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微观:人内、人际传播整理

发布时间:2015-06-10 12:55: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含义、分类、特点、过程、功能)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1、定义:

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一之间,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内向传播过程(生理):外部刺激接收(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处理、记忆(大脑)传导(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反馈、表达(输出装置:表达器官等)干扰。

3、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主要由一下几个环节或要素构成: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判断(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础)-推理(已知-未知)

人内传播的特点(从以下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①系统性:既是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外界保持着信息交换。

②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无本质区别。

③积极能动性: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对已有知识观念思想的简单复制。

④基础性: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社会性、双向互动机制

(1)G.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概念:1、以往经历。2、参照群体。3、个人角色。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体现出来。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其中,“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人内传播是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米德: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 symbol

·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2)米德: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不同于日常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而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己反思活动。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发生而是一个人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problematic situation),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相联系,重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PS:内容研究)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其同样具有社会性,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

5、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scheme/“图式”)PS:在传播效果领域的应用)

(1)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大脑中一种被称为“认知基模”(cognitive scheme的东西在起作用。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知导引结构。

特点:

·与生俱来,但可以发展改造;

·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次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图式(基模)的种类:
①自我图式
②个人图式:
③角色图式
④事件图式
⑤与内容无关的图式:

媒介中的图式
①媒体图式的特点:
②媒介图式的种类:

图式的来源
①从社会中学习的图式
②个人建构的图式:

图式的使用
①匹配:
②联接:
③修剪:

图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这是一个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

理查德·佩蒂提出“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有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核心路径”(central route)和“边缘路径”(peripheral route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1、人际传播的含义、分类:

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之间a.直接面对面b.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根据时差的有无,又可分为同步传播(如打电话)和异步传播(如发短信))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也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在创新扩散中,人际传播可辅助大众传播的效果,尤其在说服或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关系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际传播的动机

a. 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b.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c.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d.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C.H.库利的“镜中我”概念(the looking-glass self):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与他人传播的程度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客观、准确,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前两项只有与他人交往才能获得。

3、人际传播的过程分析

a. 施拉姆的“A型传播”和“B型传播”:施拉姆的“A型传播”和“B型传播”: A型传播”指在发出符号之前发出符号的同时发生的某种内在性的行动,如讲话、写字、姿势等。“B型传播”指某人在使用这些符号时对信息的加工过程。首先注意到这些信息,运用感觉渠道从符号中抽出某种信息,加工这一信息,对已贮存的印象和需要做的事的轻重缓急顺序作出看来必要的改变。

b.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PS:详见传播模式

4、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①直接性: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

②多符号性: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眼神动作表情)

③内容丰富:人际传播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反馈迅速、双向性强、互动频度高、可控性强——可随时进行传播方式和内容的调整,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好。

保密性强。

⑤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随意性较强。

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a. 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对个人:

①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形成自我和社会观念,尤其表现在初级群体(家庭)、次级群体(学校)、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霍桑试验)和小群体中;②是完善、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2)对群体、组织:

①社会成员交流信息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

②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3)对社会:

①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②使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b.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实现的重要作用。PS见大众传播效果章节)

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郭书P74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9d98e327d3240c8547ef6a.html

《I 微观:人内、人际传播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