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地震研究与GPS资料探讨纵谷断层的分段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01 11:01: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十號,第165-191頁,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從古地震研究與GPS資料探討縱谷斷層的分段意義陳文山1 林益正2 顏一勤1 楊志成1 紀權窅1 黃能偉1林啟文3 林偉雄3 侯進雄3 劉彥求3 林燕慧3 石同生3盧詩丁3摘要從古地震的同震變形行為以及GPS資料推估的震間(interseismic periods)變形特性,將長達150公里的縱谷斷層劃分為四個斷層區段,由北而南為嶺頂斷層、瑞穗斷層、池上斷層與利吉斷層。各區段斷層特性,嶺頂斷層為左向的走向滑移斷層,瑞穗斷層、池上斷層與利吉斷層則屬於朝西北西向的逆衝斷層。根據GPS觀測資料分析,瑞穗斷層上盤(海岸山脈)地表的位移向量場呈現向西遞減,震間遞減速率的差值(interseismic slip rate deficit)為23.6 mm/yr(方位角294°),此差值相當於在斷層尖端的長期同震變形速率,為21.6-27.7 mm/y,顯示瑞穗斷層的淺部斷層帶在震間呈現鎖定狀態(lock),推測鎖定深度約在8-12公里。斷層尖端變形只有在大地震發生同時才產生變形,從古地震研究顯示過去700年之間各大地震所產生的垂直變動量約0.65至3.4公尺。池上斷層呈現快速的震間變形,斷層尖端的水平潛移速率約26.4 mm/yr(方位角285°),而斷層上盤區域幾乎沒有變形,顯然海岸山脈地塊的震間地表變形都集中在斷層尖端,且呈現潛移狀態。從震間變形與2003年成功地震的同震變形,推測池上斷層在約20公里深度以上的斷層面具潛移作用,較深部斷層則處於鎖定狀態。但具潛移的池上斷層還是會發生大地震,如同1951年與2003年地震,震源都發生在較深處(約20公里以下),而同震的地表變形量都較小。1.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2. 台灣探勘工程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Prospecting and Engineering INC)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Taiwan R.O.C.)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87ed8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3.html

《从古地震研究与GPS资料探讨纵谷断层的分段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