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学案

发布时间:2019-01-05 22:3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

[考点梳理]

考点一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孔子:“仁”“礼”;“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4.老子:“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韩非子: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6.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考点二 儒家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

1.西汉: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宋明: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3.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三 古代科技成就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2.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4.北魏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编写《农书》;明朝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

5.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书籍;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考点四 文学艺术的繁荣

1.先秦至秦汉

(1)汉字:商代出现甲骨文,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出现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楚辞盛行;汉赋集中体现汉代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

(1)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盛行。

[答题术语]

考点一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2.荀子主张制命、坚持法制、反对神鬼、明于辩察的精神实际已兼儒法、合道墨。

3.韩非子熔法、术、势的思想于一炉,同时还吸收了老子的哲学精髓。

4.百家争鸣前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

5.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6.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

考点二 儒家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

1.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2.儒、佛、道三教合流,实现了社会功能上的互补和意识上的融合。

3.陆王心学把“天理”内化为人的品质,即人的“良知”。

4.明清儒家思想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

考点三 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科技强调实用技术,服务于传统农业和日常生活。

2.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明清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未实现向近代自然科学的转变。

考点四 文学艺术的繁荣

1.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宋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世俗化、文化的平民化。

3.两宋“重文轻武”,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思维导图]

[三年真题]

1.(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受欢迎,故A项正确;诗庄曲媚,意境悠远,与材料中“雅俗共赏”不符,也未涉及寄情山水,故B项错误;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材料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不等于包罗万象,故D项错误。

8.(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9.(2018·海南高考·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答案】B

【解析】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B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11.(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12.(2017·北京高考·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1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14.(2017.4·浙江高考·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解析】“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不是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故A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的是花鸟画,故B项错误;“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故C项正确;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故D项错误。

15.(2017·江苏高考·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是指诗与画的结合,与材料的内容“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不符,故B项错误;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表明注重有画面来传情达意,是情与景的结合,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D项错误。

16.(2017·海南高考·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17.(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19.(2016·海南单科·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20.(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21.(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22.(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23.(2016·北京文综·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齐、魏、秦、陈,卫等,可判断出此图为周朝的分封制图,可以确定这个时期是周朝。A项选自《诗经》,故A项正确。B项涉及两个人:西汉的司马相如和东晋的陶渊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C项涉及汉代的李广将军,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D项涉及的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A

24.(2016·海南单科·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2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2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27.(2018·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

【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2分)。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分)。

28.(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说明: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

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属于‘愚人’)”。

结论: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班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核心的治史思想。

示例二: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存在贬低农民起义领袖的倾向。

说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项羽写入“本纪”,陈胜、吴广写入“世家”,体现司马迁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肯定。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为推翻秦的暴政做出巨大贡献。

结论:陈胜在古今人表中仅列为“中下”,这反映出班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贬低农民战争领袖的思想倾向。

示例三:

看法: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等级较低,这是有道理的。

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赋役繁重,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给人民带来灾难。采用法家思想,轻罪重罚,实行“族诛”、“连坐”等残酷刑罚;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秦的暴政,导致农民战争爆发,统治短暂,历二世而亡。

结论:在倡导仁政的汉朝,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等级是合理的。

示例四:

看法: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

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有利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结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无法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示例五: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对商业者的评价,体现儒家的义利观。

说明:子贡、范蠡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人,两人获较高等级的评价,被评为“上下”(智人)。子贡曾求学于孔子,知“礼”、“仁”;范蠡辅佐勾践称霸,后从商,曾散尽家财再致富。

结论:这种评价欲昭示后世商人,切勿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并以此体现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示例六: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尊孔崇儒的思想。

说明:班固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儒家“仁”、“礼”的思想,维护等级秩序、颂扬“仁政”的历史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尧、舜、周文王是施行仁政的圣王,等级最高;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及法家的商鞅和韩非,尽管才能非凡、贡献卓著,仅列为“中人”;施行暴政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下”人(愚人)。

结论: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确立了统治地位,表中人物的排序,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示例七: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贬低老子不科学。

说明:老子与孔子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著作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老子的辩证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无为而治的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所采用,有利社会的休养生息、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孔子崇敬老子,曾问学于老子。

结论:有鉴于此,班固把孔子评为第一等,却把老子评为第四等是不妥当的,无法反映出老子的巨大成就。

[高考模拟]

1.(2017·湖北武汉调研)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

2.(2017·湖南长沙雅礼中学调研)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可知当时其他学说盛行,儒家只是众多思想中的一种,故A项正确。

3.(2017·山东滨州模拟)《新全球通史》“在此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并借此在政府里谋求官职,同时在业余时间里,反思人的本质——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 )

A.儒家与道家思想对立且相互排斥

B.道家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补充

C.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儒家思想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相互补充,故B项正确。

4.(2017·广东茂名一模)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答案】A

5.(2017·山西太原调研)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D

【解析】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

6.(2017·四川德阳一模)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答案】B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

7.(2017·云南保山模拟)朱熹主张“居敬穷理”。“居”是安于其中,“敬”是自觉认同自己至善本性的一种心态,“穷”是穷尽,“理”则是指人伦物理,这不能说明( )

A.朱熹主张通过“居敬”统摄“穷理”,通过“穷理”来充实“居敬”

B.“居敬”属于纯粹的心性修养,“穷理”涉及对外在事物的认识

C.最终目的是达到为善去恶,成就本来善性

D.朱熹认为道德实践无需理性的指导,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答案】D

【解析】“穷理”涉及对外在事物的认识,需要探究外在事物的“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2017·湖南怀化模拟)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 )

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

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

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

【答案】B

9.(2017·河南开封一模)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通过神化君权以加强统治,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通过重建伦理纲常维护统治,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通过反君主专制以维护统治,由此可知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都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10.(2017·福建漳州模拟)有人说,我国历史上曾提倡过科学,而科学所以不为人重视者,实因中国人太重实用。为什么我国民族太重实用呢?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古代只注重实用导致科技落后

B.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

C.地大物博的环境导致人们懒惰

D.固守农耕文明不利科技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只注重实用导致科技落后并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得出固守农耕文明不利科技发展,故D项正确。

11.(2017·山西五校联考)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答案】B

12.(2017·河北保定模拟)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D.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强调德、仁、谦、让,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面,而对立面的调和是以宁静、冲虚为前提的,这两种思想在整体上都表现为无示张扬,不露锋芒,倾向于平静。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中国山水画体现的整体宁静、中庸柔和之美正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13.(2017·河南安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2)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3)

【答案】

(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

(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解析】略

14.(2017·湖南长郡中学考前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12)(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示例”仅供参考,考生若回答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1:“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的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去人欲”。

示例2:“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3a4fc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3b.html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