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书法—欧阳中石先生讲座观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4-05-11 16:3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欧阳中石先生“文化与书法”讲座观点整理

欧阳中石 先生

20121122日下午 清华大礼堂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欧阳中石先生在大礼堂的讲座——文化与书法。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和美术社的同学们去后台拜访老先生,向他请教了一些书法方面的问题,并且合影。虽然先生已经不如几年前在荧屏上精神矍铄,但在交谈时先生仍然思维敏捷,问答之间充满睿智。会面结束之时,先生更是谦虚地说:“这只是我自己乱说的,不一定对。”大家之风,与众不同。

欧阳先生的作品

下面是先生讲座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文化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总和”尤为关键。具体的实物只是文化的结果或者说产物,而非文化本身。

下面我们来看古书上的“文”:《易经》中说: “物相杂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因此,所谓文,是美好事物依据一定规律的巧妙组合。

再来说“化”,依据偏旁部首,化的偏旁是“匕”。对于这个字,我们从“匕”来理解。化的篆书写法是,右侧的“匕”是倒过来的人,可以理解为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化强调的是变化。

总的来说,文化就是把一切事物变为文,以文化之。因而文化的必然要求就是事物要向美的方向发展。

具体说来,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空间上的限制,比如声音难以传远,再比如方言、不同语种之间交流困难。时间上的限制例如声音难以持久。而文字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语言在这两方面的局限。当然,语言不完全代表客观事物,而文字也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汉字自象形始,又有其他的造字法加入,表意丰富,对具体和抽象的事物均能清楚反映。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的科学产物,中华文化之根。

学习汉字,我们应该有“一入一出”的过程。“入”即是认识汉字,“出”则是良好地书写汉字。由此产生了一门学问——“书法”。应当注意的是,书法不等同于写字的方法,也不是写出来的汉字,所谓“写书法”,根本不通。书法就是用美的方法将汉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学问

对于“书”,我们从书的篆书写法来看:,上半部分是手拿着笔的象形,下半部分是“者”的篆书写法,可见,书是用笔写出之物。而略作简化的篆书写法则是,上半部分仍旧是手拿笔,下半部分是“曰”。因而,所谓书,也是“用笔说话”。

而对于“写”我们可以将其与同音的相类比,往“流出”的意义上理解。引申一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呈现出客观事物,因而,写与书几乎同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研究书法还有用处吗?当然有。在当今时代,书法的任务有二:其一,进一步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其二,研究如何更美、更好地将汉字呈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努力达致。

以下是大家的提问与先生的回答。括号里的字是我自己的理解与阐发,仅代表个人观点。

提问:

一、美术社成员与先生会面时的问题:

我们和先生的合影

1.对于书法的取法,有人认为,应当博采众家之长,也有人认为,贵专不贵博。请问先生如何看待书法学习中取法的博与专?

先生:我认为,应当以专为主,专而后博。通一家便易于举一反三,博通百家,而且也只有专精一家才能旁通百家。切忌心有旁骛,杂学乱临。

(这个问题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对于先生的看法,我也基本认同。此外,我还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专”与“博”结合。比如,我主要学习的是一个风格非常粗犷大气的碑帖,那么,在尽可能肖似的同时,也可以辅助性地临习风格与之相近的其他碑帖,加深对这种风格的理解。而且,也适当临习一些风格与之相反的,秀丽精到的碑帖,以求用笔的细腻与精到,弥补用笔粗疏之弊。当然,这一切只是为了辅助“专”。

2.那么,请问先生,我们应当如何衡量“”?或者说“专”的标准是什么?

先生:要做到“专”,一是眼力准,二是手上功夫到位。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字形与笔法。

3.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碑帖,特别是其中那些看上去“不好的”地方?

先生:在实践中,通常有人对于那些看起来“不好”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但是,进一步想,你认为不好,那它就真的不好了吗?不见得。而且,还可能你认为不好的地方别人反而认为好。此外,著名碑帖经过历史浪潮的淘洗,仍能被封为圭臬,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所以,在临习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帖,不要妄加“己意”。

(补充:先生所说并不意味着古代的名碑名帖尽善尽美,什么碑帖有什么特点,什么 优缺点,从历代书论中可以窥其端倪。而古今许多名家也有临帖之作传世。所以在学习传统的时候,可以参考经典书论,名家临习的范本来加深理解。

二、现场提问

1.请问先生,为何文字也是科学的结晶?

先生:首先,文字突破了语言在声音层面的局限,起到了记录语言的作用。其次,从象形开始,为了更好地描述客观事物,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汉字的构成,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描述、表达这个世界,因而其中必然有科学的成分。

2.请问先生如何看待汉字简化对于书法的影响?

先生:汉字简化是近代以来人们提高书写效率,不断实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汉字简化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和描述世界,是一种进步,在推进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简化的过程中,考虑得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文字会丧失了原有的表意。电脑对于书法,对于汉字的书写,并非是一种“损伤”,而是促进书法的发展。当然,书法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电脑更好地表现汉字之美。

(现代技术对于书法的促进作用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很容易地找到历代名碑名帖,进行书法方面的交流,甚至有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现在电脑上“打草稿”——把他临习的碑帖进行“集字”,出一个效果图,再来自己写。当然这个方法好不好还有争论,这里不加以赘述。

3.历史上有不少人品行为世所不耻,但是他们的书法水平却非常高。对于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先生怎么看?

先生:常言道,字如其人。我认为字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坏人写不出好看的字”。人品的好坏与书写技能的高低并无关系。人品对于书品的影响更多地在于字的性灵、气质上,当然字如其人的说法不能绝对化。

(我认为“字如其人”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更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会对书写主体的书法风格有一定影响。但是人品与书法应该真的不具有什么关系吧。比如说,我为人不好,但是我很爱书法,书写技能以及对书法的理解都非常精深,那我的字就不好?)

4.请问先生如何看待“火星文”?

先生:创新是需要的,但是“新”应当和历史上的高度相适应,新而不高不可取。此外,“新”还应当能为大家接受。

5.当下书坛,对于楷书的风格有两个倾向,一是书协副主席旭宇先生提倡的“今楷”,横不平竖不直,但在展览中盛行。另一种是田英章先生的严谨端正的楷书,但也有人讥之为字奴,字匠请问先生如何评价这种差异?

上图:旭宇《楷书千字文》局部

上图:田英章 楷书中堂

先生: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硬性规定。人们的审美之间有差异。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其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委诸历史,广大人民的选择。

(对于这个问题,先生的回答比较“圆滑”,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那先生对于两种风格也必然有自己的取舍。我认为,旭宇与田英章两位先生的书法都各有长短。前者的书法看似散乱,但笔画、线条之间自由韵致。但是从大的观感上,显然难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后者的风格更趋向传统,结构合理,笔画精到。但是,仔细来看,有过于刻板之弊。所以,我理想中的完美风格是二者的折中。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的冲突,在当下的确被广泛讨论。我认为,当前展览中所谓新形式、现代书风、丑书等等绝大多数不可取,陷入了造作、狂怪的圈子中,而缺乏审美上的快感,形式上的各种拼接,特效更是文胜于质。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深挖其精华而非浮光掠影地东截取一点,西截取一点,加上自己并不见得高明的间接,就凑成新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1ef222a45177232f60a284.html

《文化与书法—欧阳中石先生讲座观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