担比 D.劳动力不得其用

2.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ABC
A.GDP B.GNP C.GNI D.GDI

3. 哪些著作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ABD
A.《世界经济发展》 B.《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C.《大推进理论》 D.《东南欧工业区的工业化》

4. 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特点有( AD
A.强调物质资本 B.强调农业 C.强调市场 D.强调计划

5. 关于哈-多模型,正确的有( C
A.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成正比
B.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反比,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
C.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
D.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反比,与资本-产出比成正比

6. 某国家产出-资本比为0.1,储蓄率为0.3,根据哈-多模型,经济增长率为( A
A.0.03 B.0.4 C.3 D.4

7. 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起决定作用的阶段有( A
A.起飞阶段 B.成熟阶段 C.消费阶段 D.传统阶段

8. 关于罗丹“大推进”理论,有哪些前提( AD
A.资本结构不可分性 B.投资不可分性 C.消费不可分性 D.需求不可分性

9. 一国的投资能力取决于( ABD
A.民间储蓄 B.政府储蓄 C.净出口 D.净进口

10. 决定家庭储蓄的因素有( ABCD
A.收入分配 B.家庭规模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11. 下列属于形式上在劳动,但实际上未得其用得有( BC
A.就业不足 B.隐蔽失业 C.过早退休 D.健康受损者

12. 教育的双零效应是( CD
A.收入效应 B.支出效应 C.知识效应 D.非知识效应

13. 关于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错误的有( CD
A.辍学率高 B.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C.加大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不平等
D.教育深化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合理调整教育投资水平

二. 判断题

1.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是GDPGNP F

2. 资本-产出比表示增加1单位货币投入会带来多少货币单位的产出。( F

3. 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T

4.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临界最小努力是保证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T

5. -多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产出-资本比成正比。 T

6. 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人口理论的特征是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F

7. 赡养负担比以人口中被赡养者与赡养者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F

8. 资本宽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F

9. 凯恩斯就业模式思想是扩大总供给 F

10.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出增长率小于就业增长率。 F

胡丽姣

20144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4f116d763231126edb11e3.html

《发展经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