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定义与本质(精)

发布时间:2019-06-15 09:43: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爱的定义与本质

    文:派克 来源:《心灵地图》 时间:2005-3-9 21:26:59 点击:287 --------------------------------------------------------------------------------既然肯定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工具,本篇接着就要谈纪律的原动力──爱。我知道,爱极其神秘,几乎不可能讨论,这像是企图研究一种不可能研究的东西,或尝试了解一种不可能了解的东西。爱的博大精深,绝不受语言文字的衡量或囿限。但我若不是确信这么做有它的价值,我就不会写这篇文章,而开始动笔时我就知道,不论这份工作有多大的价值,都不可能做得完美。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不曾有人给爱下一个真正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这可说是爱的神秘的最佳佐证。有人把爱分成很多种:肉欲之爱、心灵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在此我要大胆的用一个定义界定所有的爱:虽然我有自知之明,它不可能尽善尽美。我的定义是这样的:为滋养个人和别人的心灵成长而扩充自我的意愿。有几点必须先加以说明。首先,因为我在定义中使用心灵成长这样的字眼,可能会予人宗教方面的联想,科学的拥护者往往对宗教性的定义不以为然。但我并非透过宗教性的思维获得这个定义;相反的,它是从我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包括自省)中产生的。爱在心理冶疗中居于重要地位,因为病人经常对爱的本质混淆不清。比方说,有位个性畏缩的青年告诉我:「我的母亲爱我太深,她甚至到高三还不肯让我搭校车上学,我必须苦苦哀求,她才放我自己去坐车。我相信她是为了怕我在外受伤害才天天开车送我上学。她太辛苦了。她实在太爱我了。」治疗他畏缩个性的过程中,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他明白,他母亲的动机很可能与爱无关。爱或不爱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事人意识与潜意识的目标是否相符。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扩充自我也就是一种成长。在帮助别人成长当中,自我也会更趋成熟。我们努力带给别人进步,进步也会降临在我们自己身上。第三,我界定的爱包括爱自己和爱别人。我们追求人类的心灵成长时,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前一章指出,不变自己的人没有法子爱别人,没有纪律的父母不能教孩子纪律。任何一颗心灵都不会因促进别人的心灵发展而退步;为了照顾别人而奉行的纪律不可能跟我们的自律相抵触;惟有好好培养自己的力量,才能成为别人力量的支柱。在探讨爱与被爱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自爱与爱人不但齐头并进,甚至最后两者之间的界线也会完全泯灭。第四,扩充自我也就是努力超越自我的极限,向所爱的人证明白己的爱只有靠力求表现。爱不可能坐享其成。爱需要不断的努力。最后一点,我用「意愿」这个字眼的用意,是希望特别强调它超乎一般欲望之上的地位。欲望不见得能化为行动,意愿却是强烈得足以发展成行动的欲望。两者的差别就相当于「我想去游泳」和「我要去游泳」之间的差别。我们的文化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爱人的渴望,但很多人做不到。问题症结就在于想爱不等于去爱;爱是行动,是一种基于意愿的行动。不论我们多么想要爱人,如果不实际去做,也就无异我们选择不要爱,原来的良好动机就此一笔勾销。相对的,我们若实际的为促进自身与他人的成长贡献力量,也必须出于自动白发的抉择,那就是爱的抉择。爱的神秘造成了很多误会,使很多人对爱的本质大惑不解。虽然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解答爱的神秘,但我希望能在此消除大多数的误会,使很多因处不愉快经验中的人得以从痛苦中解脱。下面我就从「爱不是什么」开始,讨论爱的本质。坠入情网与爱有关的错误观念中,最有力也最被接受的就是把「坠人情网」当作*,或至少是一种爱的表现。坠入情网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爱他(或她)」,这时立刻出现两个问题。首先,坠入情网常涉及与性有关的爱欲,我们不论怎么爱自己的子女,都不可能跟他们坠入情网;虽然大部分人都拥有亲密的同性朋友,但除了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也不会跟同性的朋友坠入情网。我们只会出于意识或潜意识的性动机坠入情网。第二个问题则在于坠入情网的经验千篇一律不会持久,不论对象如何,我们早晚都又会从情网里爬出来。这不代表我们不再爱那个跟我们一块儿坠入情网的人,但冲昏头的热情总有一天会消逝,就像蜜月总要结束,浪漫的花朵也总要萎谢一般。要了解坠入情网和它无可避免的结局是怎么回事,必须先对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疆界」略作说明。从间接证据看来,婴儿初生几个月内,还不懂得分辨自我与外在世界。他挪动自己的手脚,以为全世界也跟着动;他感觉饥饿,以为世界跟他一块儿挨饿;他看见母亲动,以为自己也一起在动;母亲唱摇篮曲,他以为那是自己发出的声音。在新生儿心目中,一切会动的和不会动的、你和我、个体和世界,全都没有区别。随着经验增加,婴儿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的其他部分不一样。他饿的时候母亲不见得立刻来喂食,他要玩母亲却不见得有兴致,他的意愿跟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的意识开始发展。一般相信,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温床。由观察得知,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倘若因自幼失母或母亲有问题而遭到破坏与干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婴儿出生第一年当中,就学会分辨自我与外在世界,了解自己的身材大小与体能极限,这些限制就是我们的疆界。这样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自我疆界」。自我疆界的发展会持续到青春期,甚或成年以后,但愈到后来,愈侧重心理方面。例如两到三岁之间,孩子开始认清自己的能力有限,在这之前,他虽然明知道无法左右母亲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但他仍然会把自己的愿望与母亲的行动混淆,所以两岁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霸王,凡事稍有拂逆,就大发脾气。三岁开始,孩子的态度会明显的软化,因为他已经能接受自己实在没什么权力的事实。不过,一呼百诺,随心所欲的幻想,通常还得好几年才会在挫败中消失。在这之前,孩子还是会经常作无所不能的梦,所以无敌超人、太空飞侠之类的故事特别受这个年龄层的孩童欢迎。但即使超人的故事,也不能全然满足进入肯春期的青少年,肉体与能力薄弱造成的限制感愈来愈真切,所有个体都必须在一个名叫社会的团体中,靠合作维系生存。每一个个体在团体中都毫不突出,同时他们却又因为个人的认知与局限,被迫与其他个体隔绝。处身自我疆界之内是非常寂寞的。有些人(尤其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神经衰弱患者)会因童年不愉快或破伤害的经验,认为外在世界充满危险、敌意、混乱和欠缺。这种人认为自我疆界是一种保护,寂寞能给他们安全感。但大部份都觉得寂寞难耐,渴望逃出自我疆界的牢笼,与外界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坠入情网的经验就使我们得以逃亡,只可惜是暂时性的。坠入情网这回事本身,就是自我疆界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一个人的自我眼另一个人合而为一。一个人突然冲出了自我,像决堤洪流般涌向心爱的人,蓦然之间,寂寞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无以言喻的狂喜。我们跟心爱的人合而为一!寂寞不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合而为一跟儿时与母亲合而为一的记忆互相呼应,我们似乎又重温童年时代无所不能的快感。一切都变得可能!与心爱的人共处时,我们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相信爱的力量能征服一切,前途一片光明,这些感觉与现实脱节的程度,就跟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自命统治全世界一样不可理喻。早晚,现实会粉碎爱情之梦;早晚,日常生活的难题会再次出现。他要做爱,她不要。她要看电影,他不要。他要把钱存进银行,她要买洗碗机。她要谈自己的工作,他却要谈他的。最后双方都痛苦的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跟爱的人合为一体。对方将继续拥有全然不同的欲望、品味、偏见乃至对时间的掌握,而且永远如此。自我疆界重新合拢,他们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时他们若不谋求分手,就势必得开始学习在现实中真正相爱。我在此用「真正」二字,因为我认为坠入情网那种相爱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我相信,情侣要等脱离情网后才能直正相爱,因为真爱的基础不是一种恋爱的感觉。真爱发生的时候,很可能完全没有恋爱的感觉,爱的行为也不需要恋爱的感觉做后盾。坠入情网并非爱根据我在本章之初下的定义,「坠入情网」有以下好几个理由不能算真爱。坠入情纲不是出于意愿,它不是有意识的抉择。无论如何热烈的期待,情网不见得为我们张开;但它经常趁极为不巧与不方便的时机不请自开。我们很可能爱上一个完全不相称的对象,其至我们可能根本不喜欢他,但热情冲昏了头之下,什么事都变得可能。相对的,我们也可能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跟一个各方面都很值得爱的人坠入情网。不过,这并不代表完全不能用纪律约束坠入情网的经验。例如心理医师就常常跟病人坠入情网,病人也常不自觉的把感情寄托在医生身上。但基于对病人的责任与自己的身分,医生必须努力把持自我疆界的完整,不能把病人当作浪漫爱情的对象。这样的纪律要经过极大的挣扎与痛苦,但纪律与意志力只能控制经验,却不能创造经验。激情来临时,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反应,却不能凭空制造这种经验。坠入情网不能扩充一个人的疆界,它只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份暂时崩溃。扩充自我需要靠努力,坠入情网却不需要花半点力气。一旦坠入情网的美好时光结束,自我疆界又恢复原状,当事人只会觉得幻灭,但并不因而成长。自我的极限扩张后,通常不会再缩小,其爱是永久性的自我扩充,坠入情网则否。坠入情网无助于心灵的成长。坠入情网惟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或许会经由结婚使它更持久,但绝对与心灵成长无关。事实上,坠入情网的过程当中,我们会一面觉得处于某种登峰造极之境,不须要成长,只要处于现状就非常满足。我们的心境非常平静,也不觉得心爱的人的心灵需要再作成长,在我们看来,对方十全十美,纵然有些小缺点,也无伤大雅──他们的一些小怪癖只会增加他们的魅力。如果坠入情网不能算爱,那么它除了是自我疆界的暂时崩溃外,还能算什么?我也不知道。但这种事件与性的特殊关联,使我怀疑它可能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换言之,坠入情网是人类因应内在性需求或外在性刺激的典型反应,作用在于增加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生存。或者换种说法,坠入情网是基因对我们理智要的花样,使我们欣然落入婚姻的陷阱。没有它的话,很多目前婚姻生活愉快或不愉快的配偶,早在步入结婚礼堂前,就会被婚姻的现实吓得落荒而逃。 浪漫的爱情神话坠入情网的经验能如此有效的维持婚姻关系,它造成的永恒幻觉功不可没。我们的文化中,这种幻觉来自童话故事式的浪漫爱情,公主与王子终于结了婚,永远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浪漫的爱情神话还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个年轻男子都有个年轻女子与他相配,相反亦然。这是天定的良缘,他们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对象;他们相逢时,必定会坠入情网,而且往往一见钟情。我们既然遇见了上天注定的佳偶,成就天作之合,就该永远能满足彼此的需要,永远生活得和谐又快乐。万一事实并非如此,发生磨擦,激情消失,那么一定发生了严重的错误,我们违背了上天的旨意,错过了最配我们的人。我们以为的爱不是真正的爱,一切都无从补救,只有痛苦一辈子,要不就离婚。神话的伟大之处在于往往涵盖了放诸四海皆准的宇宙真理,但浪漫爱情的神话却是一则可怕的谎言。数以百万计的人浪费毕生的精力,只为了使现实的生活契合不真实的神话。F夫妇彼此坦承,他们已经走出了令人意乱情迷的情网。自此两人都不断向外寻求所谓「真爱」,互相背叛,把双方的生活都弄得一团糟。他们都没有想到,走出情网的认知其实应该是真正婚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这对蜜月期宣告结束,不再透过浪漫迷雾相对凝视的夫妇,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爱情神话,硬要把现实生活嵌入它的模式,徒然的希望靠意志力唤回逝去的浪漫之感。这些怨偶都极度坚持夫妻统一阵线。他们参加婚姻团体治疗时,都坐在一块儿,互相代为发言,为彼此的过错辩护,以联成一气的态度面对团体中其他成员。他们以为这样能证明他们的婚姻比较健全,比较有希望改善。早晚(通常只会早不会晚)我们不得不告诉大部分参加治疗的夫妇,他们走得太近,靠得太紧,他们必须建立一点心理上的距离,才能积极的为他们的问题谋求出路。有时甚至必须把他们分开,禁止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坐在一起;他们互相代言或代辩的习惯也要加以制止。如果这些夫妇接受这样的安排,继续治疗,最后他们就能学会真正把配偶当作独立的个人;接纳造个事实,在健全的基础上迈向成熟婚姻。再谈自我疆界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骗得过大部分世人,正因为它跟真爱十分相似。由于真爱是一种扩充自我的经验,它跟自我疆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爱里,我们无限的向心爱的对象延伸,希望滋养他,帮助他成长。但首先,我们必须先被自我疆界之外的一个对象吸引,我们必须出诸以身相许的热情投入。心理学家把以身相许与投入的阶段称为「精神贯注」(cathexis),这时我们「贯注」(cathect)在爱的对象上。一般都知道,性与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是不相干的两回事,但性行为(尤其是高潮──自慰也包括在内)跟自我疆界的崩溃和因而产生的狂喜,多少有点关联。就因为自我疆界在剎那间消失,我们才会在*女面前狂喊「我爱妳」或「上帝」,但狂喜的瞬间过后,自我疆界恢复原状,我们可能再也提不起一点感情,甚至连喜欢对方都谈不上。高潮的狂喜不一定要有伙伴共享,它造成的自我疆界消失感自成一体,那一剎那间,我们忘了自己,迷失在时空里,灵魂出窍,遨游太虚。我们跟宇宙合一,但只限那短暂片刻。我把真爱产生的那种长时间「与宇宙合一」的感觉称为「神秘的结合」,因为神秘主义根本就相信宇宙是浑然的一体,一般观念中的恒星、行星、房屋、树、鸟、自己,其实都是错觉或幻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称之为「幻化」(maya)。他们和其他神秘主义者相信,惟有放弃自我疆界,才能体认真正的现实。一个人一直觉得自己是宇宙中的独立个体时,就不可能了解宇宙的和谐。所以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认为,自我疆界尚未发展的小婴孩,比成年人更懂得真实。有人甚至说,惟有退化成婴儿才能理解真实的统一感。这番论调对还不准备挑起成年的担子的青少年极具吸引力。他们可能会想:「我不必应付那些可怕的要求,我不长大,反而可以超凡人圣。」可是这种念头非但不能使他们成为圣哲,反而会造成精神分裂症。好在大多数神秘主义者都明白,我们必须先拥有或完成某些东西,才有资格放弃它们。还没有培养成自我疆界的婴儿,或许比他的父母更亲近真实,但他没有父母的照拂就不能生存,也没有办法表达他的智慧。一定要经过成年的阶段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虽然借助性高潮或服食迷幻药也能让我们一窥涅盘的境界,但绝非涅盘本身。本书强调的就是,涅盘、永恒的启发或心灵的成长,都只有经过坚忍卓绝的真爱才得以成就。坠入情网与性不但有可能成为直爱的开端,也给我们一个浅尝终身之爱永恒狂喜滋味的机会,构成一个有力的诱因。所以,尽管它本身不是爱,却是爱的神秘架构的重要一环。依赖第二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把依赖当成爱。心理医师几乎天天碰到这个问题。在企图自杀、以自杀为要胁以及因为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人身上,这种误解最显着。他们说:「我不要活了,没有了我的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太爱他了。」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刚才描述的情形,不是爱,而是寄生。如果你必须靠别人才能生存,你就是寄生在那个人身上。你们的感情之中没有自由,你们在一起是基于需要而不是爱。爱是一种自由的抉择。相爱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当一个人得不到另一个人尽心的照拂,就觉得自己不完整,无法正常的生活时,就构成依赖。健康的成年人有依赖心理可视为一种病态,但我们必须把依赖跟依赖的渴望分开。每个人都有依赖的需求与渴望,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希望有更强大的人照顾;不论我们自己多么强壮,有多大的责任感,也不论我们多么努力的装出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外表,内心深处都会觉得换换口口,依赖一下别人也不错。不分年龄或成熟的程度,每个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个令人满意的父亲或母亲形象,但大部分的人不会让这种感觉主宰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方面的需要控制了生活的品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渴望,就出现依赖的问题。心理学家把依赖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为「消极依赖性人格失调」。这是所有心理失调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极依赖的人成天忙着寻求别人爱他们,以致根本没有精力爱别人。像一群饥饿的人,只会跟别人要食物,自己没有一点点食物可资付出。他们心里有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永远没有满足感,水远觉得「少了一部分」。他们无法忍受寂寞,更没有自我认知,惟有靠着与别人的关系界定自我。摘录自派克医师《心灵地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3c57e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5.html

《爱的定义与本质(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