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
(注释)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2文言文阅读
与程 秀才 【北宋】苏轼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乍热,万万自爱。不宣。(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程秀才: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僧舍: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海外: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侍下:代指父母。爱子之戚:指程夭侔之子新亡。泡幻:指死亡。悉数:全部说完。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不赀():不可计量。造物:造物者,指天帝。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
B. 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C. 聚散忧乐 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B. 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D. 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答案】 1D
2)仆 / / / 矣。 3学生;仆(我、吾) 4C
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解析】【分析】(1A然而;既然这样。B老朋友;因此。C快乐;快乐。D只有;只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那一房也失去了一个孙子,我也非常的悲痛,但现在好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仆 / / / 矣。
3)结合语境理解,苏轼被贬到海南后,盖了几间茅屋居住。这些房屋是依靠几十个学生帮忙盖的,哪些学生亲自劳动。让苏轼感到惭愧。据此答题即可。
4ABD理解正确。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但苏轼并不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而是非常达观,庆幸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
5)首先要理解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其表达了苏轼什么样感情。没有。结合句意分析,苏轼到海南后,吃饭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门在外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这里列举六无以至数不尽,可见其在海南的生活之苦。但是,苏轼却庆幸自己有一幸,即惟有一幸,无甚瘴,苏轼能在不幸中看到幸运的地方,看到生活中好的方面,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故答案为:⑴ CD
/ / / 矣。 学生;仆(我、吾) C
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
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知省略的内容。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⑸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探究、考察。⑤[庶几]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地方,⑧[]孔子。⑨[]勤勉,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欲穷其林 B. 若既不出户/木兰当户织 C. 虽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D. 夫以孔子之圣/禽鸟知山林之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A
2)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贫穷;穷尽。B.门。C.即使。D.的。
2)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人之为学/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结合短文相关语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即可。如: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
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A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4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罪垢:指罪孽。染污:烦恼。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宋)苏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 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 C. 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 D. 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
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 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字应重读,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⑴ B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 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5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始得平地________ 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

不以谪为患 ________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故答案为:⑴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C
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 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
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 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 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建:提出。治戎:作战,治军。侔(mòu):等,与……等。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 大义不及邪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理解: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徐徐、缓慢的样子。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⑴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部队也变少了。众:众人。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及: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⑴众人;至,到
⑵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⑶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⑷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想了解句意子的意思,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的区域,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言之有理。 【附参考译文】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以诚相待,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提出妙计,亲自作为使者到孙权那里,向吴国求援。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和魏武帝展开战斗,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长于作战、治军,在出奇制胜方面则有不足,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他当将领的才能。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都有的缘故。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可以匹敌管伸、萧何,但是当时没有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功业衰落,统一全国的大
志不能实现吧?大概是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 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嘉佑:宋仁宗年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壮岁犹不知书/即书诗四句 B. 此未足为我学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士大夫争持其文/知而不争 D. 父子名动京师/佁然不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B
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3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
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 故答案为:⑴B
⑵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是进亦忧:________ 微斯人:________ 性至孝:________ 以母在时方贫: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3)【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的形象。
【答案】 1)思想感情;指居庙堂之高;如果没有;非常、极其;正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俭节约;孝顺父母;乐善好施。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贵:显贵;宾客:招待宾客;重:两种以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结合语境分析,作者自问自答,先提出何哉的问题,接着就做出回答,这个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甲】文范仲淹要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以看出范仲淹勤俭节约;从性至孝可以看出范仲淹孝顺父母;从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可以看出范仲淹乐善好施。 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指居庙堂之高;如果没有;非常、极其;正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俭节约;孝顺父母;乐善好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理解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并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范仲淹)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________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 饮少辄醉 辄:________ 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________ 可鉴毛发 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答案】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左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
2)此题中的”“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清澈。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⑶声音;形态;清澈
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⑷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附参考译文】
甲文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文参考译文: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座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在上面题记的姓名还存在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两种不同的感情。 B. 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 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B. 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楚王绝缨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乃夜绝缨者。
(节选自《说苑》)
【乙】醉吐相茵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缨:系在颔下的帽带。:通,催促。茵:垫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 不绝缨者不欢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C. 居三年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D. 不伐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划线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1A
2)今 / 有引 /
3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4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受辱的坚决态度。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分析】(1A项,都解释为B项,断/完全;C项,过了/在;D项,长处/善于;故选:A

2)句意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故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句中重点词有:德薄:德行浅薄;异:特殊对待;何故:为什么;是:这样;句中重点词有: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4)结合内容可分析,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的意思是: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受辱的坚决态度;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的意思是: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A
⑵今 / 有引 / 之;
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殊优待过你,你为什么像这样奋不顾死呢?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受辱的坚决态度。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
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 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击柝者:打更的人。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副〉的义项有:互相;交互。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 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天气非常的寒冷,人和马冻死了很多。 ,此处意为互相”“交相,这个词语把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突出了气候之恶劣,此时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结合文章内容分步概括,李愬利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风雪之夜出兵,这是对方没有想到的;为防止城中守军察觉军队的行进,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进程后只杀看守城门的士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以此瞒天过海。 故答案为:⑴D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 (不敢违抗。(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上了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停, 李愬 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卫城,砸烂了卫
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司空:古官职名。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擢:提拔。戒勖:劝诫勉励。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_______ 皆反,其故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颠而不扶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 足肤皲裂而不知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 颠而不扶中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
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⑴品行;原因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说得对!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敖仓:粮仓。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 1B
2(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⑴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⑵翻译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新建;
每天:,只;晏然,安宁;,迁移;,恩惠。
⑶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在这两个词语前面“/”即可。
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 故答案为:⑴B
(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菜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任元受:名尽言。事:侍奉。迨(dài):及。辟:征召。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未尝离左右________ 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尽言方养亲________ 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魏公太息而许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2)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 中的,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C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停顿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故答案为:⑴身边;稍微;正;给;⑵ D /名医/不迨也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 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三句中的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假,指海色深黑。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 " 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来自于本文与有关的 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1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上自劳军________ 天子且至________ 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 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
2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犒劳、慰劳; 句意: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 句意:先前的。囊:从前、过去。
⑵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军,驻军。句意是: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
之,去、往、到。被,通,指穿。句意是: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
盔甲。
C项有误,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⑴慰问或犒劳 将要 先前
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 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 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大梁:今河南开封。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喂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 :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
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名之者谁________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觥筹交错________ 树林阴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4)本文中欧阳修的和《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4)两个,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的名:取名、命名;
2句中(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句中的(跟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快乐)是得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琅琊山无关。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中的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乐。不同点在本文中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故答案为:⑴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两个,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 :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答应 D. 王且何利 :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C 3D. 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D
4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意思是即使意思是办到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委屈自己意思是意思是离开。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B项中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望的意思。
⑵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⑷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第句中意思是即使意思是办到;第句中折节
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意思是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54d1d1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5.html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