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及应用思考(1)

发布时间:2020-05-09 08:5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及应用思考

一、 引言

相信你的身边一定有过那么一二个人(当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当一大群人开会吵的不可开交时,这个人总是能够提出让所有人都服气的观点;

又或许,这个人平时吊儿郎当,但你跟他聊天会发觉他对很多事情都入木三分;

或者,当你遇到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个人能跳出常规的方法漂亮的解决它

……

《圣经》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第十八节是这么说的: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远的

这里涉及到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归纳法、演绎法。

归纳法:前提正确,结论不一定正确;演绎法: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归纳法着眼于结论,长于正确地回答问题;演绎法着眼于前提,长于准确地提问;只有提问才能获得新认知,所以演绎法是人类获得新认知的途径;我们人类思考问题是遵循因果律,当出现一种现象或者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追寻原因是什么,当知道原因之后,又会继续往前探索产生这个原因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在用演绎法去追寻那个终极的原因,用演绎法往前推的那个元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

二、 什么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算,无需任何经验参数,只用少量基本数据(质子/中子、光速等)做量子计算,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最接近于反映宇宙本质的原理,称为第一性原理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

“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什么意思呢?

埃隆·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强调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马斯克在这一点上非常像乔布斯;Think Different是乔布斯最喜欢的广告词,被译为“不同凡想”,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自信心。没有强大的自信心,很难挑战常规,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性原理还有另一个说法,叫演绎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正是通过演绎推理对事物判断,得到结论。和第一性原理或者演绎法的概念相对的,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规律性的数据,称为归纳法。把经验参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就是所谓的“传统思维”。

三、 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的特点

第一,点状思维。很多人考虑一件事情,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做本质、原型的思考,而是进行点状、脉冲式的思考。

第二,经验主义。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是去想过去的经验是什么,第二反应是去想别人的经验是什么。在量子物理领域,也有存在第一性原理,它很接近于反映宇宙本质的原理。第一性原理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常量,就可以计算出结构和性质。

把第一性原理运用到我们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就是我们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我们可以给一件事情建立模型,通过科学、逻辑、严谨的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创新。

四、 栗子学习如何应用

(一)埃隆·马斯克制造特斯拉电动汽车

特斯拉电池成本如何做到降低十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说,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去比较,别人做过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

这样做的结果是,某个行业可以因此产生细小的迭代,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但马斯克不这样,他是运用第一性原理去解决公司在打造产品时遇到的问题的。前些年,马斯克决定做特斯拉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价格非常贵,一千瓦时要600美元。他咨询了很多专家和同行,得到的反馈是:因为电池技术没有发生本质上的革新,所以电池以后还是会这么贵,不会发生变化。马斯克就在这个时候运用了从第一性原理去来思考这个事情。他问自己:电池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案非常简单,电池是由铁汞镍和一些结合物组成的。他最终可以把一千瓦时动力电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几乎变成了之前价格的十分之一。他回归事物本原,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就把这个问题给解掉了。

(二)蔡文胜抢注FM365.com

美图董事长蔡文胜的第一桶金:成功抢注FM365.com。

现在美图秀秀的董事长蔡文胜,早年是通过投资域名实现了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他投资的域名,累计价值超过了一亿美金。其中一个特别有名的案例,是蔡文胜在2003年成功抢注了FM365.com这个域名。这个案例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解释

FM365.com注册于1999年10月21日,它是联想花重金打造的门户。后来,联想准备放弃互联网业务,就忘了去给这个网站交费。当时,可能有10万个人在等着2003年10月21日,想在FM365.com域名过期这天把域名抢注下来。在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基本的调研。实际上,域名服务商不同,域名掉落的时间也不一样,FM365.com掉落的时间是70天之后。而那10万个人里面,只有1万人知道这个时间,所以他们淘汰了9万个竞争对手。那么,即使等到70天之后,FM365.com又到底会在哪一天的24小时中,具体哪个时间掉落呢?当时,这个域名在美国的一个服务商手里,掉落的时间是美国时间中午12点,对应国内的凌晨三点。这个时间点又把9000人淘汰掉了,最后只剩下1000人和蔡文胜抢这个域名。蔡文胜要怎么才能战胜999个对手呢?他想了非常多的办法。

第一步要做的,是填写信息。他在12点之前填好了所有的信息。第二个动作,是租服务器。当时蔡文胜在厦门,他让技术人员查了一下网络路径,发现从厦门连到福州,再从福州连到上海,最后从上海连到美国,整个连接的路径非常长。他干脆跑到上海租了一台服务器,直接从上海连美国,优化了几秒钟。那在域名掉落的时候,11点59分59秒,我要怎么比别人更快按下抢注的按键呢?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技术来解决。蔡文胜找到工程师做了一个外挂,这个外挂可以实现1秒钟点1000次(今天的抢票系统,最早是从蔡文胜做起的)。他还是有一点担心,即使我比别人快,就一定能赢吗?当时是2003年,网速很慢,转换抢注时填写的100个字节的网站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蔡文胜把信息全都简化了,填上了数字1,砍掉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的字节数。最终,蔡文胜从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个把这个域名抢到手的人。

五、 总结与思考

通过蔡文胜的这个案例,我们能够总结哪些做事的思维方法呢?

其实,就是可以通过演绎法来完整的推导出来。

蔡文胜抢注FM365.com的模型推导:

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个任务进行基本的定义,把“域名开放注册设计”定义为T0,“提交符合规范的完整信息”定义为T1。谁能让T1减T0的值最小,谁就可以抢到这个域名。99.9%的人连T0是什么时间都不知道,所以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从1000人里面脱颖而出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基本的模型建构,分析一下T0到T1中间包含了什么步骤:

第一步,信息的填写;

第二步,点击提交按纽;

第三步,请求提交到服务器。

如果能把T0到T1的时间缩到最短,就赢了。具体该怎么缩短呢?先看第一步,我们能不能在T0之前把信息填完呢?这就是蔡文胜用的方法,他在12点之前把信息填完了。第二步,有没有方法让我点击提交按纽的时间几乎缩短到0?蔡文胜的方法就是通过外挂,让按钮1秒钟点1000次,变成1次/1毫秒。此外还有没有进一步的方法,把请求提交到服务器的时间变得更短?蔡文胜的解决方式,是去上海租一台服务器。甚至更狠一点,蔡文胜可以直接在美国租一台服务器,远程遥控。他还把所有的信息都简化了,从100个字节变成50个字节,这样就又快了一点。他后来还想了一个别的方法,在做域名的时候直接找域名服务商要特殊的通道,通过直联的方法去加速。

通过特斯拉和蔡文胜抢注FM365.com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当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质,做建模,进行工程化分解的时候,我们只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思维推导,就可以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创新,根本不需要有多聪明。

六、 外延第一性原理的属性和运用技巧

属性1:“第一性原理”针对的是“具体情境的具体系统”,它不是孤立的事物,也不能抛开情境讨论。

属性2:第一性原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真理”。

属性3:它无法通过运气或者所谓天赋获得,所有人都必须经历“长期观察、实践、思考”才能洞察获得。

那么笔记的高潮来了:

如何学习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

我们学生时养成了以“记忆”为主导的学习思路,这其实并不科学,更万万不能套用在思维模式的“学习”中。

“第一原理”思维模式最根本的获得途径应当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

其实很像武侠小说里的“上乘内功心法”,一旦启动,哪怕平日里睡觉、呼吸休息时,都在不断地自发修行内功。(这个角度讲,小说杜撰也是有些符合脑科学的)

那么,具体怎样实操培养第一原理思考习惯呢?

有两个方向:由内而外自外而内

由内而外:永远不满足于简单解释

由内而外,就像婴儿探索世界一样,无需任何外部激励,以本能的好奇作为驱动力

这种训练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是驾驭你的好奇心。

谈到“好奇心”,很多人可能会浮现出“大街上不明群众围观”、或者“娱乐明星的破家事”之类的“猎奇式”好奇……显然,这是“好奇心”的错误示范。

众所周知,许多顶级科学家都提到过好奇心的重要性。这里说的“好奇心”正是指“科学素养”层面的好奇心

换个更实操性的说法:永远不要止步于简单解释。这个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探索任何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在思维深处开了一扇窗

什么是“不满足于简单解释”呢?

举个例子:

你对历史兴趣浓厚,然后问你爸,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

你爸说,当然是因为秦国兵强马壮把其他国家PK掉啊。

这就是一种简单解释。看似合理,成王败寇嘛。

如果这个答案满足你,那么,就离“统治历史”的“第一性原理”非常远。

顺带一提,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简单解释,这也是多数人不具备“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细一调查,会发觉不对啊,战国初年魏国的军事实力更强啊,为何没统一?而且在近现代,无论是二战、还是美苏争霸时,军事实力强的一方最终不都失败了。

于是你继续问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告诉你,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基础,主要有:

土地家庭承包制(提升农民产粮积极性)、

升官进爵与杀敌数直接挂钩(KPI提升军队士气)

连坐法(严厉的惩罚在制度上确保管理效率)……

历史老师的解释更进一步,这可以视为“一般专家”的看法,也是我们教科书的观点。

但是它的解释让你满足了么?

如果你再进一步调查会发现,不对啊,商鞅的思想也是从其他各国学来的,难道其他各国都是一帮脓包不懂“困则思变”?

于是你进一步寻求更好的解释……

直到,你找到李开元老师写的《秦谜》,他补充提出以下观点:

是战国中唯一一个彻底将“贵族阶级”连根拔起的国家

看过《芈月传》之类历史剧的就知道,古代国君娶的都是各国的公主,这公主以后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关系(母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么?

这些“外戚”势力平日里恭恭敬敬,哪怕是针对母国的“征伐战”也可以睁眼闭眼,但一旦到了“灭国”战的时候,他们能不念旧情么?我们想下建国初期大量留学的科学巨匠们宁愿放弃大好前程回国就大概能够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从来没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测是楚国公主)……在统一全国之前,秦分别迅速的清理掉了韩国、赵国、楚国的外戚势力(分别对应各大“内乱”)这些最终为扫平六国去除了“裙带关系”的重大阻碍……(篇幅关系这里的解释简化了,重在示例)

这个例子把“寻求好的解释”阐述的较为详细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好解释”的通性——

不仅是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还必须能持续经得起事实证据的考验,直到没有任何论据能驳倒它,这个时候,暂时可以将之视为“第一性原理。(这其实是卡尔·波普尔的思想)

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好奇心其实才是伟人们通常说的那种“好奇心”。

这种思考习惯其实并没有门槛,也不需要所谓的“天才天赋”,更多的不过是些许“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些许“搜寻材料的汗水”。当下的网络、书籍的获取非常便宜、便利,让我们“寻找好解释”比前互联网时代的人简单的多,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没有这么使用网络或智能手机。

幸运的是,一旦你培养出了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思考习惯,假以时日,必能让你的“戳中问题本质”的能力指数提升。

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由内而外的获得“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但它存在一个缺陷——它会受你认知局限性的制约

就好比初中时做几何题,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画“辅助线”这回事,一些题目是永远解不开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还需要第二类思考模式:自外而内。

自外而内:借鉴自然界的隐喻、外部学科的启示

都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但这个说法也“过于简单”了,我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阅读这么有趣的事”变成了件特别功利的事情。

考试功利,常年灌输下,学子们自然会归纳出一条:“读书=考好试=功利”的恒等式。

以至于出了学校,多数人的阅读品味竟还停留在看言情恐怖、武侠小说的阶段。

一旦阅读严肃的书,又回归功利模式,跟工作有关就看,没关就不看。

总之,功利性阅读会让我们永久错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参考的隐喻、思维宝藏。而这些对于我们寻求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是不可多得的“辅助线”。

比如:

很多朋友业余时间也大量阅读学习,但时间一长,相信很多人都并没有感知到实质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多数人的阅读并没有触及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这时,一般人的习惯可能会去知乎搜“高效学习”或者付费听一些专家们的“速成论”。请注意,无论是知乎高赞答案还是付费课程,他们都是捡大众喜欢的答案(而不是有用)给到你(这样才能赚钱)……很久之后,才会意识到然并卵。

但是,一旦你放弃“功利心态”,转而去大千世界中寻找答案,会发觉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其他学科”反倒能给到你启示。

比如:

我们观察一下弹簧。把它用力下压,压的越厉害它是不是反弹的越高?那弹簧为什么会弹起来?因为它要恢复原来的“平衡”对吧。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否也存在类似弹簧的“反弹机制”

你想要取得实质进步,就必须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让固化的思维失去平衡,从而获得强劲的弹力。

但是,如果弹簧会说话,你用力压它,它也肯定会喊痛的,思维施压的过程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这顺带解释了为何我们直觉喜欢的阅读跟学习内容(功利类居多)很难让我们实质提升,因为“太舒服了”,让你的思维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而受“弹簧”的“压力-弹力”的隐喻启示,你可能会意识到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是“让思维失去平衡”(意即不会很舒服)。

顺带一提,最前沿的教育已经开始引入这些“平衡-再平衡”构建学习思想。

或许你会说,洞察“自然隐喻”对我们普通人有点难。

那么,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学习其他学科,学生时代称之为“杂科”的思想。

例如,还是刚才提到的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看过“生命科学”的一些思想。比如,“对大多数细胞生命体而言,平衡等同于死亡”,或者你要是知道,“健康的人心脏跳动是非常不规律的,只有死之前几个小时,心态才会惊人的有规律”,而我们脑细胞也符合细胞的基本规律……

看到这些,就会明白,舒服(平衡)的学习并没有让大脑神经产生多少变化。

如果你对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有所了解,那就会对人类学习能力的进步了解的更彻底。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对于“功利读书”(挑自己喜欢的看)主导的人,又怎么会去观察思考“弹簧的启示”、怎么会吃饱了撑着去看“生命科学”、更不会没事去啃“发生认识论”……这也就白白浪费了“外部现成”的漂亮答案

现实中,透过大自然以及跨学科知识而在各行各业找到“第一性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简略罗列下一些世界级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性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隐喻)、经济学《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跨学科知识)影响;

丰田汽车著名的“精益生产”受“自组织理论”(跨学科知识)的启示,顺带一提,咱老祖宗,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蕴含了“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值得骄傲。

一个优秀的理论框架,能够为我们探寻任何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提供众多的隐喻、启示。

这正是人类思维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绝对优势:知识的迁移及创造性应用。

所以我经常强调“非功利阅读”的巨大价值,凭着自身的兴趣(好奇心)引导,能够让你永久掌握更多的优秀理论,而这些思维框架又反过来为你探寻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第一性原理”提供现成的工具,让我们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成为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435a1c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2.html

《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及应用思考(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