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九)语文版

发布时间:2018-12-28 01:2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版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九)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学习以情感为线索的写景方法,以及文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2.明确内容,掌握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定点观察”的方法。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

4. 联系现实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的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的见闻感受,暗线是“梦幻”贯穿全文——及观察顺序——“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

难点:怎样把握“大兵”司机的内心世界。

2、以读带品,体会文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情感。

3、结合练习使学生学会自我整理、归纳材料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言:前面两篇文章里我们领略了气势磅礴的长江,也品味了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今天我们将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

2、简介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3、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平均水深近20,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青颜色的大海”。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旅游胜地。

4、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颠簸、镶、深湛、恬雅、涟漪、眸子、逶迤、安谧、肃穆、

分外、潸然、毅然决然、油然而生、娓娓动听、世外桃源、

繁衍、得天独厚、篝火、脍炙人口、虚无缥缈

2、指导朗读技巧。(针对文章第五段和第八段)

要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3、分析题旨,确立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梦幻。

4、找出文中表示相关意义的句子。

明确:“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5、小结:由上可知此文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梦幻”

三、作业:

1、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想想喜欢的理由。

2、用“油然而生”、“得天独厚”、“世外桃源”、“脍炙人口”四个成语造句,每一个造一句。

第二课时

一、听力测试:

“海子”,是大海的儿子,这是当地藏民赋予高原湖泊最为圣洁的称谓了。走进九寨沟,你的心立时会被那九寨的水吸引。那114个海子,就在那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闪动着它们迥异的眸子。那眸子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凄清,它们似乎就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渗进你的心,洗净你许多的杂念,让你的心亦如它一样的清明。九寨沟的海子,就这样让你着迷,也让你极费尽思量。

二、深入品味文章。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中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梦幻”两个字,它贯穿了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那么这篇文章是否还有其他的线索?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多角度:远望——仰视——向后看——俯视。小角度。借用另一目标者。借助于自然——牦牛)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4)交代了作者这一次游历的时间、方式、天气。

第二部分:(511)领略青海湖的梦幻般的美。

第三部分:(12)担心。

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四、精读赏析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象,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4. 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二)本文写作特色

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五、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956d4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1.html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九)语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