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一、 文人苏青
(一) 苏青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红极一时。苏青1917-1982原名冯和仪,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在文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少年时代在家乡宁波度过。高中就读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后升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是宁波府六个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中国传统礼法对她的影响颇深,而在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又使她增长了新观念,产生了新感受。192619岁的她嫁为人妇。正是这个经历使她成功地在文学之路迈开了一步。她的处女作《生男与育女》诞生,但这只是家务之余的一种活动。1931年冬,苏青与夫反目,开始思考怎样独立扶养家庭,同时走上职业妇女生涯。她担任过代课教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她们一家的生计问题,于是,她开始写作投稿,卖文求生。作品《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的问世,使世人认可了其小说家的身份。之后长篇《歧路佳人》《朦胧日》行世。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随即大量散文小品《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先后奉献给读者。
(二) 走上文坛的原因 苏青之所以走上文坛,与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她的家庭理想无疑是找到一个“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筹更好” [1]的丈夫。然而她未能如愿,《结婚十年》中那新旧合璧的婚礼所带来的徐崇贤一样,她的丈夫李钦后没有能力挣钱养活家人,却生活放荡不求上进。于是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为养家得到经济上的独立她开始偷偷地投稿。然而,漫长的十年婚姻使她们夫妻的关系矛盾丛生,最终失去婚姻的苏青就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着苏青作品被广泛接受,她自己的刊物《天地》也应运而生。苏青写作不仅是迫于生存,还有精神的宣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心怀,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苏青作品〈饮食男女〉后记》中她曾说道“两年来,生活可真是‘到处潜酸辛’的,但我还是咬牙关过下去了,因为有它在作为安慰,我发泄苦闷,它便是文章呀! [2]这证实了其排遣苦闷心绪的方法。著名学者钱理群在解析沦陷区文学活动时曾说过:“文学创作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对于身处于政治的高压与思想的严格控制之下,时敏感到周围空气的窒息,陷于极度苦闷与压抑中的沦陷区知识分子来说,写作几乎又是他们唯一的聊可透气的孔道,像精神调节,升高成自我拯救的避难所,这应该是‘写作成为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说,写作对于沦陷区的作家具有解决‘精神的饥饿和物资的需求’的双重意义。 [3] 二、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世俗化是一种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状态的写作,世俗化创作一般以市民与知识阶层的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为了写出新意,作家们在非理想思维的支配下,淡出精英意识,取消禁欲主义,既再现世俗人生无所顾忌的自由个性,又表现客观的平实叙事的艺术风格。青在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
(一)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苏青之所以写世俗化的作品与当时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当时的上海成为沦陷区。上海的文学发展严重受到阻碍。而沦陷区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阻碍的同时,他们也在渴望并尝试新的文艺作品及文学形式。于是,新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并很快大放异彩,因为沦陷区特殊的政治背景,这种文学往往避开政治,谈论的多是平凡琐碎的市民生活,表现都市市民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从而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同时又不会被当局禁止。苏青正是在政治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文人,而她的作品世俗化正是远离政治漩涡而开辟的奚径,置身在上海这个“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 [4]的城市,面对柴米油盐这琐碎实际的生计,苏青自谓其创作动机是:“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生活而写作的。 [5]作家“卖文为生”的无奈加上上海沦陷区法西斯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时局,苏青坦言相告其创作的审美价值选择:“……我没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刑,而且即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 [6]这种谨慎实用的写作宗旨加上生活经验的单一且不丰富,使苏青在总结个人创作经历时只能说: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学校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界之类……”[7]这必然使她的创作以开掘个人生活和体验兼及周围市民生活为特点。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谨慎的苏青形成了自己的世俗化创作风格。
(二)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
苏青作品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尤为突出。其笔下多写恋爱、结婚、生男育女、生老病死等细琐之事,这与其自身喜欢凡俗、热爱欢闹的个性有关。同时,苏青还被称为“大胆女作家”,她敢于抒怀、敢于直言。她还说:“我有一种心直口快的坏脾气,话在胸中淤塞的长久了,不吐不快”[8]
苏青作品总是取材于她身边最熟悉,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写起来大胆活泼,说起来逻辑清楚。她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市民读者的喜爱。评论者曾将苏青与张爱玲的作品作了比较:苏青的文章不如张爱玲的玲珑,却比张爱玲的明爽;不如张爱玲的雅致,但比张爱玲的亲切。[9]她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写作,正是她世俗化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另外,苏青少年丧父,中年别夫的遭遇,使她充满着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执着关怀,从而将个人心绪社会化、外化,将现世寻常人家的人生作为创作的中心题材,在中性话题、边缘问题、“莫谈国事”的题材中抒发个人的见解与智慧。在创作过程,她以俗人的视角来观察理解感悟生活,以反讽、调侃的态度来表现对所属阶层、世俗社会的批判。这些则体现了其世俗化创作的特点。更以自己文章的趣味、以人生的智慧的见解及政治倾向的模糊态度,使她的作品赢得了夹缝中的生存空间。更以自己文章的趣味、以人生的智慧的见解及政治倾向的模糊态度,求得生存与发展。
以上种种是苏青创作世俗化风格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其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三、 世俗化的创作风格
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有它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一、日常生活化。二、个人化。三、非政治化。而苏青的作品世俗化的创作风格恰恰具备以上三点。
(一) 描写的日常生活化
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个怪异孤独的存在,她的散文没有冰心散文抒写人生的明丽与柔美,不具备庐隐小说愤世的感伤和哀绝,不像冯沅君小说造情觅情的炽热与大胆,缺乏丁玲小说作为阶级代言人的社会寓意,更不似张爱玲身为名门之后,以优裕的忧郁和冷静的调侃,去构造具有现代言情色彩的海派小说苏青创作因卖文为生而带有较强的个性操作性,沦陷区政治时局下海派小品的兴盛,民文化趣味的潜在要求,加之作者生活经验的局狭单一,个人情感的俘游与焦虑,境遇的多变与忧危,这使苏青散文更多地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
1. 家常琐事录
苏青的创作题材多限于日常生活领域,她写了大量直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作品,如《生男与育女》,从一个产妇的角度诉说生男与育女在日常生活真实的不同,尤重在诉说生女时产妇与女婴受到的难堪和不公正待遇。作者亦未由此得出什么超越日常生活的结论,文末她仍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照此发展下去天下男子将有无妻之患。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亦全不离日常琐事。
苏青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处处充斥着独属女性经验世界中的细节。如短篇小说《娥》,作品似有意设置了一个男性医生的角色,在手术过程中面对明珠的痛苦他只是“严肃地在旁边站者,瞧者她痛苦,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安……”,男性的不解与冷漠更凸现了这位女性独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苏青的散文亦大都是以女性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细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大量记述自己及身边女性的日常生活琐事,如《烫发》《吃与睡》等。同时,还有一些是以女性婚姻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了,《论婚姻》《再论婚姻》等。正是苏青把眼光投向日常生活向文坛贡献的一批默默无闻却在现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实广泛存在的女性形象,才使新文学的女性形象群雕更富有现实的穿透性,成为一幅更完整的艺术画卷。
苏青从这种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题材,并以她特有的思维智慧,诉说了一个属于她的世界,无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景观,还是其对多味人生的品评,抑或对生活的犀利解剖,都不折不扣的打上了世俗化的情感追求。
2. 社会文人及追忆生活录
苏青散文写了作为一个社会文人在社会中谋生存的经历的酸甜苦辣。例如《一月来的寄宿生活》讲述她在失业中为了解决食宿的问题,贪便宜找了一个女补习学校来寄宿,在寄宿期间受到种种苛刻的待遇,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女性文人在社会中的艰难生存。
在苏青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等结婚以前的美好生活的回忆。篇目不多,主要是散文。而且同样以日常生活方式来描写。其中有写人物的,又有家乡的风土人情的。
在写人物方面,如在《豆酥糖》一文中苏青充满亲情的回忆祖母,从祖母对吃甜食的爱好着手讲述。祖母每天除了动嘴唠叨之外,就是动嘴吃甜食,尤其在夜半睡醒的时候,总要伸手摸出床里边专放零食的板上的甜食来吃,长期如此形成经验,在黑暗中摸索时“从不碰撞,也不乱摸,要什么便是什么”。在记叙祖母与小孙女在夜晚摸黑吃豆酥糖的情景时充满了甜美与温馨。
在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方面,如《敬凶》,作者从“敬凶”这一常见的社会风俗,剖析出人们“敬凶”的真正心理:“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怕。怕什么呢?怕犯不着。犯不着得罪它们,因此只好烧些锡箔。”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大部分人的敬凶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行凶的快乐。”一针见血,令人回味。苏青的很多散文又是杂文,此篇就很有鲁迅杂文的风格。
可以看出苏青的审美是纪实性的和世俗化的;她既漠视个人同时髦阶层趣味见解的差异,以世俗人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又在个人禀性与世俗社会文化大异其趣的同时以反讽、调侃的态度表现对所属阶级、世俗社会的批判。以其善于观察、敏锐感受来抒写世俗人生。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青这种记录生活的细心与耐心是描写家庭琐事所必不可少的。
(二) 叙述方式的个人化 苏青在其作品中,注重独立存在的个人。肯定个人性的能动作用。文学的个人化叙述在具体表现上强调个人,淡化宏大叙事。
苏青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真实生活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歧途佳人》主角依然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符小眉似乎也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现实生活中的苏青和符小眉一样,在父亲死后,道中落,为了获得当时家境相当殷实的李钦后家的经济支持,使自己和弟弟能上得起学,她就在母亲的说服下和李钦后定了婚。而作品中描述的故事就是对自己生活往事的改编。这恰恰体现了苏青作品的个人化。
苏青散文也多是由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感而作。如《我的手》,通过一双手的外形变化,不仅写出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更发出“手是衣食父母”的辛酸感叹,文章有浓郁的感伤悲凉色彩,生之艰难于此可见一斑;《自己的房间》则以幻梦之笔写求职女性在“滚滚红尘”之外的自由欲求,心灵放松的亟切愿望和终不能到的无奈。还有《如何生活下去》《做媳妇的经验之道》《谈性》等。她的散文文笔随意自然,侃侃而谈。以描写世俗人生百态来反映市民阶层的情趣态度、追求,塑造世俗形象,更体现其个人意识。苏青在创作中有意无意的使其作品带有个人化的特点。
(三) 创作的非政治化
苏青是处在上海沦陷区文学以模糊性见长的时期,她从不直接描写政治,甚至很少涉及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其实苏青对政治一直很陌生,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没有直接的关于政治的描写,有的只是一个市民对社会生活环境的真实描述,留下了时代的侧影。例如《涛》回忆了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史老先生一听见“国民党”三个字就吓得手发颤,生平第一次打碎了眼镜。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政治极度混乱,所以作家的创作环境也十分恶劣。作品不能触及当时的政治敏感话题,或以极端隐秘的方式来写。这种政治局面是苏青创作的社会环境;而她自身也有诸多远离政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治的创作因素。苏青曾在《浣锦集》和《自己的文章》中,坦诚地表明她从事写作的简单而无奈的经济原因,反复强调女性作家为人的艰难和烦恼,也一次又一次地将作家这一角色世俗化、平民化,将创作过程凡俗化、简单化。她取材自我,放眼周遭,以俗常平凡的题材,表露其对平凡世界的感触和体验。
苏青表现市民的趣味,从市民的生存境遇出发,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她写《生男与育女》《拣奶妈》她也写《夫妻吵架》《妇人之道》,她还写《夫妻打官司》《论离婚》等,作品所涉及的圈子很窄,无非是饮食男女婚姻家庭等,但却实实在在是一幅幅市民的生活图画。可以说苏青的作品是以饮食男女婚姻家庭来规定她的写作领域,而在作品中传达出的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世俗化。

苏青的作品符合市民的欣赏口味,极富市民情趣,但又不是降低文学自身的美学要求,去满足市民读者群中较为浅层次的情感欲求,不是去迎合市民而是以一种可亲可及的言语方式吸引市民。同时,力把握住文学自身的审美理念,召唤读者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更高的人性尺度来唤起市民的心灵需要,满足文学消费者普遍性的当下需要。其作品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学习。
对苏青作品的研究,既有助于了解孤岛与沦陷区时期的上海市民的真实生活,又有益于对都市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刻的解析,苏青所塑造的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也是现代女性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之一,苏青在文坛上的沉浮及其创作的成败,也给当今的女性创作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通过写作这篇完整的论文来引起人们对本文研究的问题包括作品世俗化风格、女性世界景观,还有她对多味人生的品评等方面的关注,为以后的继续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借鉴的作用。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 李庆西.<饮食男女>苏青》.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168
[2] 苏青.<饮食男女>后记》.选自《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58
[3]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选自《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
[4] 余秋雨.《上海人》.见《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23
[5] 张爱玲.我看苏青》.《张爱玲与苏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79
[6] 苏青.《关于我》.见《张爱玲与苏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98 [7] 苏青.〈浣锦集〉自序》见《苏青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3
[8] 苏青.《关于我》.选自《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41
[9] 吴毓鸣.《试说苏青的率真》.《福建论坛(文史哲1999年第4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2] 易丽华.《苏青散文简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
[3] 薛南.《苏青散文——伟大的单纯》.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

[4] 李茂.《不要低估苏青散文的审美价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
[5] 王艳芳.《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苏青、张爱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
[6]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选自《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 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8] 杨义.《中国现当小说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齐卫平.《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 王吉鹏.《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2] 赵树琴.《当代女性话语权利的欲求与焦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6
[13]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尔滨出版社,2003
[14] 余秋雨.《上海人》.《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
[15] 吴毓鸣.《试说苏青的率真》.《福建论坛(文史哲.1999年,4
[16] 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7] 苏青.《孤寂心灵的艺术独白》.语文学刊,19982
[18] 王艳玲.《谈苏青小说的女性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49
[19] 康凤英.《苏青小说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探索》.《锦州师范学院学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报》20033
[20] 马树杉.《苏青小说的时代意义——解读〈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常州工学院学报 1998 2
[21] 王清春. 张爱玲、苏青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
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837c47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0.html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