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范文」这篇以“美育”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反驳对立观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解析+范文」这篇以“美育”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反驳对立观点?
【原题再现】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美学文选》)
材料二:
199110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说道:“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辩驳这种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这是一篇双材料任务驱动作文。作文材料来源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经典论述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即席发言,引导学生关注美育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命题立意既高远又贴近考生的实际。

“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辩驳这种观点”的写作任务指令,是这篇作文的关键。考生应结合两则材料,并围绕“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任务,指出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事实上,“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是片面和浅薄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而材料中蔡元培关于“美育”的论断和钱学森的发言,也可看作是对错误观点的有力回应。总的来说,这篇作文审题立意难度不大,考生有明确的写作方向。
【深入探讨】
这篇作文的“美育”主题,不由得让人想起云南一位高三政治老师,为了给学生减轻高考压力,晚自习间隙让学生出去欣赏晚霞的新闻事件。
这位老师的做法,也让人想起了几十年前国学大师刘文典的轶事: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次,他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有学生追忆说,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
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如今,斯人已逝,但彼情彼景,想来仍令人感动。 如今,斯人已逝,但彼情彼景,想来仍令人感动。
这篇作文要写好,除了观点立场要鲜明,也要能举出一些鲜活的例子,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这篇作文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开头提出对立观点,指出其错误或片面的实质,先破后立,也可以先正面立论,指出“美育”的重要功用,再反面论证,批驳错误观点。
参考立意:
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育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3)让美育滋养“美丽人生” 【高分语段】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
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名师下水文】
让美育成就“美丽人生”
新东方广州学校优能中学精品班 高中语文教研组 肖建燊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这是北大最负盛名的校长——蔡元培对“美育”的论断,自蔡校长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无疑窄化了美育的内涵。事实上,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也是心灵教育,是成就“美丽人生”的必由之径。
辞赋之华美,唐诗之壮美,宋词之秀美,一代代人在古典文学中寻觅“美”的答案。课堂上,我们从老师娓娓道来中,读出了士大夫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淡和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浇灌,我们的灵魂得到了滋养。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农民大姐在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中,以诗词为良药,补给精神力量。
所以审美教育本质是一次思想、心灵的摆渡。叶嘉莹之“用诗词感发人心”,余秋雨之“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让
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故一句“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不仅消解了“美”之于精神心灵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关上了通往“美丽人生”的一扇大门。
物理学家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特别感谢他的妻子蒋英,一位为他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人,“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对钱老来说,艺术不仅打破了他认知的边界,也为他的科学研究持续提供思维的活水。无独有偶,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时常在乡间田野中演奏,这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涂抹上艺术的色彩。他们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也在创造科学之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披荆斩棘,这也为后辈在追寻“美丽人生”的道路上以深刻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宣传“美”的方式变多了,但我们对美的感知力仿佛却在走下坡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人类高质量男性”、“耗子尾汁”这样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审丑狂欢”。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里“美育”的长期缺位和边缘化。有的人认为“美”是艺术家的事情,学校“美育”课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人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与“美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难道我们要让“以丑为美”“以畸形为美”之人拉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吗?
我们总觉得“美育”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去年,上
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人驻足。落樱缘何不扫?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抑或是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上海这一措施启发我们:只要细心发现,生活到处是“审美”的第一课堂,我们总能找到其中诗意和远方。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让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心灵,让美育成就孩子们的“美丽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be6315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c.html

《「解析+范文」这篇以“美育”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反驳对立观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