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尼采也哭泣

发布时间:2011-11-01 18:48: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看尼采也哭泣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作者:张秋月

人物简介:

1. 弗里德里希·尼采,超人主义的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其理论的核心代表超越,超越自身的一切,包括胆怯与哭泣。

2. 约瑟夫·布鲁尔,心理医生,谈话疗法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导师。

3. 西格·弗洛伊德,布鲁尔的学生、朋友。

4. 罗·莎乐美,心理分析学家,在剧中扮演尼采的爱慕者、恋人。

5. 波尔塔,在剧中扮演布鲁尔的病人,同时也是布鲁尔性幻想的对象。

故事情节:(以治疗布鲁尔为线索展开叙述)

故事以莎乐美邀请布鲁尔给尼采治病开篇,但当布鲁尔鬼使神差地答应给尼采治病时,而尼采却并不那么乐意接受布鲁尔的谈话疗法,眼看尼采快要离开时,布鲁尔终于在弗洛伊德的帮助下寻找到了适合彼此的疗法——角色转换,以意识整合无意识。同时布鲁尔通过尼采主动求救这一信号,道出了心理疗法的目的在于能够让拥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太阳底下自由的求救——也就意味着拥有了生的欲望。至此,故事越演越烈,角色转换后,布鲁尔成了病人,尼采成了医生,其实真正意义上他们是彼此的病人,同时也是彼此的医生。因为尼采与布鲁尔病症的根源很相似,他们都出现了幻想,只不过布鲁尔是产生的性幻想,而尼采产生的是恋幻想。然后尼采用厌恶疗法,让布鲁尔把性幻想对象波尔塔想象的非常丑陋、厌恶等。而同时尼采运用厌恶疗法和音乐疗法相结合来治疗自己,但貌似此方法对尼采有些用,对布鲁尔却作用甚微。之后尼采继续寻找治疗布鲁尔的方法,在他陪同布鲁尔扫墓时,却惊奇的发现原来布鲁尔的母亲也叫波尔塔,那这个是不是布鲁尔的病因呢?其母亲在布鲁尔3岁时就离开了他,他一直以为脑海中没有母亲的形象,通过尼采与他的谈话,才真正了解到原来布鲁尔有恋母情结,他深情地说:“我从未离开过她”。当然这里的“她”指的是他的母亲。其实对于每个孩子,母亲二字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但这并非布鲁尔的真正症结,他说他一身的骄傲就是她对妻儿的本分,当他想象着能够像尼采那样自由没有家庭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由得让我们想到:难道是他的家庭、妻子、孩子、责任、义务束缚了他?在他终于无法忍受自己的病症时,在弗洛伊德的帮助下利用催眠,让布鲁尔做了现实生活中没能做的事——他离开了他的家、妻子、儿女,去寻找他的所谓的自由。但当他抛弃一切去寻找波尔塔时,波尔塔却正在和另一个帅哥调情,说着对他曾经说过的话:“你是我唯一的男人。而此时布鲁尔却感受到一阵呕吐,无地自容。终于他觉得他错了,离开家庭、妻子、儿女,没有了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他却一无所有,也没有了工作。只好打理一翻去当了服务员,却意外碰到弗洛伊德和莎乐美,最终从催眠中惊醒,布鲁尔终于懂得了珍惜他所拥有的——家庭、妻子、儿女,最终问题化解。而此时尼采仍然具有恋幻想,被布鲁尔一语道破,被莎乐美拒绝原来都是尼采的幻想。此时,他觉得他完全失去了莎乐美,最好的哭泣,布鲁尔问:“如果你的眼泪会说话,它会说什么?尼采悠悠地说:“哭泣的背后是一种安慰,我们自由了!”

是啊!布鲁尔与尼采都成了自由人!我想这正是这部影片所要揭示的主体。我们都想做自由人,但生活中我们都有着不同的烦恼,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尽我们所能,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疗法更多地去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做一个自由人。正如片中所反映的:助人自助不正是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所在吗?!

启示:倾听是咨询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但是在面对极具思想的来访者时,倾听反而是阻碍进程的绊脚石。

文学语言及学习感悟:

极端的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布鲁尔

我们是两只船,彼此有不同的目标和路线——尼采

雷雨——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我们应该像大树一样,饱受狂风暴雨的滋润,才能长得更高更大更强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762d120b4e767f5acfce3a.html

《我看尼采也哭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