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 问答题

发布时间:2020-06-10 09:40: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金匮》首篇提出了哪些具体的预防措施?

未病先防:养正气,外慎邪风:“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防备意外的伤害:“无犯王法,禽兽灾伤”。已病防变:治未病脏腑,截会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治疗:“适中经络,为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

2、《金匮》首篇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治疗原则?

虚实必须异治,补不足,损有余,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治病宜有先后缓急,表里同病时,宜急者先治,缓者后治;新旧同病时,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但治新病时应照顾旧病;治病当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给予恰当的治疗的护理,近其所喜,远其所恶,治病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审明疾病的症结所在而论治。

3、仲景指出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新旧同病时要先治新病,因为新病病势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传变,且新病容易治疗;而旧病病势缓而难于治疗,不易发生传变。故新旧病同病当先治新病。

4、风湿病治法为何要用微汗法?

风与湿相合为病,治疗必须微汗而不能大汗。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致风去湿存,若微发其汗,不仅病邪外出,则风湿俱去而病复。

5、《金匮》痉湿暍病篇提出治疗暍病者哪三大禁忌症?误用后将导致什么后果?

忌发汗,若误用发汗则伤阳,使恶寒更加重;忌温针,误用温针则更助暴热之邪而使发热加重;忌攻下,误用攻下伤阴,津液竭则使小便涩赤淋漓。

6、如何理解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概括了百合病的主要病机是心肺阴虚热。人体血脉,分之可百,但归于心肺所主则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功能正常,俱受其累,证侯百出,形成语言、行为、感觉、饮食等方面的失调,由于阴虚热故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改变。

7、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两方证在病机。证侯、治法上有何异同?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用于治疗历节病,但二者在病机、证侯、治法上有所不同。前者因风湿流注筋骨关节,化热伤阴,症状以关节肿痛,痛处游伤阳气,症状以关节疼痛,痛处固定、屈伸不利,遇冷加剧,无热象为特征,治当温经散寒,除湿解痛。

8、仲景论虚劳有病有何特色?

病因上以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为主;病症上分为阴虚、阳虚、气血、阴阳两虚及虚实夹杂症;病证上重视阴阳两虚与虚实夹杂证;治疗上重视甘温扶阳、建立中气、补益脾肾。

9、试比较虚劳病七方证的异同?

虚劳失精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甘温涩精,甚者用天雄散补阳摄精。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甚者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虚劳腰痛,用八味肾气丸调补肾阳。虚烦不寐者,用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宁心安神。虚劳风气,用薯蓣丸扶正祛邪。虚劳干血,用大黄蛰虫丸化瘀生新。

10、大黄蛰虫丸方证的病机与治法特点是什么?

大黄蛰虫丸方证是因虚致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法上采取缓中补虚、峻剂缓投,攻中寓补,缓消瘀血,达到去瘀生新之目的。

11、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的异同?

三方证相同点:病机均为有停饮,外邪诱发,外合邪,邪实气闭,肺气胀满。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①病因病机: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饮相结;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②证侯: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③治法: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④用药特点:射干麻黄汤中麻、、辛、夏同用,偏于辛温;越婢加半夏汤重用石膏,偏于辛凉;小青龙加石膏汤以、辛、夏同用,佐以石膏,偏于辛温解表化饮,佐以清热。

12、试述虚热肺痿吐浊唾沫的机理?

虚热性肺痿是由于阴虚热所致。阴虚热,理应干咳无痰或少痰,今反咳吐浊唾涎沫,是因为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不能敷布脾气上散之津液,津液被虚热熏灼则成为稠痰白沫。当肺气上逆时,稠痰与白沫均随之而吐出,故虚热性肺痿有吐浊唾涎沫之临床特征。

13、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14、仲景论治咳嗽上气病,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方剂有几首?说明其配伍作用及临床适应症?

有三首: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重在配伍以宣肺解表清郁热。厚朴麻黄汤用治外寒饮,郁热较重,上迫于肺且近乎表之证;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较小,二者配伍以宣肺化饮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用治外寒饮,兼有郁热之证。

15、试述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的异同?

二方证均由水饮为患,均以咳喘为主症,均以寒饮夹热为主要病机。不同之处在于:①病机不同:厚朴麻黄证为寒饮夹热迫肺,病位近表偏上;泽漆汤证水饮结生热,病位偏里。②主症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胸满,烦躁,不能平卧,口渴,脉浮数;泽漆汤证见咳喘,胸中引胁痛,小便不利,脘痞,身肿,脉沉细。③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宣降散饮除热,止咳平喘;泽漆汤证治宜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16、奔豚病的成因与症状特点是什么?

奔豚气系惊恐等情志刺激所致。奔豚气病的症状特点是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痛苦异常,难以忍受,发作过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本病具有发作性的特点。

17、你对桂枝加桂汤中加桂是如何理解的,怎样指导临床应用?

桂枝加桂汤中加桂是指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在增加桂枝的用量(即由三两增加至五两),取其平冲降逆的作用。后代对“加桂”有两种观点:一说加桂枝,以振奋心阳,外固卫气,平冲逆,适用于偏心阳虚者;一说加肉桂,以其味厚下行,温肾纳气,散下焦沉寒,适用于偏肾阳虚者。

18、“发汗后”为什么可以引起奔豚气病?

奔豚病篇以“发汗后”论述奔豚气病的发病原因,系因汗为心之液,误汗,过汗可使心阳损伤。上焦阳虚,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冲心胸,则“必发奔豚”;若下焦素停水饮在脐下悸动,则“欲作奔豚”,故在论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甘枣汤证时,原文之首冠以“发汗后”,意在揭示此二证均以心阳不足为发病主要病机。从“发汗后”引申而言,导致心阳虚引发奔豚气,可有多种因素,又非独汗后。

19、试比较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为奔豚气病方证,均因误治所致。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水饮。前者为汗后感寒,阳虚阴乘,故用桂枝加桂汤;后者为汗后阳虚,水饮动,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前者奔豚已作,方中重用桂枝,目的是助阳祛寒以降冲逆;后者是奔豚欲作,方中重用茯苓,目的在于通阳利水以防冲逆。

20、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和胃降逆。

21、如何理解仲景胸痹病篇的有关“阳微阴弦”的论述?

“阳微阴弦”不但是胸痹、心痛的主要脉象,而且是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指寸脉微是不足,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指尺脉弦是太过,为阴寒太盛,水饮停之征。“阳微”与“阴弦”并见,说明胸痹心痛的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博,壅塞胸位,阳气不通,不通则痛,故产生胸痹,心痛。胸阳不振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关键,但仅有胸阳之虚,而无阴邪之盛,便不会发生胸痹、心痛。只有胸痹不振,阴邪上乘阳位,两者相互搏结,才能发生胸痹、心痛,故“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2、何谓胸痹、心痛?其病机特点怎样?

胸痹既是一个病名,又是该病病位与病机的概括。“痹”字寓有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的病机于中。所谓胸痹,是指因上焦阳虚,阴邪乘上,邪正相博,痹阻于胸,以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为主症的病症。心痛是一个病名,是胸阳不振,寒饮乘于心下,以心窝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胸痹、心痛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邪上乘,邪正相博,壅塞胸位,阳气不通。其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3、试比较栝楼薤白半夏汤证与乌头赤石脂丸证的异同点?

栝楼薤白半夏汤证与乌头赤石脂丸证比较,两者发病部位与证侯相似,但后者更重,且病因病势不同。从病势而言,后者较严重,而且痛无休止;从病机而论,前者为痰涎壅盛,胸阳痹阻,后者属阴寒极盛,寒气攻心;从病位来看,前者病变在胸中,属于胸痹,后者则病变在心下,谓之心痛。由于两者实质有区别,前者用栝楼薤白半夏汤之平剂,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后者则用乌头赤石脂丸之峻剂,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24、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赤石脂、蜜组成。

25、试析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异同点。

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均有栝楼、薤白,均具有涤痰宽胸,通阳宣痹功效,都可用治胸痹,但同中有异。栝楼薤白白酒汤为胸痹基本方,治胸阳不振,寒痰痹阻之胸痹典型证,证见胸痹典型症状,如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栝楼薤白半夏汤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增强化痰降逆之功,用治痰浊壅滞,闭塞心肺,肺气不降之胸痹重症,证见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心痛彻背者;枳实薤白桂枝汤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去白酒之升散,加桂枝散寒降逆,枳实、厚朴同用理气散结消痞泄满,治寒痰气滞,病机偏实之胸痹兼胃胁气机阻滞证,证见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者。

26、请比较厚朴七物汤证、大柴胡汤证、厚朴三物汤证及大承气汤证的异同。

不同点

厚朴七物汤证

大柴胡汤证

厚朴三物汤证

大承气汤证

脉症

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数

心下满痛,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脉弦有力

腹部痞满胀痛,便秘

腹满不减,痞满燥实俱全

病位

满痛在脐腹,病位在肠兼表

满痛在心下,病位在胃胆

满痛在中脘,病位在胃

满痛在脐周,病位在肠胃

病机

表证未罢,邪热入里,壅滞于肠

病邪在里,病及少阳,阳明少阳合病

实热积胃腑,气机壅滞,胀重于积

燥屎结胃肠,积胀俱重

治则

双解表里

和解攻里

行气除满

抵挡胃肠

用药特点

以桂枝汤表解,厚朴三物汤攻里

以小柴胡汤和少阳,大黄、黄芩、枳实逐阳明热结

君厚朴行气除满,臣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重用大黄、厚朴攻逐积滞,佐芒硝、枳实软坚除痞

27、请比较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的异同。

附子粳米汤证和大建中汤证均为虚寒腹满证,均以散寒止痛为治,但两者的病机、症状及病位不尽相同。取区别在于前者以“雷鸣切痛”为主症,病机为脾胃寒虚,水湿停,治法为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逆;后者以寒气攻冲,“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而不能食”为主症,病机为脾胃阳虚,中虚寒甚,治法为温中散寒,建立中气,方中重用干以温中散寒。

28、试述《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大乌头煎与当归生羊肉汤的异同。

大乌头煎与当归生羊肉汤均治寒疝,但虚实轻重有别。前者阴寒痼结,为疝之偏于寒盛,属邪实,其病重势急,故治以散寒为主,用乌头煎;后者血虚为寒,为疝之偏于血虚,属正虚,其病轻势缓,故治以补虚为要,用当归生羊肉汤。

29、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机理是什么?为何种治法?

大黄附子汤证中的“发热”既不是外邪所致,也不是阳明腑实的表现,因为外感发热,其脉当浮,而阳明腑实发热,其脉当滑数。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与紧脉同时出现,紧弦脉主寒主痛,故可知本证之发热,乃由于寒实结,营卫失调,阳气被郁,郁而发热。这种发热不一定是全身性的,可能在某一局部出现,其特点是热势不高。治以温里攻下,其热自退。

30、试述腹满病之实热证、虚寒证的鉴别要点。

不用点

虚寒证

实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痛,喜按喜温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治法

温补

寒下

31、结合本篇精神,试述寒疝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辩证论治?

病机是寒实內结,阳气不行。

如为阴寒痼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主症者,治宜散寒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如兼表寒证,腹痛、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等外皆寒之症,治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如兼血虚证,腹痛拘急、喜温喜按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生羊肉汤。

32、试述肝着病“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主之”的意义。

此三句有两层意义:其一是说肝着尚未形成之际,病变着重在气分,只是胸胁痞闷,得热饮可以缓解痞闷症状,气机暂为通畅;其二是说如果肝着既成之后,着重在于血瘀,虽饮热亦无益,当治以旋覆花汤行气散结,活血通络。

33、何谓肝着?其主症及辨治思路是什么?

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一种病证。肝着的主症为本证初起先病气分,仅有胸胁痞塞轻证,并喜热饮以舒展气机,减轻闷塞;病成由气及血,肝经脉络血凝气滞,痹着不行,则感胸胁痞闷,甚或胀痛、刺痛,若以手揉按或捶打胸部,可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稍通,则痞闷、疼胀减轻。因而其人“常欲蹈其胸上”。由于本证是血气留着,胸胁气机痞塞,故治应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以“旋覆花汤主之”。方中旋覆花味咸性温,能理气舒郁,宽胸开结,犹善通肝络;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新绛活血化瘀,为治肝经血滞之要药,三者共用,使肝经气行而血不留着,则肝着可愈。

34、试述积、聚的区别?

积和聚都是体的肿块,但两者病机、症状、治则不同。积病在脏,痛有定处,推之不移,多属血分,为阴凝所结。如原文说:“积者,脏腑也,终不移”。聚病在腑,痛无定处,发作有时,推之能移,时聚时散,多属气分,为气所聚,即原文所说:“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前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治疗较难,宜活血化瘀;后者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法当行气散结。

35、什么是肾着?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是寒湿侵袭腰部肌腠,留着不去,引起腰部冷痛、沉重的病证,乃因寒湿留着肾之外府而得名。本病多因“身劳汗出,衣里冷湿”等,使寒湿留着肾之外府所致。因寒湿留着,痹阻阳气,所以“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即腰部冷痛、沉重。但本病寒湿在外,肾中无病,则口不渴,小便自利;脾胃无病,则饮食如故,与一般水气病不同。治以甘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36、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怎么样理解?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的形成与阳虚有关,饮邪阴凝又最易伤人阳气,温药则可温复阳气。同时,饮邪为阴邪,得阳则能运化,得温则行,饮亦自除,故当以温性药调和之。另一方面,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所以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指用温药不能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宜以温运温化为主,寓调和治本的原则。

37、根据《金匮》痰饮病篇的精神,痰饮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与病性是什么?

根据《金匮》精神,痰饮病的形成,其外因与食少饮多,水停不化有关;因是由于肺使,脾失健运,肾失温化,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所致。其病性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

38、请比较厚朴三物汤证、小承气汤证与厚朴大黄汤证的异同。

相同点:三个方证均有大便秘结、腹胀痛、脉实体实之证,有热结气滞的病机,治疗上均以泄热行气为治法,同用大黄、厚朴、枳实。

不同点:厚朴三物汤证:以腹满疼痛、大便秘结为主症,病乃气滞热结在肠,治以行气除满、泄热止痛,方用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重用厚朴,行气力强;小承气汤证:以下利谵语、潮热燥屎为主症,病在实滞阳明、热结旁流,治以荡热导滞、通因通用,方用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以大黄为君,泻下荡积为主;厚朴大黄汤证:以脘腹满胀、心下时痛为主症,病在饮热互结胸胃,治以逐药热,引气开郁,方用大黄六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重用厚朴、大黄,理气逐饮。

39、请比较苓桂五味甘草汤证与苓桂甘枣汤证的异同。

苓桂味甘草汤证与苓桂甘枣汤证两个方证均有汗后伤阳,饮邪上逆的病机和气逆上冲,小便不利的症状,故均用茯苓、桂枝、甘草通阳化饮,平冲利尿。但前者为支饮变证,后者乃欲作奔豚证。前者以敛气平冲、降逆缓急为主,故另用五味子敛气归元、养肾补心;后者则以补土泻水为主,故另用大枣敦土制水。

40、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同治溢饮,其功效有何不同?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同为发汗之剂,均治溢饮。大青龙汤则以发汗散水清热为其特长。因为本方主治溢饮邪盛于表而兼有郁热者,其症以发热烦喘为主,故大青龙汤中重用麻黄配以石膏。小青龙汤则擅长行水温肺下气。因为本方主治溢饮外寒里饮俱盛者,其症以寒饮喘咳为主,故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等量;且配伍干、细辛和半夏。对此,柯韵伯云:“两青龙俱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治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大青龙表证多,只烦躁是里证;小青龙里证多,只发热是表证,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

41、试述痰饮病的分类及四饮的特征。

仲景指出痰饮病的分类,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关于四饮的特征,他又进一步论述道:“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可见,狭义痰饮的病位则之胃肠,由饮停肠胃所致,主症为肠间饮声漉漉,身体消瘦,或见心下痞满,呕吐,眩悸;悬饮病位在胸胁,为饮悬胁下而致,主症为咳嗽牵及胁下疼痛;溢饮病在肌表,为水饮溢于四肢肌肉之间,主症为四肢沉重、疼痛;支饮病在胸膈,为饮停胸膈,肺失宣降,以致咳嗽气喘,倚床呼吸而不能平卧。

42、试述《金匮》消渴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

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主症的疾病。《金匮》认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是胃热、肺胃热盛、津气两伤和肾气亏虚等。在治疗上,肺胃热盛、津气两伤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肾气亏虚者用肾气丸滋养肾阴、温养肾阳以化气摄水。

43、请比较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异同。

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的症状表现,病机均有水邪互结,均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然而,两证的脉因证治不尽相同。

病机:五苓散证是表邪未尽,邪热初入与水相结,虽未蓄水,但未伤及阴分;猪苓汤证则属邪热入久,不但水热互结而成蓄水,而且阴分为郁热所伤。

证侯特点:五苓散证小便不黄,多无热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浮缓;猪苓汤证小便黄热或见尿血,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用药: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为主,故有桂枝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以治湿胜;猪苓汤则重在清热滋阴利水,故有阿胶滋阴、滑石清热利水以治热胜。

44、栝楼瞿麦丸证与猪苓汤证均有口渴和小便不利,其病机、治则有何不同?

栝楼瞿麦丸证是由于下焦阳虚,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津不上承,上焦燥热而口渴、小便不利,治宜温阳化气,利水润燥。猪苓汤证中水热互结,郁热伤阴而见口渴,治宜清热育阴利尿。

45、简述栝楼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栝楼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侯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停。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药物组成有栝楼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46、水气病与痰饮病在病机、症状、治疗上有何异同?

痰饮病

水气病

病因病机

肺脾胃三脏阳气虚

脾失健运为主

肾阳虚为主

主症

水湿偏停于某一局部

水湿泛滥全身

治则

治本为主:“温药和之”

治标为主:发汗、利小便、逐水兼温阳、健脾

47、试比较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在证治上有何异同?

①共同点均治水气在表,用防己、黄芪、甘草走表行水,制水。②防己黄芪汤主症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腰以下肿甚的风水。防己茯苓汤主症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小便不利的皮水。③防己黄芪汤病机是卫气虚不能固表,风与水邪滞于肌表,治以补卫固表,利水出湿。防己茯苓汤病机是阳气失运,皮中水气盛而不行,治以通阳化气,表里分消。④防己茯苓汤,是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桂枝而成,比较两方中药物的分量,防己黄芪汤中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而防己茯苓汤中防己、黄芪各三两,显然本方证肌表之水较重,其祛除皮水的作用也较强。

48、何谓“水分”“血分”?妇人病水与两者有何关系?治则及预后如何?

①妇人病水有血、水分之分。妇人水肿,因经血的变化,故较男子复杂,先闭经而后水肿的,是瘀血阻滞水道所导致,称为血分。先水肿而后闭经的,是水液阻滞血道所导致,称为水分。②血分病位深而难通,血不通行水不行,故难治,在治疗时就不能单纯治水,而是应该考虑先治血病,后治水病;水分浅而易行,水去则经自下,故易治,在治疗时就应该先治水病,水去则经血自愈,病也痊愈。

49、试比较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在证治上有何异同?

①两者都可用于风水证治,临床表现也均可见脉浮、汗出、恶风、水肿等。②越婢汤所治疗的主症上一身悉肿,汗出,口渴。防己黄芪汤所治疗的主症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腰以下肿甚。③越婢汤的病机是风水兼夹郁热,热逼汗液外泄,治以发汗利水,兼清郁热;防己黄芪汤的病机是风水兼表虚,表虚腠里不固,治以益气固表,利水祛湿。

50、水气病有哪三大治法?并加以分析。

①水气病的三大治法是利小便、发汗与逐水法。②腰以上肿用发汗法,因为腰以上属阳,病位在上在表,因势利导用汗法,使水从汗而解。发汗可宣通肺气,使腠理开,水道通调,聚水得散。腰以下肿用利小便法,因为腰以下属阴,病位在下在里,用利小便法,使水从小便去,利小便可使阳气通,水液代恢复正常,从而聚水得散。水在肠音,表现为腹大,水肿,小便不利时用逐水法。运用逐水法的指征是:a、水肿严重并腹水的里实证。b、小便不利,而用利尿法显效者。C、脉沉大有力,正气为哀,胜任攻下者。

51、简述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的脉证、病位、病机。

分类

病机

脉症

病位

风水

风邪袭表,风水相搏,肺失通调

脉浮,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迅及全身

皮水

脾虚湿盛,泛滥全身,肺失通调

脉浮,不恶风,四肢肿,按之凹陷,腹如鼓

肺、脾

正水

肾阳不足,水气射肺

脉沉迟,腹满而喘,身肿

肾、肺

石水

肾阳不足,阴寒之水凝结下焦

脉沉,腹满不喘,身肿

52、正水与风水同样都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有什么不同?

正水的脉沉而小,病机是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湿停,所以治以温经发汗消肿,方用麻黄附子汤;风水脉浮,病机是风邪袭表,风水相击,肺失通调,所以治宣肺发汗消肿,方用杏子汤。

53、请分析“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该句指明黄疸形成的关键,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一是强调黄疸的发生与湿热有气分进入血分有关。

54、仲景将黄疸分为哪三类,其各自病因、主症与治疗方法为何?

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①谷疸:多因饮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导致。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腹满,小便不利,身目发黄等。治宜清热利湿。还有食伤脾胃,太阴寒湿者,症见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难,腹满,脉迟,面色痿黄,治宜温中化湿。②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蕴所导致。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等。治宜清热除烦为主。③女劳疸:多因房劳伤肾,肾虚生热生导致。主要症状有身黄,额上黑,手足中热,微汗出,薄暮即出,小便自利,膀胱急等。治宜滋肾养阴清热。如兼夹瘀血湿热,则主要症状为日晡发热,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等。治宜活血消瘀,泄热利水。如脾胃两败,则出现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等,治宜健脾补肾。

55、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为黄疸的治疗大法。黄疸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黄疸,因此,治疗黄疸当以清热化湿,通利小便为主。

56、试述茵蒿汤、栀子大黄汤、硝石大黄汤的区别。

茵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均可治疗湿热黄疸,同样可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的症状,但在病机、病位以及证候表现上各有不同。茵蒿汤是湿热俱盛,病在中焦,以心胸不安,食即头眩,腹满,小便不利为主症,方用茵蒿六两,配上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利湿清热通便;栀子大黄汤是热重于湿,病位偏上,以心跳懊恼或热痛,身热,烦躁不眠等为主症,方用栀子、豆豉清心胸中之郁热以除烦,大黄、枳实除热积,使心中、心下之热上下分消;大黄硝石汤是邪热充斥三焦,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以腹满拒按,小便不利而赤,大便难为主症。方用大黄、硝石、黄柏各四两,配上栀子十五枚以攻下通腑,泄热利湿除黄。

57、根据原文,简述湿热黄疸的治法。

黄疸属于湿热郁蒸之病,其治疗大法是以清化湿热、通利小便为主。①黄疸湿偏盛者,治疗当利水祛湿清热,方用茵五苓散。②黄疸热偏盛者,若病位偏上,病情较轻者,当清泄里热兼以除烦,方用栀子大黄汤;若病位偏中下,病情较急重者,宜攻下通腑泄热,利湿除黄,方用大黄硝石汤。③黄疸湿热俱盛者,治疗当利湿清热并重,方用茵蒿汤。

58、试比较柏叶汤证和泻心汤证。

①两者均可治疗吐血。②泻心汤治心火亢盛,扰乱心神,迫血妄行的实热吐血,症见心烦不安,吐血鲜红,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脉数有力,治以清泻火止血,取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泄 ,直折其热,使火降则血亦自止。③柏叶汤治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所致虚寒吐血,取柏叶之清降,折其逆上之热而又能收敛止血;干、艾叶温阳守中,使阳气振奋而能摄血;马通汁微温,引血下行以止血。

59、从脉证怎样鉴别衄未止和衄已止?

衄未止:尺脉浮,目睛晕黄。衄已止:尺脉沉静,目睛慧了。

60、试述瘀血的脉证和病理。

①脉证表现: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②病机: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胸满。瘀血阻,新血不能外荣,帮唇痿舌青。血瘀津不行,津液不上承于口,则口燥;但病由瘀血,并非津亏,故虽口燥却只欲漱水热不欲咽。“无寒热”说明不是外感。由于血瘀经隧,以致影响气机,而不是宿食、水气蓄积于胃肠,故病人只是感觉腹满,而察其外形并无胀满之征,脉微大来迟,是谓脉象虽大,但脉势不足,往来涩滞迟缓,故知为血瘀证无疑。

61、试比较黄土汤证与赤小豆当归三证。

①两者均可治疗便血。②黄土汤治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血渗于下所导致的便血,症见先大便后出血,血色暗红,伴有纳差、乏力、腹满喜按喜温、便溏等脾胃虚寒证,治以温脾摄血,养血止血,方中用灶心土温中涩肠止血,白术、甘草健脾补中,制附子温阳散寒,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以止血,黄芩苦寒作为反佐,以防温燥动血。③赤小豆当归散治湿热蕴结大肠,灼伤阴络,迫血外溢的便血,症见先出血后大便,血色鲜红,伴有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等大肠湿热证,治以清利温热,活血化瘀,方中用赤小豆清利湿热,活血止血,当归活血行瘀,浆水清热解毒。

62、请比较黄芩加半夏生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的异同。

黄芩加半夏生汤证。证属肠热而胃不和,热利腹痛为主,兼见干呕,主治肠而兼治胃。半夏泻心汤证寒热互结中焦,气机痞塞,升降失调,呕而心下痞为主,兼见肠鸣下利,主治胃而兼治肠。

63、为什么仲景指出“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而“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是其病邪在上,但因势利导,不可逆其势而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因其病机为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故当攻下泻热,热除实去,腑气通畅,呕吐自愈。

64、停饮呕吐的特点是什么?分型证治如何?

1)停饮致呕吐因饮停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的特点:①多吐清水或痰涎。②吐后不渴,或口渴而不多饮,并恶冷饮,饮后复吐。③多伴头眩心悸,苔白滑。

2)①胃寒停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口不渴,心下痞满,治用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以止呕。②胃中停饮上逆于胸膈而引起呕吐,呕吐后思水,用猪茯散健脾利水。③胃有停饮,中阳不运,饮停不化,气化不行,脾失输布,津不上承之呕吐频作,口渴欲饮,饮后复吐。治以茯苓泽泻汤利水化饮。④中阳不足,寒饮盛“干呕,吐逆,吐涎沫”的呕逆证,治用半夏干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⑤寒饮搏结胸中,闭郁胸阳,阻碍气之升降出入,则可导致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曰非曰,心胸中极度烦闷不适的病证,治用生半夏汤,辛散寒饮,以舒展胸中之阳气。

65、试比较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干散证、小半夏汤证。

①共同点均可治疗停饮呕吐,有和胃降逆之功。②生半夏汤主症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曰非曰,心胸中极度烦闷不适。病机为寒饮搏结胸中,闭郁胸阳,阻碍气之升降出入。治以辛散寒饮,以舒展胸中之阳气。③半夏干散主症干呕,吐逆,吐涎沫。病机为中阳不足,寒饮盛。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④小半夏汤主症为呕吐,谷不得下,呕吐,口不渴,心下痞满。病机为胃寒停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以散寒化饮,和胃降逆以止呕。⑤小半夏汤重用半夏(用量相当于生半夏汤的一倍),主要在于降逆化饮;生半夏汤重用生且取汁(达一升之多),主要在于散饮去结。“小冷”服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反佐之意。“分四服”既免药力过大反刺激而呕吐;更取频服之,以发挥药力的持续作用。⑥半夏干散以干温阳,守而不走,治疗中阳不足,寒饮呕逆之证;小半夏汤以生散寒,走而不守,主治饮盛抑阳之呕吐。

66、试比较桃花汤证和白头翁汤证。

①两者均治疗下利脓血。②桃花汤“下利便脓血者”是虚寒下利便脓血证,见于久利不止,由脏气虚寒,气血不固,滑脱不禁而成。所下之血,必色质紫暗,且赤白相兼,并有神疲乏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微细而弱等症,治以温中涩肠以固脱,方中赤石脂性温味甘涩而质重,功能涩肠固脱;干温阳散寒;粳米补虚安中。方后强调“赤石脂末”冲服,是为增强涩肠固脱有功效。③白头翁汤“热下利重者”病机是湿热胶结于肠,腐灼肠道脉络,恶秽之物欲出不得,有滞下不爽,下利秽恶脓血腥臭,色泽鲜明,里急后重较突出的现象。热利,是指因热而下利之病机而言,自然也包含某些热性症状,诸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利。方中白头翁清热凉血为主;辅以皮泻热涩大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以止痢。

67、试述胃反的病机证治。

①虚寒胃反的病机是误治损伤胃阳,耗损胃气,使膈上胸中宗气不足,由于胃气虚寒,虚阳浮越而脉数,医者误认为实热,反用寒药攻下,反用寒药攻下,复损其胃阳,以致土虚木乘,脉象变弦,因胃阳衰微,自然不能正常的腐化水谷,以致发生“朝食暮吐”的胃反病。②气血俱虚胃反的病机继前条进一步说明胃中虚冷,不能消谷,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以致气血俱虚,全身虚寒,宗气不足而胸寒冷。③脾胃两虚胃反的病机上是脾胃两虚。不能腐化水谷,势必上出而吐,形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征的胃反证。④胃反病系胃气虚寒所导致,故治疗大法应以温养胃气为主。治用大半夏汤为主方,方中重用半夏开结降逆,人参、白蜜补虚润燥,共奏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效。

68、试述妊娠恶阻证治。

①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②仲景将恶阻分为两型:一为妊娠初期,血聚养胎,气血失和,治以桂枝汤;二为胃气虚荣,停饮上逆,治以干人参半夏丸。

69、“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其中“则绝之”应怎么样理解?

历代医家有三种观点:①断绝根源②停止用药③终止终结。

70、当归散和白术散有何异同?

①两者均为安胎之剂,治法上都体现了调理肝脾的原则,均能治疗胎动不安。②白术散证属脾虚不足兼寒饮,病位侧重脾,当归散证属肝血虚兼湿热,病位侧重肝。

71、妊娠腹痛如何分型论治?

①阳虚寒盛型症见腹痛恶阻,少腹如扇,脉弦,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②肝脾失和型症见腹痛绵绵,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用当归芍药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72、试述桂枝茯苓丸的适应症和配伍特点。

①治妊娠宿有徵病以致漏下下止。②徵病下血特点为小腹刺痛拒按,下血量少,淋漓不净,血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③本方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方中桂枝温通经脉,桃仁、丹皮祛瘀消徵,芍药缓急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引药下行,白蜜缓和诸药,有祛瘀不伤正之意,共为祛瘀消徵之剂。

73、怎样理解“妇人妊娠,以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

原文“常服”二字宜活看。妊娠肝不调,血虚湿热者常服之,确能清化湿热,安胎保产;若孕妇体健无病,胎有所养,胎元自安,则勿须服药。对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也应从肝虚脾弱,血虚湿热着眼,并非产后百病,都可概用当归散。

74、简述新产三病的病机。

①共同的病机是产后津伤血虚。②痉病的病机是血虚导致营卫俱虚,腠理不固,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化热化燥,筋脉失养,拘急不利。郁冒的病机的血虚津伤,感受寒邪,寒邪外束,表气闭阻,里气不宣,逆而上冲。大便难的病机是肠道失养。

75、产后郁冒和产后血晕有何区别?

①产后郁冒为产后血虚阴亏,兼受邪导致,症状有头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苔薄白,治用小柴胡汤扶正祛邪,和利枢机。②产后血晕有虚实不同,如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而晕为虚,实者因恶露不下,血瘀于下而气逆于上而致血晕。

76、简述竹皮大丸的组方特点。

竹皮大丸的组方有两个特点:①方中甘草用量重达气分,而余药相合仅六分,而以枣肉为丸,意在安中益气。竹茹、石膏、白薇三味相合共五分,意在清热降逆。②桂枝辛温用量极少,仅占全方药量的十三分之一,既能平冲降逆,有佐寒凉之品从阴引阳。

77、产后腹痛如何辨证论治?

①血虚里寒,以寒邪乘虚入里,腹中绞痛,且喜温喜按为特征,证属虚寒,用当归生羊肉汤养血补虚,散寒止痛。方中当归养血补虚,生温中散寒,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虚温中止痛。②气血郁滞型,由产后气血郁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导致,腹痛且胀,烦满不得卧,治以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方中枳实破气散结,炒黑并能行血中之气,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气血宣通,则腹痛烦闷诸证自除。③瘀血结型,为干血着于脐下,少腹坚痛拒按,或按之有硬块,治以下瘀血汤破血逐瘀,散结止痛。方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蛰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猛烈,用蜜为丸,是缓其性而不使骤发,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以行药势。④瘀血阻兼阳明里实者,病机又瘀血阻胞宫而实热结于胃肠所导致,症见腹满痛,大便秘结,烦燥发热日晡剧,不食,食则谵语等里热证为急为重,若仅治气血结则瘀血未必能去,而阳明实热不能急除,使病情加剧,然用大承气汤不仅可泻热通腑,且可使瘀血随便下而热去。

78、简述产后中风的证治。

①产后营卫俱虚,风邪外袭其病在表的太阳中风证,症见头微痛,恶寒,时发热,胸脘闷,干呕,汗出等,用桂枝汤解表祛邪,调和营卫。②产后正气大虚,风邪乘虚侵袭,以致形成正虚邪实,病邪在表,虚阳上越之象的阳虚中风证,症见发热,头痛,面正赤,气喘等,用竹叶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79、小柴胡汤治疗大便难和郁冒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首先,“大汗出”非指大汗淋漓,而是指全身汗出津津。其次,“汗出”非汗法,是指调和阴阳,且小柴胡汤亦非汗剂。因此,对既有津亏血虚,又有邪气闭、阴阳失调的产后郁冒,大便难,以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最为恰当,可使郁闭之邪随周身汗出而外泄,则阴阳调和诸证自愈。

80、仲景在妇人病三篇中是如何辨治妇人腹痛证的?

妊娠腹痛:1.阳虚寒盛:附子汤。2.肝脾不和:当归芍药汤。3.冲任亏虚:胶艾汤。

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当归生羊肉汤。2.气血郁滞:枳实芍药散。3.瘀血结:下瘀血汤。4.阳明腑实和瘀血结:大承气汤。

妇人杂病腹痛:1.瘀血阻:红蓝花酒。2.肝脾失调:当归芍药散。3.脾胃虚寒:小建中汤

81、温经汤与胶汤同治漏下,应如何区别使用?

共同点:两者皆可治虚寒漏下。不同点:①。温经汤适用于因瘀致漏而又气血虚弱之证,兼腹满里急,或伴有刺痛,拒按,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等症。②胶艾汤适用于妇人冲任虚寒,兼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脉弱等症。

82、试述梅核气、脏燥的病因、主症、治病及主方。

梅核气:多由于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之间而成。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防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治疗用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脏燥:因脏阴不足,虚热燥扰所导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 疲乏力等。还常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等。治疗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83、简述妇人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冲任虚寒兼夹瘀血者用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的纯虚证用胶艾汤温补冲任,养血止血;瘀血阻者用土瓜根散活血通经;瘀热结者用抵挡汤功瘀破血;血水并结血室者用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94f082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0.html

《金匮要略 - 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