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考押题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全word版)

发布时间:2012-05-27 10:12: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宿州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说明:本试卷分两部分,第卷和第Ⅱ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卷分别交回。率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它与诗歌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二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动、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

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拔之以为根本 拔:攻取

B.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典:掌管

C.金陵龙蟠虎踞 虎:猛虎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系:拘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用之卒,子诚幼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因乃剌吾请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为敌所杀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诵,完成89题。(7分)

鹧鸪天

向子諲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

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9.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6小题)(6分)

1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潭记》)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戍卒叫,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5)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居易《琵琶行》)

6 ,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7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喜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黄山听雨

熊召政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选自《文明的远歌》)

11.“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6分)

12.按照下面的蚤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于。(5分)

1)请从抑扬的角度简析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邢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

2)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2分)

着酒而豪着雨。

13.作者在文末说,得到了“雨声滋养”,请联系全文,分条简述作者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滋养。(6分)

14.熊召政的散文语言典雅,文采蜚然,有“美文”之誉。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坐镇 食不果腹 合盘托出 鲜(xiān)为人知

B.部署 平心而论 委曲求全 半身不遂(suí

C.撕杀 旁征博引 分庭抗理 瞠(chēng)目结舌

D.愁怅 世外桃源 优哉悠哉 乳臭(xiù)未干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皖江城市带引来的是带着真金白银争相来此投资的央企,从而搭起经济腾飞的平台,而“国际旅游岛”在海南所掀起的房产热,其前景则不得而知。

B.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在一些地方役有得到落实。

C.跟东南沿海率先富起来的地方相比,大泽乡的经济水平还难以望其项背,因而涉故台(陈胜吴广起义旧址)还有幸保持着比较朴实的原汁原昧。

D.霸王别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谓路人皆知,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霸王项羽是在哪里诀别虞姬的,又是怎么诀别虞姬的。

17.按顺序排列下面几十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

②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

④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

⑤那幺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

A.②③①④⑤ B.③④②①⑤ C.③②①⑤ D.②⑤③

18.下面六个句子,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错误,请先写出其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雷锋是一座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丰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②雷锋精神,闪烁看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凝结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③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④“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落实,必然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⑤激发人民中间蕴藏的道德热情,提高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⑥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19“言外之意”指话语里喑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6分)

1)传达室门口放着一只很雅致的花盆,司机小牛绕着花盘走了一圈,瞅着门卫张大爷问:“张大爷,这花盆挺好看的,放在这儿可惜了啊?”张大爷面无表情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

张大爷的言外之意是:____

2)司机小牛经常把轿车停在单位大门外,张大爷不放心。,终于忍不住问小牛:“小牛啊,把车停在这儿,不怕调皮的小孩子砸烂了玻璃、划坏了车子?”小牛不屑道:“张大爷,这是公家的东西!”

小牛的言外之意是:____

20.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不超过25字)(5分)

建议: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会遇见各种坚固的墙。

我们推墙十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百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千下万下,墙还是不会倒。

墙就是不会倒,但我们会因为用力推墙而肌肉强健,变成有力量的人。

墙不倒,不该成为我们自愿当弱者的借口……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宿州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D(原文为“与内容上……本不是一回事” 。)

2. C(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3. BA项绝对化。C项颠倒因果。D项“始终落空”错。)

4. C名词作状语,像猛虎一样。

5. A(用在主谓之间/动词,到B项:通过。C项:被动结构。D项:定语后置标志。)

6. C(原文有“会有言”,不一定是事实;“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错,原文是“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而不是“不能再领兵作战了”。)

7.1):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略:攻占、夺取。偕:共同、一起。亲信:古今异义,亲近信任。见:表被动,各1分,句义1分。)

2):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以:把。闻:使动用法,使……闻,译为报告、上报。状:情况。将:率领。各1分,句义1分。)

8. C(“化虚为实”错,应为“化实为虚”。)

9. 4分)①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②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③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④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

10.1)黄发垂髫(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函谷举(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唯见江心秋月白(6)越陌度阡(7)遥岑远目(8)画船听雨眠

11. 6分)①“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 “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③ “雨”是作者抒发感情和表达感悟的载体;④ “雨”赋予黄山以神奇和灵秀,让人感受自然之美;⑤ “雨”作为文中最重要的生动形象的意象,让文章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答出3点即可)

12.5分) (1)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对雨中黄山的喜爱蓄势。这样写能形成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果。(3)

(2)第一个“饮”就是喝酒;第二个“饮”是欣赏、品味、感悟的意思。(考查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意思对即可。)2分)

13. (6)①黄山雨让作者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和永恒;②黄山雨让作者反观历史,获得了平和、超脱的心态;③黄山雨让作者思考人生,获得了上升的动力,要在落拓的境遇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总之,黄山雨让作者在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中,获得了“锦绣之胸”,精神上长出“峭拔的风景”。(意思对即可)

14.8分)①词语运用:3分)

选用了诸如“翠微”“ 落拓”“ 啜饮”“ 获瞻霁月”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有古人炼字之功,如“雨中孵出的暮蔼”,“ ”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气氤氲的景象。

②句式选择:2分)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既有整齐典雅之美,又有变化灵动之姿。举例略。(答到排比句式亦可)

③修辞手法:3分)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文采斐然,诗意浓郁;如接连使用了四个“哪是”,构成排比,显得工整、典雅。第9段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15. BA和盘托出 鲜(xiǎn) C厮杀 分庭抗礼 D惆怅 优哉游哉)

16. DA不得而知,意为不能够或没有办法知道。“得”在这里作副词,是“能、能够”的意思。轻车简从,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多指有地位的人。C望其项背,意为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D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属贬义。

17. C

18.4分)

19.6分)示例:1)公家的东西,私人不能随便拿。\花盆是公家的,谁也不能拿走。

2)公家的东西,没必要爱惜。\汽车是公家的,坏了没关系。

20. (5)在遗忘临界点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间隔。(意思对即可)

2160分)参考2011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简析

材料中的“墙”具有象征意义。详而言之,可指个体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磨难、挫折、逆境等,可指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仇怨等,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阻力、障碍等,亦可指自然加于人类的某种灾难、祸患等,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

具体立意时,对于“肌肉强健,变成有力量的人”要做全面的理解。可以写出我们在与这些东西角力的过程中,走向坚强,走向成熟。即使“墙”没有倒,但我们没有逃避的理由。就像海明威的名言,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但你永远不能打败他。就像史铁生,就像乔布斯,虽然没有战胜病魔,但他们缔造了自己的神话。这里所说的坚强和成熟,可以表现为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可以表现为苏轼式的旷达和乐观,苏轼由“乌台诗案”始,黄州惠州儋州,越贬越远,越贬越苦,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坚强。

实际选材时,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可以是对现实的关注,可以是对未来的想象,也可以是对自我灵魂的考问。

参考译文

冯胜,定远人。出生时黑气满室,多日不散。等到长大,英勇多谋略,与哥哥冯国用都喜好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太祖曾从容询问平定天下的大计,冯国用回答说:“金陵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应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征伐,倡导仁义,收拢人心,不要贪恋女色玉帛,天下不难平定。”太祖大喜,让他留在幕府,命令冯国用掌管亲兵,用为心腹。后来他死在军中,时年三十六岁,太祖为他痛哭

冯国用去世时,儿子冯诚还年幼,冯胜先前已经积累功劳担任元帅,于是命他继承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洪武元年,冯胜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错降官一级,任都督同知。带兵沿黄河而上,攻取汴、洛,打下陕州,直趋潼关。守将连夜逃跑,于是夺取潼关,攻取华州,返回汴梁,在皇帝驻地拜谒皇帝,被授任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不久跟从大将军伐征山西。

过了很久,元太尉纳哈出带领部众几十万屯兵金山,多次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命冯胜任征虏大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万征讨纳哈出。皇帝又派以前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手持圣旨前往劝降。冯胜兵出松亭关,分别构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扎大宁超过两个月,留兵五万镇守,而率全军压向金山。纳哈出见到乃剌吾,吃惊地说:“你还活着呀?”乃剌吾讲述皇帝恩德。纳哈出很高兴,派他的左丞探马赤献马,将要窥探冯胜的军队。冯胜军已深入,翻越金山,到达女直苦屯,招降纳哈出的将领全国公观童。大军突然来到,纳哈出估计不能抵挡,通过乃剌吾请求投降。冯胜派少数骑兵受降。蓝玉与纳哈出饮酒,非常欢快,脱衣服给他穿。纳哈出不肯穿,环顾左右咄咄地说了几句话,商量逃跑。冯胜的女婿常茂在座,突然起身砍伤他的臂膀。都督耿忠抓住他去见冯胜。纳哈出的将士妻子儿女十多万人驻扎在松花河,听说纳哈出受伤,惊慌溃逃。冯胜派观童告谕他们投降,得到他的部众二十多万人,牛羊马骆驼辎重绵延一百多里。而都督濮英殿后,被敌人杀害。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皇帝大喜,派使者迎接慰劳冯胜等人,给常茂戴上刑具拘禁起来。碰上有人说冯胜隐藏了很多良马,派守门人给纳哈出之妻斟酒索求大珠奇宝,失去了投降者诚心归附之心,又损失了濮英的三千骑兵,常茂也攻击冯胜的过失。皇帝大怒,收回了冯胜的大将军印信,命令他回到凤阳府第,定期参加朝会,众位将士也不再赏赐。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

当时诏令排列威望高的功臣八个人,冯胜位列第三。太祖年事已高,多猜忌。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为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蓝玉被诛杀那一月,被召回京城。过了两年,被赐死,他的几个儿子都不得继承他的官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31cf629b6648d7c1c746e2.html

《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考押题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全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