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议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06 17:5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最喜爱的成语——高山流水_初二议论文

我最喜爱的成语——高山流水

七一华源初二(12)班 叶蔓青

小时候,我住在汉阳古琴台,四、五岁的我觉得“古琴台”这个名字很好听,对它产生了好奇,便天天缠着妈妈问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古琴台公园玩,指着一座雕塑告诉我古琴台的名字由此而来。

从雕像和妈妈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第一次听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们两人从开始相遇到成为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再到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最后伯牙听闻钟子期死讯时的悲痛,摔琴,发誓不再弹琴的悲壮。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从此记住了这个故事的成语——高山流水。

长大后,我对“高山流水”并不再满足只是一个言简意赅的故事。我查阅了“高山流水”的资料,发现它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江河!”由于心智的成熟,我不只是感叹这个成语故事的动人心魄,而更加看重的是故事当中所表露出来的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明白了朋友的可贵。

也许是受到这个成语的影响,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我都格外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这个成语让我对友谊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应该可以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的,你开心时,会第一个想到与他(她)分享;你悲伤时,会马上想到跟他(她)倾诉,你愤怒时,会听从他(她)的劝告;你疑惑时,会征求他(她)的意见??当然,你对朋友更应该做到这些。

“高山流水”告诉我能有一个好朋友是不容易的,我们需要格外珍惜。篇二:我最喜爱的成语——高山流水_初二议论文

我最喜爱的成语——高山流水_初二议论文

我最喜爱的成语——高山流水

七一华源初二(12)班 叶蔓青

小时候,我住在汉阳古琴台,四、五岁的我觉得“古琴台”这个名字很好听,对它产生了好奇,便天天缠着妈妈问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古琴台公园玩,指着一座雕塑告诉我古琴台的名字由此而来。

从雕像和妈妈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第一次听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们两人从开始相遇到成为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再到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最后伯牙听闻钟子期死讯时的悲痛,摔琴,发誓不再弹琴的悲壮。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从此记住了这个故事的成语——高山流水。

长大后,我对“高山流水”并不再满足只是一个言简意赅的故事。我查阅了“高山流水”的资料,发现它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江河!”由于心智的成熟,我不只是感叹这个成语故事的动人心魄,而更加看重的是故事当中所表露出来的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明白了朋友的可贵。

也许是受到这个成语的影响,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我都格外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这个成语让我对友谊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应该可以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的,你开心时,会第一个想到与他(她)分享;你悲伤时,会马上想到跟他(她)倾诉,你愤怒时,会听从他(她)的劝告;你疑惑时,会征求他(她)的意见??当然,你对朋友更应该做到这些。

“高山流水”告诉我能有一个好朋友是不容易的,我们需要格外珍惜。篇三:高山流水谱知音论文

高山流水谱知音

小时候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但对于钟子期为什么有那么高妙的欣赏音乐的水平,却总想不通,当然,更不知道音乐与文学的知音关系,直到长大,尤其是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后,才理解了音乐之美,明白了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鼓琴的伤痛,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成为音乐教师后,带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热爱,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时,总不忘把中国古典音乐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而高中的选修课给了我更深入探究音乐与文学密切关系的平台。新课标下,音乐欣赏使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是要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想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音乐专业知识,也要具有综合的教育素质。高中的学生开始进入紧张的学习阶段,音乐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调节情绪的科目,他们更关心的是它对高考科目有无帮助,于是,我就在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学生既学习了音乐,又复习了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这两者的结合中慢慢找到学习的乐趣。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而音乐与文学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是人们“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体现。新课标要求音乐教育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古典音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学积淀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因为中国古人“常以感情悟物,进而达到人格化,中国人看东西,欣赏艺术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音乐教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文学、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认识到这点,我在教学中就努力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与语文老师密切配合,借助古典文学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

首先,在联系中吸引学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兴国学教育,一讲到国学,自然少不了孔孟,而他们的《论语》《孟子》又是福建高考的必考内容,于是,我就从孔子入手,让学生明白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及音乐的重要性: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孔子多才多艺,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巧,他学习音乐异常刻苦认真,连他的老师师襄子都佩服得“避席再拜”。孔子对唱歌也是精益求精,“子与人歌而善,必始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在听别人唱得好时,请求人家从头唱,自己再跟着唱。孔子还常常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把音乐看成上人的修养,最后是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向弟子传授《诗经》时,也是诗,歌,

舞同时并教的。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倡和实践音乐文学教育的人,他所提倡和实践的音乐与文学并重的教育,对当时音乐文学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与语文内容挂钩,边回顾孔子经历边复习《论语》,学生的心思慢慢收回,课堂气氛也慢慢融洽起来,在欣赏古琴曲及孔子教学画面时,学生拿出了《论语》,找到相关篇章有声有色地诵读起来,有的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于是趁热打铁,讲解起中国古琴及古琴曲的特点,在琴声中引导学生欣赏古琴曲。学生有了兴趣,下一步的工作也就好办了。

其次,注重跨学科渗透。激发起学生兴趣只是第一步,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两者成为不可或缺的知己,出现了一大批对音乐进行描写的诗文。音乐虽很抽象,很难描摹,诗人却以生花的妙笔,将抽象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

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为了更好的完成古典音乐欣赏教学,趁着语文正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请语文老师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写音乐的诗歌时,用相关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与音乐感染下,渐渐融入其中,体悟不同诗句该有的音乐氛围。最生动的音乐描写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调动各种文学手段,使人对复杂多变的声音可触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形容沉重宏杂的声音,大弦声如急风骤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切切”形容尖细碎杂的声音,小弦声如喁喁私语。“嘈嘈切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当大弦小弦交错弹奏,声音纠葛齐出时,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一齐掷向玉盘里,各发出力度不同的响声,交织成一片。“间关莺语花底滑”。声音悠然圆润时,好像黄莺啼声穿花而出。“幽咽泉流冰下难”。曲调幽抑呜咽时,有如水行冰下,滞碍难通。“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正如人伤心到极点,抽噎得哭不出声来,哀弦幽咽,也如冰下泉由冷涩而凝结不动,弦声也突然断绝,进入无声。但音乐在人们心头卷起的哀伤却继续盘旋荡漾,让人们在无声中咀嚼,另有一番滋味。所以“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经过如此一个低回压抑,感情又猛然涨至高潮,乐声突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如银瓶忽然爆烈,水浆四溅而出,如铁骑突出撕杀,刀枪齐鸣。音乐便从这最高潮处终结,见出琵琶女胸中激烈的感情。语文老师在诵读诗句时,琵琶曲随诗句变化而或幽咽或激昂,学生也随之心绪变化万千,直至音乐结束,班里仍似诗中所写“东船西

舫悄无言”。同时段的音乐课上,则以欣赏琵琶曲为主,在欣赏《十面埋伏》等名曲时,故意设置一些与语文课背景音乐相关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琵琶调有什么特点,与学习《琵琶行》听到的音乐相似时,学生不禁跟着哼唱起来,学生欣赏认真,老师自然教得满意。几个星期的试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古诗词的记忆能力增强了,音乐方面,一段曲子出来,学生能大体说出曲子所表达的情感。看来,音乐与文学确有其密切的联系,先前的辛苦没有白费。 当然,要完成前面两项任务,老师首先要充实自己。新课改在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展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有人说“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因此,每次上课之前,总是先翻阅相关资料,或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完善自己的音乐体系之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让课堂讲解成为一种信手拈来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吸引学生,让他们在信服你的同时,真正喜欢上音乐,把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当成一种享受。同时,由于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篇四:《高山流水》听后感

《高山流水》听后感

高山流水,自古至今;悠悠扬扬,情深意长;乐声袅袅,韵味十足。闭上双眼静静的倾听,乐声中一点点露出了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

我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也知道这首曲子抒发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但或我还悟不到这般境界,只想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这是愉悦之情。再是“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后又“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这是先人们想到的画面。 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渐渐的大雨般过去又小雨淅沥了,进而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些,但很快又恢复。水儿们一下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飘渺仙境??

突然声音重得不得了,似乎在怒吼,不那么温柔了,激起心中千层水花,可重中似乎有水儿敲石的悦耳。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

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六二班六年级:czzfly10篇五:历史典故:高山流水

历史典故: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705db148d7c1c708a145e9.html

《高山流水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