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示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7-01 07:1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目讲述欧洲王权的发展、基督教会的强大、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起,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也最终形成;

最后一目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中古欧洲的历史构建起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了古典与近代的文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国家发展内容的学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基督教的统治,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关于欧洲中世纪评价的两个材料

中古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是由不同区域构成的多中心的区域文明它的形成具有断裂和整合的特征。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基督宗教这个各区域文明的同质、核心元素和各区域的异质元素组成。欧洲中世纪不是黑暗时期,也并非科技荒芜或一无是处的时代。中世纪是由古代通往近代的桥梁,它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主教研究论籍》

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世纪是黑暗的,还是光明的?哪一个更符合史实?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课会告诉我们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中世纪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使用“中古时期的欧洲”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西欧封建社会

1.中古西欧主要国家

(1)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我们所学的西欧封建社会就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形成的。

(2)蛮族入侵

日耳曼人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外莱茵河、多瑙河、维斯瓦河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时,日耳曼人开始袭击边境,并侵入罗马境内。

(3)中古西欧主要国家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许多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这些国家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诸王国等等,在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当中,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发展为西欧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我们所学的西欧政治、经济制度,就是法兰克王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2.政治——封君封臣制

(1)内容

封君封臣制度是在土地分封过程中产生的。国王和大封建主都把一部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作为采邑分封给亲信,封地者是封君,受封者是封臣。封臣效忠封君,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通过这样层层分封土地形成了如同金字塔一样的封建等级制度,如国王——公爵——伯爵——男爵——骑士等,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被压在金字塔下的是广大的农民。

(2)影响

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因为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因此,西欧中世纪经常会有这样的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过渡:在土地分封的基础上,封建主和土地上的人们住在庄园里。

3.经济——庄园制

庄园一个微型社会,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对外只进行最简单的物品交换。

(1)领主、佃户

庄园里的人员分为领主和佃农。领主指庄园内的封建主,是土地受封者。领主拥有庄园的经营权、行政权、司法权。庄园内的人民在政治上效忠其领主,在经济上依附于领主,直接向领主缴租。

佃户由两部分组成,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佃户的基本义务是为领主提供劳役。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留权。农奴没有什么自主权,法律上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必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

(2)土地

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实行强迫轮种。土地分为两种,一种是领土的“直领地”,令一种是佃户的份地。

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领主直领地主要由农奴耕作。领主派出总管严密监视农奴的劳作,为了提高直领地所得,领主会研究先进的耕作技术方式

“份地”是佃户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耕种自己的“份地”。

佃户除了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还可以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每年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交一笔“婚姻捐”;农奴死亡,子女继承份地,要向领主缴纳数额不菲的“继承捐”; 农奴上领主法庭解决民事纠纷,领主要收“法庭金”等等。根据希尔顿对英国斯塔福德郡的研究,13 世纪时,领主征收的这些税收占了农奴们全年收入的40%。

每年,管家都应该汇报一次我们的收入,内容包括:耕种的……土地面积,多少猪、多少地租……有多少磨坊,有多少森林…有多少市场、葡萄园……有多少干草……有多少鱼塘……有多少蜂蜜、蜂蜡……有多少……酒……有多少母鸡有多少个渔民、金属匠……鞋匠……有多少矿石。

——《新全球史》

依据材料,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庄园大概包括什么内容?贵族们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自哪里?

庄园包括土地、草场、家畜、森林、湖泊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贵族的享受主要是剥削农民手中剩余的农业产品。他们每个季节向领主交纳粮食,为领主劳作及提供各种农副产品,而领主提供可耕种的土地甚至是工具和牲畜。这样促成了庄园出现和发展。

(3)庄园法庭

任务: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案件。

主持人: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召开时间: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召开地点: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作用: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和图片学习,学生知道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本过程。理解西欧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封君封臣制,经济上的体现是庄园制。政治、经济互为作用,构成西欧的封建制度。

过渡教师可使用“中古西欧一系列王国”知识解析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古西欧一系列王国建立情况后再讲解新知识。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一支,4世纪起,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不断扩张。法兰克人虽然勇猛,但森林中长久的野人生活使他们异常野蛮。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在教会及法兰克人、罗马人等支持下建立法兰克王国。

800年前后,查理一世期间,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这时法兰克王国也称查理帝国。

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西欧各国王权不断加强,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斗争中强化王权。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城市

在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时,城市大多在动乱之中遭到严重破坏。在日耳曼人建立国家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几百年中,经济落后,到处形成了闭塞的封建庄园。那时,工商业城市几乎绝迹。直到十世纪以后,城市才在西欧兴起。

(1)城市兴起原因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缓慢的发展。广大农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动,逐步提高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也有所改进,铁犁的广泛使用。这样就可以提高了产量,并能开垦出大量的荒地。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增多,蔬菜、果木和葡萄也开始大量栽培。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居民开始有了一些剩余农产品,可以用来交换一些手工业制品。这时,手工业才有可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逐渐趋向于手工技术的专门化,一些有手工技术的人就专门生产手工业品,手工业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日益扩大,于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是城市兴起的前提条件。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主要的城市有伦敦、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

(2)城市自治

①城市自治原因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自由和自治。

②方式:武力斗争和金钱赎买

武力斗争: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金钱赎买:有些城市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一些封建领主主动授予市民人身自由和某些特权。

城市取得自治后,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他们只需向国王或领主交纳定额赋税就可以了,城市居民可以成立自己的市民议会,作为城市的最高权力机构,拥有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权利,还可以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市长和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还可以组建保卫城市的武装力量,甚至有权宣战。

城市的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想一想】依据材料分析城市拥有哪些权利?

材料一 1156年亨利二世授予牛津的特许状批准牛津市民继续享有在亨利一世时期的所有自由、习俗和特权,包括他们(牛津市民)的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的商业垄断权。

材料二 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伦敦人民行使司法权力。凡属市民均不得因任何纠纷而到市区之外进行投诉……对他们之中的任何人等不得强迫施行。任何市民若因依国王法令而提出申诉而受到控告,得立誓表明其伦敦市民身份,这样就可以在市内进行审理。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学生分析总结:确认市民享有经济特权,城市拥有独立地司法审判权、政治和行政管理权。

(3)大学的兴起

随着城市的自治,大学也兴起。“大学”一词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亚大学,是以学生组成的社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团得到教会的支持,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负责任免教师,监督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学位的授予,则由资深教授掌控。

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中世纪的大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3.教权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在罗国帝国时期曾受到压制,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正式定为罗马国教,基督教取代多神信仰,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后来又成为欧洲封建社会主要精神支柱。

到了中古时期,基督教的势力越来越大,教皇的权力甚至高于皇帝和国王之上。例如法兰克王国建立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查理时期,在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当时众人聚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载歌载舞,欢庆佳节。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查理大帝伴随着庄重的音乐正在进行祈祷。就在此刻,教皇一边将一顶皇冠戴在了查理大帝头上,一边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

教会除了在政治上、精神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外,在经济方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圣经》中有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

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中古前期,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还是相对缓和、相互妥协的状态。后期出现了皇权反对较全的事件,一般情况下,教会总能战胜王权,例如卡诺莎之辱。

基督教不仅控制着王权,也控制着欧洲人们的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不管是在出生洗礼、结婚、忏悔、葬礼都离不开教会,教徒日常欢庆的节日也具有宗教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中古西欧的精神领袖是基督教、教权既高于皇权,也控制着西欧人们。尽管封建制度控制着人民,到了中古后期,城市兴起、大学开办。城市和大学的出现,既反抗了王权,也带给知识,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国家和制度涉及西欧国家,地理范围是原来西罗马土地上。中古时期,东欧国家的代表是拜占庭和俄罗斯。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罗马帝国,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这一称呼。

(1)法律

拜占庭的皇帝查士丁尼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和汇编。他说:“我过去是恺撒,我现在是查士丁尼,我因为受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编写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②内容:

《查士丁尼法典》: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533年底完成。共分4卷,卷下分目,辑纳了历代法学家的论文,简要阐明法学原理,是学习罗马法学原理的简要教材。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所用。533年底颁布施行。将历代罗马著名法学家的著作,分门别类加以搜集、整理并进行摘录。

《新法典》:565年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皇帝在法典编完后陆续颁布的168条新敕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律》。其主要内容属于行政法规,也有关于遗产继承制度方面的规范。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德国法学家耶林也曾这样评价法典,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2)拜占庭的灭亡

7世纪,北方,阿拉伯帝国的兵锋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庭帝国顽强抵抗,并且使用希腊火硝大破阿拉伯海军,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北部最后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广袤土地。

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混战中被杀,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的激战后失陷,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

过渡:拜占庭帝国灭亡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其孙子伊凡四世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接着我来学习古代俄罗斯帝国内容。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我眼中的拜占庭帝国”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俄罗斯

(1)俄罗斯的扩张

①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②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通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吞并了芬兰湾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

③通过两次对土战争,夺取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伙同普、奥两国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乌克兰地区。

④16世纪晚期越过乌拉尔山,扩张到亚洲。17世纪中期侵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同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18世纪中期侵入中亚哈萨克西北部,19世纪晚期先后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⑤20世纪初国土达2200万平方公里,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2)伊凡四世改革

①人物简介:伊凡四世,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与其第二任妻子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1547年,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留里克王朝首位沙皇。

②改革内容: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转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耍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

③历史意义:伊凡四世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俄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文本分析,理解《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通过阅读地图知道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中世纪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不同的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发展形成的。它是在古代希腊罗马解体、蛮族入侵,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说中世纪文明是不同民族文明的交流交汇,是历史延续的结果,体现了跨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ddf1e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8b.html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示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