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东部农村的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1-02-23 17:36: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探究中国东部农村的社会转型

1开题时间;201121

2、课题成员:崔光浩等

3、课题实施意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东部社会现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社会实践探究能力,以求初步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农村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为相关认识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4、方法与过程:

1)提出问题:

什么是农村社会?

中国东部农村的社会现状与典型农村社会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的前景?

⑤还可以找到什么?

2)收集信息并积累资料

3)调查、访谈、观察、查阅资料

4)整理分析资料,解释现象

5)形成书面报告

5成果展示:社会实践调查书面报告

【附录】

一、报告文

1农村社会的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讲“农村是一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牛津英语词典》将农民定义为:“居住农村、作为小规模农业经营者或作为劳工在土地上工作的人;该名词也适用于劳动阶层中的任何下人、乡民、乡下人”。但这些定义并不有利于研究,为此,以相关书籍资料为据,得到农民社会以下性质:

1)所有权并不个人化;

2)家户是生产及消费的基本单位,也是所有权的基本单位,农业场地与家庭具有同一性;

3)现金缺少、市场狭小、土地固定;

4)分工缺失

5)家户结构多超出核心家庭,家长有特殊权威;

6)地理流动率很低,社会流动弱;

7)妇女地位卑下和微小,妇女初婚年龄很低,包办婚姻、媒妁势力强大。

2、中国东部农村社会现状

土地所有权不在探究之列。

据考察,附近自然村均有至少一条商业街道(还不算农贸市场,但一般靠近农贸市场),较大规模商业区集中在乡镇行政中心周围。

20户农村家庭考察发现,进城务工数目竟高达18户,其中多进入建筑、纺织、电子装配等行业;少数进行商贸活动,只有2户:其中有3户是经外地求学后工作。对工资水平进行考察,其中建筑业平均达100元以上/天,所有行业近年都有较大涨幅,已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但老年家庭、病弱家庭、或又老又病家庭相较之下生活艰难。

对婚姻状况考察,仍有11户有包办婚姻性质,但以不是完全意义的状态,自由婚姻多为年轻时外出工作或求学,其中包办的11户中仍有2户为外出后回家举行包办婚姻,但均为初中学历。其中男女双方愿居所多为不同乡镇,同乡镇的只有3户,县市以外的有7户,其中包括省以外的2户。

以下情况并不容易详细探求:

土地以外私有财产基本仍以家户为基本单位,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有充足支配权;土地流转已有一定表现,但土地以户为单位的状态并未在总体上打破;妇女社会地位卑下的状况早已更本改变,但完婚率较低,独生子女明显增多。

3、农村社会转型与原因初探

转型状况:

农村现金增多,流转明显活跃

市场活跃和发展,社会分工发展迅速

人口地理流动性明显提高

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总体转富,并出现一定分化

土地流转出现成效,土地称包、特色经营初步发展;特别在当地水、土资源开发活跃

但总体上,生产、消费基本单位未变,婚姻状况未改变。

原因:政策支持、城乡关连加强、村民自治活力,交通、通讯改善,农村教育发展,当地特色资源等。

4、新农村建设的展望

进一步促进改善农村养老环境,合作医疗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教育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道路、思路进一步拓宽;

社会、地理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城乡联系进一步密切,社会贫富分化可能有所剧化,但会有所控制;

进一步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劳动力、资本市场合理流动,并促进当地生态和谐、环境改善,以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新视角探究

.民间文化传统的脉象

似乎乡间最可以令人回望的便是她的民俗与文化。在一方环境之中,如传统的社会里,虽然冒着封建落后之名,但毕竟有力的活跃过乡间的气氛,尤其是在这节气之间。现在环境竟发生变化了,当然进步居多,人口流动加速,不再受缚于土地,但那份民俗文化却日渐淡薄。

1.真笔所作

民间大有写、说、唱等等传统,并且大有高人存在。以本村为例,书法上颇有名气的就有五六人之多;至于唱上,虽并不集中,本村没有,但邻村知名的也有二三人;说上功夫见长的,则只打听到一人,附近并不多见。虽则后两者少些,但能写的人终究不少,但经自己所在的村到县城的百里之内,骑车观察,手写春联只有三家。所访问的20户均称,近5年内,除村中丧事外,并不见有人沿街唱演;至于说演,则只谈二三十年前的事,而且更多记忆只留给了当时评书大家刘兰芳。此外,据统计,本村古建筑只剩有一处,建于山上。至于已经毁损多少,已不可计数。

2.共化、商化春联

首先是,春联雷同化严重,在邻镇东疏一条街道上,全部村民竟然使用的是同一副对子,无一例外。联尾还有东疏镇赠字样,不知是有意还是其他。民间自家买的春联雷同的并不多,但有移动、电信、乃或化肥、农药均有此促销价广告的业务,因此雷同的数目便大增。仍使用沿途资料,523副对联,其实只有93个对子。另外,春联内容又多了宣传的趋向,如,“热爱xx镇,养活xx人”,粗俗的竟不像春联。

3.民俗的流产

民俗中有大量繁琐的、不科学的内容。在新环境下当然有新的酝酿和变化。但由于环境变化太快,民俗受冲击太大,许多竟不得酝酿而造成流产。

如村中拜祖仪式过于繁琐,须于除夕夜跪拜于祖坟请祖,然后全村轮祭,只此一程便需几个钟头,而且各项动作要求甚严,很不得过年的方便和喜庆。现在改为只有邻近的几家轮祭,多了些相互安慰、道贺的时间。本为好事。但一方面,繁琐仪式成为了习惯,再有回家看所谓春晚(其实多半是推辞),似乎只剩下相互的客套,其余则不顾了。

到年时,登山礼拜直到现在仍是保存良好的民俗之一,全村约两百户,约有一百人会选择初一登高的。

但是各处大城市已在吹捧的年会、庙会却是消失了的,文化资源的落失,人心理的复杂,只剩了成人准备年货的集市。但有幸,我骑车走有一百里时,竟在郭家临邑发现了一支秧歌队,虽然还不到10个人。

【注】

参考书籍: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麦克法兰著

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前鹤山村档案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cee42eb4daa58da0114aeb.html

《探究中国东部农村的社会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