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访谈类节目中的“平等交流”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发布时间:2017-05-06 21:4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设计(论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3

前言 4

一、什么是访谈类节目 5

二、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6

(一).访谈类节目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6

(二).访谈类节目的涌现对《杨澜访谈录》的影响 7

三、针对性研究《杨澜访谈录》 8

(一).主持人的平等姿态 8

(二).主持人的平等表达 10

(三).主持人的平等情感 11

1.丰富全面的访前调查 12

2.提观众所思,问嘉宾所想 13

四、得出平等交流的结论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词 17

试析访谈类节目中的“平等交流”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本文首先对访谈类节目的定义及整体发展脉络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然后分析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接着具体以《杨澜访谈录》中杨澜主持时的几个表达“平等”的方式进行讲述,最后,得出“平等交流”对于访谈类节目的重要性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杨澜访谈录》已采访了全球800多位各界精英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访谈节目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传入我国,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电视荧屏上。由于节目信息量大、内容有深度,在形式上又轻松自然,使得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一出现便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但是,纵观二十年来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情,可以用参差不齐来概括。其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高品质访谈节目,但是更多的节目克隆现象严重,没有特色、缺乏创新等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本文通过对《杨澜访谈录》的分析,试图指出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突破。

【关键词】访谈类节目;杨澜访谈录;平等交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erview program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program in China's development status quo, then specifically "Yang Lan interview," Yang Lan hosted several "equality"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way, finally, to get "equal exchange"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views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ogram. So far, "Yang Lan interview," has interviewed the world's top 800 elite figures. In the early 1990 of the 20th century, television interviews show the form of TV program into our country, followed by springing up on our TV screen. Because the program information is large, the content has depth, in the form and relaxed nature, make this kind of TV show the emergence of the audience is loved. However, throughout the 20 years of TV inter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 information is large, the content has depth, in the form and relaxed nature, make this kind of TV show the emergence of the audience is loved. However, throughout the 20 years of TV inter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 can be summarized in uneven.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interviews, but more program cloning is serious, no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ang Lan interview," this paper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V interview programs in China, and the breakthrough for Chinese TV interviews.

Keywords】:Talk show programme Interview record ofyanglan equal exchange

前言

早在1948年,美国就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访谈节目。美国如今火爆荧屏的“脱口秀”栏目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延伸而来的,最早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对新闻进行评述,到了60年代,才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化脱口秀节目,播出时间主要是清晨或傍晚,主要由明星主持。到了80年代,美国的访谈类节目主要以明星访谈为主,针对的观众多为女性,年龄在18-49岁之间。到了90年代,美国脱口秀的节奏更加明快,访谈内容也日趋尖锐、有对抗性。美国也塑造了很多访谈类的巨星,如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家喻户晓,身价不菲。

访谈类节目引入中国大陆可能仅有十几个年头,追溯起来,19931月上海东方卫视开播的《东方直播室》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电视访谈类节目,主要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邀请一些嘉宾和现场观众,对热点话题、现象展开讨论。1996年,《实话实话》栏目在央视开播,引发了电视类访谈栏目的热潮,各媒体频道纷纷推出自己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艺术人生》等,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其中,《杨澜访谈录》以其高端、有深度的访谈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一、什么是访谈类节目

单纯从定义上来看,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展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在西方,主要是“脱口秀”(talk show)形态,在我国,则是近十几年来形成的节目形态。

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访谈类节目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电视当然是娱乐的,也必须是娱乐的,但是这种娱乐不是拒绝责任的无为嬉戏,而应该是潜在着必要建设力量的娱乐。”这充分说明了电视所担负的娱乐大众的使命,但是,电视媒介也不能片面的追求通俗文化,还应该承担一定的文化使命,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同时,随着受众群体的细分,要向着小众传播的时代迈进,电视文化也应该明确方向,相应地从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转向为雅俗分赏、各取所需。

打造文化类谈话节目的品牌战略,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节目的长期良性成长。纵观国内的成功的文化类谈话节目,无一不是靠着自身的品牌经营模式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之中顽强的生长。如《实话实说》《鲁豫有约》《天天向上》《艺术人生》《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一个文化类谈话节目的品牌如果要做好必须深入的分析研究外部、内部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政治氛围、经济体制、文化氛围、社会舆论、法律法规、人才资源等各个方面。将资源在有限的经济条件限制下就行最优化组合,创新节目的编排形式,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并严格控制节目的质量,远离低俗化、噱头化、炒作化。一个优秀的节目必须要宣扬社会正能量而不是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要求,让人们宣扬社会真理和美德才能收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护,从而形成节目不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时下很多文化谈话类节目,以迎合受众习好和投资商的利益为出发点,设置节目的具体形式。很多“脱口秀”节目其实质上是按照事先既定好的模式进行节目内容的编排,而失去了其节目的诚实和率真性。电视谈话节目往往生产是有备而来,制定了详细的大纲,谈话内容和评价方向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有些节目甚至是一场愚弄观众的已经事前编排好,呈现给我们的是虚伪的真实。崔永元在曹可凡新作《谈话节目主持艺术》的序言《一吐为快》中不客气地指出:“谈话谈成这样,让人想起打鸡血、喝红茶菌、甩手疗法,都是一哄而起,都是无所不能,都是灰头土脸。”实际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对观众形成的潜在压力之外,电视传播的特殊性也是限制现场观众进行交流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介,观众参与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顷刻间传遍四方。所以,在电视文化类谈话节目中的参与者是否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也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各种文化相继出现,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共同发展,为访谈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访谈类节目的有益之处在于可以让不同思想的人坐在一起探讨问题,进行思想碰撞。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上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

同时,电视访谈类节目也为普通公众构建起一个可供交流的公共大厦,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让普通人可以有抒发感情、讲述生活、获得共鸣的平台,从而获得精神慰藉。对培养观众的话语习惯,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

(二).访谈类节目的涌现对《杨澜访谈录》的影响

电视谈话节目除了体现一种对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满足“倾听”的需求,另一方面张扬“倾诉”的魅力,把关注的视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如《实话实说》《往事》《聊天》《讲述》《荧屏连着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极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寻常故事,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视角和纪录风格。节目将平民百姓请进直播室,让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话、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观众,而逐渐成为能够向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的主角。

杨澜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一种近乎于放肆的行为下来探索采访者,这种思维在某一种程度上正决定着《杨澜访谈录》的定位和走向。杨澜用一种主观上很强烈的探索和方式提问,左右着采访的局面,在这样的方式里,《杨澜访谈录》的情感色彩和精神意义就会比较偏重地表现出来,《杨澜访谈录》才会有它个性鲜明的独特性个看点。

杨澜说:“如果是新闻类的,比如《新闻会客厅》,它重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鲁豫的节目重视一个人的故事、情感,她更感性一点;水均益的节目侧重在政策的解读方面;我想说我更关心一些人类共同的精神话题。” 杨澜是名人,但杨澜必须要在其他名人的习惯里才能看到名人的影响。古人说:“以鉴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品行。”杨澜的改变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镜在现实生活里的体现。

三、针对性研究《杨澜访谈录》

(一).主持人的平等姿态

一定的年龄和阅历。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需要接触各种各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代表人物,通过谈话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不同人生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对主持人的年龄和阅历有了一定的要求。总的来说,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一般不会非常年轻,而多是有一定主持经验的资深电视人,在谈话过程中能够稳重有节奏地把握对话的时机氛围,具备厚重的文化功底和素质素养,能够做到与对话的人物并驾齐驱,引导其表达出更为深刻的人生感观来。

以《杨澜访谈录》为例,主持人杨澜现年46岁,在其主要人生经历中亮点颇多:名校英语专业出身与游学美国的经历;年纪轻轻便成为中央电视台重要节目主持人并获金话筒奖;与多家卫视有过联合进行节目制作的专业素养;引人注目的“杨澜工作室”及“杨澜视线”的巨大成功;致力慈善的文化界精英、阳光文化公司主席及申奥大使的多重身份;伴随这些荣耀闪耀的同样还有其与丈夫吴征的爱情佳话及与世界巨星席琳.迪翁共同创立的珠宝品牌“LAN”。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往往需具有与被访者平等对话、就各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讨、深度挖掘人物思想内涵、与其观点碰撞与交锋的理性力量,而这些,与年龄积累和视野、阅历的深广不无关系。

情真动人的感染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具戒备,而名人通常面对过很多传播媒体的询问、挖掘、爆料,保持戒备的惯性更高,且大量丰富的被访经历使得他们并不局限于被谈话的技巧掌控而不得不吐露自身,这就决定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需要抛却浮华,以最真诚的力量打动人,缩短与被访者心理上的距离。----“真正的知心人是能够分享欢乐与忧愁的,是在喧嚣的社会中能够慰藉心灵的乐土。推心置腹要求在谈话过程中,能够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泯灭心灵之间的隔阂,彼此坦诚以待。这样的谈话犹如和风细雨,滋润彼此的心田。”

杨澜作为中国女性美的代表,富有东方特色的柔美轮廓、温柔甜美的微笑和沉静富有节奏感的声线都表现出了作为电视工作者的先天优势。作为一位在“谈话”的世界中开启过众多心灵之门的优秀谈话者,她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亲和感染力”不仅在于外表和仪态上的亲切可人,而是在自身丰富的状态下展现的惊人的包容和敏感。这种亲和不仅是与人态度上的温和典雅,更是一种能触碰人内心的同理心和智慧通透的领悟能力。

(二).主持人的平等表达

人们在正式交谈前往往会有一个暖场过渡的过程,通过一寒暄、铺垫语来铺垫气氛、开拓话局,为正式谈话营造良好氛围。谈话类电视节目相对于日常对话较具目的性和展示性,有时候主持人介入话题较为直接,但一般来说还是会因为谈话对象的不同而展开不同程度和策略的暖场寒暄。我们可以对比《杨澜访谈录》中不同情况的三组寒暄:

6)杨澜:克林顿国务卿您好,我是杨澜,我们上次在国际年度会议见过面。 希拉里:哦,真的吗?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

杨澜:我也是。向您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希拉里:谢谢。也像你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杨澜:您现在显得比以前轻松了。

希拉里:是啊,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

杨澜:我觉得是更自信了。

7)杨澜:巩俐,非常高兴能够再次采访你。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想,到了你这样的级别后,可能对于选什么样的本子、出演什么样的角色会更加挑剔一点,那现在什么样的本子送到你的手里会让你动心呢?

8)萨马兰奇: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我最近有一次访问北京时,我和我 的秘书迷路了,一个中国人过来问我,您是萨马兰奇主席吧? 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我迷路了,他就说跟我来吧。

杨澜:是吗?发生在北京吗?我们不能让您迷路的。

萨马兰奇:他把我领回了宾馆,然后他问我,我能明天带家人-- 我的 妻子、孩子来跟您合个影吗?我说当然可以了,于是第二天 他们来了。而且我记得一年后,他还来洛桑看望我。

杨澜:是吗?真是太好了!

在三个例子中例(6)明显属于比较正式恭敬的寒暄,从首句杨澜对希拉里的称呼“克林顿国务卿”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双方的年龄、地位、身份、文化背景差异大,加上对方的他国政治领导人身份,与其交往需要特别注意礼貌得体,需要认真斟酌把握谈话节奏。在希拉里临时答应接受采访并严格控制谈话时间的情况下,从双方共同经历的事件谈起能够较快地拉近双方距离,又不过于轻浮。对对方的成绩表示祝贺的态度表现友好交往的动机。而例(7)中的寒暄话语比例(6)简短得多,表达方式也更加简朴自然,开场直呼其名并点明合作经历:“XX,非常高兴能够再次采访你。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想„„”于巩俐与杨澜国别与文化背景相同、社会地位相近,并且双方有过比较顺利的合作,从对话节奏上来说,双方可以更快地跳过寒暄,直入主题。

再看例(8)中杨澜与萨马兰奇的开场对话,整个过程中萨马兰奇非常积极主动,并不需要杨澜花心思去找共鸣或者夸奖他,说明双方的谈话氛围非常轻松,就像一对好朋友。萨马兰奇这位亲切热情的西班牙老头本身就十分幽默谦和,并在中国的申奥工作中给了中国非常大的帮助,作为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又与其有过合作的杨澜与热爱中国人民的萨马兰奇虽然年龄、国别文化背景相差巨大,但具有较为友好的情感联系。

(三).主持人的平等情感

科学研究表明,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下,人们谈话的思路更通畅、话语更多、表达的观点更接近内心的真实想法。好比我们在局促紧闭的办公室内被老板问话,相比和朋友在休闲娱乐的场合聊天,一定是后者的状态比较接近我们真实的自我。谈话节目立足于以人为本,如何让嘉宾在良好的氛围中展示更真实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外在打扮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主持人的服饰、妆容的调整也能够传达很多信息。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着装不仅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而且也要根据采访性质、场合以及不同的被采访对象而有所调整。如《杨澜访谈录》主持人杨澜,在采访各国政要、高端商务人士时多着套装,款式清爽大方的米白、浅蓝西装套裙搭配简洁精致的高跟鞋,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和。而在采访一些以创意为生的设计师、艺术家或时尚界人士时则衣着较为随意,或以富有设计感的白色衬衣、黑灰色下装凸显胸前的配饰、项链;或以衬托肤色的珍珠耳环搭配吹得比较柔美的短发,体现整体的时尚感。妆容一直以整洁、清新为主,淡淡的妆面不仅增加个人亲和,也体现其知性气质。杨澜的打扮与整个节目的风格相契合,大方、庄重、亲切、得体,于简洁精致中体现女性优雅,展现专业素质。

主持人还可通过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的配合来增强感染力,与嘉宾进行互动。观看《杨澜访谈录》我们可以看到杨澜的一些标志性身体语言:倾听嘉宾陈述时,眼神关切身体前倾,不时伴有赞许的点头和微笑,表惊讶时眼镜睁大再皱眉,被嘉宾的一些比较风趣的语言逗乐时,自然大笑加情不自禁地鼓掌,等等。在访谈哈弗大学第一个女校长德鲁.福斯特时,当德鲁说不希望别人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另眼相待时,表示“我个人认为女性是有能力成就任何事的”,杨澜此时的点头微笑不止表示默认和赞许,更激起了两名成功女性之间的共鸣情感。

在声音表现方面,应做到吐字清晰、饱满,什么地方应加重语气和停顿,节奏匀称平稳,感情丰富自然。如杨澜在节目开始时与人打招呼往往响亮、清脆,提问的时候声音平稳沉静,表示惊讶时提高声调、短暂停顿等。

“问”是得到信息最为直接和主要的一类方式,也是一门深邃的学问。谈话类节目相对其他综艺节目少了游戏互动、等环节,整个节目进程以问答为主,这就要求有话可问,并且问得切实有作用。高端类人物访谈节目选择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不仅要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问题,更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更深、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满足观众思想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1.丰富全面的访前调查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需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嘉宾达到一个较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并且通过电视播出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谈话现场怎么说、说什么就是一个需要全方位考虑的问题,一个需要提前作出心理预估和趋势判断的问题。俗话说“知己知己,百战不殆”,在资料更丰富、准备更全面的情况,主持人对谈话的现场预估会有更好的把握。

《杨澜访谈录》对于嘉宾资料收集的量至少不少于50A4纸的信息,而这些提前准备的信息中常常在访谈中转换为非常有用的细节,如:

9)杨澜:您今天就要回国是吗?

希拉里:是,今天就得回去。

杨澜:正好能赶上您女儿29岁的生日。

希拉里:没错,她星期五就要满29岁了,我很期待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杨澜:您希望她的人生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知道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卫生政策和管理专业。

希拉里:没错,我觉得她是很有主见的人,我对她自己的选择都很支持。就像大多数母亲一样,我只要他高兴就好,希望她生活得好,我只要求这些。

在这次访谈中,希拉里并没有告诉杨澜什么时候是她女儿的生日,而杨澜在得知希拉里“今天要走”的时候非常善解人意地点到“正好能赶上您女儿29岁的生日”,并且知道“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卫生政策和管理专业”。希拉里惊讶之余难免真情流露,作为一个母亲她少了一分在政治战场上的强硬,而是表现出无与伦比地关切与包容。这样的细节引出了希拉里不同于人们以往印象中的温柔一面,正是观众想要看到的。

2.提观众所思,问嘉宾所想

是否善于提问是衡量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记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提问和受访嘉宾的回答是访谈的主要骨架,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问”和“答”,节目的线索得以连接,话题得以深入,

四、得出“平等交流”的结论

访谈类节目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被访嘉宾,观众都想透过人物访谈,看成功人讲述成功之道、听平凡人讲述不凡之举,为他们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因此,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被访嘉宾几乎都是领域内的拔尖人才或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杆示范作用,这也是这类节目最大的卖点和看点。

在采访名人的过程里,杨澜也是这样一种心境下的对话,比如,杨澜在采访哲学家周国平和有争议的80后作家韩寒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杨澜说:“最近访问周国平和韩寒,我就觉得很意思。一个是80年代叛逆青年,比如说我采访韩寒,我就想知道,叛逆的底线,结果我发现他的叛逆只是他需要这个社会,当一个孩子从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他必须有一个自己独立的、个体的身份,他要有独立身份的时候,他必须向一个夫权的社会挑战,但是他的骨子里可能有一些非常传统的东西。所以采访韩寒时,我的整个的主线就是叛逆的底线是什么?”

当周国平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走近杨澜的时候,周国平带给杨澜的是什么呢?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失意之后,也许哲学在周国平的心里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那么,杨澜看到的周国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或者说,杨澜在剖析了周国平之后,会不会从哲学意义上对于电视有另外的理解?

杨澜说:“第一,周国平是一个人文主义非常强烈的哲学家,我比较关心哲学不能帮助他解决的问题。比如他人生遇到的爱情问题,他在年轻时代就失去他最好的朋友——郭沫若的儿子,他的第一位良师益友,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第二,他个人爱情生活的几度变化,他对人类情感的思考,比如他从哲学意义上提倡彼此的自由、宽松的婚姻。但是当宽松的婚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轻松不起来。第三,他研究的一直是关于人的生和死的问题,但是当他的女儿去世的时候,他发现哲学不能解除他的痛苦。所以最后我的结论是当他现在的女儿诞生的时候,一个哲学家死了,一个父亲诞生了。人生的很多问题是不能够纯粹用理性来解决的,人还是要经历、感受、活着。”

总览目前国内各频道已有的访谈类节目,几乎都是在《杨澜访谈录》的形式上改良形成的,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既由主持人进行提问,嘉宾透过问题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这种聊天式的讲述,嘉宾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体悟展示在电视观众面前,期间主持人再引导做适当的主题延伸和观众互动等。但是,如此众多的访谈类节目就难免出现模式化或抄袭的问题,节目的形式雷同,邀请的嘉宾重复,主持人提问的问题大同小异,这在不知不觉中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降低了访谈类节目真正的价值。

为了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超高收视率,很多访谈类节目一味从猎奇、猎艳的角度入手,暴露个人隐私、宣传低俗内容、挑战大众底线,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使得节目的文化品质每况愈下,节目日趋媚俗化。有些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大谈色情和婚外恋等。例如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无所禁忌的聊换妻,易对受众产生误导,尤其是缺少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此类访谈类节目的泛滥,破坏了访谈类节目的整体市场口碑,应成为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杨澜说,作为一个采访者,她的提问打开了一个个心灵,不仅听到了别人内心的声音,更是用倾听浇灌了自己的成长。谈话类电视节目用深刻而人文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和体验,从别人的故事和成长中我们汲取激情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的故事和成长。

总结

也正如很多传媒现象反映的,当今社会资讯凶猛,许多媒体都抱着“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态度炒作节目收视率,而在这样的乱象下谈话类电视节目仍旧坚守阵地,给我们带来别样的鼓励和温暖。在时代氛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谈话类节目或将走向不同风格的改版和变革,但总的来说,谈话类节目都当立足“以人为本”,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也是永远建立在人文精神之上的。

【参考文献】

[1]赵新梅.电视主持人的平等意识及人文精神[J]记者摇篮.2014-02-15

[2]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媒观念的改变[J]电视研究.2001-02-25

[3].熊超.浅谈中国谈话类节目的现状.[J]文化.2011(06)

[4].耿雪,王婧.电视主持人镜头前的状态[J].青年记者.2012(23)

[5].翁猛.电视主持人现场采访的把握[J].东南传播.2007(01)

[6].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05-01

[7].电视谈话节目采访技巧研究.[J].吉林大学.2009-05-01

[8].纪淑田.电视中的人际传播因素[J]电视研究.2007(10)

[9].胡伟,吴婧谈话节目主持人牵引力的把握[J]青年记者.2006(2006)

[10].徐树华.播音主持语言策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致谢词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9281c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5.html

《试析访谈类节目中的“平等交流”以杨澜访谈录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