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人物形象浅析 2

发布时间:2014-07-08 20:48: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宋江的人物形象浅析

汉语B122 邵莹 201206014224

】很多人认为《水浒传》的创作主旨是“忠义”。而小说中最能体现“忠义”的便是形象最为复杂,且最终成为“忠义”牺牲品的悲剧人物——宋江。本文把宋江的一生概括为“生于孝,兴于义,死于忠”九个字,试从“孝”、“义”、“忠”三个角度来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宋江 人物形象

《水浒传》是一部以我国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的古典名著。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描写了一群敢作敢为、豪放不羁的英雄好汉形象。“忠义”是本书的创作主旨,小说中最能体现“忠义”观念的人物形象莫过于宋江。封建伦理道德“忠”和“义”经常以相互冲突的形式体现在宋江身上,但这样一个始终标榜着“忠义”的形象落得个饮鸩而死的悲剧下场。

宋江的形象也有着相当的复杂性。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说道:

“一部书中写一百零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零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盖此书写一百零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

然而,也许我还是处于由“骤读之”到“再读之”的过渡地段。在我看来,宋江的一生可以用“生于孝,兴于义,死于忠”这九个字来概括。

1、生于孝

在《水浒传》中,宋江的出场是在第十七回的“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书中写道:

那人姓宋明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庄人士。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叫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根据小说“出场定型”的原则,宋江的人物形象便定型在“孝”、“义”之上。关于宋江的“义”,暂且不谈。先来说一说宋江的“孝”。

宋江的“孝”,可以说是宋江前期,甚至是整个生命中一直秉承的道德理念,在前期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孝似乎就是他求名正,守本分的内在缘由。

在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中,宋江准备上梁山时,途中偶遇石勇,得家书知道父亲去世后,便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这里宋江说自己“做下非为”而不能尽孝,可见其为自己“非为”的遗憾与不能尽孝的悔恨,之后便什么都不顾,一心归家。由此,更引出在家中衙差被赵能等人擒住,以致刺配江州。

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中,宋江刺配江州,中途被梁山诸人劫上山,期间晁盖表示要宋江入伙,宋江断然拒绝,说道:

兄这话休题!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前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父亲说出这个缘故,情愿教小可吃了官司,急断配出来,又频频嘱咐。临行之时,又千叮万嘱,教我休为快乐。苦害家中,免累老父怆惶惊恐。因此。父亲明明教训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

宋江的孝道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在江州法场被劫,智取无为军,白龙庙聚义之后,他还是放不下老父亲,要“搬取老父上山”,由此差点在还道村再次被捕。在此之后,宋太公的戏份便几乎没了,但并不代表着宋江不再秉性“孝”道,只是在中后期的时候,“义”、“忠”等道德观念在其主要事迹中占了主导。

2、兴于义

在《水浒传》中期对宋江的描写当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义”这一指导思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一点在上文的“出场定型”中已略有提及。小说在介绍完宋江的“孝”之后,又写道:

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单是这些表述,就给我们把一个“孝义黑三郎”的形象塑造出来,尤其是他的“义”,更是深入人心。接下来,宋江便干了一件能彰显其“义”的大事——私放晁盖。关于这一节,金圣叹也同样评道:“又有此一段文字者,不重晁盖赤心白意,正表宋江私放,不止晁盖一人也。”任谁都知道,这么大的案子,不可能是一个人做下的,宋江这么做,真可谓是“舍着条性命来救”了。

当然,宋江的“义”在他东窗事发后也有着体现。先是唐牛儿代宋受过;接着朱仝、雷横义释宋公明;去投奔柴进时,庄客、柴进“引着三五个伴当,慌忙跑出来”;初见武松时,武松“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哪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花荣为其大闹清风寨,梁山诸英雄为其劫法场……

宋江的“义”,之于好汉个人是为“义”,之于百姓大众是为“仁”。

在上梁山之后,他仍然保持这种思想品德,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所规定的严明军纪上:宋江命令梁山泊队伍攻破一个地方以后,“不许杀害百姓,放火烧人房屋”,“不可分毫侵害百姓”。他还经常打开仓库,救济贫苦居民。正因为如此,梁山泊的部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的欢迎。这都与他的爱民措施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爱民”之外,其他方面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宋江在攻打无为军,活捉黄文炳时,告诫众人说:“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而在第六十四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浪里白跳水上报冤”中通过王定六父亲之口写出了宋江仁义之名,他说:“老汉听得说,宋江这伙端的仁义,只是救贫济老,那是我这里草贼?若得他来这里,百姓都快活,不吃这伙滥污官吏薅恼!”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宋江平时的“义”换来的。他也用“义”收买了梁山上所有英雄好汉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为其卖命。正因为如此,宋江才达到了其人生的顶峰——梁山聚义。说宋江“兴”于义,可谓实至名归。

3、死于忠

宋江的忠君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是在打算私放晁盖时,心里想的也是“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他只是想替晁盖开脱一下,让其不去送命,仅此而已,并未动过谋反的念头。这是他在权衡“忠”与“义”之下,得到的最佳平衡点。

在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题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中,对宋江的心里的想法写得极为传神:

(宋江)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从他当时的心里活动可以看出:宋江是极其希望功成名就,干一番一番大事业,从而实现“凌云志”的。至于其“抱怨仇”、“笑黄巢”等语,我认为完全可以看做是酒后狂言,不去理会的。这一点,在其日后果真“得报冤仇”的时候,却也只是杀了黄文炳了事,并未“血染浔阳江口”。在梁山极盛之时,代领各位好汉攻城略地,却也只是救出兄弟、杀了奸官了事,并未对城池实行占领。李逵也不止一次要“杀伤东京,夺了鸟位”,要宋江“哥哥便做皇帝,教卢员外做丞相,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却不强似在这 里鸟乱”,但都被宋江以“这黑厮又来胡说! 再休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喝止。可见宋江是没有和赵宋抢天下的念头的。他的心里只有招安,能够忠君,能够报国。

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排座次”中,宋江把“聚义厅”改名“忠义堂”就可见宋江这时已经明明确确把“忠”置于“义”之上了。在菊花会之时,又填了一阕《满江红》来表明心智: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为此,差点将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的李逵斩掉。在后来的两赢童枢密,三败高太尉之后,仍旧将其放回,为的只是“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

在招安之后,替赵宋王朝退辽兵,定田虎,灭王庆,平方腊,使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病的病,走的走,仅有二十七人随其回朝受封。这可谓是实实在在地把“忠”置于“义”之上了。

到了最后,即使知道在被赐饮毒酒之时,还是思想如何留忠义的清名。书中对他此时的心理描写也很是生动:

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

在骗的李逵饮掉慢性毒酒之后,他还对李逵好言劝导:

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

至此,宋江的一生便画上了句号,他也真正做到了“死于忠”。

其实,宋江的一生中,忠、孝、义三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始终是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并未有任何一方单飞。说他“生于孝,兴于义,死于忠”,只是对其某一时段主导观念的大致概括。

纵如此,我仍认为这九个字是对宋江一生较为恰当的概述。

参考文献

[1]金圣叹,李卓吾点评.《名家点评四大名著·水浒传》 [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施耐庵.《水浒传》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孙晓东.《论宋江的悲剧思想与忠义命运》[J].载《青春岁月》,201210月(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fe6b2c168884868662d638.html

《宋江的人物形象浅析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