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发布时间:2023-03-26 11:0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作者:萧登福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
[;]内丹修性,常用心猿意马为喻,其实早期是以牛为喻,并用牧牛来喻修心。用牧牛喻修心,最早出自小乘佛教经典,中国禅师由此而衍生了用《十牛图》来表示明心见性的修道过程。道教内丹学原与佛教无关,至北宋张伯端,开始引佛教禅宗明心见性来说修性,于是全真道士圆明老人也用《十马图》来喻修性。佛道二教的修性上,佛教爱用牧牛,道教则爱以心猿意马为喻。
[关键词]内丹;修性;牧牛;牧马
[中图分类号];B9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5003407AbstractForInnerDan;apeandhorseare;oftenusedasmetaphorsforcultivatingmind.Infactinthe;earlydays;cattlewereusedasmetaphorsusingherding;cattleasametaphorfor;cultivating;one'smind.ItoriginatedfromthehinayanabuddhistclassicsfromwhichChinesezenmastersderivedthe"shiniutu"toexpressthespiritualandspiritualcultivationprocess.TaoistInnerDanhadnothingtodowithBuddhismtotheNorthernSongDynastyZhangBoduanbegantoquotezenBuddhismtoseethemindtopracticenaturesothewholetrueTaoist;Yuanming;oldmanalsousedthe"Shimatu";asa;metaphortorepairthe;nature.Buddhismlikestheuseof;herdcattleasametaphorwhileTaoismlikestousethemetaphosof;apeandhorse.Keywordsnedum;repair;Cattle;wrangler以牧牛喻修心,始见于佛教《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佛说放牛经》《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佛遗教经》)三者;前两者为同经之异译,以六牛喻六根。《佛遗教经》则是以修心制五根五欲,如牧牛不使牛放逸,伤人稼穑。唐代以后,禅师修心渐以牧牛为喻,并引《佛遗教经》为说。至宋代而有《五牛图》《八牛图》及《十牛图》等出现。由《放牛品》牧六牛,衍化为牧八牛,最后定位為牧十牛,但十牛所牧仍是一牛,十是十个牧养次第,非取《放牛品》六只牛,而取《佛遗教经》为说。
道教修炼内丹,起自汉代,以《周易参同契》为主,原和佛教无关,但自北宋张伯端《悟真篇》引禅来说修性,于是内丹中有禅宗理论,更其后全真教喜用制心猿拴意马来说修心,因而陆续有人以牧牛、牧马为说,因而有圆明老人《十马图》。圆明老人用代替,正意味道教修心较常用心猿意马一词。禅宗牧牛,全真教牧马,虽分牛、马,其实都是借喻来说修心炼性。

;佛经中以牧牛为喻的修心法门
中国佛、道二教的修行家,常用牧牛或牧马来喻心性的修炼。牧牛似乎早于牧马。牧牛说和佛教经典用牧牛来喻修身有关。其说可以追溯到小乘经典,始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
僧伽提婆所译《增壹阿含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794页上-795页中。,此《放牛品》,后来被析分独立成经,即是东晋鸠摩罗什译《佛说放牛经》
鸠摩罗什译《佛说放牛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546页上-547页中。。《放牛品》《佛说放牛经》二者,译文有微异,鸠摩罗什译本较通畅,而内容几近相同,皆是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说,以牧童牧牛十一法,用六牛来喻六根修炼。说牧童初时仅六牛,其后六年中可成就成六十牛。六牛喻六根,六根是人类和外界接触的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生欲念,能控制得宜,即可使身心安泰而得六神通。今引其说于下。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不知)
不知二字,据鸠摩罗什译《佛说放牛经》译文增入。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牛处所、不知时宜、若牛时不留遗余尽取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不知)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794页上。
所说的十一种牧牛法,从了知牛只毛色、外貌、摩刷、医疮痍、放烟驱蚊、知茂草处、知安隐处、知渡水处、知时宜(四季有别)、不应不留余草、可用的大牛要爱护等共十一法。牧童知此十一法来牧牛,可使牛只繁盛。释迦牟尼用十一法来比喻修行人知晓四大、知愚智、知舍离、知六根染净、知广闻佛法、知八正道、知爱乐法宝、知四意止、知身口意善行等,即能修证大道。其后偈颂以六牛六年中,展转六十牛……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说明以六牛喻六根,六根寂静,可以得六神通。
除《放牛品》《佛说放牛经》外,鸠摩罗什译《佛遗教经》(《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之简称)亦以牧牛来喻修心: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埳。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一人手执蜜,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佛遗教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1111页上。
经文先说制止五根五欲,不使放逸,譬如牧牛人以杖策制牛,不使犯人苗稼。接着说心为五根之主,制心即能制五根。经中虽然也说修炼六根,并以牧童牧牛为喻,但并没有用六牛喻六根。
;唐宋禅宗以牧牛喻修炼身心,及廓庵《十牛图颂》的形成
自东晋《放牛品》《佛说放牛经》《佛遗教经》三经译出后,影响并不大,到了唐代,开始有禅师以牧牛来喻修心,至宋代而大盛,蔚为一时风气。又,三经中,《放牛品》《佛说放牛经》有六牛喻六根,和其后的十牛图较有关系,但唐后的禅师则大都舍前两经,而直接引用《佛遗教经》的制牛不使放逸,伤人稼穑为说。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载马祖道一和其弟子石巩慧藏的问答云:
一日,(石巩)在厨作务次,祖(马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抚州石巩藏禅师》《卍续藏经》第一三八册,106页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元月再版。
文中石巩用牛入草去,拽鼻将回的说法,是取自《佛遗教经》之文义。用以策制牛不乱入稼穑为说。
又,《五灯会元·卷四·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福州长庆大安禅师》云: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井,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佑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
佑归寂,众请接踵住持。上堂……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秖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卍续藏经》第一三八册,123页上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元月再版。上引是百丈懷海用《佛遗教经》的牧牛,调御牛只,不使放逸伤人稼穑,来教诲大安禅师。大安禅师在接任沩山为住持后,亦用调伏牯牛来喻修心。大抵唐代禅师非常喜欢用水牛喻调伏欲心,有名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指月录·卷三十·六祖下第十六世·潭州大沩佛性法泰禅师载佛眼问僧仲安语》。,其中的步行骑水牛,疑亦和以牛喻身心有关。
唐代僧人如马祖道一、石巩、百丈怀海、沩山灵佑、大安禅师等,皆好用调伏水牛来比喻修炼身心,宋代禅师更好以牧牛图,说明修炼身心之次第。其中声名较著者,为清居、廓庵、自得三人。三人中清居八图,或说五图;廓庵十图;自得六图。三人中,以宋廓庵师远禅师《十牛图颂》最为世人所重。《五灯会元》《嘉泰普灯录》《指月录》等,都载有师远的传略,但生卒年代不详,以其师父大随无静禅师(1065-1135)、师叔圆悟克勤(1063-1135)的生卒年来做推断,他应该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人。今人研究《十牛图颂》者甚多,如李志夫《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牧牛品〉说起》
李志夫《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牧牛品〉说起》,文刊《中华佛学学报》第19P47-712006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吴汝钧《十牛图颂所展示的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
吴汝钧《十牛图颂所展示的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第315-339页。、彭培南《师远〈十牛图颂〉源流》
彭培南《师远〈十牛图颂》源流》,见http//www.cdtysslgy.com/content/134.html等,对禅宗《十牛图》都有所论述,可见《十牛图颂》影响后世深远,至今日仍为习禅宗者所乐道。
有关《十牛图颂》,《卍续藏经》第一一三册,尚保留有宋廓庵和尚《十牛图颂》、明胡文焕著《新刻禅宗十牛图(普明禅师十牛图)》二种。宋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前有序,序说: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今觌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以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人鄽。(宋)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卍续藏经》第一一三册,917页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元月再版。
上文中说清居禅师曾作牧牛图,其后的则公据之增为十图。可知在廓庵慈远禅师《十牛图颂》之前,同时代的清居禅师及则公禅师,均有撰牧牛图。《卍续藏经》所收前者为廓庵《十牛图》,后者《新刻禅宗十牛图》为普明禅师《十牛图》,但均有文字而无图,当是刊刻不易而遭删去,今网络
网络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十牛图。则收录了多种《十牛图》绘图本,可供参考。
今据《卍续藏经》第一一三册所载宋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其图次第为:寻牛一、见迹二、见牛三、得牛四、牧牛五、骑牛归家六、忘牛存人七、人牛俱忘八、返本还源九、入鄽垂手十。十个修行次第,用调伏牛来喻修炼身心。首先要寻回放纵亡逸的身心,其次依经义而见迹。其次看见纵放之身心、寻回纵放之身心,然后再加以调伏,使不放逸;其后则忘却身心,使其自然;至其后人牛俱忘,返还本源,自可入鄽垂手,不须有为,无为而成佛。;道教以牛、马喻内丹修炼
道教内丹修炼,好以铁牛耕田来做比喻,,指泥丸、绛宫、丹田等人身上、中、下三丹田;铁牛喻心念坚定如铁,以心念驾河车在三丹田运转,似驾牛车,勤往来耕种。以铁牛喻心念,在唐代吕祖时已开始。吕祖《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七言律诗第五十六首云:鐵牛耕地种金钱,刻石童儿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须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若向此中玄会得,此玄玄后更无玄。
吕祖《纯阳真人浑成集》,《中华道藏》第二十六冊,268页上。
此诗后来成为《内经图》(或作《内景图》)中的重要诗句,整首诗被摆在内经图下丹田的位置,而整个內经图及人物图像,也是依此诗之概念而设置。其意为:意念坚如铁,耕守下丹田,种下金液大丹药。婴儿(精炁)凿穿硬如贯石的尾闾关,引炁由后面的督脉上升。一粒黍珠
一粒黍珠,喻道体、金丹,语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元始天尊以黍珠引大众入其中说法。中涵藏整个世界。在半升铛(喻中丹田)中来炼化精炁。使坎水(白须老子,西方色
白)在上,下引离火(碧眼胡儿,东方色青),形成坎离既济之势。若能悟得此妙道,此外别无玄妙处。
吕祖此名句,北宋初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已引及,文云:常究《阴符》《道德经》,此来堪重吕先生。养药未论三载火,炼丹直指半升铛。林太古为五代末宋初之道士,曾被宋太宗召见,可见在唐末五代已流行。
自唐代吕祖用铁牛耕田为喻,以铁牛喻心性坚定之后,道教在谈论心性修炼时,常以铁牛为喻。道教以铁牛耕田喻内丹修炼,原和佛教无关,但自北宋张伯端将内丹修炼分为修性、修命,并援引佛教禅宗来谈修性后,于是禅宗的常用名相及修炼法门,便糁入道教内丹中。而佛教《佛遗教经》牧牛不使放逸,伤害稼穑,以此喻修炼身心之说,便随着唐宋禅师的好用而深入南宋后道教的内丹修炼中。而北宋末南宋初的廓庵禅师《十牛图颂》,更被金代全真道士所仿作而成《十马图》。全真教喜欢用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念之纵放难制,所以会有《十马图》的出现。
在制伏心性上,禅宗喜欢用牧牛为喻。全真教道士,除用牧牛外,也有牧羊、牧马为喻,并常用心猿意马,来形容心性的易放难收。金王丹桂《草堂集》《忆王孙》题自咏云:田常用铁牛耕,种得黄芽渐渐生。法雨时时浇灌频,转滋荣,采摘归来上玉京。三田,指人身上、中、下三丹田。用铁牛耕,形容努力以意念带引河车往来三田。种得黄芽,是指坎离交媾后得药种。法雨时浇灌,是以沐浴法来使滋荣,然后可以结金丹,上玉京(三清道祖所在)。
王丹桂是全真教马丹阳的弟子,王丹桂撰《草堂集》除用铁牛为喻外,也曾用牧羊、牧牛为喻,来比喻心性修炼。
《草堂集》《心月照云溪(本名蓦山溪)》词下题赠魏德柔家中魔障权令牧羊云:当初学道,望脱尘缘累。迤逦渐生魔,是时间、些儿凝滞。君还识破。慎守勿因循,心决烈,志精专,别有清凉味。羊儿牧处,收管休疏失。稍欲走东西,在主人、调伏断制。山间林下,早早趁归期,天欲暮,日将沉,关锁牢封闭。
《草堂集》,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弟子号》,引文见《中华道藏》第二十六册,720页上。
上引是王丹桂赠予徒弟魏德柔,要他在修炼内丹,遇心魔横生时,模仿牧羊人调御羊群使驯服的方式,不使恣意妄走东西,随主人心意而行,以此来制伏心魔,使心有清凉味。王丹桂不仅用牧羊来喻修炼心性,也用牧牛为喻。又,《草堂集》《心月照云溪》牧牛喻

牛儿性劣,奔竞无时辍。短棒与长绳,每驱驰。牢擒痛决。朝来暮往,久久渐调柔,芳草渡,曲江头,露卧如霜雪。牧童闲散,无限情怀悦。独坐古松阴,短笛弄、声悠韵噎。重堆蓑笠,拍手笑归来,清风劲,碧天澄,现出家家月。《中华道藏》第二十六册,720页上中。
文中以牧牛来喻制心,在牛只奔竞无时停时,用短棒和长绳来拘制来惩戒,日日如此,久久就会逐渐调柔,不再出现野性,此时牧童即可轻松坐在古松下,闲吹短笛,笑着伴清风明月而返家(大道),此说和廓庵禅师《十牛图颂》内容相近,疑是受其影响而来。
又,金李通玄《悟真集》卷下《牧牛》云:牧童晚唱乐江边,放下白牛不顾牵。寂寂芦花烟水外,一输明月照青天。
(金)李通玄《悟真集》,《中华道藏》第二十七册,133页上。李通玄,生平事迹未详,书中卷上《宋真人垂训河中》即是赞咏丘处机的弟子宋德方,由此知李通玄和宋德方、尹志平等人同时。
又,王志坦(1200-1272),字公平,号淳和,丘处机弟子,全真教第九代掌教。元高鸣撰《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
收入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七》,《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息字号》。说王志坦的著作有《信心录》《六牛图》传于世,但今所见只有《正统道藏》所收的《道禅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夫字号》;《信心录》《六牛图》二书皆已不见,其中的《六牛图》应是受佛教禅师廓庵《十牛图》影响而来。
金代全真教道士虽已援引禅师牧牛为喻,但全真教也常用制心猿拴意马来说修炼心性,于是除了王志坦有《六牛图》外,更有圆明老人的《十马图》。《十马图》收在圆明老人《上乘修真三要》卷上。
;金代圆明老人《上乘修真三要》及其《十马图》之内丹修炼法门
《上乘修真三要》一卷有图,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重字号》。此书二卷,上卷谈锁心猿擒意马之修性,下卷论铅汞龙虎之修命。上下二卷皆以图及颂来阐释己意,作者圆明老人,疑为马丹阳再传弟子圆明真人高道宽。
书名下题圆明老人述,卷上首为短序,其次为《三法颂》图、十马图(牧马十图)、三圆图(修圆三图)。三法为性、心、命,性为道体,心有生灭善恶,修炼以心为主,三法一齐擒杀,一齐忘。其次为牧马十图及颂,以马喻心性纵放难制,十图说明十个修炼次第。其次三
圆图,为圆形中有人像图三幅,圆像三图中,前二者有颂,旨在内守全真,以守一得一为主,使性灭心忘,而得真性成金仙。
卷下为易图及丹道关系图十二幅,各图之后有词及诀,依次为:《周易参同大道第一》《乾坤体用正道第二》《乾坤丹鼎正道第三》《丹药偃月正道第四》《火候升降正道第五》《三昧正道第六》《三元七返正道第七》《七返真藥正道第八》《九还大丹正道第九》《乾坤日月正道第十》《真元超脱正道第十一》《无为大道第十二》。十二图各有词及诀,说明修炼法门及次第。十二图之后有《望蓬莱》《满庭芳》词及《纯觉心性歌》。十二图由题名上看,是仿《周易参同契》来说修炼法门。十二图皆以为首,以述意,以说明下手工夫。由修性而至修命,前两图为修性,后十图为修命。如《周易参同大道第一》其图是由外围三线形成桃形圆,内画日月七星等象。三线象征形成天地的玄元始三气。其后《西江月》词云:混沌屯蒙如卵,昏昏默默盈空。浩然太素抱鸿蒙,一气循环凝重。内隐真水真火,氤氳盘结如冰。中心元始造玄功,三气齐分太定。《诀曰》:妙手点开浑身眼,双关拨动五明珠。心药采就三百字,性炼阴符一卷书。词叙述混沌初开,元始天尊由一气而化成玄元始三气。其一气中即涵有真水真火,即是内丹的元始祖气。而诀所述是修性入手法以心为始,以三百字的《阴符经》为依据。第一、二图为修性。自第三图以下为修命次第,兹略举第三图为说。第三图《乾坤丹鼎正道第三》,上画谷神,下画乾坤二卦,两旁有文字:朝收乾中龙体”“暮采坤里虎脂铅。其后为《逍遥令》及《苏幕遮》词,其后为《诀》。说明以乾首坤腹为鼎炉,而乾阳中为龙汞,坤阴中为虎铅,汞、铅为药,《苏幕遮》词云:玉炉中,烧丹药。煅炼三成,最上真个妙。海底龟蛇勤收捉。纳在壶中,炼就圆明觉。《诀曰》:玄牝通消息,绵绵炼谷神。无为真大道,丹鼎点全真。其修炼法门,是由气海神龟来行修炼,由玄牝之门(口鼻)
玄牝一词,各有不同意涵,或指口鼻,或说天地,或说是玄关一窍。此和气息有关,应指口鼻言。,绵绵不绝来炼就谷神(虚无而变化莫测的道体)。自第三图以下,皆是借由《易》卦说明阴阳消长,以喻火候升降,用以说明内丹之修炼。
此书二卷,卷上为《三法颂》图、十马图(牧马十图)、三圆图(修圆三图);以拘制心猿意马,修心炼性,守真得道为主,属于修性方面之论述。卷下为周易及丹药关系图十二幅,虽亦言修性,但以铅汞龙虎、坎水离火之修炼精气神为主,属于修命方面之论述。
作者圆明老人,身世不详,任继愈《道藏提要》疑为马钰再传弟子高圆明,而无解说。今以卷下第三图后《诀曰》有丹鼎点全真之语,知其为全真道士。而马丹阳弟子王丹桂《草堂集》《心月照云溪》,曾以牧羊、牧牛来喻心性修炼。和宋德方同时的李通玄《悟真集》卷下有《牧牛》诗。丘处机弟子,全真教第九代掌教的王志坦著有《六牛图》
(元)高鸣撰《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说王志坦的著作有《信心录》《六牛图》传于世,今已佚。。由此看,全真七子的门人,似乎好以牛、马喻修性。再者圆明老人《牧马十图》所画的道童,头发为三髻,似是喻意马丹阳。据此看来,撰《牧马十图》的圆明老人,极
可能是马钰再传弟子圆明真人高道宽。高道宽事迹见姚燧撰《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高道宽,字裕之,赐号圆明子,是马丹阳的再传门人,曾任京兆道录十年,后任提点陕西兴元等路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
姚燧撰《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收入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八》,《正统道·洞真部·记传类·息字号》。;事迹又见于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圆明老人》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圆明老人》,《中华道藏》第四十七册,105页上至106页中。。
此书中的《牧马十图》,和宋代禅师廓庵和尚的《十牛图颂》(《卍续藏经》113册)用意相近。十牛图之标题依次为:《寻牛序一》《见迹序二》《见牛序三》《得牛序四》《牧牛序五》《骑牛归家序六》《忘牛存人序七》《人牛俱忘序八》《返本还源序九》《入鄽垂手序十》,十个标题之下,各有短文及颂,但《卍续藏经》本已无图,坊间仍有图流传。十图,描述禅宗悟道之十个过程。
全真道和禅宗关系甚密,或者圆明老人有受廓庵和尚所启发。此外,全真道自王重阳起,在修性上都以擒心猿锁意马为下手工夫,所以有以牛为喻,也有以马为喻。虽然王志坦有《六牛图》,而圆明老人则转以十马为喻,而不以牛为喻。十马之说,代表了全真道修性制心之心路历程。禅宗十牛图,《卍续藏经》所收有二种,一为宋代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廓庵师远十牛图),一为明代胡文焕《十牛图颂》(普明禅师十牛图),近世论述者甚多,而道教之十马图未有谈之者,试论之于下。
牧马十图,十图中皆有一道童、一马,背景为树石,其道童头为三髻,似是喻意马丹阳,全真以擒锁心猿意马为修性之功,所以以十图牧马,喻修心制意之过程。每图有颂及注,原无标题,为方便称呼起见,笔者试加标题为《擒马加络》《以鞭约制》《牵马归家》《牧马防变》《闲适自在》《纯和自然》《忘机返性》《逍遥随缘》《人马两忘》《马死守一》。第一图(擒马加络擒马加络标题,是笔者所加,以下十图皆同。)颂云:四蹄奔途性不回,万中难选把缰垂。下手才始闲处放,形马来盲黑落深阝贵。这马好难擒捉住,牢络首,绊相随。意狂常与三十棒,自然伏手得明白。第一图论擒马加络,图所见为擒住野马并加以羁络。以马喻心,全真道自王重阳起,好以心猿意马喻修性之功夫。擒野马加羁络,为修心之第一步,擒回其放散之心。
第二图(以鞭约制)颂云:络首加鞭不放闲,牧童搀则意双关。裸体背上无鞍辔,莫做寻常一眼看。仿徨驰骋雄哮性,专心固,勿凶顽。这马且休良才用,乐然微得喜容颜。此图述以鞭约制,专心一意,制止凶顽,勤守牢看不得闲,此为修心之第二步,细心观照心念生灭。

第三图(牵马归家)颂云:放去收来不问他,诚心摆手晚讴歌。野草寒泉独为伴,顺目扬眉待怎么。须臾不保良马性,偷闲歇,勿张罗。牵首回身归家放,黑马银头性不讹。此图为牵马归家,所谓归家,指保全马性,犹如修心,旨在返归道性。文中的黑马银头,喻铅与汞,黑马喻铅,银头喻汞,铅精(肾水)、汞神(离火)二物合炼。
第四图(牧马防变)颂云:牧童歌舞紧相随,闲歇身心暂得居。欲待远歌高处乐,又防不保牵盈回。渐得此兽安自性,休贪戏,马心贼。背意裸断蹄中锁,前功总废泪双垂。此图为牧马防变,马虽得返家,但野性仍在,在放牧时,须时时留意,防马断锁逸逃。比喻修养心性的过程中,在尘世应对上,仍有放纵心性之诱因在,须严加提防。
第五图(閑适自在)颂云:撇去荒郊不用看,闲观绿水与青山。闷来独往岩中歇,一坐红输两三竿。牧童才知君子性,清阴下,水潺潺。纵横自在无人问,乐然喜笑满容颜。此图为闲适自在,心猿意马已遭驯服,不须严管亦不会逸逃,青山绿水无处不自在。
第六图(纯和自然)颂云:垂缰曾救主人公,性善安闲道不空。歌舞万章无尽美,古来堪做本家风。直然养得纯和性,童又喜,任纵横。信步闲游方外景,绿岩独对与青松。此图喻纯和自然,人马相得,心性相融。
第七图(忘机返性)颂云:牧童自在乐岩前,客看诗书不记年。性空勿须擒意马,忘机绝却把心猿。这会下手拿住性,睡无忧,省无牵。运动八纯消息理,顺常时用返经权。第七图为忘机返性,不须再牵持挂虑心猿意马。
第八图(逍遥随缘)颂云:清风斜日就天涯,好对山童共饮茶。溪畔放骄无我固,闲花野草是吾家。端的有些真诚信,逍遥处,乐烟霞。人生百岁浑如梦,随缘度日布和麻。此图为逍遥随缘,无处不是好山好水,尘外即道中,应世即修道,静处炼气,闹处炼神,不惧尘染。
第九图(人马两忘)颂云:心似槁木若寒灰,不做功夫自舞吹。骏骥收来岩下卧,好向峰前避世居。乐然有个无动性,高处坐,乐辉辉。斩断葛藤休引梦,清宵何处不明白。此图为人马两忘,身心俱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
第十图(马死守一)颂云:忘言一性总包含,密隐潜形外小庵。马死孤身闲步去,纵横歌舞假痴戆。迅步有似闲人性,常守一,勿言三。不夜辉光无遮障,炉煨书卷罢清谈。此图论守一合道,意马已死,心如死灰,外诱已绝,不再受心牵制,独自逍遥,忘言离筌。文中的常守一,勿言三指牧马十图前《三法颂》所说的”“”“三者;“守一,指三者归为一体。
在牧马十图之后,有三圆形,中有人像,第一图为道者像,二者为婴儿像,三者为老子像,无标题,姑名之为修圆三图,并为之取名为:《全真用道》《法身清净》《道体无为》;
其中前两者图后有颂,第三图有图无颂。此三圆图,是十马图修炼完毕之后,再续修的三个修圆阶段。
第一图(全真用道
全真用道标题为笔者所加,底下二图同。)颂云:双忘人马杳无言,内守全真养自然。大道不须生善巧,饥餐渴饮困时眠。得一忘心专守一,众妙门,玄又玄。炼就玉胎分造化,壶中别有一重天。此为全真用道,道即平常日用,饥餐渴饮困时眠,此为得道应世之写照,得道贵在应世、济世。
第二图(法身清净)颂云:法身清净彻三天,名强都忘总莫言。宝塔无形常见在,金龙帝跨永延年。性灭心忘无个事,光裸裸,赫蟾津。始生不知谁之子,元来始初紫金仙。此图喻意成就法身清净,上升三清天而为大罗金仙,身放紫金光芒。
第三图(道体无为),圆圈中有老子像,象征道体无为,所以有图而无言,无任何文字出现,此为道不可言诠,离名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言之不得。
牧马十图为修心炼性之基石,而三圆图则为修性之极致。十马图和三圆图合成为完整的修性法门。;;
用牧牛来喻修炼心性,始于《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佛说放牛经》以牧童牧六牛,喻制炼六根。其后至《佛遗教经》的译出,而有牧童以鞭策制牛不使放逸,伤人稼穑为说。《佛遗教经》之说,在唐代大行于禅界,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人皆曾取以为喻,用以为禅宗公案。至宋,而有多种牧牛图出现,其中以北宋末南宋初的廓庵禅师《十牛图颂》影响最大。十牛,并不是十头牛,而是牧童牧牛的十个步骤。首先是寻牛,其次见迹,其次见牛,其次得牛,然后加以调牧,骑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两忘,返本还源,入鄽垂手。用牛比喻心性,至最后而修炼有成,与道合一,无为自然。
道教用牛为喻,最早者应属吕洞宾《纯阳真人浑成集》以铁牛耕田为喻,重在河车运行三丹田,和佛教无关。至北宋张伯端引禅入内丹,以说修性,其后金丹南北二宗,受禅宗影响渐深。金代全真教七真门人好以牧牛为喻,其中丘处机的弟子王志坦更撰有《六牛图》,依书名看,应是分六个步骤来谈修炼心性,和廓庵的《十牛图》用意相近。
但金代全真教,自王重阳起,也好以心猿意马为喻心性的难制易放,所以除用牛喻修炼心性外,也用马为喻。道教修炼心性最有名的,便是圆明老人的《十马图》。

《十马图》和《十牛图》,都是用十个步骤来叙述心性的修炼,但两者说法差别甚大。十牛图由寻牛开始,其次见迹、见牛、得牛,至得牛已是第四个步骤,至第十图则是返本还源,得道自然,修性至此,圆满有成。
《十马图》是直接由擒马开始,擒马即是得马,笔者据其颂文内容,分别给予标题名称,依次为:《擒马加络》《以鞭约制》《牵马归家》《牧马防变》《闲适自在》《纯和自然》《忘机返性》《逍遥随缘》《人马两忘》《马死守一》。至第十图马死守一,守一即得道,但未能应世。修道之人,须自度度人,才能全其道业。所以接下来是全真用道的应世济世,其后为法身自然,及道体无为。所以十马图须另加《全真用道》《法身清净》《道体无为》三圆图,才是完美的修炼心性。
《十牛图》十个步骤,到第十图已是完美的修性最高境界。但和《十牛图》相较,《十马图》并非完成整个修性过程,须另外修炼济世应世,且能全其真性法体,如此才能得道。以此看来,《十马图》较《十牛图》多出济世用世之说,说法较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5c31af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6.html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