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五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发布时间:2020-04-29 11:2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六单元

二十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要求

1.熟读全文,掌握字词的音义。

2.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课文说明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不断向六国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秦国当时以全力进攻楚国,但久攻不下,而赵国此时又比较强大,这样,秦国一时不能尽全力兴兵伐赵,这一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事件中取得成功。

课文集中地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简要的叙述。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故事着重刻画了蔺相如这个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景仰的贤士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廉颇老成持重、英勇威武和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前两个故事主要写蔺相如在秦赵两国冲突中的外交表现,后一个故事写廉、蔺处理个人关系的事迹。

全文共21自然段,按故事情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两人一贵一贱,地位悬殊,这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预设了伏笔。

第二部分(3~13自然段),完璧归赵。从事件进展分三层。

第一层(3~5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首先由缪贤的举荐可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才。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利害关系,决定“宁许以负秦曲”,并奉璧出使,更表现了他审时度势之智,敢挑重担之勇。

第二层(6~11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和廷叱秦王方面。

相如献璧后,由秦王的无礼察觉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以赵王有礼于秦,秦王无礼于赵的比较指责秦王的无理无信,最后抓住“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迫使秦王不敢用强,和氏璧得以保住,相如取得初步胜利。

由于秦王恃强凌弱,贪婪狡诈,蔺相如看出秦城不可得,争取缓兵之计,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条件,获得回旋的余地,暗地里则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随后,蔺相如在秦廷引用历史事实,揭露秦背信弃约的一贯手段,表明归璧于赵是迫不得已,最后坦然表示愿意一死。秦王无可奈何,“毕礼而归之”。至此,奉璧出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相如凭其智勇双全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层(12~13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成就。从其个人讲,被提升为“上大夫”,从国家讲,看似秦赵不分胜负,“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但对相对弱势的赵国来说,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三部分(14~16自然段)写渑池之会。每一自然段为一层,分三层。

第一层计议赵王该不该赴会。渑池之会是赵国受秦国重创后,秦国提出的。赵处于战败国地位,非常被动。接着写赵国君臣商议对策,赞扬了廉颇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精神。

第二层写秦王在宴会上欲戏弄赵王,占赵国的上风,相如不让分毫,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写赵王为秦王鼓瑟,秦御史记载此事;再写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缻,然后召赵御史书此事。紧接着又写秦之群臣要赵以15座城池为秦王寿,相如亦要秦以咸阳为赵王寿。相如独斗群敌而不输分毫,其胆略、勇气、智慧、辩才充分展现出来。

第三层写斗争结果。“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且由于赵国在边境也集结大军,秦王在会后也不敢妄动。可见廉、蔺团结一致,对于赵国的安全十分重要。为后文“徒以吾两人在也”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17~21自然段)写将相和。突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私仇的崇高品德。

首先,以比较的方法表现廉、蔺对矛盾的不同态度:一个居功自傲,宣恶言,欲羞辱相如;一个不欲相争,采取一味退让的态度,以致到了连其舍人都觉羞辱的地步。这样写为很好地展示蔺相如的思想性格作了铺垫。接着写相如对舍人说明退让的原因,即“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由此足以衬托相如的深明大义。两虎相斗的比喻指出不团结的后果,突出了相如的可贵品质。

负荆请罪一节,既是故事的圆满结局,也证明廉颇争位次不过是失去理智的一时之愤,能肉袒负荆、登门谢罪,最终仍不失为明事理、知大义的将军,其形象也光彩照人。“为刎颈之交”既是赞扬廉颇勇于改过,深明大义,也是歌颂相如的胸怀宽广,眼光远大。

本文艺术特色:

第一,以事写人,选择典型,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课文刻画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选择了三件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前面两个故事反映秦赵矛盾,后面一个故事反映赵国内部矛盾。后一矛盾正是前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在“完璧归赵”中,由献璧、取璧到完璧归赵,处处可见他的随机应变,不怕牺牲。“渑池会”上,廷叱秦王,辱其群臣,充分表现了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两次使秦,处处主动,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而相如的智勇兼备也在剑拔弩张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充分展现。“将相和”中蔺相如的先公后私、隐忍退让的高尚品格,也是在廉、蔺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的。写廉颇,虽然文字不多,但由于选材典型,所以人物形象同样栩栩如生。

第二,详略得当,“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写廉颇则较简略。这是因为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重于斗勇。而蔺相如是一位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在秦赵斗争中所起的外交作用大于廉颇,所以对蔺相如详写。

教学建议

1.课上可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取几个片断 (如第4~6自然段、最后5个自然段等)作重点练习指导。

2.本文的诵读练习,重点可以放在叙述、描写、对话等语句上。叙述句和描写句仍可把停顿和重音作为重点,而对话则可以把语调的升降作为训练的重点。

3.作为重点训练的段落,也可以采取先听录音的办法,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朗读者是如何处理停顿、重音和语调等的,以便提高训练的效果。

4.在训练中随时纠正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足。

5.在反复诵读、粗通文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领略本文人物描写的技巧,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6.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指示”、“前进”、“宜言”、“所以”等词语与现代汉语词的区别,并把它们读正确。

练习参考答案

一、(1)不通否;(2)庭通廷;(3)案通按;(4)缪通穆;(5)孰通熟

二、(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被动句;(4)状语后置句;(5)被动句;(6)状语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判断句;(9)被动句;(10)定语后置句

三、(1)西,名→状;(2)前,名→动;(3)羞,动→意动;(4)先,形→意动;(5)归,动→使动;(6)上,名→状;(7)诈,动→名

四、(1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

2派;出使;让;使臣

3引见,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

4白白地;只,只不过

5幸好,侥幸;宠幸

6凭;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

五、(1)授予官职;

2)患,忧虑,担心;

3)向人敬酒或献礼;

4)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5)布衣,平民;

6)指给……看;

7)上前进献;

8)扬言,到处说。

六、秦王为占赵王便宜,曾向他提出以地易璧和渑池之会的要求,在两次事件中,赵王都没有适当的对策。在“完璧归赵”一事中,他一方面担心秦王会在收到璧玉后,不给赵国城池,另一方面又怕若不给秦国璧玉,秦王便会借故出兵,攻打赵国。他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和“谁可使者?”这两个问题,都反映了他的平庸。

在渑池之会前,赵王害怕被秦王羞辱,所以不敢赴约。而在渑池之会中,秦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在赵王奏瑟后,便叫御史写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从而羞辱赵王。之后秦的群臣为了占赵国便宜,又说:“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秦王多番设计羞辱赵王,可见他的狡猾。

在“完璧归赵”一事中,当相如无法交出宝玉时,秦国的群臣都气愤得要拉相如出去接受酷刑,但秦王却让他安然回国,并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可见他的器量比群臣都要大。

有关资料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少时曾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奠定了他广博学识的基础。20岁那年开始广泛的漫游,寻访名山大川,深入乡野古址,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接近了下层人物,了解了民生疾苦,为后来著《史记》准备了条件。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去世后,他继任太史令,博览国家藏书,整理史料。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著述,时年42岁。天汉二年(99),因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于征和二年(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的联络和补充。“书”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论述。“世家”是记叙世袭家族和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是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记载了中国边远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写史方法。它全面地叙述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杰出的文学作品。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许多传记,善于将主要事件与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世文学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参考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破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凭着他的勇悍,在各诸侯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到手,白白地受骗;想不给吧,则担心秦国的大军打过来。计谋还没有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有罪,私下盘算,想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同燕王会面,燕王暗地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结为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如今您却是从赵国逃往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在那种情势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那样,侥幸能够免罪。’我听从了他的主意,幸蒙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就召见了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想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秦王拿走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求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同意,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和氏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大王要是实在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去出使。城归了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城不归赵国,我就让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和侍从们看,左右侍从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抵偿赵国城池,就上前说:“和氏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住,靠着殿柱,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心,依仗他的势力强,拿空话来要和氏璧,抵偿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商议不想给秦国和氏璧。我认为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触犯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这是不可以的。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国书。为什么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严来整饬礼仪表示敬意。现在我到了秦国,大王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和氏璧后,把它传给妃嫔,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抵偿赵王城池,所以我又要回和氏璧。大王一定逼迫我的话,我的头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着眼睛看殿柱,要把璧砸到柱子上。秦王怕他把和氏璧砸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砸璧,还召来有关的官员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儿到那儿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装作划给赵国城池,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和氏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这种情况,终究不好强夺过来,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必定会违背约定,不抵偿赵国城池,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它带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节,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国君,不曾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到赵国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就立刻送和氏璧来。现在凭着秦国的强大,如果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难道敢留住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应该处死,我请接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众大臣们面面相觑,懊丧而又无可奈何。左右侍从有的想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就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就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设“九宾”之礼接见蔺相如,完成大礼后,送蔺相如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贤能的大夫,出使能不为诸侯所凌辱,任命他做上大夫。

后来秦国也没有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那以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愿意同赵王和好,在西河外的渑池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要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而胆小。”赵王于是就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上,同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去,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要是三十天还不回来,就请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就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弹了瑟。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给秦王,敲敲它来互相娱乐一下。”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进献盆,就跪下来请秦王敲。秦王不肯敲盆。蔺相如说:“在五步之内,我请求能够用我头颈里的血溅在大王的身上!”左右的侍从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为蔺相如敲了一下盆。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史官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盆。”秦国的众大臣们说:“请拿出赵国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拿出秦国的咸阳给赵王献礼。”

秦王一直到酒筵完毕,始终不能胜过赵国。赵国也多多部署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以后,赵王回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可是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给他做下属!”他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羞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不肯和廉颇会面。他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拖有病,不愿意同廉颇争位次的高低。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从远处见到廉颇,他就调转车子躲开。

于是门客一起进谏说:“我们离开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一同在朝做官,廉颇说出无理的话,您就害怕他,躲避他,胆小得太过分了。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何况是将军宰相呢?我们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离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门客说:“不如秦王。”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众多大臣。我虽然无能,难道怕廉将军吗?我只是想,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动用武力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两只老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着。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由宾客做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到我这个地步啊!”

两个人终于和好,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参考文章

略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艺术特色

王伟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佑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唯赵在当时还有一些实力,秦尚难轻取。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一详一略的写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的傲慢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五个艺术特色是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渑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如果细细分析起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以上五点是就其主要而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e7285f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0.html

《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五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