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1 09:35: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重点)

2、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中有住校的吗?(学生举手)离家有多长时间了?想家吗?想家的请举手。请想家的同学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师:是啊,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同学们想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的台湾同胞们,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亲人之间有的四五十年了还不能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次年赴台。因本诗得名“乡愁诗人”。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二、美美地读——声情并茂
  1、试读 、练读、范读。拿到这首诗歌,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读?提示学生诵读这首诗的两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重音;②要注意语速、语调。) 
2、学生试读,谈谈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集体读。
三、细细地找—— 分析意象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4、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

5、这些意象的顺序能调换吗?
 四、慢慢品——体会情感
6、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有着不一样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品味一下四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情。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生死之情。

海峡:作者写诗之时面对国家分裂的思国之情。

7、如此深沉厚重的情感寄托在四种意象上,它们前面的数量词和叠词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过渡: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坟墓矮矮,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海峡浅浅,阻隔不了无尽的乡思。

8、请大家以缓慢的语速,深沉的语调,真挚的情感再来读一下这首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展示一下。


五、结构梳理

word/media/image1.gif

六、拓展延伸

9、请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词中连续的两句。

10、诗句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试着仿写其中一节诗或几节诗。

七、教师寄语
过渡: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老师送你一句话:

“展翅高飞,勿忘桑梓。
八、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于诗歌阅读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而且我校属于寄宿学校,本班学生寄宿生比较多,对于想家的感受有一些。但由于学生缺乏作者那种长期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另外,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攻克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更缺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仿写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分层自主选择。

效果分析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既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了朗诵诗歌的方法,又通过回顾过去所学思乡诗歌、仿写诗歌,提高了艺术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讲课时很有层次感,从节奏到意象到情感,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很好地帮助同学水到渠成地透彻理解了诗歌。

3、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小组合作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4、第三环节“慢慢品——体会感情”引导不够得力,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把作者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具体内容多体会一下,这样学生理解的可能更透彻,更扎实。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是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三篇讲读欣赏课。它是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具体分析如下: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o

“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3、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有三个。任务一:自主欣赏。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用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艺术魅力。任务二:自由朗诵。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任务三:尝试创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把它与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四月天你看编排在一起,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重点阅读篇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鉴赏作品,并且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乡愁评测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3.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感情基调应该忧郁深沉。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同一的愿望。

5.乡愁本是难以捉摸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结果就会留于平庸和空泛。但我们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具体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既单纯又丰富,诱发了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6.诗人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又单而浓,主题又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里)”的四次重复,加之四节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7.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讲的是《乡愁》,走出教室,心中感慨万千。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我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节奏)──品味(意象)──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这堂课,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较为积极主动,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慢慢品——体会感情”引导不够得力,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把作者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具体内容多体会一下,这样学生理解的可能更透彻,更扎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爱上语文,快乐学习语文!

《乡愁》课标分析

《新课标》解读: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2、《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3、教学思路定位为:

  (1)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2)美美地读——声情并茂。

  (3)细细地找——分析意象。

  (4)慢慢地品——体会情感。

(5)结构梳理,完成板书。

(6)拓展延伸,学习仿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d84073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8.html

《初中语文 -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