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北京“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8-10-02 16:58: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地方│北京“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都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9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关于“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座谈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计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提出五项重点任务。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着力”等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深化提升院市合作。

支持中科院在京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作用,吸引和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幅度提高北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院市双方发展需求和共同目标,协同推进中科院京区机构改革,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中科院资源与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共同把北京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基本原则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集聚院市双方资源,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双创”行动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重要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破制约创新活力迸发、影响创新能力提升、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形成科技体制改革合力。

打造知识创新高地。加强基础研究,在中科院发展优势领域,超前部署国际科技前沿攻关;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抢占世界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强面向首都发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研发,推动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促进科技产业融合。加强产业创新引领和高端技术突破,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一批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率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体系。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速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并向全国辐射。

主要目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信息科学、基础材料、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农业生物遗传、环境系统与控制、能源等前沿领域,产出20个以上全球领跑或并跑的重大原创成果。

建设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及先期启动的六大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取得阶段进展;在空间科学、网络安全等领域,积极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形成改革政策合力。全面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并完善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共同探索和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落地一批科技成果。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中科院5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实现产业化,推动120余项重点科技成果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开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第五代通信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开放5个以上公共技术平台,实现30项以上关键技术突破。

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在类脑智能与机器人、高端激光制造等领域共建2个以上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各区与研究所共建2个以上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重点任务院市双方进一步汇集优势力量,以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共同推动中关村和怀柔两个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共同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引,着力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科学技术研究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

1.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发挥中科院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优势,鼓励和支持中科院在京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京实施,支持中科院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脑研究计划和新清洁能源计划等全球重大科学计划。聚焦信息科学、基础材料、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和技术储备。在节能环保、航空航天与先进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2.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围绕第五代通信技术(5G)、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3D打印、智能机器人、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联合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展脑科学研究计划、量子通信研究计划、纳米科学研究计划,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标准,引领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

3.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作用,围绕原始创新、创新创业、协同创新、高端引领等主题,在科学城内的中科院在京研究所率先试点新政策,试行科技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科研机构管理与分类等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藩篱,充分激发中科院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

二.联合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

科学统筹怀柔科学城建设,完善怀柔区产学研生态链条。重点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型前沿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合理布局科学教育、科研转化、综合服务配套、生态保障等多种空间功能,将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为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新地标。

1.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进展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一批大科学装置落地,打造多类型、多层次、互相支撑、互相配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三个大科学装置建设进程。按照“成熟一个,供应一个”的原则,保证土地供应并预留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配套服务,协调解决大科学装置配套资金需求。

2.共同谋划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

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探索推进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模式创新。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积极筹建综合型前沿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按照“大科学+大企业”的思路,在空间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积极争取建设1-2个专业型国家实验室。

3.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及配套保障体系

鼓励中科院各研究所在怀柔设立成果转化基地并统筹规划,重点集聚发展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态,为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怀柔落地转化提供有效保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协调解决阻碍怀柔中科院在建机构在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引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怀柔科学城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早日将怀柔科学城建成中科院在北京的第三大聚集区。

三.协同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

院市双方定期梳理和发掘中科院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和在京企业需求,深入推进中科院与北京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中科院研究所与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通过共建新型协同创新研究院及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形式,打通成果转化渠道,引导中科院科技成果持续向市场转化,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建设,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1.联合共建新型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探索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以北京市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建北京类脑智能与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为试点,搭建集“产业链条制片人、技术服务新平台,创新研究管理者”三位一体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并推广;逐步推进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与北京市共建高端激光制造创新研究院、北汽集团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全固态电池创新研究院。推动北京市各区政府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共建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推动北京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纳米所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积极推进产业化聚集区建设

依托顺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承接能力以及作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之间连接枢纽的地缘优势,着力在顺义打造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聚集区,积极承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重点聚集与工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联系紧密的科技成果。协调推动中科院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落户,支持卫星定位、导航、位置服务、地面空间遥感等项目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布局;以中关村顺义园北京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共性技术的研发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充分借助中科院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研发优势,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车生态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相关产业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制造+服务转化。

3.着力推动中科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双方结合中科院“十二五”期间的“一三五”规划组织实施成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先导与优势材料、轨道交通技术等有助于形成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产业领域,梳理一批具备转化条件的成熟科技成果,共同发布成果目录并推进在京转化。持续跟踪“十三五”时期中科院研究所“一三五”规划重要科技成果产出,借助院市共建的转移转化平台,共同协调土地、资金、政策等配套资源,通过完善工艺、明确应用、推动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等手段,在京完成技术熟化,2017年前重点推进首批12项拟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滚动跟踪,持续推进中科院“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

4.继续深化推动已转化科技成果加快发展

重点跟踪绿色制版印刷技术、虹膜识别技术、准分子激光光源等15项“十三五”时期正在北京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统筹引导相关资源,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市场推广、商业模式创新和团队建设等多方面服务,推动成果快速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国内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5.共同设立多种形式的成果孵化和转化基金

共同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模式,联合推动中关村发展集团、首科集团、国科控股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共同发起设立前孵化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探索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曙光等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或企业发起设立前孵化基金,为成果转化打通融资渠道,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促进开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继续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为科研院所、高校,特别是大中小型企业等国家创新单元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服务,探索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

2.联合推动一批技术平台开放

联合推动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中科院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北京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中科院科学仪器研制技术服务中心、EDA中心、北京地区机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等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中科院北京20余个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3.加快建设一批新技术平台

围绕半导体、生物医药、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北京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中科院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技术平台、半导体光机电一体化研发测试平台、先进生物技术孵化平台、放载药聚合物微针贴片中试研发平台等一批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五.共同促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奠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中科院在科学普及中的国家队作用,积极推动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

1.发挥中科院科普资源优势

加强中科院科普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中科院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进一步挖掘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文台、植物园、标本馆、博物馆、野外台站、实验室、图书馆、互联网站等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在保证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增加开放时间,改善科普展示馆(厅),丰富互动参与内容。

2.推动中科院开发科普产品和活动

推动中科院开发科普图书、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展项、科普教育等科普产品。统筹科普资源,结合重大科学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开展特色科普活动,联合开展“中科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系列活动。凝聚中科院科学家的力量,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发挥国家科学传播的主导作用,提升京津冀地区公民科学素质。

3.共同打造国际科技传播影响力

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首都发展的科学问题,依托中科院的学术力量,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组织和个人,共同在京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活动,扩大北京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影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e2387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1.html

《地方北京“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