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14 18:58: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王》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文自身特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旨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人。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女作家杨绛的散文代表作。本单元以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小人物、小事件”,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他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充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作者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含蓄的提出了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反映了人间的“大爱”。因而处理教材时我将“爱的教育”作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弱者的命运。

说学情:

1.叛逆,独生子女,不懂得感谢

2.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能力,可以适当增加课文讲解深度,由对老王的整体感性认知,到对老王这一类人生存的社会问题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所以我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质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3.从作者 “幸运”“愧怍”的情怀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朗读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

三、说学法

新大纲明确规定: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据此,教授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诵读品味法

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激趣导引明确目标

在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中让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并用富于情感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共鸣。“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同一片天空下,有一群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需要你的关爱,哪怕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驱逐他们世界里的冷漠。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看看在面对不幸者老王时,她是如何做的?

(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室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

2.提问学生回答听读时思考的问题,落到文章最后一句话上:“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抓住文眼

3.引导学生关注“幸运的人”“不幸者”这两个词语,首先从“不幸者”入手,结合文章,说说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①“单干户”“失群落伍”“惶恐”——是个底层的三轮车夫,而且还与一般的车夫有区别

②“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无亲人,无依无靠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身体残疾

④“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生意不好,生存困难

⑤“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破院塌屋,还未必是自己的

⑥“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别无生活来源

⑦“埋在什么沟里”——老王是回民,穆斯林死后渴望以洁净之躯拥抱真主,但是却草草落葬

小结老王的“不幸”:身体残疾、独居无亲、破院塌屋、收入微薄、精神惶恐。生前困苦,死后草葬,老王的一生可谓不幸。

形成对老王初步认识:老王是个卑微、苦、不幸的人。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三轮车夫。他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

4.结合文章谈杨绛的 “幸运”体现在哪里。

她可以“常坐老王的三轮”、没有身体残疾、物质条件优越、仍然生存于世。

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核心问题:理解杨绛愧怍之情,认识小人物的光辉,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1.结合文章说说杨绛为老王都做了哪些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常”帮老王维持生计,平平常常却振聋发聩,对老王来说是不幸中的唯一希望,先生平平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了。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关心身体状况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关心老王的生活

“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从来不占老王的便宜,尽管有时候老王很主动但均被拒绝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关心老王何以为生,其中有担心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尊重,看得起

总结:从文中的叙述中,着实很难看出作者杨绛对老王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进而让作者多年后产生愧怍之情。

插入杨绛在文革中经历的介绍。目的:进一步了解杨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杨绛不幸的人生遭遇中她其实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她不应该有愧怍之情。

留个思考:为什么杨绛如此不幸,她还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呢?后面会有交代。

2.说说老王为杨绛做了哪些事,挖掘老王的小人物光辉。

概括老王为杨绛做的三件事:送冰、送先生去医院、送香油和鸡蛋

品读第三件事(8——16段)找出关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从老王的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并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写记人叙事的散文时,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个方面入手,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详写,这样就能做到人物鲜明,重点突出,还可以通过这些文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通过读文中插图,对比文字,来品味杨绛语言魅力,认识人物。 文中这幅图画没有准确地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重点品读如下几个字词句。

“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写出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

“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

“僵尸”:僵硬的死尸

“面如死灰”:死灰:冷却的灰烬,脸色灰白。

绷”:缝纫方法,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这里用“绷”字可以表现出老王的什么状态呢?(皮包骨头,稀松的皮没有一丝水分)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支撑,只凭一口气儿吊着,是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病态,一点儿生气和活力都没有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画远不及文字有表现力,在这个读图时代,我们要细读文字本身,才能读出味道。

总结:此段描写让我们感知人物形象特点——瘦干,僵硬。在作者不动声色地描绘中带给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嗅到了老王死亡的气息。这种气息恐怖而触目惊心。

探讨:弥留之际的老王为何一定要支撑着身子亲自送来香油和鸡蛋呢?老王对杨绛和杨绛对老王有什么不同?

明确:老王是来向亲人、挚友道别,表达谢意。而杨绛没有能领会和接受。

细节分析1:在老王与杨绛的几次交往中,都提到了钱,杨绛每次都要给老王钱,一方面是老王确实需要钱,另一方面是她不想占老王的便宜,她认为二者关系还没有亲近到可以吃了占了而不付钱。

细节分析2:老王每次都不想要钱或想少要钱,但是每次都收下了钱。一方面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示对杨绛的感谢和帮助,一方面是考虑杨绛的感受怕不拿了钱杨绛为此心里不安。在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月,这些最缺少钱,也是最需要钱的人,却把真情奉为无价,这实在难能可贵。

深入认识老王: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理应是受救助者,可是穷困潦倒的他还在主动关心帮助别人。老王的行为折射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纯净澄澈,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人们需要他,接受他。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尤其在文革中他也没有改变对杨绛的态度,文革这个背景无疑把老王的善良放大了。老王的善良是骨子里的本性,体现了他的“真”。对杨绛的关心照顾那么真诚,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他固守住善良的本性,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色。

3.探讨杨绛的“愧怍”。

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老王和杨绛为对方做的事, 杨绛对老王帮助、关心有善念,但也有客气、疏远,多是同情和怜悯。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拒绝了别人的表达与赠与)。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她对老王坚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欠他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善者”老王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我”认可其“善”,受用其“善”,却并未尽力尊重其“善”,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回应前面的思考:杨绛和老王的不幸不应该单纯是生活遭遇方面的,也可理解为在二人的交往中杨绛收获了真情,她是幸运的;而老王只是获得了同情,老王是不幸的。因此杨绛想起老王心中有愧。

4.认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注意短语“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通过这两个短语告诉我们杨绛在老王去世后一直在思考她和老王的交往,思考自己的不安是因为什么。 这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引用杨绛自己的话来解读杨绛——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一文中写到:“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其中“骄矜”最能体现她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这最后的愧怍是她不断反思和沉淀出来的一种人生认识。这种反思精神,不断剖析自己的精神让我们想到白居易“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良知。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反思和拷问自己的灵魂,比如鲁迅,比如巴金。在他们拷问和反思的过程中,让人的精神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起坚强的精神大厦,这不得不让人钦佩。由此,我们看到了学者的大境界。

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老王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留在了作者心中,也通过作者的笔感动了我们,如果老王和作者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颁奖词(这里我展示了老师写的一条关于杨绛的颁奖词)。

杨绛——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她给予老王的是善良,她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幸与不幸, 关爱不幸者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

 注意写颁奖词的要求: 1、体现人物身份2、概述人物事迹3、突出人物特点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寻找身边的老王,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并且记录下来

 (说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关心生活的态度。)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老王;一个是拥有着善良品格还不断自省的崇高学者杨绛。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请带上“老王”“杨绛”所折射、积淀的精神财富,相信你不论遭遇怎样的变故,终将无敌!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到杨绛先生的作品中去寻找做人的智慧。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be305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c.html

《《老王》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