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发布时间:2020-03-30 11:27: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

1.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


A 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 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2.“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 天子赐予的井田

B 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 租种的诸侯土地

D 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B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 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D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4.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 加剧内忧外患

B 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 激化中日矛盾

D 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 汉都长安

B 唐都洛阳

C 宋都东京

D 元都大都


7.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 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8.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


A 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 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 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9.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 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11.“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并至,则安能不为非?(王符《潜夫论》)王符立论的出发点是(  )


A 重农抑商

B 本末并重

C 安定社会

D 抑制兼并


12.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 生产工具

B 作战武器

C 生活用具

D 祭祀礼器


13.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14.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15.《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 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 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 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16.乾隆四十九年(1784),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 泉州  

B 广州  

C 南京  

D 上海


17.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


A 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 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 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 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18.《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  )


A 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

B 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

C 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

D 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


19.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0.自北魏至隋、唐初都实行均田制以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但是宋初却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这样就导致了(  )


A 宋朝社会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B 对少数民族的作战失败居多

C 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二、非选择题(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王建《十五夜望日》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

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南江县志·棉布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3.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二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有什么功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国有土地相比较,私有土地是另一种土地所有权的体现。对于这种土地,国家是主权者,却不是所有者,只有对土地获得独立的专有权,并能决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形式的个人才是土地私有者。由于土地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土地私有制又可划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地主兼并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自明中叶始,土地兼并日益剧烈,造成如下后果:税田额数大幅度减少,失额土地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官僚贵族占有土地并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免除了赋税,成为非税田,财政税收因此相应减少。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沦为佃农,或者流亡,沉重的赋役日益转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导致他们的破产。民不聊生,流民遍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和欺隐,导致户籍登记与土地所有状况相互脱节,黄册里甲制度徒具形式,赋役秩序混乱。

——摘编自王钧《地权的困境:明代史个案研究》

材料三 ……土地集中,直接促使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具大犁的推广,因为大犁需二牛三人,犁头笨重、价格昂贵,一般五口之编户的小农,无力承担,即使买得起,也无法使用。只有在地主庄园上,徒附们集体耕作,大犁才有了用武之地。……土地集中为代田法区种法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汉武帝时,赵过发明代田法,使用大犁,可耕种5顷田地……稍后,农学家氾胜之在关中推广区种法,即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挖成沟坎,实行精耕细作。代田法和区种法,都是在一家一户的小自耕农中难以推行的。

——摘编自刘正山《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存着几种土地所有制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怎样占据主导地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二回答,作者认为土地兼并的恶果有哪些?据所学知识回答,唐代和明代为缓解土地兼并各采取过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并指出其依据。


答案解析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A


21.【答案】(1)“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第(1)问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是解题关键信息。第(2)问重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归纳。第(3)问从设置的地区方面解答,意义从生活、经济、文化方面思考。

22.【答案】 (1)商业发展: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社会现实: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

(3)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4)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解析】 本题用诗歌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形式新颖。回答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还要注意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23.【答案】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解析】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24.【答案】(1)官窑: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民窑: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2)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围绕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来思考两者的功能;第(2)问从私营手工业者的地位、生产分工、城市经济功能和新经济成分的出现等角度归纳。

25.【答案】(1)国有和私有,其中私有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外出现私田;春秋时期鲁国改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地位。

(2)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中小地主破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唐代实行均田制;明代绘制了鱼鳞图册。

(3)观点:土地兼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依据:土地集中有利于大型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成为多个时期农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国有土地”“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又可划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在理解土地兼并源于允许土地买卖,允许土地买卖为私有制发展的产物的基础上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财政税收因此相应减少”“社会动荡不安等回答;第三小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回答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997c389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8.html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