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发布时间:2018-09-22 04:23: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小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这个没有意义,那个有意义,还有挺多人在深思苦虑“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么今天,只要你看到这篇文章,你就是有缘人。小编这就告诉你,“意义”的真相整篇文章分为两部分:上:理性的崛起下:理性的陨落整篇文章读完大概需要20分钟,你可以选择不读但是与我何关?这个没有意义那个有意义意义,是什么?↖↗↘↙↖↗↘↙↖↗↘↙↖↗↘↙↖↗↘↙↖↗↘↙↖↗↘↙↖↗↘↙↘↙↖↗↘↙↖↗↘↙↖↗↘↙↖↗↘↙↖↗↘↙↖↗↘↙↖↗↘↙↖↗↘↙↖↗↘↙↖↗↘↙↘↙↖↗↘↙↖↗↘↙理性的崛起%“人们真的想要他死”有这么一个历史事实,苏格拉底是被希腊的陪审团给判死刑的,但这个陪审团确实是真正的人民陪审团,由普通老百姓抽签组成的。这一事实也说明,“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之下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人民陪审团坚持认为苏格拉斯有罪,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人们真的想要他死。原因其实很简单,苏格拉底太痴迷于寻求事物的本质了,专挑别人的漏洞,一直问到你羞愧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他才罢手。要是只有你一个人也就算了,万一你还带着女朋友、上司、奴隶和仆人呢,你说你还要面子不?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以及包含了哲学思考的元素,要是他追问的对象从别人换到自己,那他就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没什么区别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们,总是认为,世界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解释一切问题源头。抽象来说,这个“真理”是“形而上”存在的。就像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之下还有电子、夸克....无穷无尽。你知道有那么一个意思,但是永远找不到源头。人 死这 #“历史上,哲学总是站在弱者一方”哲学讲思辨,讲道理。只有弱者讲道理,强者不需要讲道理。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基督教刚成立时,他们总是预言世界将要毁灭,但是说不清楚具体的时间;他们分食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血)和面包(象征耶稣的肉),以讹传讹,基督徒吃人肉喝人血。基督徒成了众矢之的。比如基督徒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就有人问: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干了什么?可是哪个基督徒知道呢?被问着急了,就来一句:上帝在给你们这群异教徒准备地狱!这时候,哲学为处在弱势的基督徒提供了帮助。但是,哲学与宗教本质上无法统一,宗教要求无条件的信仰,哲学要求无条件的怀疑。因此,这一时期,哲学成了宗教的幌子。之后的几百年,哲学家们也被扣上了“异教徒,诡辩家”的帽子@“啊!上帝”后来,基督徒在欧洲打遍天下无敌手,除了在边境和伊斯兰教徒们打打仗外,就没啥事情了。闲着也是闲着,就又开始讨论神学起来了。有讨论就有分歧,双方开展了激烈的学术辩论。说到辩论,哲学还真是爸爸。有个人叫托马斯·阿奎那,说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这个人解释上帝,可是一套一套的,他提出了五个方法来介绍上帝,我们就说说最简单的一个:“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原因,这原因就是上帝。”潜台词是:“你不认同这个说法,你就不是基督徒,是异教徒,赶尽杀绝,死啦死啦地”。基督徒势力那么大,谁敢和他们作对?姑且先认同吧。时间一长,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他当真了。啊!上帝,这个时期的哲学就是你的孙子。千万哲学家为了思辨,倒在了神学的刀剑下。有真知的人也抵不过舆论的摧残,传教士们都是神学的奴隶。!“心诚则灵,金钱是通往天堂的钥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马丁·路德的人,他认为相信上帝是可以的,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行为更重要。但教会可忍不了,这就好比今天有个人说,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爱国,只要内心爱国,不守法、不上税都行。哪个政府和当权者能忍受?斩立决。反正教会权力大,搜刮财富,还有制定各种等级法规。甚至出现了“赎罪券”。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你用你这一辈子的财富,购买“教会盖章发行”的一种证明,等你死了,就能上天堂。马丁·路德跳出来,老子不服!先是写文章打嘴仗,写的是畅销文体,在整个欧洲火起来。教会呢?也是一帮蠢猪,他们越骂马丁·路德,人民就越好奇,就越去了解他的想法。还别说,连教会的好多人都觉得马丁·路德说的有道理。一来二去,这个人用笔头改变了整个西方宗教环境。¥“宁愿死,也要怀疑”每个人天生都趋乐避苦,研究哲学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要找一个对自己有好处的人生观,那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哲学,从世俗观点里面挑一个喜欢的就行了。那为什么好多人还是愿意去思考“意义”呢?因为他们怀疑,因为他们是人,是人就要思考。所有的思想都诞生于怀疑,也都要经得住怀疑的审核。按照这个标准,西方哲学才诞生。&“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比先哲们怀疑得更彻底:我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会不会都是幻觉?梦境?当然,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也想过这个问题:庄周迷梦。我明明知道我生活、感受的这个世界无比真实,但是怎么去严格证明他是真是的呢?你非要说都是幻想,我也无法反驳。笛卡尔还真弄出一个方法:他想,不管他怎么怀疑,“他怀疑”这个事是确定的,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他有了“我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演绎的逻辑,但中西逻辑却不一样。中式哲学强调一个:点到为止,不深究,自己去体会。但是这个笛卡尔,又开始想了,我在怀疑,那说明我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完美地概念。但是这个完美地概念肯定不是来源于我自己,那只能来源于一个完美的东西,那就是上帝。完美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的,所以我感受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形而上学,不行退学”笛卡尔这套理论,和“形而上学”有关。古希腊那群人天天在想真理,但是不知道怎么命名,这时出来个人,叫做安德罗尼柯,下了一个名字: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中文典故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看到metaphysics后,联想到《易经》,就翻译成了“形而上学”。“信、达、雅”汇聚一身。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理解为用理性思维去研究能解释世间一切道理的“终极”。说的俗一点,就是一直问“为什么”,直到没有“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本体论。”“那些知识可以相信” 这是“认识论”。*“二元论与心灵鸡汤”笛卡尔呢,潜意识里面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心灵,一个是外面的世界。他认为这是相互独立的,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是不能由一个完全决定另外一个。讲道理,二元论对我们的人生还是有点切实的帮助。首先,我们容易去接受,把自己的心灵想成一个事物,把外面的世界想成一个事物。这样很容易分出:感官上和精神上。这就牛逼了,说明我们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一切体验归根到底是精神体验。九阳神功附体,邪魔退散。但我们一旦做到了“二元论”,我们也就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后来出现了一个笛卡尔的接班人,叫斯宾诺莎。他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追求。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他们的行为也都是上帝的意志,无论他们怎么在外界对我,我都应该接受。我死了,也是作为实体的一部分。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天人合一。在斯宾诺莎的时代,哲学前途很光明,后人不断完善前人的成功,一定会不断接近真理,找到终极答案也就是时间问题。但是科学家们不服!!!+“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通过多次个别的现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科学家们发现演绎法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它不能产生任何新知识。同时,归纳法也有意的哲学意义上的缺陷: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性尝试完毕,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一个100%的确认。科学的真理顶多算是一种概率真理。17世纪的英国,有个叫洛克的哥们,官富二代,坚决拥护“经验主义”。那么数学派站队在“归纳法”,科学派站队在“演绎法”。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派,被称为“理性主义”,洛克代表的科学派,被称为“经验主义”。17世纪的欧洲,也有一个著名的人,叫做莱布尼兹,就是那个困扰大学生很久的莱布尼兹公式的创始人。他和洛克有过一次很有意思的争辩:洛克:理性主义者所谓的那一套先于经验的公设、理念,和动物的本能没有区别莱布尼兹: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能通过经验思考总结出规律,禽兽不会。因此人可以抓禽兽。“吃苹果的牛顿和他的机械论”英国人在这场战斗中输了,之前洛克赏识一个年轻人的才华,他叫牛顿。牛顿一看洛克贝莱布尼兹欺负了,二话不说就上。最后牛顿赢了,赢得不光彩。我们都知道有个“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当时其实是这样的,他俩分别发布了微积分的论文,莱布尼兹其实要比牛顿早三年。吵了很久,最后呢英国皇家学会说,牛顿是发明者。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就是牛顿。牛顿呢,给当时的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猛击了神学。之前很多神学的玄乎解释,牛顿力学给了一个可以演绎的解释2、开始尝试用物理学来解释人类、意识与世界。---------------这叫机械论严格来说,机械论应该是偏向于经验主义的。那时候的人们觉得牛顿就是神,都希望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学、物理公式,去理解世界。哎,理科生对世界的美好幻想莫过于此啊!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物质能对意识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证明人们不能靠思想意念去改变物质,但是不能严格地证明意志完全由物质决定啊 !!=“最可怕的决定论”机械论后,就发展到了决定论。什么是决定论呢?按照机械论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食物之间都存在严格的规律。如果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那也得遵守严格的物理规律。那么世界该怎么走,人类怎么发展,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预测所有事情。听起来很厉害,但是仔细一想,如果一切都是决定了的,人类丧失了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既然没有自由,那就没有道德可言,因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无论做出什么行为,都是超越人类认识的物理规则所决定了。社会秩序瞬间便瓦解,一切罪行都是有原因的,并且不是执行者所能控制的。在社会中一团担惊受怕的环境下,人人都担心决定论不可被推翻。社会上下一片担忧。(“把哲学家弄疯了”1711年,出生了一个人,叫做休谟,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休谟认为之前的“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都有根本的缺陷,那就是双方讨论的问题,超越了人的经验人士范围,这样的话,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是啥,怎么说都可以。“经验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根据人们的经验,回答不上来。因此,休谟认为,我们意识中的“我”,也就是很多经验的片段,但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际的“我”存在。换句话说,他认为“我”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休谟只认为有两种知识是真实可信的:1、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2、我们自己经验过的、摸到、闻到、看到的知识,这些都是可信的。这时,休谟向“因果律”开炮了。因果律属于第一类知识吗?因果律显然不能没有经验来推导出来。因果律属于第二类知识吗?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出来吗?不属于。不能。不能通过一次观察到的事实,就严格说这是一个规律。不存在必然性。然后休谟说,因果律只是一种心理错觉,只是我们期待两件事情再次一起发生,但没有可靠的根据。再多次的偶然累计在一起也不可能把偶然变成必然。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那么归纳法呢?归纳法叫做,从个别的事件里面总结出普遍规律来。潜台词就是:归纳法的前提是存在因果律!!这tm不就成了循环论证??那个时候的哲学家把休谟的观点拿来一看:理性主义有独断的危险,对!我们需要经验!因果律与归纳法是循环论证,也对!所以因果律不能用经验证明,所以没有因果律就没有归纳法,又是对的!哲学家,卒。)“承让,在下康德”康德是德国人,用现在的话简单来说,他就是个宅男,搞出一本《纯粹理性批判》。他提出一个惊人的意见:我们应该把主客观的关系颠倒过来。在这个世界里面,人是一种很可怜的生物,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真实的面目,人类能够感受这些事情,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加工机制处理过的。也就是说,人类感受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之后得到的东西。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桌子、椅子,经过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处理后,告诉我们这是桌子、椅子,但是他们真实的样子我们永远不知道。有色眼镜,就是这样。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失误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世界,是表象。康德认为,我们只能研究我们感觉到的事情,但是无法研究物自体。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物体都是带有因果律的。进一步说!我们的自由意识呢?我们的自由意识就是物自体!无法被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处理过的因果律所看透。“先天认识形式”包括了很多,空间、时间、自我、道德、甚至“物自体”本身。也就是说,科学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识。问题完美解决。很像这样的一个问题,二维的蚂蚁无法理解三维的人,三维的人无法理解更高维的生物,我们只能知道四维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投影——表象。但像之前先人们的理论一样,康德逻辑还有一些不完善,他虽然分出了“物自体”与“先天认识形式”,但是他无法证明“物自体”是“物自体”,“先天认识形式”是“先天认识形式”。这是个无限循环。{“黑格尔”他提出了辩证法,世界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矛盾的双方可以共存,但是处在一个动态、甚至冲突的环境中,在正反的相互作用下,达到了平衡。并且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自发且抑制不住的。同时黑格尔认为这种变化是有方向的,最终的形式就是成“绝对精神”他认为,之前的哲学家错就错在,认为人的理性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他认为这些都是统一的,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精神,理性精神。黑格尔说,那个被绝对精神决定了的、借以认识世界、实现绝对精神的人就是他自己。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呵呵呵呵呵呵呵。辩证法的最终结论就是,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上篇 完请输入图片描述理性的堕落%“悲观的生命意识”别看黑格尔这么牛逼,还是有个人跳出来和他唱反调,这个人就是叔本华。还记得康德这货吗?他提出的“物自体”是无法被人们通过“先天认识形式”所了解。叔本华的想法和康德也差不多,只不过叔本华是悲观的,康德是乐观的。康德觉得理性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虽然理性关不了“物自体”,但是“物自体”也不影响我们的世界。我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了。但是叔本华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物自体”对我们世界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用理性控制不了。为什么呢?叔本华认为存在一个“生命意志”,虽然满足欲望能带来欢乐,但是欲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满足不了欲望,人就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就会有更难满足的欲望,就更加痛苦。所以,表明上看来,认识自由的,但是其实是受“生命意志”所控制。因此,叔本华认为“意志力”是克服欲望的唯一方法,当我们能控制欲望后,就算降服生命意志了。不过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现实中的安慰,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很差的地方,那就不必期待太多,调整心态。追名逐利反而会让自己更痛苦,也就没什么生活压力了。#“‘理性’的危机”说句实话,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其实没什么新鲜的,除了一点:他暗示了“理性”没落的危机。之前的哲学家一直吊死在“理性”这个通天塔上,找不到尽头。叔本华提出,生命意志比理性更重要。WTF?攻击理性?没了理性,我还是我吗?对,没有权力的话,你还是你。有了权力,你就不一定是你了。为此,尼采将“生命意志”上升到“权力意志”同样,他把道德分为“弱智道德”和“强者道德”。他大声喊出:上帝已死!这是因为,上帝死了,人们就不用遵守基督教那套普世道德了。因此,他希望“超人”出现。简而言之,他推崇“精英主义”。尼采认同,人类的知识,如形而上学、科学理论等都是理性的,但是作为世界本质的权利意志是非理性的。人类去了解世界,并不是想要超脱自己,而是想要控制世界。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进取的价值观,成功至上。哲学不断地向科学求饶。牛顿力学、进化论、心理学等等现代科学,几乎把宗教打趴下了。因此,机械论和决定论又逐渐获得了主动权。比如进化论就狠狠地打击了基督教,消除了人的神性,归纳与总结成了动物。对哦,人本身就是动物啊!@“科学搞死了公理”理性主义者相信这个时间上存在某种先验的真理,其根据之一就是欧式几何的存在。而非欧几何的出现,说明欧式几何无非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因此,理性主义哲学家对“真理”的期待又降低了。更别说之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高维空间、超弦理论等等。这些学科不断地否定最早提出的那些学科的权威性,不断地告诉人们,“先验真理”另有它物,之前的通通不是。推翻了之前理论的量子力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它和广义相对论却是矛盾的。为此人们又提出了超弦理论,试图统一二者。!“理性所剩的尊严”20世纪初,有个英国人,叫做罗素。是个牛逼的人,一生的妹子就没停过,还不断换。他推动了逻辑实证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语言来研究揭示哲学。最精确的语言,就是逻辑符号。他们想用最严谨的逻辑符号代替之前所有的哲学观点,用逻辑的方式研究前人的一切命题。一只脚踩着逻辑,另一只脚踩着实证。应该会走的很稳吧!最后只剩下了两种命题:1、桌子是桌子。重言性命题多会被误以为是真理。2、小草是绿色的。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不是普通真理。这两个问题被他的大弟子自宫了。这个人叫,维特根斯坦。就是那个小时候和希特勒一起上学的那个超级富二代。他年轻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做《逻辑哲学论》,他认为自己解决了所以哲学问题。在这边书里,他认为语言都被他用逻辑工具分析完了,所有能用语言表达的句子他都明白怎么回事了。所有他有一句名言: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用逻辑表达),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但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全盘否定了《逻辑哲学论》里面的观点。他突然发现,人在不同环境下说同一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停留在表明的逻辑分析,还得结合应用场景。其实吧,他揭示的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这也说明,理性从根本上无法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维特根斯坦亲手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进度,又毁掉了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过后”和逻辑实证主义基本同时诞生的是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看到的是科学的严谨性,实用主义看到的是科学的实用性。那具体怎么个实现法呢?实用主义者回答:这得看真理的效果,效果好的,就是真理!WTFFFFF?我们中国人有一句熟悉的话: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实证主义有这么一个问题,比如你说神仙存在比不存在好,那么神仙就一定存在?说道理,还是没有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伪实用主义了。&“从证明存在到证明不存在”谁说科学上没有进化论?有!那就是证伪主义这么个说吧,人们不断提出的科学观点就像基因变异一样,各种暴力猜想。证伪呢,就像自然环境的筛选,经不住证伪的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这个东西非常好用啊!!不管是宗教、语言、科学通通用这个,效率是很高的。那“证伪主义”怎么终结“形而上学”呢?最基本的推理工具是演绎推理,规则是从一个绝对真的命题出发,推出一个绝对真的命题。但是证伪主义说,恰恰是绝对为真的命题不可证伪!如果你非要说它是真的,但你说不出为什么,那其实也就和什么迷信没啥区别。尽管证伪主义是很好的检验工具,但是它也有漏洞。有一个词,叫做误差。误差分两种,系统误差与绝对误差系统误差是可以消除的,但绝对误差不行。问题就出在这个绝对误差上,很多情况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造成了绝对误差,也就不能消除了。这个就跟“物自体”有点像,无法认识的事物,无法优化。^“扯回正题:人生的意义”你看我之前说了这么多哲学,其实也是有用的之前说了,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追问人生意义,那我们什么时候回追问人生意义呢?我觉得吧,人都是在焦虑、失意、悲观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人吧,天性都是趋乐避苦的,发展奋斗这么多年,研究各种东西这么久,不就图个内心安稳?用尽一切手段与研究方法,追求快乐,填补空虚。似乎呢?最直接的办法并不是研究之前我们说的那些冗长的东西,老百姓自有一套方法。你问大妈:我觉得现在日子不快乐,整体很焦虑,怎么办?大妈说:这有啥,乐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为啥不乐呢?在大妈眼里,“追求眼下的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你又问大妈:我现在很孤独,没人理解我,我期待一个soulmate,但是我找不到,怎么啊?大妈说:多看点积极向上的文章,听听好听的音乐,多参加聚会就好了。在大妈的眼里,“主动去改变现状”就是人生的意义。等等当然以上的答案当然不是唯一的答案,千人千面。在理性的领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没有答案,走不通。萨特告诉我们,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就应该有承担选择的责任。不能逃避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也需要承担责任。我尽量在这里不扯哲学,但是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做加缪。假如世界上有一个终极真理,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面有某种高于一切的东西。那么人存在就是有意义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重要的真理,来引导生活。这就是“形而上学”所说的人生意义。可是,当形而上学不存在了,还有什么?没有了终极真理,人道理为什么而活着?人活一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世界就这么存在了。但是人生活总是需要理性思考的,没有理性,人就不可能活下去。而所有的理性,都是有目的的,至少是先在的目的。但是哲学结论却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目的。人的本能告诉我们,在没有目标的时候,会产生荒谬、彷徨、焦虑等感觉。所以我们想找个目的,来去除虚无的感觉。但是形而上学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加缪认为,我们的世界是荒谬的。就像我们听故事一样,得有开头、过渡、高潮、结尾。这样的故事才有卖点,人们才会感兴趣。但现实是什么呢?现实中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没有道理地到来。并不是在人生完成了高潮、进入结尾时到来。可能故事刚开始、刚开始有趣、刚进行到一半、刚开始庆祝高潮等等的每一个时间点,死亡就到来了。我们希望的世界是,在你临终之前,一群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陪伴你,世界人民关心你,媒体歌颂你的丰功伟绩,然后你安然离开。但是真实的世界很可能是,你去世的时候,你的儿女在玩耍,世界人民也都在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更别说被资本掌控的媒体了。这样的现实,让人感到荒谬。我们还可能在拼命努力很久后,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比如升职、财务自由、表白等等。总之,这一段时间一定能让他升华,达到高潮,然后心满意足地接受下落,然后死亡。其实我们本能地以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高潮和结尾,本能地无法摆脱这种想象。但真实就是,突然一下子就结束了,没有任何征兆。公正地、不带任何感情地来说,确实就是这样的。唯一的做法,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到人生意义,我们只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告诉自己,这是有意义的,并乐在其中。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信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当有困惑的时候,直接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自杀?最先想到的一个理由、借口,就是你当下的人生意义。怕死也是一种意义,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眼前物、眼前人。人不断成长,这个答案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有时候,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他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需要再问这些问题了。那 / 我所 / .下篇 完本文为 @吱士学堂言尼玛 著作,如有转载,请联系小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0c0a3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2.html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人生没有任何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