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共4篇)

发布时间:2019-01-22 23:58: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儿童小组计划书

儿童小组 心灵spa----快乐社交小组

一、 理念

当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很多单亲家庭的儿童都处于社交困境中。一方面父母的离异,使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他们自我封闭、孤独压抑、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或者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感到所有的都在看不起自己更加重了他们的防御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单亲父母生活压力更大,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父母缺乏对孩子社交方面的教育及缺乏与孩子的沟通等又加重了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困扰。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小组决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及辅导服务,协助组员消除心理阴霾、改变自我认知,建立其个人的支援系统,并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自尊感,另服务对象在破除旧有的价值观和行为之余,有能力建立自我的网络以及在社会中有良好的适应。无论在学校的系统、家庭的系统、个人朋辈的系统上,都可以获得接纳和支持,继而能回馈社会。

二、 目标

(一)总目标:提升组员表达勇气,拓宽交际面,提升组员的表达技巧 、沟通能力,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组员敞开胸怀,感受社会,走进社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具体目标

1. 帮助组员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2. 通过组员的自我陈述、组员间的互相评价、小组游戏等小组活动使组员认识到自己社交困难的原因所在。

3. 通过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小组培训等方式使组员掌握并运用社交技巧。

4. 小组成员建立自我支援系统,与学校、家庭、友朋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达致良好的生活适应。

四、时间安排

一共五节,每周一节,每节聚会时间1-1.5个小时。

聚会地点在社区的活动中心。

五、小组领导者

最初由小组社工担任领袖,社工可以选出一名组员协助自己。

六、形式

每节小组活动都有特定的小组讨论、互动及小组游戏。组员可以一对一的形式互动,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结束后,组员进行反馈,并由社工或者领导者进行总结。

七、活动安排

第一次活动

——相识

目的:让组员及工作人员互相认识;让组员之间有初步认识;深化组员对小组的认识;激发组员热情,

附:

“同心圆”游戏规则:

让小组成员分成两组(一个组人多,一个组人相对少),然后在工作者的指导下围成两个圈(大圈在外,小圈在内),通过外圈转动,面对面互相夸赞。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游戏规则:

1、将小组成员每四人一组,分成四组。

2、每组抽取一张卡片,三人表演卡片上的一句话,另一人负责猜。期间不能有语言交流。

3、活动共进行两轮。

第二次活动

----熟识

目的:使组员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游戏使组员之间加深理解,发掘自身的支援系统及优缺点。

附:耳边传话游戏:

1、选择12名同学为一排,由老师在第一名同学的耳边说几句话,不要让其他同学听到。

2、第一位同学讲听到的信息传给第二位同学。

3、第第二位同学将信息传给第三位同学,并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同学。

4、最后一名同学将自己所听到的,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话语描述出来。

5、全体同学将他的话与老师的原话比较,一起来评判传话的功效。

6、参加的同学回到原位

第三次活动

——把心留住,笑迎未来

八、预算:

彩笔及马克笔 共计10

复印材料 10

卡片 3

小礼品 40

合计 68

九、预计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1、实际招募人数不够

工直接到组员家里为组员介绍小组情况,动员组员参与。

2、易出现交通安全问题或人身安全问题

在室外活动时,社工应时刻注意组员的安全并且事先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也可以找一个组员重点负责安全问题。

3、由于场地开放,人员不易控制。

确保所有服务对象都能够参加小组组织的活动,社工及其他组织人员时刻注意服务对象的动态。在活动开始前,社工需提前说明要求,防止服务对象脱离小组活动范围。

4、组员可能由于别人的拒绝产生消极情绪。

社工注意到这种情况出现后,对有这种情况的组员进行单独的交流,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情绪。

十、评估

1、观察组员对小组的投入程度、出席率和参与率。

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组员对小组成效的看法和实际效果。

3、通过焦点小组收集组员对小组成效的评价。

4、走访组员的亲友,了解组员的改变程度。

篇二: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小组计划书

小组策划书

——**村“青少年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小组主题:“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小组对象: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

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在由自

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青少年心理发育不

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

的未来的前途肩负在年轻一代人的肩上,所以合理的引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

展,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是极其必要的。另外1316岁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叛逆且极易受到朋辈的影响。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

来,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健康的朋辈互

助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需求评估: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

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1316岁的青少年来说,

进入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统一的角色与混乱阶段,他们在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

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个体自主选择的

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

长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

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

另外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时期。由于村中的家长

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初中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责骂型,更容

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同辈群体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

适应和发展的小环境,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

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进入初高中后,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开始由

主要是同村的小孩转变为各种各样的同学,年纪的增长,家庭学校所能管理的范

有限,很难有效的指导孩子的成长。此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被认同,在同伴群体

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很多青少年都是由于交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到反主流文化、反

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影响,从而一步步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对村中青少年开展 “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的主题活动,帮

助其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

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3、问题的成因:

1)社区原因:所在村名是**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归属。村

落约有两百户人家,到我们那一代止,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如今村民的生活渐渐

富裕,家家都建成了新房,开始从原来密集型的房屋建设转为散落的建筑,新建

的房屋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巨大的围墙和一扇巨大的铁门,家庭与家庭的交流频率

降低,孩子互相串门的机会少了,社区的人际关系不如之前密切。从小学升初中

后,原本在一起玩的同村伙伴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同村落的同

伴群体影响降低,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

2)家庭原因: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父母担任着教育孩子的重

要角色,但是由于农村的家长教育水平都比较低下,教育方式有欠妥当,不能很

好地扮演孩子的人格教育角色。另外由于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加上没

有血缘上的亲密同伴,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3)学校原因:村落的孩子大多是在同一所公立学校读书,此学校的升学

率十分低下,各色学生混杂。另外初高中的义务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更注重

的不出事就好,更在意的是卷面上的成绩而不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青少年的价

值观形成缺乏很好地引导,学习环境也十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4)个人原因:此年龄段的孩子多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极易受到同辈群

体的影响。

4、问题导致的后果:

青少年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此时期的同辈

影响又尤为巨大。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将出现许多问题,影响社区安全和社

会稳定,如: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5、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

需求。这些需求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服务对象

在“拍卖我的人生环节”的侧重选择,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取向。

2)赋权原则:强调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和激发案主潜能

的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让案主充分行使相关权利以调动

其积极性,达到增强案主参与意识的效果。

3 镜中自我理论: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

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

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在本次活动中,案主通过

从同伴处获得的赞美与肯定,从而增强信心,以自己的优势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

目标。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

较高的自信心。社工可通过树立榜样或者让案主明白榜样的意义,相信案主

的学习能力,及时的通过奖励肯定案主好的行为和细微的改变,对于案主的

偏差行为给予惩罚,从而使案主更好地学习。

6、可行性分析:

对于参与者来说,村中的青少年在假期的时间比较多,内心也极其渴望有

伙伴一起玩,参与热情会比较高;另外村中的大学生比较少,如果有人主持他们

会非常乐意,家长的支持度高;对于村委方面,由于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为零,所

以能得到村委大力支持。

三、小组性质及活动介绍

1、小组名称:“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2、小组形式:培训小组

3、举行时间:2012714日——2012728

4、小组时间:每周6下午15301700,共3场小组活动

5、小组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6、小组对象: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7、小组规模:10人—15

四、小组目标

通过3次的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肯定自身优点,树立

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

辈支持网络。

五、具体目标

1、通过青少年成长小组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让青少年获得朋辈的

支持,建立起自身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2、通过成长小组使青少年肯定自我优点,提升自我认知、识别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他们懂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和主观选择的双重性,让他们

能通过主观选择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使他们真正的能够发现自我的需求和价值

取向。

六、组员的招募

组员主要是所在村落的13-16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邻村的青少年,通过和村

长的交流利用广播通知,自愿参加的方式。

七、小组的活动阶段

第一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2714日星期六,15:3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团队融合”

第二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2721日星期六,15:3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朋辈互助,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第三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2728日星期六,15:0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我的人生我做主”

八、小组日程表

1、准备阶段:201278日—2010

713 整体策划、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宣传招募对象、寻找志愿者

2、实施阶段:2012714日—2012728

小组实施每周六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3、结束阶段:2012728日—2012730

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

九.预计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十、评估方法

1. 运用观察法评估,领导者或助手通过观察组员3次活动的前后对比,看

组员的参与度

2.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作评估。

3.透过与组员的对具体实施过程的分析和评论,结论的总结和上传工作,来

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篇三:小组工作计划书

抗逆小天使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名称:抗逆小天使 督导:xx 指导社工:xx 工作人员:xx 协助:xx

组员:某山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儿童十名 背景:

在我国大部分贫困山区,由于村内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由此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如孩子的厌学,心理的空虚,不良习惯的养成,孩子性格过于内向,对孩子的关爱缺乏等等。这些都亟须青少年社工的介入。种种方面的压力下,有些儿童的心理方面不够自信、坚强和乐观,他们遇到挫折就容易哭泣、抱怨,甚至有退缩,然后就不敢再去尝试,致使他们更加没有自信,把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於他们心里就给自己设限了,怕这样,怕那样,没有什么进步。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不利。 因此,培养孩子的抗逆能力非常重要,使他们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对其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理论架构:

1 行为认知-----理性情绪认知

理性情绪疗法建立在人性之复杂和可变的假设基础上,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

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人们有无以计数的信念,它包括认知、想法和主意等等。这些信念(beliefs)是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直接和主要因素。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形式。在理性情绪疗法中,主要关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导致自助性的积极行为,而后者则会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会的行为。

因此在活动中让组员认识事件、信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会以积极的认知传达给组员,并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认知,从而最终实现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有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动作期, 0-2)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

前运算阶段 (前运思期, 2-7)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思期, 7-11)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

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后两个阶段,具体预算和形式预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经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培养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逆力。

3、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brahman.h.mal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利用归属和爱的需要可以培养组员的归属感,感到自己被爱与关爱他人,创造小组的财富和凝聚力。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培养组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发展,与增强组员的抗逆力。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由此榜样对人有主要影响。因此我们的活动中会让组员学习身边的榜样,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自己的成长。 理念:

在小组过程中利用优势视角方法,认为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困难和挫折具有创伤性和负面影响,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性和机遇。在活动中我们要与组员合作,关怀和照顾组员,并且向组员传达优势视角。

通过完整的小组过程,与组员之间建立关系。通过改变和端正组员的认知,让组员正确的认识自己;然后找到自信,正确的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进一步加强组员的认识,巩固其改变,增强自信和乐观感;经过前面的活动,再锻炼组员正视困难,直面挫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组员抗逆力以及独立性。 目标:

1、让组员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加强自信和乐观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2、培养儿童的抗逆力,端正其认知,增强组员应对困难、挫折和逆境的能力。 3、最终实现儿童积极乐观自信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其健康成长。 目的:

1、引导组利用优势视角员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其它事物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挫折。 2、通过活动让组员正确的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发展的困难挫折、压力和逆境。 3、指导组员学习培养树立自信心和乐观的方法和态度,促进组员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的成长。

4、让组员端正认知,然后端正行为,促进其改变和进步,增强自信积极乐观感。 服务对象:

某山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十名 小组特征:

1 性质:成长发展小组 2 节数:4

3 时间:20*****日—*** 4 地点:华师社会学院院办小组工作室

第一节 认识新朋友

活动目的:1、通过热身活动是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熟悉;2、通过工作员的引导使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面对的共同问题,形成小组的特点

第一节活动计划

第二节 我要表达

活动目的: 1、通过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小组成员自我表达和沟通理解的能力;

2 、实现亲子互动

第二节活动计划

第三节 释重起航

活动目的:1、使组员明白,除语言之外,还有很多人际沟通的方式;

2、与组员共同学习其他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 飞得更高

活动目标:让组员走出小组,勇敢的表达 活动名称:寻宝行动

目的:社会工作价值观里面“赋权”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应积极的赋予案主自决的权利,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他的境遇。寻宝行动让小组组员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宝藏,在遇到困难时大胆的向陌生人求助、和同伴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解决面临的难题。

活动说明:1、在学校以及周边范围内设置两处宝藏,线路和目标宝藏不同,将组员分成两组,每组取一个名字。

2、将提示性的字条放在社区不同的位置,字条内容有连贯性,会提示探宝人一步步走向宝藏。

3、寻宝需要向陌生人求助才能完成,以此来激发组员共同商讨办法并大胆地向陌生人寻求帮助,这需要寻求一些社区居民的支持。每队至少有一名工作者跟随。 所需资源

1.人手:工作员* 义工* 2.财政预算

工作日程

预计的困难和应变计划

1、招募不到合适的或不足数目的组员

延迟小组活动的开展,亲自上门招募,请其它同事一起寻找组员,让已经报名的组员无邀请他们认识的人参加

2、所需要的资源不足,向机构提出申请

3、组员过名,工作人员不能兼顾每一位组员,邀请其它同事协助,并在事前与他们做详细的指示说明积分工,帮忙计时控制小组成员发言的时间,以便互相配合,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提供适量的帮助,在活动之前做好仔细的小组流程安排,时刻留意他们的语言行为变化,对小组每个组员分别进行一一的交流, 4、小组成员不能很好的明白团队游戏的意义,工作者尽量引导其对团队游戏进行正确的思考,若不行的话,工作者直接告诉其意义 5、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情况的发生,工作人员之间或与小组组员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向督导寻求帮助,并诚心告诉组员自己也是在不断学习之中,请其谅解

6、若活动过程中冷场的情况,调动孩子积极性,唱歌、小游戏、奖励先说话者、数数游戏(数错的人先说),工作员鼓励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

7、若遇到孩子过于活跃,以至于无法控制的场面,数“一、二、三”不说话,最快安静下来的给予奖励或回答问题

8、若活动中遇到孩子起冲突,且冲突激烈的情况时,把两人分开,活动结束之后再具体解决冲突,工作者先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游戏解决他们的冲突

评估方法:

项目评估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对象及方法: 一、参与者的评估:

1 对小组组员进行观察,并对其言行进行测试

2 与组员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他们对整个活动的意见、看法和感受 3 对组员的身心状况与小组活动前和小组活动后做比较

4 小组的评估不只是在小组结束时才进行的,在小组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小组评估,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参与当天的活动即使做出评估

5 在小组最后一节,简单问卷的方式评估整个小组活动的开展状况,可以前后做评估 6 对组员的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做评估 二、督导评估:

1、通过督导与工作人员或组员会谈以及书面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

2、督导可以对活动本身和工作者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活动开展情况、效果等。 三、工作者自我评估:

1、通过提交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学习 2、通过写日记和工作笔记评估总结自己所得和心得体会

3、工作者评估活动的效果、自我参与程度、积极性、是否守时、哪些收获及不足、经验教训、从哪些方面可以提高等等。

4、根据工作人员自身以及工作人员之间讨论和在小组进行时的观察及分析。 四、小组跟进:

1 可进行家访,看小组组员的言行是否在小组中得到了改善, 2 通过组员的亲人、朋友了解组员的变化。

参考书目(略)

篇四:儿童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背景

二、理念

1..相信人的潜能,包括生理、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美感的等方面。 2.尊重原则,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个组员的个体差异。 3.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

4. 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保护每个小组成员的隐私。 5.不批判原则

三、理论架构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与别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避免恐惧和焦虑;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或被群体接纳;尊重的需要除自我尊重外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成长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这往往会导致案主在今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交困难、厌学、青少年犯罪等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组员解决问题时,应协助儿童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儿童的分享与团队协作意识,矫正儿童的不正常行为,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本小组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组员的思维,矫正儿童的异常行为,舒缓儿童成长中的压力,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 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朋辈、家庭及文化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目标及目的:

目标:为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目的:

1、让组员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2、学会沟通、聆听等技巧; 3、构筑儿童互助网络,为儿童减压;

4、让组员学会关怀,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五、服务对象:

六、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小组 2、节数:四节

七、招募方法:

2、在楼栋的电梯口处张贴通知; 3、通过工作站或者管理处电话招募; 4、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招募。

八、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41915001700 目的: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团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活动

时间:42615001700 目标: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节活动

时间:2008510日下午300430 目标: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节活动

时间:200851715001630

九、经费预算

十、预计困难与应变措施 预计困难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 2、组员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涣散; 4、组员太调皮。

应变措施

1、社工亲自上门招募,或者邀请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的孩子参加; 2、活动之前相关的评估;

3、在活动开展之前与小组成员订立契约;

4、活动环节尽量设计的有吸引力,游戏可往小孩子喜欢的类型选择。

十一、评估方法

1、小组开展之前访谈与最后一节的问卷评估。 2、小组每节的组员分享与意见。 3、工作人员的观察。 4、出席率与参与及投入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0ce2c4482fb4daa48d4b38.html

《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共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