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发布时间:2011-05-10 01:2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一、树立目标意识

2005年《考试说明》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方面。

“理解 ”有两点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要求达到五个目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明确命题特点

文学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观0515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全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写的。

(一)细读选文,可知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五个特点:

1、内容厚重。作品内容有着较强的进步性,它或者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或者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者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一般地说,与时代精神相悖,不能激人上进的作品不能进入试题。

2、突出人文气息 。入选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淡化时代背景,表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如《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高林瑜)、《合欢树》(史铁生)这些作品的背景在阅读中的作用都是较小的,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3、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品味,艺术手法平淡的作品不进入试题。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是高考散文阅读材料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其运用的技法总是多样的。这既与文体自身特点有关,又与命题考查的需要有关。

4 体裁以散文为主。综观0515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从选文的文体上看,仍以散文为主。有抒情散文如《春天的梦》,《合欢树》;有说理散文,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波滋曼的诅咒》;有文化散文(文艺随笔),如《贝多芬:一个巨人》,《阳台上的遗憾》等。

5、选文字数一般在1000个左右。

(二)分析题型,可看出05年以前试题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1. 每个阅读语段命四个小题,在这四个小题中,对作品词句的理解拟题一个,对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拟题一个,对艺术形式的鉴赏拟题一个,对整篇作品的分析评价拟题一个,前三个小题为文字表述题,后一个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还可以分为几个子题。

2. 文字表述题的题型一般以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一般为多选题。

3. 试题难度适中,一般难度系数设计为57%。

4. 分值一般为18分。

05年从题型设计上看:有7份试卷采用了3+1的命题样式,即3道简答题1道多选题;有6份试题采用了4道简答题的样式;有2份试题采用了5道简答题的样式。从能力考查点来看,主要突出了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要点,评价作者观点,表达技巧作用体会,对文章的整体鉴赏(即多选题)等七个方面的考点的检查。分值也从18分发展到20分甚至22分,江苏卷为20分。

(三)发展趋势。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当然,这并非说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显示创造思维的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三、解剖思维误区

解剖学生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解题的五大误区

1平时阅读浅尝辄止,缺乏鉴赏意识。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以情感人,其审美角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注意欣赏娱乐的一面,不去深入发掘其它方面的文学因素,以致在阅读鉴赏中,找不准审美角度,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真谛。

2重题轻读,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1000多字的文学作品,仅用三五分钟草草读上一遍,还没从整体上领会全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急于动手做题。给果走了弯路,误时费力,造成误答。

3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作品中的一切手法,都是围绕塑造艺术形象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着眼理解全文,就不能正确地搜寻文学信息,也就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文学形象,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

4不能借助原文中的语词进行表述。有的考生在阅读中只会引用原文作为答案,一旦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不会间接地引用有关语词进行连缀作答,以致把答案做错。

5词汇贫乏,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有的考生在阅读中也大体了解作答内容,就是一时没有恰当的语词表达这个意思,以致造成误答。

四、探寻复习思路

明确了大纲要求和高考方向,我们也就找到了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捷径——回归课本。因为课本所选的课文既具典范性,又具科学性,是一笔很好的现代文阅读财富。所以我们老师首先挑选出1——5册典范的课文,然后根据文体将其主要归为两大类——小说和散文,然后根据考纲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因为学生平时学课文时总觉得与高考脱节,不知道考察哪些能力点,也不知道怎样去作答,所以我们复习的大体思路是:复习代表篇目——相关链接其他课文——方法、思路探究——迁移训练。现以散文为例,展示复习过程案例。

第一类抒情性散文

1、代表篇目《故都的秋》

2、复习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散文思想感情,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3、片段赏析:

片段一:

(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问题: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尾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奠定了写景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统领全篇。结尾升华感情,与开头相照应。

片段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1: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情绪)?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片段三: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来表现的。文中的这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4、相关链接:《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

5、方法探究:

1)①高考中针对文章开头设置的“……有什么作用”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开头,不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或点题,或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设置悬念,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高考中针对文章中间内容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中的内容,其作用往往是或过渡、或为下文铺垫、或照应前文、或对比,往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③针对文章结尾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结尾非常重要,其作用往往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2)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由“感”入“悟”。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阅读时要“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由“感”入“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或沉淀的结果;“感”得充分,才能“悟”得深透。

3)高考中考查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主,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天津卷《看树》18题)、对比(北京卷《合欢树》19题)、反复、排比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反衬(全国卷三《张家界》17题)、象征(山东卷《溯源》20题)等。要准确判断运用哪种技巧,有什么好处,必须掌握这几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然后再联系具体文章做答。

6、迁移训练:

结构思路:(1)开头的: 05高考中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小题;东卷《溯源》18小题;庆卷《阳台上的遗憾》18小题。(2)有关中间的:04年高考中天津卷《春从心出》第20小题(3)有关结尾的:05年高考中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第20小题;辽宁卷《切梦刀》第22小题。

思想感情: 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4题;辽宁卷《切梦刀》21

表现手法: 05年高考福建卷《日历》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分析”。湖北卷《土地》第20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二类说理性散文

1、代表篇目:《灯下漫笔》

2、复习目标:着重品味其中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词、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片段赏析:

片段一:品味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想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明确:略

2)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明确:略

片段二: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词、句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3)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的现有知识,说说你对“‘人’的价格”的理解)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

5)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4、相关链接:《漫话清高》、《短文两篇》、《拿来主义》、《我若为王》

5、方法探究:

1)说理性散文是散文,不是议论文,所以教师不要把生动有趣的散文鉴赏课上成议论文分析课。为此,要注意,不要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要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重点领悟,从而把握情和理。

2)高考测试的文本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本深层意义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⑥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解释的词语。

解答这类题目,树立语境意识非常重要。具体方法主要有:①体察语境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中的重要词语。②抽象概念具体化法。既要利用原有的阅读知识,更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直接运用抽象概念之前或之后的那些解释性语句来回答。③明晰指代法。可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就近指代,二是学会转化和对应技巧,三是蒙后指代,四是分析推理。④结构分析法,就是对词语所在语段进行结构分析,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重要词语的意思。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明确和做到:词不离句,置身段篇,因文释义,入境为先。

3)高考现代文阅读要考查的重要句子主要有:①结构复杂句 ②体现中心句 ③含义深刻句 ④象征意义句 ⑤文章总结句 ⑥使用修辞句 ⑦意义含蓄句

理解句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而要理解句意,要把重点放在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句意这一点上,要养成理解句意不离上下文的阅读习惯。具体说有下列几种方法:①分析句子结构。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主要意思,而修饰成分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②抓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如总起句、结论句和概括性强的句子,要注意它们包含的内容。③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结合上下文分析外,还应把自己的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来,使之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连贯思考。④分析修辞。比如去探讨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拟人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对记叙文,要着重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人,记叙了什么事,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对象,鞭挞了什么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抒情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分析它描写了什么景物,流露了什么情感,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善于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阐释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在开头和结尾用明确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出来;而记叙性的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点睛之笔。(2)从目的、启示处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②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隐含信息挖掘。①联系上下文;②抓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③从全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中挖掘。

6、迁移训练:

05年高考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18题;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21题;湖北卷《土地》1819题;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1820题。

第三类文艺随笔类散文

1、代表篇目:《胡同文化》

2、复习目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内容回顾:

①阅读全文,归纳概括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

明确:四方四正,取名有各种来源,量多且宽窄不一,方便安静。

②阅读课文,归纳概括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明确:封闭,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能忍耐。

③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哪些感情?

明确: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没落,带着一定的批判意识。

4、相关链接:《道士塔》、《咬文嚼字》、《读〈伊索寓言〉》、《人生的境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5、方法探究:

“归纳”和“概括”是比较强的阅读要求,也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解答这样的题可采用下列方法:①分解法,即从结构入手,从思路入手,把文段分为几层,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概括。②抓关键句法。这些句子起着“统帅”作用,其他句子是对它的解释或补充。在记叙文中,有些议论抒情句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要特别注意。③抓关键词法。如03年全国卷中《乡土情结》一文,“情结”就是一个关键词,可以根据这个词,提出问题:是什么情结”,有哪几种“情结”?还可以根据关键句,找出关键词,进行归并。

6、迁移训练:05高考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6题,全国卷二《春天的梦》15题,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1 ;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16题。

五、掌握应试策略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或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或景)等。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也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须知不同的鉴赏内容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选材、组材主要看是否典型,文章结构要看是否完整,过渡要看是否自然、恰切,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应看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要看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丰富多彩等等。

4根据命题的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 针对语料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语料选择上的盲目性。最好是将高考已考过的选文作为典型练习,作深入的分析,尽管过去的考题一般不会再考,但高考从选文到命题设计,都是非常考究的,作为解剖典型的“麻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试题编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的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在做完题目明确答案后,可从命题的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的意图、设题的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题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要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 再则,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

现代文阅读(课时教案)(平度1中高三集备组供稿)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习目的: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3、了解现代文阅读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阅读规律。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 导入:如果我们把现代文阅读中的句子”“词语比作是树干上的一枝一叶的话,那么,它们或郁葱,或枯萎,或充满生机,或呈现出衰落的生命现象,都与树干(文章)的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来关注文章中的每一个要考查的词语和句子,去熟悉和准确把握考题中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 考点解说: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考什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或隐含义;指示代词在语境中所指代的内容;与文章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关注的是语境义、修辞义、指代义

2 怎么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2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 考什么: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对象的句子(根据文体的不同,句子重要性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表示文章脉络、层次、逻辑的句子;内涵丰富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首尾句、点睛句、感情句、转承句、修辞句。

2 怎么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三、 课文链接: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1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清洁的精神,是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2 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答: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没有彻底失落。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 高考例析:

1、【2005年高考浙江卷】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8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答案:C

总结: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做到词不离句

2、【2005年高考上海卷】

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7.第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分析:体无完肤字面义是形容全身受到创伤。阅读原文,我们应注意到体无完肤修饰的是沧桑之感,再联系紧承本句的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不难判定这里的指的其实是心灵。由此可以得出该题的答案。

总结: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3、【2004年高考全国卷】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7.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分析:足够的力量其外延(也就是范围)是力量,其内涵(也就是具体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获得”“改变大自然。据此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准确地把握了词语的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该项正确。

总结:注意把握内涵,弄清外延。词语解释接近于下定义,往往要先确定其大的从属外延,而后再限制其性质即内涵。

4、【2005年重庆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17.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

答案:即使在这样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简析:纵观本段,作者通过南北方的建筑比较,来证明南方的宅院,也体现着汉文化的特征。将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这一句主干汉文化在咳血和低吟抽取出来,句子的中心便一目了然了,即强调了汉文化的存在状态,并由并列的宾语来显示其状态。然后将宾语与上下文内容对接,就不难找出以下答案。

总结:单句,从主干入手。当重要句子是以单句形式出现时,必须做好梳理工作,去芜存精,抽出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的构成,才能有效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5、【05年福建卷】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

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态度。

简析:分析这句话,可知该句通过其实这一副词构成了承上转折的关系句。这就意味着在理解该句含意时必须涵盖两层意思,而理解的重点应落在后句上。结合文段,明确被生活所选择你也在选择生活的内容后,便可组织答案。

总结:从句间关系入手。当重要句子以复合句式的形式出现时,把握分保存间的关系,成为理解句子含意的一把钥匙。

6、【2004年天津卷】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1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答案: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简析:分析划线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前一句说书中写有人生哲理,后一句用比喻的手法,说人生就像一部书,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显然后句是重点,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含义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上段谈以往如今的买书经历,前后对比强调现今买本称心如意的书很难。再结合比喻句后面的两个句子,不难得出答案。

总结:分清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分析语境义。

五、课堂小结:

(一)析词语的含义:

1、注意把握内涵,弄清外延。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分析句子的含义:

1 单句,从主干入手。

2 复句,从句间关系入手。

3 分清本体和喻体。

原则:分析字面义和语境义。

六、【追踪练习】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文中用画线句说明当时------------------------------现象。(不超过20字)

明确: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方法:分析本体,注意语境。

七、作业:

高考题汇编:《一日春光》(05年全国卷一)

《门》(2000年全国)

现代文阅读指导(二)

学习目的:

1、筛选整合信息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了解现代文阅读这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思路。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筛选整合信息

一、考点解说:

1、筛选整合信息

1)明确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看,一般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即文中的基本概念和与内容相关联的基本常识或知识)。筛选的考查常常是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选择;整合的考查往往是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

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选择题无论是选对项还是选错项,其命题思路都是夹杂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简答题的命题思路常常涉及到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所以就要求学生在获得信息后,还必须对信息进行语言上的综合的加工和组合。

二、课文链接:

《神奇的极光》课后练习二:反复阅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2、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3、试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实战举例:

例一:2004年冀鲁皖豫题《大地山河》中第二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题时重点落在怎样上,即把原题转换成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的办法有哪些。纵观全文,15段探河流,68段谈高原,910段谈雪。本题要求回答作者对高原的态度,因此要到68段里寻找答题信息。答题时要认真审读有关高原的三段内容,扫描重点语句,并进行合理归纳和恰当概括。

6段中说: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简言之,即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7段中说: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补足。8段中说: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土腰’……那时你大概才切实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简言之,即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案就是: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方法总结一:这类题常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上命题。这些题型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中提示的一个特点,要求学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或者指出原文中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等。这些试题需要答题者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或寻幽发微,他的答案常常是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需要答题者进行筛选和整合。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题《乡土情结》中第一题:从文中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那些童年的烙印

解题思路:本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地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就是烙印)也就是答题的信息区间。

经过阅读可以发现下面内容是作者难忘的童年烙印: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亲的乡情。

方法总结二:对于文中信息的整合,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明确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四、跟踪训练:

1、【2005年全国卷二】

选文:《植物睡眠之谜》

题目: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 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 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 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 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2、【2005年高考江苏卷】

选文: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题目: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3、【2005年高考江西卷】

选文: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

题目: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一、考点解说:

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明确考什么: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对推断想象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创造能力的考查。它包括由已知的事件(包括原因和结果)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由已知的条件、原因推断结果,对未来情况的推断,对情景进行想象,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进行想象等。

2)考查题型:通常放在第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第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3)明确命题思路:一卷题的设计,采用变换原文句子的形式或推知结果等形式出现。二卷一般没有对应的题型,只隐含在其他的答题项中,因为有些文题需要具备想象能力,不然就无法作答。

二、课文链接:

《采桑子   重阳》一词中,诗人通过写重阳,表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就这首词中你喜欢的诗句,联系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储备,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感受。

三、备考策略:

1、例题解析

譬如《转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试卷选文),文中说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作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文中又说:同时也有些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方法总结一: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例题解析: 

1997年高考就出过这样的试题。当年所给的材料是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的节选文字。节选的部分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弊端,丝毫未涉及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却出了这样一道题:

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 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从原文对《古文辞类纂》的评述中,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的看法,知道这就是指主题,中国古代散文的是宣扬尊君、卫道、孝亲这三种教条的;知道文中所说的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知道中国古代散文的是刻板的、僵化的。还要知道作者把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这两个弊端概括为两重械梏,并且说,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是写不出好的散文来的。因此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要突破这两重械梏。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进入答题状态。而答题时又要扣住散文的即主题来判断。据此可知,本题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C。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教条、严守封建教条的,所以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应该反对封建教条表现作者个性BD两项原文未尝论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观点。当年错判最多的是E项,主要是考生不明白两重械梏包括两个方面,而试题只要求对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作推断。如果考生对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解答本题会得到一定的方便。

方法总结二: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

3.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语境作推断和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内补写承先启后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应是:

要完成这道题,要注意这样几点:书法家上加引号,是讽刺的,否定的;书法家高局长因为经常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二字,其他字不会写,自然隐含着没有实际本领的意思;这高局长为人并不坏,笑眯眯歪着头我就献丑了不写了吧的神情、对话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至少态度不恶劣;高局长循声望去,这表明有人在较远处大声说话;不写了吧表明大声说的是请他再写几个字。而轻抖手腕劲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写得不错。根据这样的分析,补写的承先启后的两句话应该是:人群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当然,不一定就这样补写,只要补写出的两句意思正确,能承先启后就可以。

方法总结三: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和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譬如过去考过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这类推断的基本之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不过,这种类型的推断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过。考的主要是前两类。

四、跟踪训练

05年全国卷一第7

05年福建卷第4

05年重庆卷第9



现代文阅读指导(三)

学习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了解现代文阅读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思路。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结构与思路

一、考点解说: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明确考什么: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展现。试题经常设计的是:分析文章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关键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等等。

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就是把文章的线索、脉络、层次、段落和逻辑等进行条分缕析,然后解剖这些组织和构造。让考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二、课文链接: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大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毛泽东同志在北大工作期间,通过阅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具体了解十月革命,思想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1、第一段文字共有5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

2、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北大享誉中外的?



3、第二段文字中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备考策略

1、高考例析一

2005年高考全国卷】《春天的梦》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就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从全文看,《春天的梦》表达的是身处严冬的对春天的渴望与呼唤,立足点在冬天,自然应起笔于冬天;而且文中吟咏雪花的诗句(比如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等),又暗示了严冬中孕育着新春,雪花是春天的使者,并体现出作者对春的强烈期盼。此题答案可拟为: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方法总结一: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答题时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方能理清思路。

2、高考例析二

2004年高考全国卷】《大地山河》第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有一起的?

分析:《大地山河》是一篇散文,抒写祖国西北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本题答案可拟为: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方法总结二: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3、高考例析三:

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不太容易把握文章思路,但只要抓住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抓住重点段落,就意味着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文章第二段的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既是所在段落的中心句,又点透了全文的核心思想值得细细咀嚼。

方法总结三:注意找出中心句。

4、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四、跟踪训练:

2005年高考辽宁卷】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5年高考江苏卷】

2005年高考重庆卷】



(二)归纳内容要点

一、考点解说: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明确考什么:归纳文中要点就是对数个信息体进行综合。在思维过程中,是分析的逆过程,即化整为零地分析解剖,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考查中常常需要把若干个要点分别提炼或把若干个要点归纳合并再提炼。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命题要求出发,就是寻找出与题意指向、要求相关的信息。从题意看,有时考查全篇的中心思想,有时则涉及部分的中心思想,有时甚至是某一小部分的中心内容。

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

归纳要点;某段材料的观点是什么?(这些材料是直接还是间接作为这个观点的论据)某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个观点所成立的理由有的是俯拾即是的,有的却散落在文中,需要仔细归纳提炼)

概括中心:命题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段意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一部分的中心思想;主旨概括——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中心。

二、课文链接:《胡同文化》

阅读全文,归纳概括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

明确:四方四正,取名有各种来源,量多且宽窄不一,方便安静。

阅读课文,归纳概括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明确:封闭,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能忍耐。

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哪些感情?

明确: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没落,带着一定的批判意识。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备考策略:

(一)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

1、高考例析一

2005年全国卷一】第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分析:文章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是插入的内容,插入的目的是为了交代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的原因。第十段作者从东坡恨海棠无香写起,表达了自己喜爱无香海棠的极为个性化的理由,这一理由就是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作者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并举出了具体实例。第十一段虽只一句话,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直截了当地写了自己深爱海棠的其他原因。第一层是就花朵的色彩而言的,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突出的是那浅红淡白的花朵,色彩宜人。第二层是就其姿态而言,绿叶掩映,疏密适中。第三层以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的比喻,突出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方法总结一: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即可。

2、高考例析二:

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1——2——

分析:与此题相关的内容在原文第5自然段。(内容略)完成上面这个题目,既没有现成的句子可摘录,又无法找到局部概括的几个句子进行组合,也不存在取谁舍谁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材料的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抽象,运用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求解答案。就上段来说,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段说的是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令人神往的圣地的原因。其次要分析和提炼文段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一要明确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收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这座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谈到了生存空间的问题;二要明确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等,则谈及文化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修饰语言,注意两个要点的句式大体齐整,即可拟出答案。

方法总结二: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而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

(二)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高考例析:【1996年全国卷】第2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分析: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乐式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象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其音乐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可见他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破式的。这样,答案就可拟为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式。

方法总结:先理清文章思路,然后抓住关键句,提取信息,加以归纳。

(三)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单独设题不多,略讲)

方法指导: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研究标题与首尾段。2、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并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四、跟踪训练;

05年全国卷二《春天的梦》15小题,

全国卷三《张家界》15小题

福建卷《日历》15小题



现代文阅读指导(四)

学习目的: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现代文阅读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思路。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考点阐释:

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现实,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鉴赏其人物形象,探讨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例题解析

 2001春季高考题 《黄土》为例,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首先划出与父亲言行、动作、心理、神态有关的句子,并分析出其表现的性格特征。即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我给了他两元零钱让他买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等句子表现父亲近于悭吝的节俭;只知道劳动重病期间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等表现父亲勤劳;从来无是无非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表现父亲善良;还有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精神上贫困等。

综上,从而整理出标准答案为:父亲是一位勤劳、节俭、善良、精神贫困的中国老一辈农民代表。

3、思路总结:

A、划——在文章中划出有关对人物语言、行为、神志、动作等描写、叙述的句子;

B、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划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C、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意义;

D、答——答案的要点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任务的代表类型。

4、注意事项:一是从作品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处罚。不应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5、跟踪训练:

04年全国卷四《痛哭和珍》18小题

04年辽宁卷《认识自我》第19小题

(二)鉴赏作品的语言

1、考点阐释: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都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同时,对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是其他考点如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信息源。可以说,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最基础的步骤,最本分的事情。

2、课文链接

鉴赏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品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特别要注意最富特征的动作、姿态、表情、心理和景物的描写。如《药》中写黑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这一连几个动词,何等生动形象,活画出刽子手凶残、贪婪的嘴脸。

2)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怎样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性格。如葛朗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帐这些话,生动地表现了他只认得金钱、冷漠无情、贪婪无厌的守财奴本性。

3)要认真体会各种修辞格的作用和特点,要把辞格的运用与描写对象、作者的感情倾向、文章渲染的气氛,结合起来考虑。如《守财奴》中写葛朗台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就生动的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

4)要注意领会作品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对散文,更要注意辨析其风格特点:鲁迅的诙谐幽默,沈从文的平淡自然,朱自清的绚烂华丽,孙犁的简洁明快等。

3、例题解析:

05年福建卷〈〈日历〉〉第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4、思路总结:

要把鉴赏语言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应是筛选——鉴赏——表述,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语句,然后鉴赏语言,最后依据题目的指示,结合具体的表达内容和效果,转述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简明答案。

5、注意事项

一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鉴赏语言最忌讳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二要分析语句的组合关系。这样可以帮助提高鉴赏的正确率。

(三)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考点阐释;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2、知识储备:

1)明确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技巧

a、从表达方式角度: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b、从表现手法角度:象征、对比、想象、联想、类比、烘托、渲染等;

c、材料的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d、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e、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笔、反问、拟人、夸张等;

f、叙述人称的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变化;

g、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等。

2)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技巧的通常作用。

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起点明主旨或作者情感倾向的作用;联想一般起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的作用;反复一般起强调的作用;用第二人称一般有拟人化、便于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3、例题解析:

1)如1998年《报秋》,考查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经历的作用。

答案:反衬(表达技巧名称)玉簪花(表达技巧服务的主体)生命力之强(主体的特点)。

2)再如2000 《长城》,考查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

答案:将长城(表达技巧服务的主体)拟人化(表达技巧名称),便于作者与长城对话、抒发情感(具体作用)。

3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理解的能力。

答案为: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4、明确答题思路

A、答出具体的表达技巧的名称;

B、答出表达技巧服务的主体;

C、答出具体作用或主体的特点。

5、跟踪训练:

05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第21

05湖北卷〈〈土地〉〉第20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7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考点阐释:

A、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是概括、分析。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二是评价、鉴赏。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并且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做出理性的欣赏和鉴别。

B、对文章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2、命题特点:

1)在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中,评价内容的试题相对比较集中。另外,有时也用主观表述题来考查;

2)评价的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3)试题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艺术风格、写作技巧等;

4)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起来进行。

3、例题解析:05年江西卷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分析:本题是把鉴赏与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B项考查的是鉴赏能力。ACDE

四项考查的是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正确答案是CD。文章第九节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超越以前的一切吗?从文意上看,作者是否定,从而推断C项错。D项中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不符合作者观点。从整篇文章来看,尤其是第二节,明确指出,作者对匆忙走路的人的态度是难过,是否定,是批评。

4、思路总结: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键在于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写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和评价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在作品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达到还原作品本来面目的目的。同时,还应认真细致地分析文章,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对文章本质的透视。另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想象、联想等方法,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鉴别和评价。

5、跟踪训练:

05年北京卷〈〈合欢树〉〉18

05年天津卷〈〈看树〉〉21

05年湖北卷〈〈土地〉〉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19734e2e3f5727a5e96234.html

《[高考必看]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