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7 14:3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品德与社会》明理导行教学初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部分青少年身上,却难以看到这种美的延续和光大。有些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动辄顶撞父母,自私任性,不关心、不孝敬,这些都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试想,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的人,能够爱人民爱祖国吗?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关心父母入手,使学生学会爱妈妈,爱爸爸,进而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爱我的家》一课,三维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情贯穿课堂,让学生于情中明理。因为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情感的形成过程要经过酝情、入情、动情的自然过程,而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同步进行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以课本为依据,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因素,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做到创设情景引发情,针对实际强化情,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为一体,建立情感体系。   

  一、 创设情境引入

  引发学生带着真实的情感进入课堂,必将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首先,我问学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继而让他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让学生放开嗓门动情地喊爸爸、妈妈。一声爸爸,一声妈妈蕴含了父母子女之间最真挚的亲情,学生仿佛正面临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之情自然流露而出。

  爸爸、妈妈辛苦吗?作为儿女应怎样做?在老师激情的提问感召下揭示课题,学生的感知更加鲜明起来。

  二、 入情明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挖掘和揭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认识,受到感染。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到同学家去玩或参加什么活动去了都把去的地点,回来的时间跟父母说清楚。在这时,我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如果不跟父母说清楚,父母会怎样?让学生感受父母焦虑不安的心情,从而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父母着想,为他人着想。

  入情始于境。在教学中我采取观图、导读等形式,创设,渲染情景气氛,使学生目视耳听,口诵心动,进入情景,产生共鸣。

  首先,我充分利用课本第6页中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观看图后,我针对学生实际设问,“我们是独生子女,爸妈很疼爱我们,我们不做家务活儿,他们会责怪吗?”而小主人公却抢着做家务,为什么呢?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主动分担家务?学生的思维扩展,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最佳态势,我见机引导学生观察小主人公妈妈生病的插图,学生的同情心,爱父母之心油然而生。这时我逆转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病了或受伤了,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什么?

  “我希望爸爸给我讲故事。”“我希望妈妈给我弄点儿好吃的。”……

  “爸爸、妈妈生病了或受伤了,你又会怎样做?”我适时设问引导。

  “我会给他们唱歌,讲笑话。”“我要给爸妈做饭,做最好吃的。”“我会给爸爸妈妈买药。”“我要好好学习,更不能让他们担心。”

  滚烫的话语,美好的想法,学生脱口而出,他们于动情处晓理,而晓理必有正确的行为

  三、 动情导行

  学生对关心父母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又进了一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为其感知及时提供素材,让学生辨析。当观看小主人公因玩游戏未完成作业,遭到爸爸批评又不服气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小主人公的行为,同学们都非常生气,纷纷指责小主人公是一个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的孩子。

  “如果换成是你们会怎样做呢?”适时指导行为,并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为了延伸主题,为了表达儿女的爱,让学生把心中最美的诗、画、歌献给爸爸妈妈,让学生的心灵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深情的氛围中得到陶冶,并启迪学生今后怎样关心父母。 一个懂得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那时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充满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更好。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其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事礼,懂是非,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54dccd5a8102d277a22f35.html

《关于教育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