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4-06-30 15:3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方现代教育思潮》课程期末作业

作业名称: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院: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业: 11级教育学

名: 李江秀

号: 114010017

提交日期: 2014629星期

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苏格拉底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经验。本文主要是从背景、内容、方法等对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有教无类 美德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启发人思考的谈话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教育的历史。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在若干方面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

一、苏格拉底提出道德教育的时代环境——雅典之牛虻

苏格拉底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户修鞋匠家中,其母是一位接生婆。一生喜欢与人交谈,甚爱探讨政治、军事、道德等社会问题,因为其频繁的对智者发问引起他们的不满,以对神不虔敬和误导青年罪将苏告上法庭,最终投票决定判苏死刑。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由盛及衰的转变,他试图通过引导人们的追寻美德从而重塑强大的雅典城邦。

(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城邦间的战争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 500 ~ 449 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 404 年)。

)智者运动与道德危机

战争使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同时也使希腊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产生危机,伦理的根基动摇了,没有普遍的公共伦理,个人道德处于迷茫中,当时的道德心态如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现在因为文明生活的通常习惯都处在混乱中,人性傲慢地表现出他的本色,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情欲,不受正义的支配,敌视一切胜过它本身的东西。”制度化权威的缺席,成就了另一批人的个人化权威,他们被称作智者,公元前 5-4 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这个时期苏格拉底期望通过自己和人们的交谈使得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能够找回反思精神,而不是轻信智者的言论,从而找到真正意义上统一的道德。

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若用一字来概括,那就是“善”。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善是最高的真理”。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万物的本源和最高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万物是受到善或道德的约束才结合在一起的。善是一切美的标准,是促使灵魂追求美德的动因,它催生道德之光并是这种道德光线的主导。在苏格拉底眼里,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他并没有给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他对美德和善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还是赋予了善以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善是有秩序的安排。他提出:“任何事物的美德无论实现在身体灵魂或其他任何生物中,都不是只凭任意偶然性而能最好地得到的,只能由通过适合于每一事物的秩序和条理性才能得到,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安排。”他认为善和快乐是不同的,善是快乐的最终归宿,快乐只是善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快乐的出现还是美德的出现,我们都是善的。然而这种善不是可以随便就能得到的,它是一种有规则的安排,是经过秩序和理性才能获得的。

2.善是个体的自制。苏格拉底说:“智慧是最大的善,你岂不认为,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的方向吗?”不难看出来,在苏格拉底那里,能自制就具有了最大的美德,所以,他要求人们要努力自制。

第二,“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最重要命题。不过,这一命题一直备受后人的争议。例如,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作为行为规范学,他极不认同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命题,还对此提出严厉的批评。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国学者叶秀山认为:“‘美德’就类似于理念,只是万物的‘德’是由人的‘美德’派生出来的,因为万物之功能和作用,都与人的实践目的有密切的关系,人从‘目的’方面把握万物,就得万物之‘德’。”笔者个人很认同先生的看法。“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含义是人灵魂的品质,或说是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善良品德,如正义、智慧、友爱、自制、勇敢、虔敬等,这种品质不是静止的规则,而是理性的、实践的、不断变化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因此,只有把美德看成是实践的、可持续变化发展的,才能真正理解苏格拉底的知识和美德的“知”、“行”合一论。这里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概念,既不同于以往自然哲学家从自然现象的直观中得来的物理知识或数量知识,也不同于智者学派的相对知识概念。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理性把握的对事物自身本性的认识,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善的知识,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个体灵魂的一种内在觉悟状态。

第三,“德性可教”。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教的,因为他把美德当成一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就具有可教性。关于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是针对智者学派而提出的。

第四,“无人自愿为恶”。在提出“知识即美德”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一个命题“无人自愿作恶”。这个命题主要是用来回答“一个人即使具有善的知识,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不一定去做善事” 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 无人自愿作恶,只要拥有善的知识,就会乐意地做善事。不去做善事而选择做恶事的人是不自觉的,因为他不具有善的知识,所以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恶事。“所有既智慧而又能自制的人都是宁愿尽可能地做对他们最有意的事情。”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而规避痛苦的,由于人总是“趋乐避苦”,所以人本性是向善的,“无人自愿作恶”。他在《普罗泰哥拉斯》中讲:“没有人自愿趋恶,或者接受他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是不合人的天性的。”苏格拉底还认为,没有人自愿做对自己不利的事,这也包含着人们不会做对别人不利的事,因为对别人做出恶事会受到道德和灵魂的谴责,让自己痛苦,最终也是害了自己。他还认为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一个人故意的欺骗人、犯错误要比没有意识的犯错更好一些。

三、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目标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目标则是切实地追求自我灵魂的善。他的这种道德目标是不具体的,同时也是无法量化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并把它当做座右铭。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去讨论人事问题,而是要认识人本身。这个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在那个时代,人们被智者的智辩术迷惑,不审视内心的灵魂,却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简单感官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这些做法尽管会暂时地带给人感官的快乐, 如果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则会使人们产生困扰和烦恼,甚至损害身体,从而造成一种病态的社会。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他曾指出:“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善的灵魂,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具有善,教育他怎么发现灵魂的善,如何去选择灵魂深处的善。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教育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整个世界的道德知识准则,而是要掌握“自我的知识”,对人的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这一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自我灵魂的善”,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的方法是“产婆术”。他还把自己比作“助产婆”,从不给受教育者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讨论甚至是辩论的方式来指出对方思想中存在的矛盾,以激发受教育者自己思考并逐步找到答案。他认为,真理本身就存在于人心灵之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道德和知识。因此,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雅典的“牛虻”,任务就是去促醒慵懒的雅典人灵魂。他深入雅典人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诘问式的对话,唤醒对话者的思想,引导对话者对美德的追求,帮助对话者发现存在于内心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根植于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能够使灵魂和理性产生激荡的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包含四个过程:(1)讽:根据对方问题连续追问,使对方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2)助产: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启发诱导对方思考,引出自身具有的知识;(3)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4)定义:概括出一般定义。

五、几点启示

苏格拉底是生活在所谓的“轴心时代”的圣贤。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安定人心的历史使命。在自己经历和感悟中,苏格拉底树立了道德需要由教育而来的理念。因此在他的教学中很多的地方体现了他的道德教育。并且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在教学观点上:道德须由教育而来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以前的教育是无组织的、自发的和零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系统化。教育的广义是指所有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处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从兴盛逐渐转为衰落的时期。古代希腊的雅典城邦,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剥夺基础上的,因此出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后来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波奔尼撒战争。使得当时的雅典处在极度混乱之中,贵族派与民主派不断争斗,他们各自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国家也不再维护全体成员的利益,基本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苏格拉底亲眼目睹了雅典由盛到衰的过程。他认为,雅典人追逐身外名利和智者相对主义的道德哲学是导致社会衰败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格拉底试图寻求一个道德确定性的基础,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拯救风雨飘摇中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指出:“人既不是生来就懂得美德,也不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美德的。美德是神赋予人的一种本能。人接受了神的这一礼物就能懂得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存在于人自己身上的,但是要发现自身善的知识,领悟到自身美德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潜在于灵魂深处的道德。

(二)在教学对象上: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推行“有教无类”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意识到,不能再一味地跟随少数人向外探寻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应让人人都认识到自身具有的美德,把对“自然”的探寻转向对“自我”的反省。因此,他在广场、商店等公开场合讲学,让众人领悟自身善的知识。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苏格拉底进行道德教化的对象是广泛的,不分贫富、高低、贵贱,可以说做到了有教无类。具体说来,他的学生中有雅典人和外邦人,有出身高贵的豪门子弟,也有贫困的劳苦大众。苏格拉底不但不嫌弃任何听众,甚至还自己付钱,惠赠愿意听他教化的人们。

(三)教学倾向:重视主体的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观点,实际就是要求道德主体要注重自我审查和自我觉醒。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想行善,获得幸福,必须有自我的理性知识也即自知之明,他强调道德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苏格拉底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究,让学生对问题找出自己的答案。教师的作用只是激发引导学生,是否能领悟到真正的知识还要靠受教育者自身。因此,他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发挥道德教育主体的作用。苏格拉底在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道德认知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积极思考问题,经过思想的困惑和冲突后,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或是催化剂而已。

(四)在教学方法上:榜样示范法

苏格拉底生活在纷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使社会规范和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念逐渐淡薄,人性堕落、道德沦丧几乎达到极点。然而,苏格拉底主动地为扭转社会风气而努力,自身做出榜样示范,然后教化学生。苏格拉底在雅典以“身体力行”的态度为后世做出了楷模,更是我们诠释身教胜于言教的典型范例。苏格拉底一生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德育教科书。苏格拉底一生都坚持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充分运用榜样的方法教育学生。他们是矗立在东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后人去敬仰。

六、结束语

苏格拉底,如同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摩尼一样,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是享有声望的历史人物。在教育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而我国现代面临着加强道德建设的艰巨任务。高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市场经济、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道德水平逐渐滑坡。如何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做好高校道德教育,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苏格拉底作为道德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在历史上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发展都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今天的现实社会。本文从道德教育产生背景思想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分析了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希望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能够对高校道德教育一点启示。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有许多理论、观念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开掘。由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感悟和研究。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胡安娜.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对照[J].怀化学院学报2006(12).

[2]吴丹. 浅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J]. 今日南国2009(130).

[3]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40

[4]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993

[5]夏莉.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

[6]刘强燕.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上海,2011.3.30.

[7]雷红霞.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0533):329332

[8]黄书孟,曹峰旗.苏格拉底与孔子伦理思想中的理性与情感.浙江学刊,20026163166

[9]何仁富.通向至善之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3234

[10]贾贯文.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2325

[11]秦国芹.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启发教学比较.宜春学院学报,1995402):197198

[12]陶美重.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1:3233

[13]陈桂生.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 比较.华东师大学报,20011:2526

[14]何甜,尹纪美.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3624):20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b1ebb84afe04a1b171de54.html

《浅析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