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德B

发布时间:2012-03-10 10:56: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生平

      1、童年和莱比锡求学时期 (1749-1769)

      1749826 ,他出生在德国中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这座城市是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直辖市。歌德的外祖父曾是这个城市的终生市长、首席官员。祖父原是个裁缝,后来经商致富。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市民,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学识渊博,曾做皇家顾问,是市里的参议员。母亲身为市长之女,活泼精明、富于幻想。歌德是长子,在父亲的严格管教和母亲的抚爱下度过童年时期。因为家境富裕,他受到很好的教育,很早就学习多种语言,包括拉丁文、法文、希伯莱文、意大利文和英文。歌德聪明早慧,八岁那年过新年时,他献给外祖父母一首诗,十一岁时,还根据神话编写了一个剧本。

      早在童年时代,他就从街头的木偶戏中看到过浮士德的故事。在七年战争期间(1756-1763),他还看到过法国随军剧团演出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戏剧。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

      16岁歌德进入莱比锡大学,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在于文学和绘画,也选修了医学和哲学课程。在这里,他过的是一种逍遥放纵、离不开酒馆和剧院的花花公子式生活。但在此时他也开始了文学活动,受到法国宫廷文化华丽轻浮罗可可风格的明显影响。由于生病,他三年后回家休养。

      养病期间,他钻研炼金术和神秘主义哲学。用两年的时间恢复了健康。

      2、在斯特拉斯堡学习和狂飙突进时期 (1770-1775)

      1770年春天,他改去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法律,次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斯特拉斯堡时期是他一生中相当重要的时期,因为这里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同时,因为接近德法边境,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歌德在这里接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他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学习了反封建、追求自由的精神。其次,他接受了荷兰犹太裔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促进了他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第三,重要的是:歌德结识了赫尔德,后者是狂飙突进纲领的制定者、理论家和精神领袖,在文学史上,他们二人的结识被视为狂飙突进开始的标志。赫尔德介绍他去读荷马和莎士比亚,向民间文学学习。第四,来自莎士比亚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之下,歌德一点点摆脱了词藻华丽、矫揉造作的风格,加上由于和一个牧师的女儿布里翁的爱情,他写出了他最早闻名的抒情诗,这一系列诗歌颇有民间情调,比如《野玫瑰》、《五月歌》等,这些诗歌被当时和后世的许多音乐家谱成歌曲,广为传唱,歌德也由此成了德国现代抒情诗歌的奠基者。

      17718月,获得博士学位的歌德回到法兰克福,开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同时也为《法兰克福学者通报》撰稿。两个月后,即 1771-10-14 ,歌德与朋友们计划在法兰克福举行一个莎士比亚纪念日,歌德发表了讲话,说起莎翁对自己的影响: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我读完了第一部,我就象是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随后,他抨击了古典的三一律,--这篇讲话,使他成为狂飙突进的旗手。

      17725月,遵照父亲的安排,歌德去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与友人之未婚妻夏绿蒂.布甫相遇,无望的爱情,被夏绿蒂拒绝之后,他甚至在床头放了一把价格昂贵的短剑,吹灭蜡烛之前,我总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这把锋利的剑刺进自己胸膛的几英寸深处,可哪一回也没做到,最后终于自己嘲笑自己,抛掉了这种疑病式的装腔作势,决定活下去。”9月,歌德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他听说在莱比锡时期的大学同学耶路撒冷在威茨拉尔自杀的消息,据说自杀的原因是爱恋同事的妻子遭到拒绝,在工作中又受到上司的挑剔,在社交界被贵族轻慢。这件事对歌德触动很大,也为《少》提供了主要素材。

      当时的狂飙突进运动正盛,在狂飙中忘掉一切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象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在粗野的吵闹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到畅快,心中仿佛觉得轻松。--这种席卷全国的热情也影响了歌德,他在三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一系列作品,体现出狂飙突进的明显特点,特别是崇尚自我、个人反抗社会的激情和叛逆精神。主要有《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1773)、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1774)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后者使他名声大噪。

      关于《少》的写作,还有这么一个段子:1774年初,歌德熟悉的一个同龄女郎玛克西米娜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富商,富商死了前妻,有儿有女,加上为人粗俗,使玛克西米娜非常痛苦。歌德本来就是个大情种,一生恋爱无数次,光见诸文字的就有八次,到七十岁还给女人写火热的情诗,所以此时安慰了玛克西米娜,招致富商的勃然大怒。新的刺激使歌德有了创作的欲望,他闭门谢客,足不出户地写了四周,完成了《少》一书。此书一问世,马上风靡德国,又很快被翻译成十数种语言。年仅24岁的歌德一举成为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之一。千千万万青年人不仅读这部书,还纷纷模仿主人公的穿着与风度--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甚至学维特举枪自杀。这使歌德不得不在重版时写了《绿蒂和维特》一诗。

      与其他狂飙突进的参加者相比,歌德过于入世、过于注重实际生活和实践,于是在1775年底,已经名满欧洲的他接受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公爵刚继承萨克森魏玛公国公爵职位,歌德应他的邀请来到魏玛。

      3、魏玛最初的十年 (1775-1786)

       开始时,歌德视公爵为君主,第二年取得公民权,任枢密顾问,以后又担任了宰相职务。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的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他积极为宫廷服务,想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的理想,把魏玛治理成一个模范的国家。他改善行政管理、协调皇家领地的分封、精简军队、修筑公路、恢复矿山、减免农民的赋税。逐渐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

       来到魏玛不久,歌德爱上了冯·施太因夫人,夫人大他七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对于歌德来说,轻易就得到的女人,很快就会丧失兴趣,只有不易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施太因夫人从不就范,但又用情感的笼头把歌德牢牢套住,他们的关系保持了十多年,这种爱情,也成为歌德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一度,歌德对自然产生兴趣,发现了人的鄂间骨,才能向多方面发展。而随着岁月流逝,他终于发现自己的天才被庸俗埋没了,自己那些改革根本改变不了魏玛公国的沉疴痼疾,而且改革也越来越遭到公爵本人的反对,他已经委屈退让,走上妥协之路,但内心非常痛苦。与此同时,宫廷中的虚伪和角斗使他感到厌倦,施太因 夫人的爱又象张罗网、束缚了他心灵的自由。这十年,他的创作活动基本停顿,在为数不多的抒情诗歌里,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和痛苦。

     在失望的情绪下, 1786年,他用一张假护照,悄悄离开魏玛,来到了意大利。

 4、从意大利之行到与席勒的合作时期 (1786-1805)

      近两年的意大利之行使他获得新生,找到了自己,形成了新的社会观点和文艺观点,在创作方面也重新振作。两年里,他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和自然科学,画了 1000多幅画,对人体解剖、芭蕾舞、音乐、歌剧、尤其是古典艺术都产生了兴趣。

      在社会观点方面,英国、美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由欢迎转为怀疑、乃至批判。他认为社会因压迫制度而造成社会分裂,人也因异化而造成内在分裂。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他期望建造符合人性的统一的和谐社会,为此,首先要把人培养为克服了内在矛盾的和谐之人,作到感情与理智、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在这一时期,他的反抗精神有所节制,人道主义精神有所增强。

      而在艺术观点方面,他接受了德国文化史家温克尔曼( 1717-1768)对古希腊艺术特点的概括: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宁静,认为古典艺术的美就在于体现了朴实、宁静、和谐,这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理想。用这样的艺术对人、对社会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创造和谐的人、进而创造和谐的社会。于是,逐渐形成了文学中的古典现实主义。

      歌德把每天的印象和感触都写进日记,同时把这些日记寄给施太因夫人,但夫人因为歌德的不辞而别而生气,将信件退回。1814年,他将这些书信整理出版,题名为《意大利游记》。

      在意大利,歌德完成了《哀格蒙特》(1788)、《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7)等作品。

      1788年他回到魏玛,公爵允许他辞去一切职务,只担任剧院、魏玛美术学院和耶拿大学总监,兼管矿业。置身于艺术的氛围中,歌德再次成了艺术家。同年,他与23岁的制花女工克里斯蒂娜同居,引起上流社会的种种闲话,18年后才正式结婚。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而歌德一开始热情欢呼,说法国革命对于我也是个革命从此时此地,展开了一个世界史的新时代。但出于人道主义信念,他反对革命所使用的暴力手段,面对93年之后的红色恐怖,他先是憎恶,最后沉默、超然。1790年发表的剧本《塔索》--这个剧本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宣扬克制。

      1794年,45岁的歌德35岁的席勒结识。两人在年龄、经历、社会出身、经验、观点诸方面分歧很大。是因为席勒的坚持与努力,二人才就分歧讨论了十四天,最后强调共同点,拟定了一个旨在繁荣民族文化的合作计划。应该说,二人还是有共同的目标的:用完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古希腊的古典艺术为榜样。所以说,他们的合作,是精神上志同道合的典范,二人开创了德国民族文学新的发展时期--灿烂的古典时期(1794-1804)。

      1797年,二人竞赛似地创作叙事谣曲,在德国文学史上叫作叙事谣曲年。他们彼此讨论文艺问题的通信,成为了解当时德国文艺问题的主要文献。总之,歌德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时期,完成《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浮士德》第一部(1806)

      5、从席勒逝世至 1814

      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说我失去了一位朋友,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席勒的去世,也标志着德国古典时期的结束。有一段时间,他的创作基本陷于停顿。

      1807年,歌德前往耶拿,再次见到了出版家的养女米娜。米娜童年时,歌德就认识她,此时米娜已经十八岁,歌德对她的感情,从父爱转化为兄妹之情,又向爱的激情奔去。不过,歌德用理智阻止了激情,他把这种爱升华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

      这一阶段的其他时间用于《颜色学》和自传《诗与真》的创作。

6、晚年时期 (1814-1832)

      他钻研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中国、印度的文艺和哲学,神游东方世界,又到大自然中旅行,诗歌集《西东合集》(1819)。在看了《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等中国小说和诗歌的译本之后,他大为赞赏,甚至模仿中国诗歌的风格写了14首抒情诗,题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歌德预见到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前景,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1824年以后的8年,大量写作、大量阅读,与国内外名人交往,促进一种我们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学。完成《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浮士德》第二部。

      1832315 ,他出门后得了重感冒, 7天之后病逝。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多一些光。在隆重的葬礼之后,他的棺木葬在了魏玛公墓里席勒的墓地旁。



      二、创作

      歌德是一位精力过人、兴趣广泛多样、多才多艺的作家。自传《诗与真》、由秘书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等,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表现出他在哲学、历史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但他主要还是文学家,在60年创作生涯中,给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

      1、诗歌。

      抒情诗歌、叙事谣曲、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哲理诗。

      抒情诗歌:《迷娘歌》《年岁》

     《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恩格斯评价市民的牧歌,写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小市民的生活,赫尔曼是德国小镇上的家境宽裕的市民,窦绿苔是莱茵河左岸逃来的法国姑娘,两人的爱情故事。作者反对大革命带来的混乱,歌颂宗法式的田园生活。

      2、戏剧。

      完成与未完成的有70多部。著名的有《铁手》、《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塔索》、《浮士德》。

    《铁手骑士葛兹··伯利欣根》(1773),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散文历史悲剧。狂飙突进的代表剧作。葛兹原是16世纪德意志封建诸侯割据时代的一名骑士,后来背叛自己的阶级,成了所谓流寇。他反对贵族与僧侣,同情弱者和被迫害者,为百姓伸冤报仇。在一次战斗中,他失去了右手,安上了一只铁手,因而得名铁手骑士。但后来,他居然被招安,在教堂前忏悔,最后老死在修道院里。他自己写了一本书:《铁手骑士葛兹的历史》。在剧本中,歌德将他改写成农民革命的领袖、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宁死不屈的英雄。他是一个为诸侯所厌恶、可是为被压迫的人们所依附的人(第一幕),理想是打倒诸侯、扶持皇帝王室,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他热爱自由和解放,要求有一个能保障人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的合法社会,但他还是悲剧性地失败了,因为他用起义农民联合,但反对农民的过火行为;他的皇帝忠诚,但皇帝懦弱无能,反成为诸侯的傀儡。葛兹临死前高呼自由!自由万岁!通过这个理想化了的英雄,反映了狂飙突进运动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革命精神。恩格斯说它是通过戏剧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在当时鄙陋的德国,这一叛逆形象能起到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的进步作用。艺术方面,剧本有意向莎士比亚学习,破除古典主义法规,不遵守三一律,场面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生动。

     《哀格蒙特》(1788),历史悲剧。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在哀格蒙特领导下反抗西班牙侵略者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同情人民、反对暴政,但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害怕流血革命,他所希望的是开明专制,所以当革命者凡桑出来鼓动革命时,哀格蒙特却劝说群众不要采取暴力,而要通过合法手段争取自由。而西班牙统治者还是把他当做叛党处死了。剧本结尾,号召一切力量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团结起来。因为此剧本的写作开始于狂飙时期,所以充满了热爱自由、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是狂飙的回声。不过,与《铁手》相比,又有了一种委曲求全的思想。贝多芬为此剧配上悲壮的音乐,使它的流传更为广泛。

     《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1787):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主人公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她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那里的野蛮风俗,达到自我与世界、个人与规律的统一,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原则。体现了歌德以道德感化进行社会改良的理想。用古代戏剧的风格写成,标志着向古典主义的转化。

     《托夸多·塔索》(1790):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塔索的故事。剧情主要在塔索和大臣安东尼奥之间展开。诗人天性直率、热情多幻想。而安东尼奥老于世故,精明强干。在宫廷中,塔索爱上了公主,为朝廷的等级偏见所不容。安东尼奥故意捉弄塔索,几乎使他陷入疯狂,同时又故意对他表示好感。最后,由于现实的种种教训,塔索不得不克制自己,最后和安东尼奥成了朋友。一个敢于揭露宫廷腐败的反抗者诗人塔索变成了一个安于现状的妥协者、庸人塔索。这个剧本反应了歌德在魏玛宫廷中的处境,诗人与大臣的矛盾,所以他才会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3、小说。

       A《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在18世纪末,法语有15种译本,英语有12种,意大利语有3种,此外还有俄、波、西、葡、匈、荷、丹、瑞典等国的译本。书信体小说。维特是一个受狂飙突进运动影响而觉醒的市民青年,在才智方面高于周围社会,他爱读荷马史诗和莱辛的作品,尤其擅长雕塑和绘画,这使他为周围的人们所嫉妒。维特同封建文明格格不入,经常沉浸在山谷、溪畔、森林、草地等大自然的怀抱,非常喜欢率真的儿童和质朴无华的农民。一次,他到一个小城处理母亲的遗产,在乡村舞会上结识了绿蒂。维特对绿蒂的强烈爱情,也是因为绿蒂身上体现了自然美、质朴、率真和宗法古风。维特不是没有理性,他知道绿蒂已有了未婚夫阿尔伯特,为了摆脱这种无望的爱情,也为了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他离开绿蒂,到外地一个公使馆中当秘书。可是官场社会庸俗、丑恶,普通的公务员地位欲最旺盛,公使大人更是个爱行使长官意志的笨伯,特别是森严的等级观念让维特无法忍受,在一次晚会中,他因出身市民、地位低下,居然被那些有门第的人当场赶了出来。于是维特辞去秘书职务,回到绿蒂身边。二人往来频繁,自然引起了阿尔伯特的不满,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于是她婉言劝阻维特。维特失去生活支柱,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下定决心自尽。最后一次他同夏绿蒂告别,二人读莪相的抒情诗,读到动人处他们压抑许久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两人抱头痛哭、拥抱狂吻,之后夏绿蒂从迷狂中醒来,悔恨交加。维特怅然离去。第二天,维特借阿尔伯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物与主题:维特体现了狂飙突进时代德国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觉醒和他们的软弱。他们对落后、黑暗、一潭死水似的现实极为不满,幻想自由和高尚的新生活,甚至也做了某些反抗,维特死前还在读莱辛的市民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但维特的反抗又是消极微弱的,他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走上政治反抗的道路,甚至在爱情上也没能冲破传统势力。这使得他的性格是感伤的、病态的,他越来越沉浸于孤独和绝望的深渊,最后走上了自杀这条消极反抗的道路。他是 18世纪德国知识青年时代病的一名重患者。主题:个性解放、感情自由与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丑陋的市民社会的矛盾。课本第177页。

      艺术形式: 18世纪常用的书信体,但编排另有特色。歌德假托这书真人真事。编者是维特的朋友威廉,因为朋友维特死了,威廉把维特给自己的书信整理编辑起来,所以书的主要部分是维特给威廉的近百封长短不一的信笺。中间穿插维特给绿蒂、阿尔伯特的信和维特的日记。末尾以编者告读者的方式交代结局。强烈的真实感。通过主人公的观察、感受、体验来刻画人物、反映现实。以情动人。课本第177页。

      影响:维特热。维特式的衣着——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和裤子,维特式的多愁善感,维特式的自杀姿势,全都风行一时。以致于歌德在再版序言中写了首劝戒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B《亲和力》 (1809):以化学术语命名。爱德华和妻子夏洛蒂在自己的庄园里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当爱德华的朋友上尉和夏洛蒂的养女奥蒂莉来到庄园、进入他们的生活时,便产生了一种化学上的亲和现象。奥蒂莉和爱德华、上尉和夏洛蒂之间产生了吸引和爱情。上尉和夏洛蒂能用理智克服感情,但爱德华和奥蒂莉不能自拔,最后,爱德华和夏洛蒂的小孩不幸溺死,这使奥蒂莉深受震动,认为这是上帝对爱德华热恋自己的惩罚,她决心放弃这份爱,而爱德华痴心不改。奥蒂莉绝食而死,爱德华心情抑郁,最后殉情而死。人性与秩序的冲突。人应该断念,通过自我限制消除冲突,否则放任激情就会导致个人毁灭和社会瓦解。

      C《威廉·麦斯特》 (学习时代(1796)、漫游时代(1829)):教育小说。上部写:富商之子威廉.麦斯特,不满足于商人的狭隘生活,要在诗歌和戏剧这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他加入流浪剧团后,有过许多不幸的遭遇,走了许多迷途,感到失望。最后加入一个由开明贵族组成的团体,献身于社会的改良事业。通过威廉曲折多变的生活道路,表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生活理想。作者意图威廉在寻求戏剧艺术而得到的是人生艺术。其中穿插着迷娘的故事,迷娘是意大利人,被骗出国,卖到一个杂技团,后来由威廉赎出,她从此就跟着他。迷娘曲。下部写:威廉与其子费利克斯的漫游,副标题断念(克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教育区,个人以专家身份为集体服务。经过漫游,威廉把儿子送进教育区,自己认识到固定职业的重要,做了外科医生。主题:课本第180-181页。



      三、《浮士德》( Faust:哲学的心灵剧

      全部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史诗的规模,总结性作品。既是诗人个体思想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欧洲知识分子集体思想探索过程的总结,还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历史的艺术写照。

      歌德说过德意志民族的任务是在精神领域里征服世界,他和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贝多芬等人实现了这种征服。

      即使最杰出的作家也未必真正理解自己的作品。当完成《浮士德》第二部之后,歌德把手稿捆好,束之高阁。他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此荒诞,无法理解。我早就相信,为了熬好这锅稀奇古怪的热汤而付出这样虔诚而长久的劳动,其结果是不好的、无人问津的。他不知道,自己这锅热汤,后来被许多文人看作近代人的圣经。整个近代文化在斯宾格勒看来,就是浮士德文化

       失去上帝之后,人类欲在生活本身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追寻、这种悲剧、这种矛盾,就是近代的精神特征。

       浮士德精神的可贵之处:我有敢于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与中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不同,浮士德赞同虽然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资产阶级最可宝贵的、也是最悲哀的进取精神。--泰初有为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他们一直相信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诗剧形式,两部,12111行,第一部25场,第二部五幕。没有首尾贯穿的情节,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为脉络。两个赌赛,五个生活阶段。

     《天上序幕》

      学者生涯。 理性的局限

      爱情生活。 文艺复兴的问题

      政治生活。 古典主义开明君主的问题

      追求古典美。 希腊罗马的空想性

      改造大自然。 启蒙思想的实践理性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形象:

浮士德精神:西方人的现代精神,有三点:

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82e07a5acfa1c7aa00ccd7.html

《5.2.歌德B.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